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肉药名考证论文_郜凤香

龙眼肉药名考证论文_郜凤香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2

作者简介:郜凤香(1965-),女,河南新郑市人,学士,高级讲师,研究方法:中药及复方新制剂与新剂型。

注: *本文为国家科技部2000年度基础专项资金项目“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药名规范化研究内容。项目编号:2000基础56

【摘要】“龙眼肉”原称“龙眼”,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后至清各代主要本草著作多用此为正名。“龙眼肉”之名首现于宋《严氏济生方》,药用部位更加明确,并逐渐为后世本草著作延载。明代《本草蒙筌》首次作为正名收载,并在清代本草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直至当代,《中国药典》等均以正名收载。

【关键词】龙眼肉;药名;考证

【中图分类号】R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380-02

Textual research process of refining Longan medicine name

GAO Fengxiang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42, China)

【Abstract】【Key words】Longan; medicine name; Textual research“龙眼肉”(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 的假种皮),原称“龙眼”,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龙眼,味甘,平。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生山谷。”[1]

以后许多本草著作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2]、唐·苏敬《新修本草》[3]、宋·唐慎微《证类本草》[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5]、清·黄宫绣《本草求真》[6]等都以“龙眼”为正名延载,但所述功效主要是“龙眼肉”的功效。《证类本草》引述了《开宝本草》记载,进一步指出了本品的药用部位:“龙眼味甘,平,无毒。……(今注)此树高二丈余,枝叶凌冬不凋。花白色。七月始熟。一名亚荔枝。大者形似槟榔而小,有鳞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4]

“龙眼肉”之名始见于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健忘怔忡。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7]。“龙眼肉”名称的出现,说明人们对“龙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其药用部位更加明确。

其后,如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8],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9],明·朱橚《普济方》[10]、陈嘉谟《本草蒙荃》[11]等均有对“龙眼肉”的应用或论述,特别是《本草蒙荃》首次以“龙眼肉”为正名收载本品:“龙眼肉味甘,气平。无毒。树颇大,叶微小凌冬常青;实极圆,壳淡黄纹作鳞甲。肉甘甚薄,名亚荔枝。亦产蜀闽岭南,荔枝过后才熟。士人鄙之,又呼荔枝奴也。取肉入药,因甘归脾。《本经》一名益智,禅益脾之所藏。解毒去虫,安志厌食。养肌肉,美颜色,除健志,却怔忡。多服强魂聪明,久服轻身不老。”[11]。

到了清代,以“龙眼肉”为正名收载的本草著作便取代了“龙眼”而占据了主导地位,有陈士铎《本草新编》[12]、汪昂《本草备要》[13]、叶桂《本草经解》[14]、吴仪洛《本草从新》[15]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16]等十几部。如《本草新编》:“龙眼肉,味甘,气平,无毒。入脾、心二经。解毒去虫,安志定神,养肌肉,美颜色,除健忘,却怔忡。多服强魂聪明,久服轻身不老。此物果中之尤益人者。入药,不过脾、心二脏。若泡酒服,大有补滋之益。同补气、补血之酒,泡酒为佳也。”[12]

在异名问题上,《神农本草经》除以“龙眼”为正名外,还记载了异名“益智”[1]。三国时期魏·吴普《吴普本草》记录了异名“比目”、“龙目”[17]。。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在“释名”项下则记载了更多的异名:“龙目(《吴普》)、圆眼(俗名)、益智(《本经》)、亚荔枝(《开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南方草木状》)。

时珍曰:龙眼、龙目,象形也。《吴普本草》谓之龙目,又曰比目。曹宪《博雅》谓之益智。弘景曰:广州有龙眼,非益智也,恐彼人别名耳。志曰:甘味归脾,能益人智,故名益智,非今之益智子也。颂曰: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目为荔枝奴。又名木弹。晒干寄远,北人以为佳果,目为亚荔枝。”[5],其中新出现的异名有“圆眼”、“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木弹”等七个之多。此外,古代著作中记载的本品异名还有“桂圆肉”、“桂圆”( 明·贾所学《药品化义》)[18],“元肉”(清·汪昂《本草易读》)[19]、“圆肉”(清·叶桂《本草经解》)[14]、“元眼肉”( 清·叶桂《本草再新》)[20]。

现代中药著作对“龙眼肉”始载于哪部本草著作说法不一致,《中药大词典》[21]、《中医大词典》[22]、《中华本草》[23] 记载是始载于《开宝本草》,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24]、《中药学》[25] 则认为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后一种说法显然是将“龙眼”与“龙眼肉”视为相同了。其实,前一种说法应更为准确。但无论怎样,现代中药著作均以“龙眼肉”为正名,如《中药材手册》[26]、《全国中草药汇编》[27]等,且多以“益智”、“圆眼”、“荔枝奴”、“蜜脾”、“桂圆肉”、“桂圆”等为异名收载。同时,还记载了“龙眼干”《中药大词典》[21]等俗称。

参考文献

[1]汉·神农本草经.清顾观光重辑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68.

[2]南北朝·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87.

[3]唐·苏敬等撰.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3.

[4]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30.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20.

[6]清·黄宫秀.本草求真[M].上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

[7]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9.

[8]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M].卷之十一.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44).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266.

[9]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746)[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608.

[10]明·朱橚.普济方.卷十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425.

[11]明·陈嘉谟.本草蒙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17.

[12]清·陈士铎.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247.

[13]清·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85.

[14]清·叶桂.本草经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90.

[15]清·吴仪洛.本草从新[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46.

[16]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437.

[17]三国·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4.

[18]明·贾所学.药品化义[M].清光绪三十年北京郁文书局排印.

[19]清·汪昂.本草易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8.

[20]清·叶桂.本草再新[M].上海:上海群学书社,1919.

[21]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636.

[22]《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99.

[2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五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9.

[24]《中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5.

[25]雷载权主编.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04.

[2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主编.中药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5.

[27]《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69.

论文作者:郜凤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  ;  ;  ;  ;  ;  ;  ;  

龙眼肉药名考证论文_郜凤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