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 621000
【摘要】情境创设是实施情境教学的基础。有效情境创设要回归情境创设的原点,遵循情境教学规律,重点处理好学与习、取与舍、鱼与渔、放与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整合,学思行并举,探寻从有效创设到有效运用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情境创设; 情境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5-173-01
随着课改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情境对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老师由于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在进行情境创设和情境运用时抓不住要领而剑走偏锋,多表现为:主题选择较为随意,缺乏整体设计;主题构思捉襟见肘,缺乏必要凝练;手段和目的主次颠倒,缺乏逻辑美感;情感价值渗透不足,缺乏价值引领;等等。要走出教学中情境创设与运用的诸多误区,必须回归情境创设的原点,遵循情境教学规律。
一、学与习
作为情境教学的大师,李吉林老师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优化情境只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个途径,而不是目的。我们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不能犯“买椟还珠”式的错误,抓不住要领,搞不清主次,为了情境而情境。因此,创设好的情境必须好好钻研教材,在研习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体现特点上去精心构思,处理好“学”与“习”的关系。
“学”的落脚点是学生,即坚持学生立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诸多差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个性特点也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考虑情境的接受主体———学生,基于教材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之间找到最佳联结点,做到心中有标准、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任何脱离学情的情境创设都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习”的关注点在教师,要求教师把情境创设的重点放在研读教材上,这一环节不可省。教师在构思教学情境时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思路,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有效提取教材中的“硬核”信息,理解教材中的内隐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教学与教材的同构关系,也才能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异构关系,更好地为科学情境创设奠定认知基础。
习是为了更好地学,学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习,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科学的情境创设要以习为基,以学为导,习中寓学,学中寓习。
二、取与舍
教材相对稳定,但也相对滞后,无法把最新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环境下学生最鲜活的生活经验都纳入进来,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提供了多样的、具体的、优秀的教学资源,但这些素材资源只能作为一种教学参考,尤其是在情境创设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之需,精于取材,善于取材,要懂得取舍。
课程资源之于课程,犹如矿藏之于矿物,两者关系密切,但又不等同,课程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加工、整合,才能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面对作为情境创设的重要素材来源的教材,我们必须有取舍之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学会取“新”舍“旧”、取“近”舍“远”、取“多元”舍“单一”。恰当合理的取舍,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本问题,科学而高效的情境创设要善于以一当十,要善于主题整合。教学中哪些情境“可设”,哪些“必设”,哪些是“无须设”,这些都要教师心中有数。
力求让自己的课丰富而饱满,可能是绝大部分老师的期盼,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可能并不明智,没有重点的情境创设犹如没有绿叶扶持的花朵,尽管处处情境却似无境,一加一不一定都会大于二。因此,教师要学会取舍,也可以适切地以少见多,以少胜多;一味地以多求多,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鱼与渔
古语有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情境创设也应该体现这一规律。目前,很多课堂上的情境创设还不能真正体现鱼和渔的辩证关系,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授鱼”,情境资源似乎成了一个摆设,教师很少通过情境带领学生一起下去“捉鱼”。要知道,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探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因此,情境的功能既体现在一起“捉鱼”,更体现在通过“捉鱼”来习得“渔”的目的。好的情境应该能够激起学生思维,能够提供一个载体引起师生互动,能够在情境中让学生知晓知识的来龙去脉、内在机理,更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方法以及获得好的学习体验。
如在讲授什么是集体的概念时,创设了一个“最强大脑”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分为两个团队,在1分钟时间内记忆PPT上的数字,谁记得多谁就获胜,最后由获胜方交流团队领先的秘诀,顺势引出集体的概念,然后再进行类似组织的辨别分类以加强对集体概念的理解。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了,并且有目的地进行了相关的思维活动,对集体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同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集体概念,在活动后再通过呈现类似的组织请学生辨别以加深对集体的理解,整个情境创设一气呵成,轻松、活跃,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还进行了思维方法的训练。
四、放与收
收放自如,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境界。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放有收,收中有放,放中有收,能收能放,我们在情境创设时也要讲究收放自如。
所谓放,既要求在情境创设时,给予学生一些自主性和选择性,在思维训练中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研读解析方面多一些多元解读。所谓收,就是情境创设不仅要有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发散性,还必须基于课标、基于教材、基于学情,要有一定的规定性、聚合性,不能任意删减。在强调发散思维、个性思维价值的同时,也必须注意聚合思维和规范思维。从而真正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双基和素养的统一、界限和开放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五、结束语
情境创设实际上就是人为地优化知识内化的条件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环境或情境下与他们的主观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7(03).
[2]田芸.问题情境创设应规避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6(06).
论文作者:王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