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会复习 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人的“五之”学习法。其实学习是一个复习的过程,是环环相扣、步步关联的。如何使孩子学习达到最优化,我们做父母的必须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复习。事实上,“复习”是贯穿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五个学习步骤之中的。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较强的复习意识,掌握了较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孩子的学习便会事半功倍、顺利推进。进而,便会全面提升孩子自我的学习能力,有效提高自我的学习成绩,真正培养自我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情景再现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学生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新学期如何有效学习”,许多学生不约而同谈到了“复习”。
张同学说:“我学习不可以说不努力,每天不到6点钟便起床,晚上11点钟左右才休息,白天是一课接一课地听下去,夜晚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做作业。时间一长,就感到气闷、心烦,真不想听课,真不想做作业。一到测验、考试,自然手发汗,心发虚。成绩嘛,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林同学说:“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做笔记,把老师讲的内容一句句乃至一字字都记下来。做作业时,如果遇到问题,我或是翻看书本,或是请教老师、同学,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一到考试,我是一看书,二看笔记,三看自己的作业。每次考试成绩一公布,我的分数总在班上的中上等,不算差,但与名列前茅的同学相比,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我觉得我的付出与我的收效并不成正比,为此我感到十分苦恼。应该怎样改进我的复习方法呢?”
谢同学接着说:“其实我觉得我的复习方法挺简单的。”他想了一会说:“假期里,新书一发下来,我便有计划的学习了。书本对我而言,并不十分陌生。知识能力是有体系的,是循序渐进的。几天读下来,一本书便薄了下去。我在书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我的思考。每一节课上,我精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这10分钟帮助我解决了以前的困惑。做作业时,绝大部分题目我已易如反掌。难得的那一两道所谓的难题,我会立刻记在本子上。考试前,我已习惯不去刻意的复习,因为有些事情我早已做过,并且自己觉得挺放心的。”他的一席话刚刚讲完,同学们都表示认可地点点头。
现象剖析
学习是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位同学的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自然,学习环节中的复习环节也是因人而异,各有千秋的。不过学习又是有其规律和共性的。怎样的“复习”才是最佳、最有效的呢。其实,答案早就在这三位同学的话语之中了。
说到“复习”,不得不提到千古圣贤孔夫子。他在《论语》中有这么两句话。其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其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精辟至极!一语中的,道出了“复习”的真谛与精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练习、温习、复习的过程,换句话说,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的,这是第一;第二,学而时习之,才能快乐,就能快乐,学习的快乐也就会伴随着你。“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说的是复习原先的知识、巩固原有的能力,便会获得新的知识,拓展新的能力;并且,做到了温故知新,学习的主动权便把握在学习者的手中,你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老师。
综上所述,“复习”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复习是一个学习环节,学习、复习,名称为二,其实质却是统一的,学习为复习做铺垫,复习是学习的升华与内化。学习过程不是线性因果的关系,而是立体因果的关系,会学习者必会复习,会复习者必会学习。
(二)复习的核心是温故而知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切磋,反复琢磨。原先的知识与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整合、消化,才能豁然开朗,获取新知,拓展新能,将新的融子一炉,跃上一个新台阶,学习好比农业,播种、施肥。剪枝、培土,环环相扣,不可逾越。学习绝非工业,按标准生产零件,然后组装拼接便成为产品。复习就是以旧知获得新知,以少能获得多能的过程。
(三)复习是一种境界。会复习,便会开心快乐,便会主动学习,便会越学越轻松,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变化为“我要学”,进而成为“我会学”。
联系三位同学的发言,“复习”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张同学的要害在于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缺少了复习这一学习的重要环节,处处被动,逐渐形成了学习的恶性循环,如此,学习的效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林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不缺少复习这一环节,但是只顾吸取,不顾消化,表面上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实质将学习过程线性化,将复习的作用简单化了,所以他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的。谢同学的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他边学习、边复习、边消化,吸取与消化齐行,旧知与新能并进,他读书会把书越读越薄,问题越思越明,自然,学习起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乐在其中。
解决复习困惑的建议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比一时的考试分数更有意义、更加重要。关注孩子的复习习惯,让孩子们懂得会复习才是会学习的道理,并且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掌握切合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什么是较好的复习习惯呢?
孩子们应该边学、边问、边思、边辨、边行,学会立体的、多层次的、相互交叉、密切交融的复习方式;形成“今日事今日毕”,学习到哪儿,复习到哪儿,学习、复习如影随形的复习态度;把握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复习重心,力求书越读越活,未知的东西越读越少。
什么是较好的复习策略呢?
首先,要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
孩子们每天会接受到大量的学习信息,而这些学习信息是有高低、新旧、轻重之分的。要让孩子们每天睡觉前都放几分钟的“夜场电影”,对一天的学习信息进行分类处理,让那些质量高、内容新、分量重的信息坐在前排,让那些老朋友、老面孔坐在后排,复习时要大胆提倡“喜新而不厌旧”,浓缩知识精华,凝聚能力精髓。
其次,要做到“立异标新二月花。”
学习贵在积累,学习更贵在创新。要让孩子们展开思维之网,捕捉瞬息灵感,有所顿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让孩子们每过一个阶段就“盘盘点”,清理一下自己的库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断思索,不断组合,兴许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的火花一下子燎原为新知、新能的火炬。
至于复习的具体操作方法,各门科目是有其特殊性的。拿语文学科来说,以下的一些做法,不妨供孩子们一试。
拿到一本新语文书,首先看看目录,有哪些课文,编者又有什么理念与想法,可以和以往的语文书比较对照一番。
翻开一篇新课文,快速阅读之后,便获得了整体的印象。这时不妨把类似的文章做一个比照。例如,当读到《五柳先生传》时,它不是一般的传记,而是一篇剧、精悍的自传。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过《爱莲说》与《陋室铭》,这两篇文章尽管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是三篇文章都在抒发作者自我的抱负。聚焦于这一点,便可温故知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孩子们就能从思维的层面上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而且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有助于自己感悟人格魅力,促进自我纯正人格观的形成。
笔记在复习中起到的作用最大,可以把笔记设定几个固定的栏目。
第一是“积累整合”,将重要的字、词、句进行整理,连线文章的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
第二是“理解鉴赏”,分析文章脉络,对人、事、景仔细咀嚼,反复回味,品出其中的情、理、趣。
第三是“思考探求”,结合文章的重点与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寻根究底,即时小结。比如我们读《鸿门宴》,可以重点思考这两个问题:谁救了刘邦?司马迁笔下人物刻画的绝招是什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求,我们可以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全文一问贯之,又可以人得书,出得书,知行一体,有效提升语文素养。
第四是“拓展迁移”,学以致用,每有所学,便欣然有得。我认为,做好笔记,是孩子们学会复习的关键,它既可以将知识网络化,又可以温故知新,启迪心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谈一谈关于孩子们反馈系统的建立。对平日的作业本,要多关注“x”:对考试卷,要分门别类,设立档案进行失误分析。成绩的提高,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减少失误。要将失误压缩到最低限度,这个方法对毕业升学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