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语生活状况报告_中国语言论文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状况论文,语言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已经走过十年的历程。该报告由国家语委主持编写,每年向社会发布语言生活的各种调查报告和实态数据,较为全面地介绍国内外的语言生活,研究现实的语言生活问题,在反映语言国情、帮助语言决策、推进语言服务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先后推出了英文版和韩文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该报告凝聚了一种理念,树立了一面旗帜,锻炼了一支队伍,打造了一个品牌,形成了一个“学派”。

      今年是《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十周年。十年来,《报告》从无到有,从国内中文版发展到国外英文版,从单一《报告》发展到与《中国语言生活要况》“双飞”,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到本文撰写为止,中国知网对《报告》的引用记录达到2140条。“十年树木”。的确,十年前一群热心人种下的一株幼苗,今天已经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十年来,以《报告》为标志,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报告》本身的总结和研究也陆续开始。例如,李宇明(2007)详细介绍了《报告》的缘起,周庆生(2007)发表了编后感,王铁琨(2008)深入进行了思考,汲传播(2010)总结了《报告》发布后的社会反响,周洪波(2014)就《报告》的概况、热点、理念和影响进行了梳理。此外,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语言生活研讨会,对前五年的语言生活研究以及《报告》编写进行了总结。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年来《报告》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理念等进行梳理,以期社会对《报告》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供今后《报告》的改进参考。

      一 《报告》的框架沿革

      由于在中国发布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无先例可循,《报告》编者的认识也随着事业发展发生一些变化,十年来《报告》的框架并不完全一致。

      《报告(2005)》分上下两编。上编除总述和附录外,共有5个部分:(1)领域篇;(2)专题篇;(3)热点篇;(4)港澳台篇;(5)参考篇。下编分为调查报告和调查数据两部分。专题篇包括语言文字法规政策和年度语言文字工作的进展,以区别于领域篇(某一特定领域里语言生活状况,如广播电视领域和教育领域等)。下编发布对若干媒体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报告和统计数据,相对于全书来说是“数据篇”,与上编的“领域篇”“专题篇”等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报告(2006)》把语言文字工作单独列为工作篇,而专题篇则取代了领域篇。

      2011年,《报告》改版。这次改版是在总结前五年工作基础上进行的。考虑到各种皮书的惯例,编委会决定把《中国语言状况报告》的标注年份从“内容年”改为“发布年”。例如《报告(2005)》中的2005是《报告》内容年,其发布年份是2006年;而《报告(2011)》中的2011是发布年,反映的是2010年的内容。同时将原来的上下编合并为一本,原来属于下编的数据部分载入随书发放的光盘。相关栏目也做了相应调整。

      2013年,《报告》首次开设特稿篇。

      2014年,《报告》在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再次改版。在框架方面,调整专题篇的内容,恢复了领域篇,增加了字词语篇,将数据篇的内容全部放入光盘,大大压缩了每一报告的篇幅;强调报告语言要简洁,要具有可读性。在运作模式上实行栏目主持人制。至此,《报告》框架基本定型。除总序、总述和附录外,共分8个部分:(1)特稿篇;(2)专题篇;(3)工作篇;(4)领域篇;(5)热点篇;(6)字词语篇;(7)港澳台篇;(8)参考篇。

      此外还有两件事:一是《报告》外文版的出版。2013年4月,《报告》英文版第1卷由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目前英文版已出两卷,第3卷已交出版社;韩文版已经翻译完毕,正在审稿中。二是《中国语言生活要况》(以下简称《要况》)的出版。在《报告》使用的过程中,有领导、专家和读者提出可以在《报告》的基础上取精用弘,精益求精,将丰赡细致的内容浓缩成一个“简本”,使读者能尽快地把握年度语言生活的全貌和精华部分,两个版本做到详略搭配,各展所长①。而随后编辑出版的《要况》,除了“简”外,还突出年度语言生活的独特之处,重点撷取年度语言生活中的重要文献、热点问题、咨政建议、新观点等,做到了“精、新、特”②。

      二 主要内容

      《报告》旨在分析中国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反映社会各个领域语言使用的新特点、新变化,阐述年度中国语言使用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预测语言发展与变化的趋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周庆生,2006)。十年来,《报告》始终遵循这一宗旨,以观察语言生活、深入认识和客观记录语言生活为重任,采取各种方式,发掘拓展课题,共刊出各种报告、专题文章等444篇。具体栏目篇数情况见下表:

      

      到《报告(2015)》,共发表《总序》8篇。话题包括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2005)、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2008)、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2009)、过好虚拟语言生活(2011)、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2)、唤起全社会的语言意识(2013)、双言双语生活与双言双语政策(2014),这些论题都立足中国语言生活实际,面向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意高远,与《报告》浑然一体,成为报告的点睛之笔。

      《总述》是对年度语言生活状况的高度概括。反映年度语言生活的特点、主要工作、事业推展等方面。国家语委向社会发布的新闻稿均以此为基础。《总述》勾画年度语言生活的总体轮廓,但也会明确回答一些社会上关心的问题。例如,《报告(2005)》明确指出年度特点:(1)中国语言生活朝着主体化和多样性发展;(2)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涌现;(3)民族语言受到国家的保护,同时也面临着挑战;(4)普通话和方言互动加快,强势方言对弱势方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5)外语学习受到关注。而在谈到外语学习时,也明确指出,“尽管外语的学习者不断增加,实际水平也有所提高,但离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对其他一些语种尤其小语种的学习重视不够”等等,就社会上围绕外语学习的一些困惑展示了态度。

      3.特稿篇/工作篇/领域篇/专题篇

      这几个栏目前后有交叉变动,放到一起叙述。

      从篇数(187篇)可以看出这几个栏目在《报告》中的分量。十年来,栏目围绕国家发展、社会语言生活变化、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向社会发布。例如,《报告(2013)》首次刊发了4篇特稿。其中《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0年)》《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开启语言文字事业新里程——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解读》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改进文风》记录了中央推动文风改进的方方面面。而工作篇则记录了从中央到国家各部门,尤其是国家语委、国家民委、地方各级语委历年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所发的相关文件以及所开展的重要工作。

      《报告》非常关心民族语言和方言的生存状况、民族语言教育、民族文字和民族语文信息化问题,先后发表了多篇报告。例如,基诺族语言近况(2006专题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状况(2005专题篇)、藏语文信息化及软件使用情况调查(2006专题篇)、新疆阿勒泰地区双语教学与社会和谐(2008专题篇)、民族地区法庭审判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问题(2009专题篇)、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族语言使用调查(2011专题篇)、北方较小民族母语衰变与语言保护(2013专题篇)、傈僳族新老文字使用问题(2013专题篇)、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状况(2013专题篇)、满语文的抢救、传承与应用(2014)、少数民族语文网站现状(2014)、少数民族手语研究和使用状况调查(2015领域篇)。

      国家语言能力、国家安全跟国家发展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报告》对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青海玉树救灾中的语言障碍与语言援助(2011专题篇)、手语使用及相关问题(2009专题篇)、盲文使用状况调查(2013专题篇)、手语使用状况调查(2014)、央视《共同关注》节目手语理解调查(2015领域篇)、语言信息产业发展状况(2009专题篇)、数字化中文字体库的知识产权保护(2013专题篇)、国家外语能力现状(2012专题篇)、关注中国周边语言(2014领域篇)都反映了《报告》的这种爱国情怀。

      母语教育和下一代的语言能力牵动全国的每一个家庭。《报告》发表了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2006专题篇)、高校母语教育(2007专题篇)、近年高考作文试题变化趋势(2014)、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用字用词比较(2014)、近年中考作文试题要况(2015领域篇)、南京市小学生应用文学习状况调查(2015领域篇)、色彩斑斓的全民阅读(2015领域篇),记录了社会各界对母语教育的思考。

      在语言服务方面,服务行业和公共设施等领域语言状况(2005)、旅游服务语言状况(2006专题篇)、产品说明书语言文字使用状况(2006专题篇)、医疗文书及药品包装用语用字状况(2006专题篇)、青藏铁路语言使用状况(2007专题篇)、民航语言文字使用状况(2007专题篇)、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2008专题篇)、语言服务理念与语言服务产业现状(2012专题篇)、广州亚运会语言服务与语言元素(2011专题篇)、语言服务产业现状(2012专题篇)、服务行业的语言经济价值调查(2012专题篇)、北京语言培训业状况(2012专题篇)、医疗行业语言服务状况(2014)、银行语言服务状况(2015领域篇)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城市公益广告语调查(2015领域篇)等都展示了社会在语言服务研究和运作上的努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报告》对此进行了忠实的记录。例如,农民工语言状况(2006专题篇)、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状况调查(2008专题篇)、北京农民工子弟语言使用与身份认同调查(2011专题篇)、城市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与社会交往及身份认同(2013专题篇)、四川籍外出务工人员语言生活状况(2014)、新老农民工语言状况调查(2015领域篇)等。

      中国正在沿着依法治国的道路前进,《报告》对法律语言等方面历史进程的跟踪可谓用心。例如,立法语言问题(2008专题篇)、刑事法庭语言规范问题(2008专题篇)、民族地区法庭审判中少数民族语言使用问题(2009专题篇)、从新《刑事诉讼法》看立法语言的进一步规范(2013专题篇)等。

      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多,该领域的语言情况也是《报告》的聚焦点。例如,北京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2006专题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语言环境建设新进展(2007专题篇)、上海世界博览会语言环境建设状况(2007专题篇)、上海世界博览会语言环境建设新进展(2009专题篇)、北京涉外集贸市场语言使用状况——以秀水市场为例(2007专题篇)、外企职场语言生活状况:以上海为例(2008专题篇)、北京奥运会多种语言使用(2008专题篇)、关于“中式英语”(2009专题篇)、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语言使用状况(2008专题篇)、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2011专题篇)、江苏跨国公司外籍员工汉语技能调查(2012专题篇)、广州小北路外国居民语言生活状况(2012专题篇)、世界五百强企业官方网站语言使用情况(2015领域篇)。

      移民语言问题也是《报告》所关注的,虽然这方面文献的数量不多,但都很有价值。例如,长江三峡移民语言使用状况初步考察(2007专题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移民语言调查(2007专题篇)。

      其他涉及各个领域的,如影视剧语言状况(2009专题篇)、中文菜单英译规范问题(2008专题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语言保护问题(2008专题篇)等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亮点。

      4.热点篇和字词语篇

      十年中,中国语言事件频发,语言生活热点不断。简繁之争、字母词、英语热、双语教育、文白之争、姓名用字、方言保护、地方命名更名、濒危语言、微博语言和微博体、汉字书写危机等等。这些在中国语言生活中让人眼花缭乱的语言景观在热点篇中得到了集中反映。热点篇广搜各方“热议”,使人比较清晰地看到相关情况的来龙去脉。《报告》的作者和编者们冷静观察这些热点问题,尽可能客观地去记录,在重大问题上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正确的社会引导。

      词语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最快记录者。字词语和数据篇发布了大批语言监测数据,新词语盘点的内容,以及流行语、网络词语、词语个案追踪等。年度语言盘点、几次大的语言事件都在词语中反映出来。例如,2012年的“中国梦”“美丽中国”“正能量”“你幸福吗”“钓鱼岛”,2013年的“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大妈”“土豪”“雾霾”等等,既折射了中国的语言生活,反映了社会关注,也展现了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十面霾伏中的PM2.5》更是以小见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竞争无处不在,反映出词语产生、生存和发展的规律。

      5.港澳台篇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不能不关注港澳台。这是《报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特殊社会背景,《报告》单设的港澳台篇集中报告三地的情况。已经发表的这些报告使我们对三地的语言状况、语文教育、语言社团、语言政策以及特色语言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语言规划和政策制定的借鉴。对各地语言生活的真实再现,也使我们看到了各地语言生活的相关影响,更深刻地认识语言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6.参考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说港澳台篇还只是展示了中国一些特殊区域的语言生活面貌的话,参考篇则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48篇来自世界语言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例如,欧洲联盟语言状况及语言政策(2005)、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区语言立法状况(2006)、澳大利亚语言政策与规划进程(2007)、新西兰外语教育政策、举措与挑战(2007)、尼日利亚语言政策与规划(2007)、格鲁吉亚语言政策和语言冲突(2008)、欧盟官方语言平等政策面临的挑战(2009)、巴西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2009)、巴基斯坦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2009)、博茨瓦纳应对语言消亡威胁的策略(2009)、比利时语言问题与政府危机(2011)、美国、澳大利亚语言教育政策近况(2011)、俄罗斯的国语推广与国际传播(2013)、法国法语传播的新机构、新理念、新举措(2013)、乌克兰语言冲突升温(2014)。这些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三 新概念

      十年来,一批新概念通过《报告》的发布更广泛地向社会展示,引起了更多的重视。主要有(以汉语拼音为序):

      濒危语言 大华语 地域普通话 动态流通语料库 国家语言 国家语言能力 国语 国家工作语言 汉语 和谐语言生活 华语 华语社会变体 华语社区 家庭语言 教育语言学 科学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双语 双语人 双语社会 双语政策 双语主义 显性语言政策 隐性语言政策 语情 语言安全 语言保护语言产业 语言中突 语言服务 语言功能 语言管理 语言规划 语言红利 语言监测 语言经济 语言经济学 语言景观 语言竞争 语言控制 语言领域 语言矛盾 语言能力 语言商品 语言生态 语言实态 语言市场 语言维护系统 语言问题 语言舆论引导 语言舆情分析 语言舆情监测 语言舆情监测方法 语言舆情监测理论 语言战略 语言生活派 语言资本 语言资源

      下面略举几例(按中国知网文献中使用的条数排列,括号中的数字为知网中条数)。

      1.语言生活(973,912)

      我们看到的文献中,语言生活这一概念的正式定义最早见于眸子(李宇明)(1997):

      运用和应用语言文字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可以概称为语言生活。

      其后郭熙(2004)、郭熙、朱德勇(2006)等都沿用了这个定义。但这个名称真正深入人心,当是《报告》发布后的十年。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学术术语。知网中标题出现“语言生活”的论文达476篇。这表明,这个术语不仅引起了人们对语言生活本身的关注,更是推动了对语言和语言生活关系的认识,对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促进了学术发展的深入。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成了社会共识。

      2.语言资源(482,190)

      这个概念影响同样很大。语言资源的概念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邱质朴(1982)提出,后引学界不断深化拓展,国家语委组建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但是,真正使语言资源不断深入人心,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成为一个深受重视的术语,应该是与《报告》十年的传播分不开的。过去,人们习惯于把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生活看成是问题,围绕语言资源这个概念的推展,学界在语言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既是国家资源,也是个人资源;既是经济资源,也是文化资源。

      3.语言服务(463,404)

      十年来,语言服务这个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报告》中语言服务是中心话题之一。奥运会语言服务、亚运会语言服务、世博会语言服务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弱势群体的语言服务、对外国人的语言服务、语言救助等都成了语言生活中的关注点。

      4.语言安全(239,317)

      社会对语言安全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语言与国家安全,语言与文化安全,语言与经济安全,都成了学界和社会的热门话题。

      5.语言保护(228,610)

      这个概念也促进了社会语言保护意识的普遍提升。“科学地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濒危语言和方言的保护的论述增加,一些保护措施开始启动,记录方言和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

      6.语言产业(106,913)

      中国是语言资源和语言消费大国,语言产业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它连同语言经济、语言消费、语言服务等,构成了一个新的链条。北京还举办了首届语言产业论坛,就中文产业发展、语言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战略、语言产业的产业结构等进行了探讨。

      7.国家语言能力(31,969)

      这个概念提出较晚,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语言能力是人们常提及的,但国家语言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则跟国家的发展、国家建设、国家安全、国家和谐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重新审视对外语、方言和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的认识。

      8.语言战略(96,663)

      《报告》中讨论的许多问题都涉及语言战略。语言具有承载与建构国家与民族的社会文化功能,对国家十分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语言格局复杂,加上外语教育,中文走出去,如何增强全民的语言意识,维护母语,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认真考察外语教育的实际需求等,都可以在语言战略这个概念下去思考。在这一概念影响下的《语言战略研究》杂志已经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刊,明年将正式发行。

      9.动态流通语料库(570)

      尝试使用动态的方法来处理复杂多变的语言对象是语言监测的重要手段。《报告》所发布的数据源于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它也使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概念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进而推动了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领域的拓展。

      10.语言实态(495)

      就中国知网而言,语言实态的出现次数还不是太多。但这个概念提出的意义将是深远的。记录语言实态,也就是记录人类文明的进程。对语言实态研究,无论对语言教学,还是对语言发展的认识等,都值得引起更多的重视。

      这些概念,已经或正在成为未来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四 新理念

      《报告》倡导、形成的新理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报告本身的理念,一个是《报告》的研究理念。周洪波(2014)把《报告》理念概括为五点:(1)语言问题到语言资源;(2)语言一元到语言多元;(3)语言管理到语言引导;(4)语言保护到语言开发;(5)语言研究到语言服务③。这些概括是准确的,这里不再展开。从研究的角度看,《报告》的新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视野

      全球互动正在加速。语言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报告》在关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时,始终坚持国际视野来观察各种现象,谨防民粹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例如,中国语言生活中,在如何处理母语教育和外语教学、语言规范化和吸收外来语、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和方言、简化汉字和繁体汉字等的关系,如何开展汉语国际传播,如何处理海外华文教育中的华语问题等方面,都站得比较高,既不回避,也不随波逐流。《报告》在讨论语言规范问题时不再使用“语言纯洁”的提法,也反映出它的国际眼光。

      2.问题驱动

      《报告》在选题上坚持问题驱动。问题驱动源于对社会的关注。关注社会是《报告》的性质决定的。《报告》同人将此称为“接地气”。纵观《报告》十年的话题,跟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占绝大多数,也担负着唤起社会语言意识的责任。关注虚拟世界的语言生活和外国人在中国的语言生活。对语言生活中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花了较大的力气。例如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语言问题、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聋哑人手语问题、农民工语言状况、教材语言、语言救助、地名路牌问题等等。

      3.服务国家

      《报告》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放在重中之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学术服务社会,关注社会生活。例如,汉语国际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从《报告》创始一直是每年必报的内容。另如台湾的语文近况、国家外语能力状况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要况(2014)》开设了语言与国家安全专栏,发表了一批重要的意见,例如,亟须制定国家安全语言战略规划、国家安全亟须筑牢语言保障、周边语言问题受到关注、乌克兰语言冲突危及国家安全、美国的国防语言战略计划。在资政建议专栏里,发表了关于构建国家语言智库的建议、小学语文教材不宜回到民国时代、妥善应对“保护方言”的呼声、医患双方都应重视语言沟通问题、重视流动人口引起的语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民族语文网站的支持力度、中文“洋教师”减少现象亟须关注、重视组织海外学者翻译中国当代人文社科名著等。

      4.数据(材料)说话

      《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数据、材料和事实说话。发布各种相关数据是报告的中心任务之一。各种调查报告,也都要求在材料或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和思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报告》除连续十年发布媒体用字、媒体用词、媒体流行语和网络(包括BBS、博客、微信)等方面的详细数据,还发布了其他方面的大量数据。例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字、词和词语义项调查(2006下)、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教材用字用语调查(2007下)、东南亚华文媒体用字用语调查(2008下附录)、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汉字使用调查(2009下)、现代维吾尔文网站用词调查(2009下)、小学藏语文新课标教材用词调查(2009下)、维吾尔语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2011)、维吾尔语高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2012)、哈萨克语小学语文教材用词调查(2012)、哈萨克语中学语文教材用词调查(2013)、藏语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用词调查(2011)、海外汉语教材用字用词调查(2011附篇)、东南亚小学华文教材课文用字调查(2011附篇)、东南亚华文媒体字母词表(示例)(2011附篇)、2010年度藏文报纸、网络(新闻)用词调查(2012)、基础教育数理化教材用字用词调查(2012)、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语文教材《华文》用词用语调查(2012)、海峡两岸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比较(2013)、通用规范汉字使用情况调查(2014)等。

      5.打造“语言生活派”

      相对于语言其他方面的研究,语言生活研究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聚集着语言学者、计算机科学学者、信息处理学者、民族学者、舆情学者等。他们中有知名教授、专家,也有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有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就年龄而言,是老中青相结合,中青年居多,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几位德高望重的编审,更是年复一年地参与开题和审稿。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一支有共同研究理念的学术团队逐步形成,他们自称为“语言生活派”。而打造语言生活派正是《报告》同人的理念之一。语言生活派的成长还得到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会议多次把语言生活列为会议主题,国家语委专门举办了中青年语言文字学术骨干培训班。这是新生代学术团队培养的一种尝试。与此同时,“语言生活派”们还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国家语委的支持下,建设了一批语言生活研究中心(基地),目前总数达17个。例如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各个分中心、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中心等。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了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学的博士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对语言生活研究的力度也在加大。据苏新春(2014)统计,“语言生活”类中重点课题有13项,重大课题也有13项,一共26项,占课题总数269项的1/10。而在整个语言学科中,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共是96项,占1398项语言类课题的6.87%。不包括语言生活类课题在内的,重大、重点课题率只有6.2%,可见基金对“语言生活”类课题相当重视。

      五 结论和思考

      总的来说,《报告》十年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语言生活中观察和认识语言,记录中国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录;(2)提出和推展了一批新概念,为建设中国语言生活研究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3)展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理念、语言观和研究视角,丰富了中国社会语言学乃至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4)发表了一批有针对性的调查和咨政报告,就语言生活中的问题提出了实用性建议;(5)打造了一支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研究团队,客观上形成了学术理念上的“中国语言生活派”。

      《报告》在发展成长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领域还不全面。目前《报告》固然已经有了基本队伍,但组成还嫌单一,稿源不理想,有些领域无力触及。有不少专题原来都有设想,但至今尚未能实现。例如新时期文学语言问题、外文文献的中译、中文文献的外译等。

      二是调查报告还太少,调查方法、手段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分析的深度还不够,理论提升有待加强。

      三是可读性还不理想。近年来在语言精练方面有较大改进,但还不够活泼。如何在《报告》上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有待继续努力。

      未来,《报告》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青年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交叉型人才。应考虑建设网站,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还要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展领域。要走出去,关注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关注中文社会的语言生活。

      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语言生活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怎样关注都不过分。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生活已经向世界展示其特有的魅力,一定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开展相关的研究。

      ①②《中国语言生活要况(2013)》编写说明。

      ③周洪波2014年11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演讲“语言生活热点、理念及思考”,此处引用征得了演讲人同意。

标签:;  ;  

近十年汉语生活状况报告_中国语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