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公正维护与程序公正建设论文

实体公正维护与程序公正建设

王超奕

【摘要】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核心要素,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既需要协同推进,也需要厘清二者的区别。当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硬性冲突时,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权衡,但最终都是要实现司法公正这一目标。

【关键词】 司法公正 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 监督机制

司法公正是指以公平和正义为原则开展司法活动。实体公正维护和程序公正建设是司法公正面临的两项重要任务,即司法公正可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对司法公正的解释不同,但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如何处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之间的关系关注度较高。实质上,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分别体现了结果和过程的公正,实体公正维护和程序公正建设的关键在于权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不同情形下的司法实践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司法公正。

厘清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要明确二者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从概念上来看,实体公正是指司法审判过程和结果体现公平与公正,符合当事人的司法权力与义务。关于实体公正,我们通常可以从一般公正和个别公正两个层面来理解,立法体现的是人们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需求,即一般公正;通过自由裁量权达成的裁判结果,属于个别公正。程序公正是指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体现的是审判的公开、透明和平等。

从特点上来看,一方面实体公正强调司法结果公平,要求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因而具有公平性特征;另一方面,实体公平需要依照现有的法律框架来实践,由于在司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或是偏差,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相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司法过程考虑的是当事人的特殊性,同时由于实体公正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程序,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诉讼双方依法享有法律保护,且在这一过程中遵循的法律流程是稳定的。

厘清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要搞清楚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联系与区别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相辅相成。首先,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的共同目标是维护司法公正,帮助人民解决纠纷,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当然,由于司法实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司法公正的维护过程具有一些不确定性,因而,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无限度地接近公平。其次,二者分别是结果公正和过程公正的体现。司法公正的实现,要求有公开、全面、细致的过程,这也是保障司法结果公正的前提。司法实践中能够获得公正的结果,说明其过程亦是公正的,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过程的公正并不一定决定结果的公正,这其中还会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程序公正有助于促进人们接受实体结果。程序公正是必要条件,也是能够被人们感知的,且程序公正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执法层面,其对于人们情感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人们更好地接受实体结果。相反,如果在程序上让当事人感受到不能被公正对待,他们也不会理解或接受司法审判结果,反而会通过上诉、申诉等形式来表达诉求。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具有一定差异性。首先,二者的价值观念追求存在差异。如前所述,实体公正更关注结果,程序公正更关注过程。其次,实体公正更强调立法层面的公正,程序公正则偏重于司法和执法层面。最后,实体公正要求审判结果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但程序公正则对这方面的要求并不强烈。

(1)若买家选择“购买单件化妆品”,则:卖家的收益为“单件不含税价×数量×利润率”,即PQ1r;买家的收益为“免征的税费×数量”,即(W′-W1)Q1。

综上可以看出,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共同构成司法公正,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实体公正是目的,程序公正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兼具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才能有效保证司法达到平衡状态。进一步而言,要平衡好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不仅要在立法领域体现公正,而且要在司法和执法领域体现公正,在实践过程中保持好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有效平衡。

基坑围护结构采用的是钻孔灌注桩,由于本工程中围护桩间距较小,则考虑土拱效应,可将非连续的钻孔灌注桩根据抗弯刚度原则等效为连续性的地下连续墙结构,地下连续墙采用板单元模拟;支撑、立柱采用梁单元,斜拱桩基采用桩单元;围护桩、内支撑、立柱和斜拱桩基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基坑开挖的主要工况如表2所示。

不行,我不能这么做。我收回了伸出去的手,侧过身面向墙壁,心想,没人知道我不愿意帮他,我可以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底。我闭上双眼,睡意袭来,可每当我快要进入梦乡时,艾尔的哭声就会把我吵醒。

实现司法公正目标,既要加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建设,更要维持好二者的关系平衡

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实现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应从源头入手加以预防,避免出现重视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现象。首先,对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硬性冲突进行有效权衡。目前司法审判中仍然存在重打击轻保护的思维模式,同时,由于人员、管理机制、监督制度等因素对司法实践、司法公正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多方位考量,当二者出现冲突时可设置一定的例外,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当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硬性冲突时,可恰当使用个案自由裁量权对实际情形进行权衡。要加强对司法人员的管理,既要增强司法人员公正执法的自觉性,也要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督加以引导和规制。其次,司法人员要全面了解司法程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办事能力和业务能力;在司法实践中严格遵照法律条文办事,既注重结果的公正也注重过程的公正,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司法审判活动。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司法公正,改变过去轻视程序、重视结果的旧有观念。由于忽视程序公正,司法实践会成为证明“结果”的一个过程,由此导致审判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并进一步引发上诉、上访等问题。因此,司法机关在办理案件时不仅要寻找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同时也要严格按照司法程序进行审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以规范指引实体公正,以程序推进司法公正。一是实体公正的维护要以加强司法诚信为切入点,在法律中对司法诚信的范围和标准予以明确规定,尤其是要明确执行标准、范围和归责原则。在执行归责原则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不同的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考虑对司法道德的无过错原则处理方法,允许基于信赖而受到保护的情形。二是程序公正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司法的运行模式。司法实践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法学层面的秩序是指遵照一定的方式、时间和步骤作出法律决定,司法程序是公开透明的,应是汲取各方主体意见之后建立的。程序公正是法律的生命形式,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关键。司法权力要得以有效实施,司法程序是其重要保障。要坚决打击现实中存在的司法失信行为,严格避免因为司法失信行为破坏程序公正、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

强化司法监督,有效促进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实现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监督主体主要有法院、社会、媒体等。首先,通过法院内部监督,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在法院内部建立严格的、有层次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相应的责任机制和人民监督、陪审员制度等。不论案件大小都要以司法公正为价值基准,严格接受法院和人民的监督,增加案件审理的透明度,方便人民进行质询。其次,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司法公正的监督效用。要提升公民对司法的监督意识,可通过政策宣传和激励措施等手段,吸引公民参与司法监督,树立司法监督的自觉性;公民自身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司法程序的基本流程,推进实现社会监督权。最后,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借助媒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建媒体和司法的良好互动关系。媒体要注重对事实的陈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确保报道内容精准、报道方式恰当、报道时机有所权衡,最大限度保证媒体报道的全面性、系统性、公正性、客观性;不断提升媒体报道的深度,为公众创造理性思考的空间;媒体监督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不能干预司法,围绕司法公正这一核心要素进行报道,保证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共存。

【参考文献】

①陈绍松:《司法裁判的评价与认同》,《法学杂志》,2018年第1期。

②朱福勇:《论民事法官询问范式及程序约束》,《法学评论》,2018年第6期。

【中图分类号】 DF86

【文献标识码】 A

责编/张忠华 美编/王梦雅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

标签:;  ;  ;  ;  ;  

实体公正维护与程序公正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