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广东论文,精神文明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历程中,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在世纪之交,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认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尤其要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并认真切实地加以解决,才有可能卓有成效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广东在下一个世纪率先实现现代化。
一、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
社会文明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社会文明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基本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文明形态,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思想文化基础上的高级文明形态,其内容包括现代物质文明、现代制度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新境界,它同样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从一般的和最终的意义上说,是主要矛盾;但是,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的,就世纪之交的广东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在社会文明这个矛盾系统的层面上,其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则是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
首先,这是广东社会文明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广东毗邻港澳,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因此,1979年夏天,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让广东在改革开放方面先行一步。继创办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又批准把珠江三角洲划为经济开发区,实行优惠政策,并让广东继续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广东在不断改革和扩大开放中,抓住了机遇,充分发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迅速地发展了广东的经济,推动了物质文明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前,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2%的速度递增,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1980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45亿元,到了1996年,已发展到6000多亿元,短短的16 年增长了23.5 倍; 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
广东改革开放到今天,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长期以来的贫穷状态向小康水平的转变。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文明的飞跃,为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如今,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受制约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物质文明,而逐渐转向了制度文明。换一句话来说,随着广东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得以缓解之后,相对滞后发展的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的矛盾终于凸现了出来,成为广东加强世纪之交精神文明建设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其次,这是由制度文明在社会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决定。
制度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的,它是人类改造社会的积极成果,反映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政治上层建筑的进步状态。制度文明,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文明,它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和政治形式的进步状态,表现的是人们改造社会政治方面的积极成果,其在现代的核心问题,是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二是法制文明,它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规范化、有序化、合理化的进步状态,反映国家治理社会的积极成果,现代法制文明的核心,是依法治国问题。
政治是相对于经济、文化而言,在这个意义上,经济领域的进步状态及其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文明;文化领域的进步状态及其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文明;而政治领域的进步状态及其成果,则主要表现为制度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之间,政治处在中间地位,它既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又对经济起着最重要的反作用,并对文化发生巨大的影响,制约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在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间,制度文明也处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地位,不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要通过制度文明方能实现,而且由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直接紧密联系,使制度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正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所指出的:“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5页)中介性是事物的重要属性。事物都是通过中介、中间环节而互相联系、互相过渡,以至成为一个统一体的。因此,考察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忽视对中介的审视,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往往由于中介的障碍,阻隔或影响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在这种时候,解决中介和对立事物一方的矛盾,就成了关键的环节。在社会文明这个系统中制度文明因其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物;因其组织社会生活、管理国家事务等功能,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介”。而广东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制度文明发展相对滞后之际,解决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关系,疏通制度文明这一“中介”,就成为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关键一环。
最后,还是由制度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巨大作用所规定。
制度文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主要表现为:第一,制度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治文明,政治是经济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体现着社会和国家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直接制约着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要求精神文明为其服务。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文化“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第二,制度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制度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法制文明。法制文明通过法制和法治,保护和扶持一切有利于真善美发展的人和事,打击和限制一切不利于真善美发展的人和事,从而通过有力地存真去伪、扬善抑恶、护美荡丑,保障精神文明的顺利发展。第三,制度文明为精神文明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精神文明的进步,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良好的政治法制环境,这其中包括正确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民主的政治气氛、完善的政治体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有充分保障的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等,否则,精神文明建设必将步履艰难。
二、领导文明与群众文明的矛盾
从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在世纪之交,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是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外系统中的主要矛盾,那么,领导文明与群众文明之间的矛盾,则是广东精神文明建设内系统中的主要矛盾。
首先,从广东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在领导与群众的矛盾关系中,领导素质的提高,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领导素质的提高,则是直接通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简称领导文明)来实现的。因此,领导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当然,领导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系统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这是与领导在社会活动和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相关。领导干部是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在一定的意义上,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乃是决定的因素。领导文明的程度、领导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国家和社会的兴衰存亡,也直接影响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当今,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面对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面对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着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使命,领导素质的提高,领导文明建设成了至关重要的紧迫任务。
其次,从领导文明对群众文明的决定性影响来看。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领导干部的文明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因为第一,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代表着人民群众实行“管治”,进行社会生活和国家事务的组织管理,他们作为领导阶层,其思想道德素质、其文化程度,代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素质状况和文明程度,也必将处于领导地位,从而也必然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精神面貌尤其是思想道德面貌。第二,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是“身教重于言教”。马克思认为,人类对现实世界掌握的方式是多样的,而道德则是人类对现实世界掌握的特有方式之一,它以一种“实践——精神”的独特方式去把握现实世界。这种特有的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使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强调履行、践行的重大价值。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首先必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表率。这样,精神文明建设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中国古老的典籍《尚书》就指出,官德如风,民德如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那边倒,揭示了官德对民德的巨大示范效应。事实上,在道德建设上,人民群众总是以领导为榜样,即:“上有所好,民必好之;上有所恶,民必恶之”。因此,领导文明是提升群众文明的关键。故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层次性,应当把广泛性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先进性的思想道德要求结合起来。党的领导干部,是先进性的思想道德的载体,正如决议所说:“越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越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人民群众逐步从广泛性走向先进性,否则,把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水平降到一般群众的要求和水平,甚至滑落到一般群众的要求和水平之下,不仅无法实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结合,也无法引导广泛性向先进性提升,从而也无法推动领导文明和群众文明的共同前进。
最后,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一方面,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一般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对精神文明建设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以及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国外的文化精神垃圾也会吹进来并传播开去,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冲是领导干部。事实上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引发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示出来,随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道德的滋长蔓延,我们的领导干部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者、理想信念动摇者,经不起这些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经不起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市场经济的考验,丧失了领导干部应有的人格、良知和党性,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些害群之马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他们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向前发展。
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领导文明和群众文明的矛盾也必然凸现出来,变成主要矛盾;而领导文明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紧紧抓住领导文明建设这一主要的矛盾方面,切实抓好领导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这一切入点,才能真正有效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将精神文明建设顺利推向前进。
三、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地位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系统中,如果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角度来说,领导文明和群众文明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如果从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角度来说,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地位的矛盾则是主要矛盾。
首先,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地位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精神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这里不仅包括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力,也包括发展精神生产力。在精神生产力中知识分子是构成精神生产诸要素中首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此,发展精神生产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否则,发展精神生产力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要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给予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
其次,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地位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也是由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
现代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发展。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这场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是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用信息和计算机化的智能并入整个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和生活系统,改组现有的全部社会产业构成,能带来空前的经济效益。这场信息革命也是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将根本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等,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空前的。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如同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这个网络的反应灵敏度和功能。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成功的关键。在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经济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历程达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来居上,更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知识分子在世纪之交,肩负着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讲,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主体的知识分子,是现代最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
最后,知识分子的作用与地位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还在于现阶段知识分子的地位尚不尽人意,从而严重影响着知识分子作用的发挥。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恢复和发扬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以往“左”的错误,逐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重新被视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党的十五大报告则进一步认为,“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此外,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也有了逐步提高,这一切都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关心和爱护。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封建思想、“左”的思潮的严重影响,至今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对知识分子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偏见;特别是“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严重地妨碍了党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落实。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知识分子参与决策的程度较低,许多领导决策根本不重视专家的意见,甚至根本就不征询专家的意见,结果决策往往因缺乏科学性、可行性而失败;知识分子的待遇总的还是偏低,往往不得不为家庭生计而操心,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等等。知识分子的权利与义务、地位与作用之间的反差,在客观上制约着精神生产的发展,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广东世纪之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推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迅速、健康地发展;为此,就必须解决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的矛盾,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经济论文; 道德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