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_文言文阅读论文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_文言文阅读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破难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它之所以“难”,首先是因为它比现代文多了一道语言屏障,少了一个使用文言的语境,由之几乎必然会带来两个结果:从动机上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文言文的实际需要:从分量上说,多了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知识,背诵一定量的文言篇章的繁重任务。它之所以“难”,还源自干百年来形成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诵读,包括背诵、默写+讲解+回讲+句读等练习),虽然有效,却存在着难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结构性缺陷,因而很容易遭到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抵触以至拒绝:而深受现代教育理念浸润的教师对传统方法既留恋又怀疑,关起门来“串讲到底”,公开课上“讨论不已”,恐怕已是公开的秘密。

如何破难而上?

一、沟通联系,贯通古今

人为地再造一个使用文言的语境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要做的就是沟通文言文学习和现代文学习的联系,在源和流关系的揭示中,唤醒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观察学生平时语文成绩和高考表现的相关性,我们不难发现相关最大的是文言文阅读部分,平时文言文部分成绩好,高考中这一块得分一般也比较高,反之,则相反。2004年上海语文高考卷将增加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命题人在《语文学习》2004年第2期上撰文解释说,“文言文阅读”区分度明显强于现代文阅读,“因此适当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分值,将更有利于优秀考生的发挥,更有利于高校的选拔”,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中比较稳定的一个部分,所以便于区分。道理就这么简单。

不仅如此,文言文素养跟现代汉语“双基”水平也有一定的因果联系。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第2题要求辨识错别字,其中A项有四个词语:部署、备受青睐、恰如其分、可望而不可即。不少考生以为“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写成“可望而不可及”,造成整题的误判。其实,“即”“及”这两个词在这里早可以通用,如果学生熟悉“予之及(接近)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夜半,童自转,以缚即(靠近)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童区寄传》)等课内文言文语句,就不难作出判断。甚至语病辨识也跟文言文基础相关,比如,“如果承认自焚事件与法轮功有关,无异公开法轮功就是邪教。”这句中“无异”用对吗?请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于……”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跟……比有什么不同?”,“无异于”也是古文的一种句式,即“……跟……没什么不同”,如此看来,上文提到的句子,的确少用了个“于”字。

为什么会有这种“稳定”和“相关”?就因为文言是现代汉语的联系是天然的——如果把现代汉语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言就是其深扎在历史的土壤中的根!

二、读写互动,大胆尝试

但是,“根”是深埋在地下的,有时,我们有必要开掘历史的土层,让根和枝叶的血脉联系进一步明朗化、紧密化,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多读并读好文言文的内在动机,创造更多的学习文言文的实际需要和机会。从本校的实践看,这种“激发”“创造”,最有规模效应又便于操作的还是在写作教学方面。

读文言文能否促进现代语言写作能力的提高?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从三味书屋走出的鲁迅,第一次写白话小说,就能把现代汉语运用的如此纯熟。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他当时的国文老师袁仲谦的严格督促下,“研究了韩愈的作品,掌握了旧有的古文文体”,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新闻记者的笔法”。虽然毛泽东的传世之文都用白话写就,但我们难道能排除韩愈文章对他写作的积极影响吗?当代散文家梁衡也说:“每在提笔写作时,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闪过许多文学巨人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向他们借词、借字、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了出来。”比如他的《清凉世界五台山》写到:“又如无梁殿,殿无一木,全砖到顶;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鉴星月;写字崖,崖本无字,水流则见;千佛洞,洞内怪石,如人脏腑等等。”据夫子自道,这段“眉目清楚,且具有一种现场解说感文字”,是借鉴了司马迁《项羽本纪》“鸿门宴”中运用的顶真格。明乎此,我们对开发文言文写作资源心里就有了底,具体措施有——

首先,补充一批文言精品,要求学生积累,井告诉学生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奠基工程。动员学生自己购买《古文观止》作课外读物,每班少则10多本,多则人手一册。教师推荐其中一批篇目并带领学生熟读精思。计有《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至“察其所以,皆失所以”)《春夜宴桃李园序》《秋声赋》《前后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27篇骈散结合状景抒情为主的佳作,《郑伯克段于鄢》等10篇影响深远的历史篇什,《季札观周乐》《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等20篇有新见的论说名篇。以实验班级两轮实践(湖州中学1996级、2001级各两个班,顾伟东老师主持)来看,这样的量安排1.5学年的时间,教师课内指导,学生课外完成,并不紧迫。

其次,每次作文指导或讲评都选用一两篇文言名篇做范文,跟现代名篇互相映证,配合着使用。比如讲记叙文的体式,借事明理的选《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以“二三事”写人物个性的选《王忠肃公翱事》以及《世说新语》上“阮籍不拘礼法”等一组文章。讲议论文的“价值”也可以这样说:欧阳修的《伶官传序》论题是“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剖析一段”特殊”的史实,得出的却是“一般”的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写出点“哲理性”,可避免就事论事,使文章获得超越时空的力量。苏洵的《六国论》,总结“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目的却在告诫北宋的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讲究“针对性”,有助于避免泛泛而谈的习作通病,也有助于增浓文章的时代气息。

当然,作文之法,比如“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字下句有力处”“如何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融化屈折剪裁有力处”(宋人吕祖谦《古文关键》)等等主要是靠自悟的,而这种自悟需要有个过程,所以,教师举文言例的目的,与其说是指望学生茅塞顿开,倒不如说希望学生在渴求获得借鉴的激励下,重读复背强化记忆,以期渐渐领悟。经典文言佳作篇幅比较短小,便于背诵,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有现代文不可替代的地方。

再次,开发文言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多种功能。比如,读《报任安书》,可以让学生讨论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看法,这种练习,重在汲取古人的人生智慧;可以让学生把本文内容概括为一个例证,证明对“人生走直线好还是走曲线好”的见解,这种练习,重在学习化用材料。读《荆轲刺秦王》,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故事,写出一点现代散文味,意在练习语言,开发想像力;也可以研究历代对“刺秦”的看法,尝试做学问、写论文。

这样做的效果是明显的,我校参加全市的统考,学生作文越来越容易被指认,因为学生作文内容的文化味、语言的书卷味日益增强,这几乎成了“湖中作文”的招牌。下列两段,可见一斑:

(1)赵太后本也是个精明强干的女子,遇事果决处不逊须眉。独独在“长安君为质”一事上缱绻不已,大有儿女之态。须得到触龙婉言进谏,方能抛开慈母溺子之心全其江山社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实际上,哪怕撇开种种利益纠葛不谈,单凭这句话本身,已堪称家庭教育千古明训,赵太后岂有不懂之理?只是事关感情,聪慧如赵太后者,也要“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倒是老臣触龙,没了感情牵扯,于人于事反是理智些,言语间处处见真章,大约这便叫“旁观者清”了。论眼光,论见识,论心智魄力,赵太后绝不至输于触龙。此番之所以略逊几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情”字:情感亲疏远近间,区别全出。(2003届陈琰菲高考作文《留一只眼睛给理智》)

(2)苻坚不听王猛之言,不顾军心离散,投鞭断流的八十万大军在风声鹤唳中灰飞烟灭;半壁江山土崩瓦解。佩雷斯公爵刚愎自用,使无敌舰队在英军炮火和滔天巨浪的合击下葬沉海底,也葬送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半世功业惨遭灭顶。——是他们敏锐的目光看不见这镜中的预言,还是高傲与自负让他们驶离了理智的海岸?(2004届陈钧平时作文《镜中的故乡》)

文化味、书卷味并不是我们的惟一追求,但“中国味”却是我们的终极关注。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全球化、一体化(其实是西方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在我们每天24小时都生活在西方品牌里的时候,我们凭什么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斗胆如此作答:读点蕴含着中国人的心理密码的文言文,读点积淀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文言文,也许它才能让你的作文发出中国人的独特声音。

三、直道曲径,相通相容

对于学习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铁门槛,我们得有“直道而行”的勇气和决心,比如积累文言语言材料,掌握实词、虚词、句式等等“细节”永远是对的,不必怀疑,不能犹豫,但我们的具体操作却要讲究“曲径通幽”。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学习,当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知识、规则)时焦虑程度偏高,而把注意力聚焦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则可降低,学起来就比较轻松。请看两个教例。

《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为什么反复提“谷”“鱼鳖”“材木”呢?因为这些东西是古代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养生丧死无憾”的保证。——这需要在排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做出回答。(2)你能从别的地方找到旁证吗?朱熹《四书章句》中说:“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之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此为王道之始。”所以,孟子要反复强调。——学生自己查阅并读懂资料,才能解决。(3)孟子主张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对“养生丧死”的高度重视可说是对“民生疾苦”的基础关怀,我们讲“发展”、讲“振兴”,离开了这一基础关怀,就全然没有意义。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时,课文已成为自己“拥有”的财富,字、词、句的落实应该不成问题。——“以问题为纽带”,直接让学生从文本获取“意义”,一点切入,带动全盘。

《鸿门宴》:(课前布置学生通读全文,疏通文字,熟悉课文,用一节自读课,学生质疑,教师随堂答疑)上课伊始,用1分钟时间,从“无韵之离骚”说到本课的任务:抓住对话分析人物性格。随即出示一段教师亲手用毛笔抄写在白纸上的去掉标点的课文(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据此展开教学。(1)学生作句读、诵读,翻译;教师讲评;涉及多种文言知识。(2)这段话是谁说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段话上下文的内容。(3)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请引用课文中的原句,分析阐发。(4)对刘邦的话,项羽是如何反应的?由此可见出两人怎样的个性?再出示樊哙的一段话,引导学生分析两大利益集团中其他人的表现和遭遇,方法大致跟上一个环节相同,不赘。(5)小结,体会司马迁写人物的高超技巧。(6)推荐课外看“垓下之围”等篇章,鼓励学生以书面的形式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时代活水,使之具有现代教育品格,既直道而行,又曲径通幽。

文言文教学是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一点,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标签:;  ;  ;  ;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难点_文言文阅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