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述评_生产率论文

新新贸易理论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新论文,理论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组织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贸易的一体化和生产的分散化是当前世界经济两个重要的新特点,国际贸易与外商直投资(FDI)快速增长。全世界FDI从1990年的9500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4万亿美元。国家之间旨在加工和组装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增多,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制造业产品总额从1988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80亿美元,其中中间投入品加工出口增加更快,中间投入品加工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从1988年的35%增长到2003年的57%。国际上许多杰出学者研究了这种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增长,他们发现了以前未发现的贸易模式和FDI流动,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商业企业的特点和他们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如出口企业和FDI企业并不是产业内部随机的企业样本;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出口,他们比那些不出口的国内企业规模大且生产率高,而且大多数出口企业出口到更大的市场;只有一小部分企业从事FDI,而这些从事FDI的企业比出口企业规模更大、生产率更高。产业内存在大量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即同一产业内部企业在生产规模和生产率上存在差别,这种异质性与企业选择出口、FDI或外包等组织策略有很大相关性。这种发现向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因为这两种理论均假设企业是同质的。

人们开始用新的理论来解释这些变化。但新理论并不是取代研究产业间贸易和研究FDI流动的比较优势理论,也不能取代产业内贸易的不完全竞争解释,但它们给贸易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即单个企业的组织选择。通过集中研究单个企业的特点,从而使该理论能够解释哪一类企业服务于国际市场?它们采取什么方式,即哪些企业选择出口,哪些企业选择FDI?他们如何组织生产,是外包还是一体化?什么情况下选择在外国外包而不是在本国外包?如果它们选择一体化,什么情况下它们选择在外国一体化,即FDI,而不是在本国一体化?这种贸易理论被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 trade theory),以区别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集中研究单个企业的选择,研究的中心为两个问题:一是国际进入决策,即企业是选择仅在国内生产、既在国内生产又出口,还是既在国内生产又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第二是国际化决策,即企业如果选择国际化,那么是选择外包还是一体化。

一、国际进入决策

(一)异质性生产率

20世纪80年代产业内异质性表现为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别,而不是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上的不同,一方面,因为当时经济学家难以获得企业层的数据,并不确切了解企业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当时理论的目的是解释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大宗贸易现象,企业的生产率和规模的不同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当时的模型假设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例如:技术可获得的假设表明企业间生产率水平相似;外贸参与情况相似;垄断竞争模型也表明除非在形成跨国公司时存在障碍,否则所有企业均可出口到所有的国家。

当新的企业层面的资料可获得时,研究人员发现了同质性假设的局限性。这些资料显示了同一个产业内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出口,出口企业也不是一个产业内的随机样本。20世纪90年代的实证数据表明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出口,而且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规模更大,生产率更高。Eaton,Kortum & Kramarz(2004)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制造业中只有17.4%的企业出口,这些出口企业仅占出口总产量的21.6%,而且这两个数据在不同产业的平均值不同。Helpman,Melitz & Yeaple(2004)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最大的1996家企业中,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出39%。

鉴于以上发现,Melitz(2003)建立了异质企业的垄断竞争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该模型假设每一个产业均由异质性的企业构成,异质性体现在生产率的不同。由于生产率的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不同。Melitz模型的结论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将出口,生产率中等的企业仅在国内生产、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在国内市场即被淘汰出局。并且,贸易的参与将导致企业间利润的再分配,利润进一步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和出口收益向高生产率企业的集中将提高这个产业的总生产率。因此,模型从企业层面角度强调了传统贸易理论曾经强调的自由贸易的收益,而贸易保护是在保护低效率的企业。他的模型成为研究国际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异质性影响的基石。

(二)异质性生产率与出口固定成本

无论是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存在巨大的出口沉没成本(固定成本)。如寻找买方,让国外购买者知道它们的产品,了解国外市场,研究国外的管制环境,使自己产品符合国外的标准(包括检测、包装和标签),出口企业必须在国外建立新的分销渠道,符合国外海关的装船标准等。这些成本与企业的出口数量无关,是企业出口的固定成本,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前就已经发生。Helpman,Melitz & Yeaple(2004)把Melitz模型进一步深化,分析了企业的三种组织选择:企业是选择仅在国内生产、既在国内生产又出口,还是既在国内生产又进行国外直接投资(FDI)。模型分析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与出口固定成本对企业的国际进入决策的影响。他们认为,由于存在出口固定成本,出口企业比不出口企业的固定成本高,而FDI企业与出口企业相比,总的固定成本更高。结论是,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在国内经营又在国外直接投资,生产率次之的企业既在国内经营又出口,生产率再次之的仅在国内生产并销售,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将退出这个行业,因为无论如何经营收益无法弥补固定成本,利润为负。这表明,异质性可能是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异质性在国际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进一步分析认为,当贸易摩擦较少或存在较大规模经济时,生产率较高的前两类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口,而不是FDI。

Bustos(2005)在Melitz(2003)的模型中引入了技术选择变量,以研究自由贸易对阿根廷技术升级的影响。她假定阿根廷的企业在本国市场生产和销售,或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不考虑选择FDI)。与Melitz的模型不同,在国际进入决策时,在了解自己生产率基础上,企业可以选择采用高技术还是传统的低技术。技术的升级需要更高的固定成本,但是降低了单位可变成本,得到的结论是,生产率高的企业,由于能够弥补技术升级的固定成本,则选择高的技术,中等生产率的出口商使用传统技术,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这种结论与阿根廷的实际情况相符。在多边贸易自由化背景下,阿根廷企业的贸易成本将降低。这提高了所有出口商的运营利润,结果,一些原来使用低技术的出口商生产率提高,当达到使用高技术的出口商的生产率水平时,将从使用低技术转到使用高技术。也就是,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只有中等生产率水平的企业会进行技术升级。Bustos发现生产率与技术升级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

A.B.Bernard et al.(2003)分析了企业的出口行为,认为出口企业表现出来的生产率更高,一方面因为他们通过大量销售摊薄了固定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出口获得的海外利润可以弥补进入成本。尽管国外市场收益占企业总收益很小,但是国际经济在决定谁生产、谁出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较低的贸易壁垒使低生产率的企业退出,使高生产率的企业在国外的销售更多。他们对美国企业的分析表明,出口使美国企业的数量下降,但对工作岗位的净影响小,并引起大量的工作转移。如两国之间地理壁垒每下降5%,就引起世界贸易增长15%,这种变化使美国企业数量减少了3.3%。而且在生存的企业中,从前未出口的企业中有超过5%的企业开始出口,而制造业的就业只下降了1.3%。

总之,在国际进入决策上,经济学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的异质性在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异质性表现为生产率的不同,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FDI,中等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出口,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在国内生产,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进一步,国际贸易与投资使强者更强,弱者被淘汰,利润向高生产率的企业集中,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使企业的数量减少,但是有趣的是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同时一些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分析了贸易与技术升级之间的关系。

二、国际化决策

国际进入决策主要是分析企业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及其影响因素,如果企业选择国际化,那么企业有不同的方式,主要有:垂直一体化、外包、战略联盟以及项目组织等。垂直一体化包括两种主要的实现形式:一是外商直接投资(FDI),一是跨国并购。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近年来大量出现的两种方式:FDI和国际外包。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FDI或国际外包是“制造或购买”的产业组织基本决策的外在表现(见表1)。国际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自己生产的投入品放到其他国家企业去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等方式再购买这些投入品。FDI指在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跨越了国家的边界,但是却没有跨越企业的边界。

产业组织是动态的,FDI和外包的大量出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由于产业组织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革。企业组织生产首先出现在工厂系统,工厂组织的显著变化是随着蒸汽机和电的发明出现的,零件的交换使大批量的生产和水平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成为可能。现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又一次改变了生产的组织方式,许多企业开始把原来自己生产的投入品和服务外包。

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视为产业间分工的理论,但对于国际外包,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依然适用。同一产品的价值链上具有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等各个不同的环节,因而各国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的价值链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从事不同环节上的生产,但是这种国际分工收益能否实现取决于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例如企业进行外包的原因是为了获取专业化的收益,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实现专业化从经济学的角度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给予经济个体激励使他们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给经济个体激励使他们生产恰当数量的产品与劳务;确保贸易模式是产品销售给评价最高的那些买者。但三个原因导致市场失灵:由于特定关系投资(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RSI)导致买卖双方数量较少;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市场中交易成本的存在。

如果把由于特定关系投资(RSI)、寻找摩擦与匹配、信息不充分等契约的不完全性所造成的成本看做是交易成本,则企业在做出FDI与外包的国际化选择时必须权衡两种成本:FDI存在较高的固定成本与管理成本,外包存在交易成本。用产业组织理论(包括现代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等)来解释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的选择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一)产权与不完全契约

Antras(2003)把不完全契约和产权加入到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的标准化贸易模型中,勾画了跨国公司边界和国际生产区位,预测了企业内贸易模式。资本密集型产品倾向于企业内贸易,采取一体化模式;劳动密集型产品倾向于企业间贸易,采取外包模式。在产业数据中,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性越高,企业内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越高,如美国倾向于在跨国公司内部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产品),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倾向于从非附属公司进口。在国家数据中,出口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越高,企业内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例越高,如美国从资本充裕的国家(如瑞士)的进口,倾向于在跨国公司内部;而从资本贫乏的国家(如埃及)的进口大多通过外包形式。

Antras & Helpman(2004)基于Melitz(2003)的异质性模型提出了一个南北国际贸易模型,在模型中,差异化的产品在北方(本国)开发,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可变成本(工资成本)较低,而固定成本较高。企业异质性与总部密集程度影响了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在总部密集性低的部门(即零部件密集型部门),企业不会一体化,只会选择外包,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在南方外包,生产率次之的企业选择在北方外包,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而在总部密集型高的部门,会出现四种组织形式,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在南方一体化(FDI),次高的企业选择在南方外包,再次者会选择在北方一体化,更低的企业选择在北方外包,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市场。

Antras(2005)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李嘉图一般均衡模型用来分析南北贸易。在这个模型中,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出现。由于南方国际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产品成熟导致的高科技投入的下降,产品生命周期随之出现。最初产品在契约有效率的北方制造,后来低技术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南方以利用当地的低工资。开始这种转移是通过FDI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后来外包给南方的企业。一般均衡模型表明,南方的不完全契约导致均衡时北方工资高于南方。

(二)契约外包与普通外包

契约外包(contractual outsourcing)指发包商与供应商通过签订合约买卖专用零部件。在契约外包情况下,如果供应商进行了特定关系投资(RSI)以进行专业化生产满足买方的需要,若特定关系投资的条款没有写进合同,则契约是不完全的。例如,如果一个中国供应商只能把他的产品卖给特定的购买者,供应商的投资可被看作特定关系投资,如果合同中没有把投资水平列出,则这个外包合同是不完全的。普通外包(generic outsourcing)是指从现货市场(spot market)购买标准化的或一般的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的产品是标准化的,可以卖给多个发包方,不需要进行特定关系投资或特定关系投资很低。

Spencer & Qiu(2001)和Qiu & Spencer(2002)通过分析日本汽车产业集团Keiretsu之后认为,Keiretsu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企业间存在较高的RSI。由于RSI需要充分的信息,接近最终产品生产者能在信息的获取上具有优势,因此,RSI水平较高的投入品一般都通过Keiretsu在本国生产,而普通或标准的投入品则主要在其他国家生产并进口。Feenstra & Spencer(2005)分析了契约外包与普通外包之间的选择,认为外包可能存在四种方式:当生产率水平最高,需要的RSI水平也高时,投入品的RSI及生产都在北方国家进行;生产率水平次之,则生产转移到南方国家,RSI仍保留在北方国家;生产率水平再次之,则RSI与生产环节都转移到南方国家;生产率水平最低者则在南方国家购买一般部件。

(三)寻找、匹配和厚市场(Thick Market)效应

在传统的贸易模型中,最终产品生产商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即零部件生产的供给弹性无限大。但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为买者和卖者的匹配是复杂的过程,对双方均存在风险。尤其,在外包过程中,与供应商匹配的质量取决于市场中潜在供应商的数量和他们的专业水平,例如,是否他们具有生产企业品牌产品的合适的知识和经验。市场厚度是指最终产品生产者与中间投入品生产者的数量,数量多表示市场有厚度,市场越有厚度,说明配比性越强,投入品生产中需要的特定投资越低,因而交易成本就可能越低。最终产品生产商在非一体化(外包)过程中需要匹配特定投入的合适供应商,所以寻找和匹配的重要性增加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外包选择中,特定关系投资(RSI)、不完全契约、寻找和匹配等成为基本的概念。

国际外包的程度受国内市场厚度、国外投入品供给商市场、每一市场的相对寻找成本、客户投入相对成本及每一个国家的契约环境的影响。市场越薄,组织选择越会倾向于一体化;经济体越大和产业越大,市场越厚,组织选择越会倾向于外包。南方国家除了存在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外,如果还存在投入品生产的厚市场,则其承接外包的水平会增加(Grossman & Helpman,2005)。

McLaren(2000)和Grossman & Helpman(2002)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分析了买卖双方在中间投入品的匹配问题。在这个方法中,潜在的中间投入品的买方发现在厚市场中外包是有利的,因为存在更多卖方。同样,中间投入品的卖方认为潜在买方数量巨大时对它也是有利的。厚市场的外部性较多,但两篇论文均把厚市场内生的有助于提高买卖双方成功匹配的效应作为外包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当存在匹配的规模经济时,贸易更倾向于外包。

(四)契约体制与比较优势

Grossman & Helpman(2005)分析了契约环境对外包的影响。他们用特定关系投资所占的比重来界定一国的法律环境。给定每一个国家零部件生产商的数量和相对工资水平,一国契约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在该国外包的相对利润。全球契约投资比重的上升对北方的外包有利;南方法律环境的改善可能提高或降低当地的外包数量,但是提高了来自北方的外包数量。

Nunn(2005)分析了契约不完全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把法律规则作为契约不完全性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实证分析表明,有更好法律体系的国家,其契约密集型投入(intensive in contract-dependent input)高的产业出口更多。即契约体制是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Csotinot(2005)用工人逃避的可能性来衡量契约不完全性。Acemoglu,Antras & Helpman(2007)用未签订合同的活动所占的比例来表示契约的不完全性。结论均表明契约体制良好的国家,其采用的技术更先进,生产率更高,更有比较优势。

(五)混合一体化战略

FDI以两种方式进行:垂直FDI和水平FDI。垂直FDI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是指利用跨国要素价格差异通过把一部分生产环节放在投入要素(通常是劳动)充裕的国家来降低成本,产品再出口到投资国。水平FDI的主要目的是进入新的产品市场,通过在东道国重复生产再在东道国销售。当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下降时,即使生产成本不变,水平FDI依然会获得好处。不同产业的FDI方式不同,水平FDI比垂直FDI更常见。但跨国公司的实证数据表明一体化战略是复杂的。Feinberg & Keane (2003)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在加拿大的附属公司只有12%是纯水平FDI,19%是纯垂直FDI,剩下69%的企业追求的是混合一体化战略。Yeap(2003)第一次分析了这种混合战略,对两种类型的FDI进行了重要的补充。

Grossman,Helpman & Szeidl(2005)引入Melitz(2003)的异质性分析了FDI两种类型,进而得出了更多的一体化的战略选择。当FDI的固定成本比较低时,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不进行FDI,他们在本国生产并组装产品,把产品出口到南方国家或其他北方国家;中等生产率的企业从事部分FDI,他们在南方生产中间产品,把中间产品从南方进口到本国组装成最终产品,然后出口到南方国家或其他北方国家;生产率最高的企业FDI程度最高,他们在南方国家生产中间投入品,在南方国家组装成成品,然后出口到北方国家,即南方国家成为企业向世界出口的一个平台。

简言之,关于企业的外包与FDI的国际化选择,在下列情况下,国际外包优于FDI,企业更可能选择国际外包:(1)FDI的固定成本更高;(2)最终产品企业生产率的差别:中等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外包,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FDI;(3)中间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低;(4)零部件供应商对生产率低的企业进行特定关系投资;(5)地理距离更远。但是,在下列情况下,FDI优于国际外包,企业更可能选择FDI:(1)生产存在范围经济;(2)最终产品企业的生产率的差别:中等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外包,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FDI;(3)中间产品生产的资本密集度较高;(4)寻找摩擦较大,市场较薄。

三、简评

世界经济实践的新发展要求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不断发展,以更好地解释贸易和投资模式的变化以及跨国界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技术变革,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尽管传统贸易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这些新现象的一部分,但是需要新的理论解释传统贸易理论未能解释的部分。尤其是,组织的变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变革的中心要素,所以把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和不同的组织形式模型化十分重要。从而,要求理论能够集中研究单个企业的行为,由于企业自身的特点不同,所属的产业不同,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机会不同,所以企业的选择也就不同,其中重要的选择是国际进入决策和外包战略。新新贸易理论通过分析单个企业的特点,研究了企业的国际进入决策和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新来源——产业内企业的异质性和契约体系的质量。异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企业的生产率不同和组织形式的不同。这两个是相关的,因为生产率的不同导致了企业生产和分配组织形式的不同。这些不同对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结构和FDI模式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由以上分析,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存在以下差别:

1.研究内容不同。传统贸易理论研究产业间贸易和FDI流动,如日本从美国进口桔子,美国从日本进口照相机;新贸易理论研究产业内贸易,如日本从美国进口汽车,美国从日本进口汽车;新新贸易分析单个企业的选择行为,研究的中心为两个问题:一是国际进入决策,企业是选择在国内生产、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FDI);第二是国际化决策,即企业选择外包(企业间贸易)还是一体化生产(企业内贸易)。

2.理论基础不同。传统贸易理论产生于对重商主义观点的质疑,理论基础主要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H-O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是由于产业内贸易的大量出现,传统贸易理论对此无法解释,新贸易理论通过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和不完全竞争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是由于异质性企业在出口和FDI上的选择不同,而前面两种理论均未考虑企业的异质性,无法解释新的国际贸易现象。新新贸易理论侧重于应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激励理论等。

新新贸易理论仍是目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前沿,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如Helpman(2006)所提到的这一领域内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这一研究领域内的一些模型已被实证检验,包括把企业分成出口商和FDI企业。另外一些模型因缺乏数据还未被检验,如国内外包、国内一体化、国外外包、国外一体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有关不同产品类型的贸易,如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贸易假设,需要详细的企业层面的数据,以上的贸易是发生在企业内还是外包,还未被检验。

另外,国外研究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角度出发。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企业的国际化决策和国际进入决策是否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承接发达国家外包与吸引FDI时,处理好引资、代工、自主创新与国内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些问题可能是学术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标签:;  ;  ;  ;  ;  ;  

新贸易理论述评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