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研究
谭 黔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1 高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及特点
1.1 高校田径训练的内容
田径运动是径赛、田赛和全能比赛的全称。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称为田赛,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称为径赛。田径比赛由田赛、径赛、公路跑、竞走和越野跑组成,此外还包括部分田赛和径赛项目组成的十项全能。高校中的田径训练主要包括跳跃、投球、跑步等项目。田径训练的进行不仅需要良好的体能和爆发力,还需要强大的耐力。
1.2 高校田径训练的特点
1.2.1 针对性强,可选择余地大,受条件限制因素较小 一方面,田径训练可选择余地大。田径训练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发展全面身体素质效果明显,参加田径训练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不同的项目,还可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确定适合个人的项目,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不同项目, 使人体健康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田径训练受条件限制因素较小。从事田径训练通常只需要在室外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就可作为活动场所,而又受时间、气候因素影响小。田径项目的器材比较简单,参加运动时可根据条件,因陋就简,还可自行制作。
1.2.2 田径训练的可参与性强,能够很好地融入生活 一方面,田径运动适合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不同身体状况的人也都能够选择适应自己的项目;在运动中,可控制运动的量和强度,不易受伤害,不受参加人数的影响。大部分田径项目均可在短期训练后参加比赛。另一方面,田径运动可以融入生活。田径运动是人类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项运动,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其中最基本的跑、跳运动就是人类最基础、最简单的运动,更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基本技能。
采用SAS 3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学生成绩评价、教学方式评价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3 田径训练具有严格要求 田径运动中,对技术动作的要求还体现在一瞬间使技术达到高度的精确性,而且每个动作、身体的每个环节、每块肌肉或肌群的用力和放松的时间与顺序都较为合理。除此之外,对技术动作产生影响的因素还有对手、观众、气候、场地条件等。若要在比赛中稳定地发挥出训练时的真实水平,取得优异成绩,就要对其技术性有严格的要求。因此,要对自身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其不仅与运动生物力学的合理性相符,而且还要与个人特点相结合,并形成个人的技术风格。
2 体育精神的内涵及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精神贯穿在体育教学中,直接体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特点、状态及感染力和号召力,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体育理念、信念或情操和道德的表现,体现出更多的是对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具体来说,体育精神是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关键因素,体育精神也是学生心理资源的重要表象,更包括体育的面貌、状态和心态等多方面的表现。同时,体育精神还体现了我国公平、向上的良好品质,也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标志。对体育精神的教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挖掘体育教学中更多潜在的体育精神。并且广大教师更要积极行动,将体育精神贯彻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精神对高校学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1 体育精神的内涵
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体育长期实践的结晶。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时期又得到强化、升华和发扬光大,它与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2.2.1.3 发病条件。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 ℃。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 ℃。孢子在24 ℃下,1 h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
2.2 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体育精神的价值
2.2.2 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参加田径运动的团队项目时,既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又要求学生为最终的胜利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同时,协同合作精神还体现在参与田径训练时,共同分享自身的经验,共同探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互相改正。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可以让参与的学生学真正做到协同合作,并将这一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2.3 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田径运动是一项对参与者意志品质有很高要求的运动,每项田径比赛的成功都需要大量重复的尝试和锻炼,因此更需要参与者有足够坚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可以让学生在参加锻炼时尽一切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心理,达到最好的状态,在比赛时勇敢拼搏、不惧困难。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精神开始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其功能被逐渐凸显出来,作用和地位也在日益突出。因此,提倡健康观念、培养体育精神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在高校田径训练中,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才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坚持田径训练,也更加有助于增强学生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2.2.1 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公平竞争精神。田径运动竞技可以说是公平竞争的典范。在田径运动竞技中,公平竞争是其底线之一。所谓公平竞争精神既是指不畏强者、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也是指要有公平、公开、公正的行为准则。田径比赛对器材、分组、场地等方面的选择都有严格的规定,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以参赛者实力来衡量成绩。
3 高校田径训练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路径
3.1 着重促进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氛围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可以将所学内容内化为个人自身的价值并且勇于应用于实际行动,而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最终目的也是可以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并且成为学生行动的精神支柱,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不断地创新和丰富田径训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热情。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田径训练中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形式已经不再拘泥于完全通过田径训练来实现,还存在着更广阔的扩展和创新的空间。例如,利用微信、微博、网页等网络信息工具来弘扬田径训练中的体育精神,宣传健康生活的理念,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精神的讨论中来,这样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大众舆论环境,从而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情感内化形成积极的效果。
3.2 积极构建体育活动价值系统,突出体育精神的价值
体育精神在田径训练中的特点是具有抽象和高度概括的特性,因而往往会使学生难以把握。基于此,高校相关部门需要不断地分解体育精神在田径锻炼中的深刻内涵,同时结合田径训练的特点,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创造切实可行的路径。 需要明白的是,体育精神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要想切实地将体育精神贯彻到田径训练中去,就要在田径训练中不断地深入挖掘和探讨。这也就需要体育教师深入挖掘田径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建立一套在学生群体中普遍认可的田径训练价值体系,同时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示出来,将蕴含体育精神的道德教育和实际的田径训练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3.3 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将体育精神融入自身的自觉行为
体育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积极的体育文化环境氛围可以更好地促进体育精神的传播,并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田径锻炼的自主意识并提高他们的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田径锻炼中收获情感和精神的升华。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向学生普及田径锻炼中的体育精神,做好田径锻炼体育精神的宣传工作,从而更好地使田径锻炼融入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对田径锻炼中体育精神的认同感。同时,还要懂得借助学校教学改革的浪潮,合理建设、加强田径教学队伍,改革田径锻炼的教学手段,并以发扬田径锻炼中的体育精神为核心来开展综合性的田径竞赛和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对田径训练中的体育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从2008年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到2017年,水库年平均来水量1 219.31万m3,年平均弃水量为937.55万m3,水利用率只有23%。虽然存在因工程建设需要放空水库的情况,但总体看来水库水资源利用率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整个社会的制度来讲,要在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还需要各级政府积极完善田径运动精神传播的发展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政府要加强建立体育文化的管理、引导、统筹、教育培训、保障和监督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尽量减弱对田径竞技成绩和市场收益的重视,以田径运动普及和精神传播工作重点,从而为田径运动精神的传播、田径训练管理组织的建设和田径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努力通过田径运动精神传播带动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
4 结 语
体育精神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将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是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持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的本质需求。在高校田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可以从精神文化的视角帮助学生重新认识田径运动,从而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有更深层的理解,也可以促使田径运动更健康、更长远地发展。
1904年,瑞利因“对一些重要的气体密度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的成果之一——氩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塞“因其发现新族元素——惰性元素”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参考文献:
[1]佟效瑜. 谈田径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J]. 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23).
[2]张艳梅. 关于竞技体育的金牌意识及其社会功能的再思考[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7.
[3]周迎春. 人本视角下田径运动的嬗变与回归[J]. 运动,2015(7).
[4]施文忠. 我国田径运动职业化发展对策研究[J]. 体育科学,2016(8).
中图分类号: G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51X(2019)05-030-02
投稿日期: 2019-01-28
作者简介: 谭黔(1970—),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标签:田径训练论文; 高校论文; 精神培养论文; 学生体育论文; 田径比赛论文; 十项全能论文; 项目组成论文; 田径运动论文; 遵义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