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生态文化的反思与展望_原生态论文

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生态文化的反思与展望_原生态论文

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反思和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城镇化论文,原生态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3)03—0047—04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中国的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1]。围绕“原生态”概念所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正是发生在当前中国文化领域的热点现象之一。

原生态文化,可以说是从“原生态”这一概念衍生出来的对于某些文化形态的表述。在多种境况下的讨论中,原生态文化逐渐也形成了多种指代,其中不乏一些误读和滥用,这提醒人们对“原生态文化”进行重新理解和把握。

不管作何指代,原生态文化显然体现出一种与现实主流文化不同的特性,其中隐含着一种相异性,这种相异性的形成有着与之相应的社会背景作为基础,城镇化就是背景之一。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也不免受到影响。那么,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意义何在?城镇化进程对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未来走向如何?这些不仅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学术性前沿问题,而且也是反映社会深层困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新的理论工具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坐标定位: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

如果空泛地去看“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意义不大,为了让其有比较明确的含义,本文提出建立一种看待原生态文化的坐标系。从时间坐标去定位,提出城镇化的背景;从空间坐标去定位,提出边疆民族地区。

先从时间上来看。原生态文化当中的“原”体现了时间的两个方向,原生态文化体现的是一种过去的方向,而与之相对的方向则是现在时。城镇化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在当今中国,城镇化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约为4.5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36.22%。[2]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态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约6.66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左右[3],而2011年更是超过50%[4]。城镇化会对原生态文化造成多方面影响,故此在城镇化背景下讨论原生态文化更能凸现这种文化的意义所在。

再从空间上来看。原生态文化当中的“原生态”体现了空间的两种分布地区,原生态文化所分布的地区受现代化影响较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受现代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城镇化背景下,许多地区受到现代化的冲击,特别是在一些都市里更是很难找到原生态文化,相对来说,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率还不高,受现代化影响还有限,故此原生态文化还得以存留。

二、多重意义:为什么要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

坐标系的建立重在强调给原生态文化进行一种时空定位,我们可以发现在城镇化背景下,原生态文化主要分布在边疆民族地区,这使得对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研究具有了若干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寻找繁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新道路。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许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原生态文化可能遭到破坏,如何能够在不破坏原生态文化的情况下取得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给边疆民族地区提出的新课题。通过对这些地方如何把原生态文化转化为资源,如何对原生态文化开发利用,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进行研究[5],有利于寻找繁荣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新道路,在此研究基础上,可以为当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二,有利于发现减少文化多样性流失的新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次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指出全球化进程对文化多样性构成挑战。各地方不同的原生态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许多地方原生态文化正在减少,也意味着文化多样性的流失。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较快,许多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原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少。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原生态文化还有一定保留,加强对这些地区原生态文化如何进行保护的研究,有利于发现减少文化多样性流失的新途径。

第三,有利于制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把民族自治地方的重大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一部署。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任何组织和个人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说明在开发建设当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有相当难度。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区域,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边疆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往往是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当中生成的,对这种文化产生的机理和与当地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制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措施。

第四,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方式。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一些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边疆民族地区又具有特殊的区位特点,牵涉到较为复杂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安全问题。通过对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条件、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研究,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方式,使中华文化既保持传统性,又体现时代性,为在保持各地区各民族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形成一种为各族共享的文化体系打下基础。

三、文化变迁:城镇化进程对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影响

虽然边疆民族地区地处偏远,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这些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免不了也受到影响。城镇化进程对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层面。

首先,城镇化对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所存在的原生环境产生影响。城镇化表现在城市的扩张和镇的数量增加。城镇规模的增大把原来周边农村纳入到城镇范围内。城镇扩张的过程中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引起了城乡面貌的改变。在边疆民族地区,这种变化的影响是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原生态文化的形成是与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的改变自然会引发原生态文化的变化。

其次,城镇化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边疆民族地区原有生态环境下生活的各族人民,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这种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除了孕育在一定生态环境之下,还存在于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之中。城镇化过程中,比较多的是从基础设施等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在住房、水电、交通、通信、环境卫生等方面着手进行改善,但是没有充分注意到一旦把当地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原生态文化可能难以保存。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传统建筑变成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一些原来的生产工具逐渐被现代的机器所取代……不仅如此,原生态文化当中的传统服饰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的服饰,而成为了庆典礼仪性的服饰;一些民族传统的手工制品,逐渐被现代材料制作的用品取代,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审美工艺品。

再者,城镇化可能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民风民俗发生变化。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镇化的过程引起了一种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向过程。在人口方面,表现为非城镇人口向城镇流动,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城镇当中的文化向外扩散,从而引发了原来非城镇地区的文化变迁。在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中,那些分布在农区、牧区、山区等非城镇地区的一些人通过务工经商、升学就业等方式到城市当中接受了城市文化,这些人当中又通过与原来生活地区的联系把城市文化传播回去,可能使得原生态的民风民俗难以保留下来,比如一些地方原来婚丧嫁娶的习俗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最后,城镇化的过程引发了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精神方面文化的变化。城镇化过程中,现代化的交通、通信、媒体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把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行多角度近距离的展现,引起人们原有价值观念的变化,进而又会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艺术观念,这是城镇化对原生态文化的深层次影响。人们对原生态文化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后,一些人认识到原生态文化的经济价值,开始用现代的手段对原生态文化进行包装,于是出现了原生态文化的失真现象。

四、社会历程: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实质

通过建立坐标系还可以帮助理解原生态文化的实质。如果将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合起来,可以提出“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角。城镇化背景的时间坐标和边疆民族地区的空间坐标,使原生态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有了较为清晰的时空定位。本文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是站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去看,这当中既有着社会这个横向层面,也有历史这个纵向层面。

如果把原生态文化进一步放在整个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当中,则可以发现“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是人们对生态学术语的借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体现在人们的日常劳作和生产生活当中。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影响,故此,在今天的地球上,那些尚未被人开发、利用、保持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少。

从这个社会发展历程来理解会发现,原生态文化是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一些土生土长、处在传统状态当中、未受现代化所冲击、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未经过现代科技雕琢,是人们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当中所生发出来的。在时间上,原生态文化更多地体现了工业文明之前,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比如狩猎采集文化、农耕文化等;在空间上,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原生态文化更多地存留于社会经济还不太发达、城镇化还不太高的边疆民族地区,不但包括与边疆地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相对应的某些原生态地方文化,还包括与民族地区人文特点相对应的某些原生态民族文化。

从社会发展历程的角度,可以进一步展开几个维度来理解原生态文化。以传统和现代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以乡野和都市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乡野的文化;以民间和殿堂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民间文化;以手工和机械来划分,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手工的文化;以浑然天成和专业制作来划分,原生态文化可以看作是出于自然的文化。需要指出,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中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综合以上几个维度对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如下的认识:原生态文化是保留到现代的传统文化,是和都市文化并存的乡野文化,是被带上殿堂的民间文化,是相对于机器大生产而言的手工文化,是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带有自然气息的文化。

放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也可以把原生态文化看作是在人们对原有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当中所自发产生的文化,比如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选择游牧,在湖边生活的人们选择捕鱼,在山上生活的人们选择打猎等。那么,由此形成的原生态文化都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是一种生态文化,也就是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形成景观文化;其次是在这种环境当中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文化;再者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当中长期形成并保持下来的风俗习惯文化;最后是精神方面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以及审美、艺术、宗教文化等。

五、未来前瞻:从坐标变化看城镇化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走向

提出从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理解,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原生态文化的实质。如果说原生态文化是人类在过去对于自然的适应当中所创造出来,那么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改造自然的手段丰富,会产生新的适应,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现代都市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表现。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条件固然得到了改善,但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过量物质消耗,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而原生态文化虽然有其粗糙的地方,不乏一些野性的气息,但是也有其本真、质朴的一面,能够让人平静地对待自然,对待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两者当中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不足。这样一个问题的背后,还牵涉到更令人担忧的情况,那就是现代化对原生态文化的冲击。

作为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在当前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态势,这在处于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边疆民族地区显得尤为明显,由此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是相当巨大的,这就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未来走向问题。

本文提出建立坐标系这样一种理论工具。坐标是人建立的,目的是把事物放置在一定框架体系当中进行认识。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认识社会事物的坐标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这就提醒人们在看待原生态文化未来走向的时候,可以从坐标的变化来进行把握。

城镇化背景下的边疆民族地区,这个时空定位当中其实设定了参照系。作为时间的参照系,城镇化的背景包含着“传统-现代”的划分;作为空间的参照系,边疆民族地区包含着“中心-边缘”的划分。本文特别指出,这两种划分标准是根据已有的社会状况建立起来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分析一些社会事物提供认识框架,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原生态文化的流行在时间上打破了现代都市时间的支配地位,使得人们意识到原来自然的时间其实一直在静静流淌,并没有停息。原生态文化曾经作为代表过去的文化被人们所忽视,却在流行起来之后一下子变成了时尚,不仅各种各样的原生态艺术在现代都市里受到热捧,而且以“原生态”命名的餐饮、服饰、住宅(地产)、美容、购物等等都成了大众消费当中所追求的新宠,成为现代商业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谁是“传统”,谁又是“现代”呢?可见,简单地以“传统-现代”对时间进行的二元划分似乎已经不再合适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在未来可能需要用新的时间坐标来定位原生态文化。

原生态文化的流行在空间上打破了以大都市为中心的支配地位,使得人们意识到原来处在边疆的地区并不一定就是边缘地带,地域空间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原生态文化从边疆民族地区走了出去,进入了原来的所谓“中心”城市当中,不仅通过媒体的包装、商业的运作呈现在电视、电影、舞台上面,而且通过各种媒介向世界展示,如贵州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当地原生态文化的魅力[6];另一方面,那些原生态文化的保留地不再是闭塞的地方,成了国内外游客趋之若鹜的天堂,而且当地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还吸引着许多商家前去投资,如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其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被外地商家看中[7]。在这种情况下,谁是“中心”,谁又是“边缘”呢?可见,简单地以“中心-边缘”对空间进行的二元划分似乎已经不再合适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在未来可能需要用新的空间坐标来定位原生态文化。

坐标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城镇化进行到高度发达,边疆民族地区也在对外开发中成为前沿地带,原生态文化在未来可能会跳出城镇化背景这个时间定位和边疆民族地区的空间定位,不再只是停留在历史过去的文化,也不再是停留在边远角落少人问津的文化,而是作为一种联系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文化形态。

人类的文化是在继承和创新当中不断衍生出来的。原生态文化反映着人类走过的不同道路,诉说着人类对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历程,蕴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中所产生的诸多智慧。在未来,原生态文化很可能成为人类心灵的家园,让人类能够更加平静地面对当今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困扰,使人类在迈向更加丰富多彩明天的时候多一份自信和微笑。

标签:;  ;  ;  ;  

城市化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原始生态文化的反思与展望_原生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