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代呼唤课程改革。201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纲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开辟了广阔空间。为此,三明市梅列区洋溪中心小学结合学校文化和三明地方特色,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为宗旨积极开发拓展校本教材。文章以此为背景,针对校园审美文化之物质环境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校园环境 校本教材 审美 教育文化
校园环境承载着学校的文化精神,透射其独特的办学品味。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客观的物质环境建设是展现学校审美意境和精神韵律的重要客体,学生通过审美感官与周围的物质环境沟通,在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中陶冶身心、激励学习兴趣、涵养开阔胸襟,在解读和体味校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中孕育豁达的人生哲理。学校环境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建筑的风格美
学校建筑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不论是学校的围墙、大门、小广场、操场、小庭院,还是教学大楼的外立面、楼梯间、过道、教室或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学生宿舍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的环境形式可以反映出学校特有的风貌,其氛围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具象的,可以从学校中的每一个建筑元素中得以体现。我校将“乐教乐学”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园的环境建设中。
二、校园空间的生态美
学校环境要充分考虑生态性要求,一是绿色环保生态。学校绿化布局、种类要让师生时刻体验到植物四季的美意,体会自然与人的和谐。春天山茶烂漫热烈,夏天玉兰馨香淡雅,秋天黄菊迎风傲立,冬天榕树葱郁粗壮。铁树、棕榈、冬青高低错落,杜鹃、刺桐、蔷薇争相斗艳,校园的绿化、果化、美化和净化,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学校中,相当多的活动是自发性的。课后,许多学生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会一起聊天、讨论、阅读、思考。这样,创设一个可以敞开心扉并能提供与交流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
三、校园文化的个性美
个性化,具有审美情趣的文化包装渲染着学校活泼生动的校园生活旋律,既起到宣传的作用,也愉悦着师生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以我校为例:学校广告栏向社会诠释着新时期的新规划,艺术教育文化展版,各种艺术活动剪影充盈其间,安全宣传栏、校园布局图等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洋溪中心小学每一员,时刻提醒全体师生“微笑”的表情、“微笑”的心情、“微笑”的风度。学校楼道走廊布置优雅规整。学生书法、美术作品分门别类按统一布局、统一尺寸、统一风格布置。一系列以本校学生的美术作品为主页的教育教学名言,悬挂在每个过道。
四、以校本教材为依托拓展校园审美文化
洋溪中心小学始终致力于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改革,致力于用方正教育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现在已初步构建了“务本求真的方正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为主导的学校课程建设在改进中逐步形成校本特色。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成功的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一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逐步开社了基于校本教材的音乐、美术课程,课堂教学是我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优化课堂教学,也可以不断探索并丰富课程内容。在立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部分教材做出了局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依据学校文化和三明地方特色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等创新开发以作为补充。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按照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以适合于学生为标准,努力构建综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更加注重实践、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依据学生的需要去开发,这样的课程才是有实效的、有生命力的课程。紧密结合学校文化和地方特色,充分地利用了学校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审美视野;在和校园的亲密接触中培养了爱校之情;在了解家乡艺术文化中培养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对学校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凸显了学校的方正教育文化特色,打造了具有洋溪中心小学教育特色的闪亮品牌,建设了洋溪中心小学师生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是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校园物质载体显示在学校的空间中,一草一物都承载着师生的情感,积淀着学校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反映这个群体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把校园精神文化映射到环境建设中,让每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传达出高雅、大气的审美文化品味,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博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套索.[J]才智,2016,11。
[2]杨芝 浅论校园文化的情境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4,10。
论文作者:杨云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学校论文; 文化论文; 校园论文; 学生论文; 环境论文; 课程论文; 师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