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虹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00
【摘 要】目的:观察延伸处方措施对患者分级诊疗依从性影响。方法: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延伸处方措施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2015年1月前,未实施延伸处方措施期间收治的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分级诊疗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分级诊疗依从率97.67%,满意度97.67%;对照组患者分级诊疗依从率81.4%,诊疗满意度76.74%。结论:应将延伸处方措施应用到患者分级诊疗过程中,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诊疗满意度。
【关键词】延伸处方措施;分级诊疗;依从性;影响
前言:延伸处方,即将大医院的药房延伸至社区,通过物流配送至患者家中的一项疾病诊疗方式,患者只要在社区找家庭医生开处方就能实现二三级医院的药物送到家的服务,对分级诊疗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本文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延伸处方措施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3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患者对分级诊疗依从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延伸处方措施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3例作为观察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6.98±3.69)岁。
同时选取本院2015年1月前,未实施延伸处方措施期间收治的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患者资料如下:性别: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56.99±3.70)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分级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药物:根据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对其进行分级,坚持“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药物,患者需来院开具处方并取药。
观察组将延伸处方措施应用到分级治疗中:在坚持分级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延伸处方”,为患者提供药物,患者在药物量不足时,可去社区医院申请延伸处方,社区医院工作人员,调取患者病例,与患者诊疗医院联系,传达患者的需求,诊疗医院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等,为其开具延伸处方,并通过物流,将药物寄送到患者家中。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分级诊疗的依从性。
观察两组患者诊疗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项指标。
1.4 满意度评价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满意度,问卷共100分,满意:80分及以上;一般:60--79分;不满意:59分及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 21.0处理数据,p<0.05时,认为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级诊疗的依从性
两组患者分级诊疗的依从性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级诊疗的依从性
3 讨论
近些年来,各大医院患者数量不断增多,患者诊疗困难程度提升,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诊疗负担[2]。分级诊疗的理念,在上述环境下被提出,要求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理,要求“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提高疾病诊疗效率[3]。
常规分级诊疗方法下,社区患者获取处方困难,因此诊疗依从性较差,对疾病的控制不利。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实行分级诊疗,患者依从率81.4%,诊疗满意度76.74%。
延伸处方的措施,要求居民和家庭医生'1+1+1'签约,由社区家庭医生通过调阅居民在就诊医院的诊疗信息后开具相应的处方,然后由物流配送到居民家中。1+1+1指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二级医院和一家三级医院,采用上述方法开具处方,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的取药困难,对患者分级诊疗依从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4]。本文研究发现,实施延伸处方措施后,患者分级诊疗依从率97.67%,满意度97.67%,与常规分级诊疗方法相比,优势显著。
结论:
应将延伸处方措施应用到患者分级诊疗过程中,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诊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吕键. 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 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2]崔华欠,方国瑜,杨阳,姚卫光. 广州市社区居民对分级诊疗模式的知晓和认知情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4,34:4123-4126.
[3]杨阳,方国瑜,崔华欠,姚卫光. 广州市医护人员分级诊疗模式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01:22-26.
[4]王清波,胡佳,代涛.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动力与阻力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4:9-15.
论文作者:陈蔚,郁花(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8
标签:患者论文; 处方论文; 满意度论文; 措施论文; 医院论文; 方法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