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转换论文_高迪

图像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转换论文_高迪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摘要:在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怎样顺应历史的潮流破解这些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的探析的基础上,得出在图像时代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途径,为其破解挑战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图像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转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图像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图像化思维的形成

网络的发展和使用为图像广泛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绝大的作用,世界成为一个广泛性意义上的可见性的存在,这对人们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特别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碎片化。图像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与真实世界而隔离,使人们习惯于通过图像去认知这个世界,但这一幅幅图像是相互断离的,没有内部联系性,是碎片化的堆砌。局部性的图像不是一个整体,极易变更,不具有稳定性,因而人们对图像传递的信息的认同是短暂的,也不具有稳定性。

第二,惰性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人们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文本文字,人们更愿意选择看图像,图像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视觉文化的将人们的思维习惯从重逻辑、重抽象的理性思维转变为重形式、重直观的感性思维,使得人们的思辨能力开始退化,逐渐沉迷于视觉盛宴的享受。

(二)审美观、消费观的异化

在图像时代,图像的直观性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导致审美观的异化。在图像时代,文化日益脱离了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感性思维容易催生浅薄的大众文化的流行。成长在图像时代的年轻人深受娱乐化、大众化风潮的影响,相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更愿意追逐、接受潮流文化,如节日,都喜欢过洋节,不懂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喜欢追逐西方人的浪漫、开放,这反应了人们的审美观呈现肤浅化、娱乐化的倾向。图像时代,人们的整个生活都受到这种图像符号的影响,导致审美观、消费观的异化,这无疑增加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挑战。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图像时代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世界进入了图像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图像化时代。世界经历了从无语言的时代到口耳相传时代,由口耳相传时代到印刷时代,从印刷时代再到图像化时代三次变更,尤其是电视机的出现,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标志就是使世界进入了图像化时代。现在的电视机和电脑,尤其是3D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视觉带来了一场盛宴,每天人们都能看见成千上万个图像,而此时的图像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现实景象,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图像,使其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衣服的logo图案设计;快餐的图案设计;广告设计等。换言之,图像与世界不再是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是互等的关系,或者是超越的关系。

(二)人们认识方式的转变

由于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认识方式发生了转变。在印刷时代,文字和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认识、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人们通过报纸和广播了解信息和新闻。传统哲学认为,在这个阶段,人们在观看和阅读的过程中,第一步进行的是理解,即“接受”,第二步进行的是思考,如:思考这个信息是否正确;这个信息与日常生活有何关系;自己是否接受这个信息;知道了这个信息后,自己该干什么,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在图像化时代,人们从“思考者”变成了“观众”,人们在观看电视、手机或电脑时,其屏幕上是一直有新的东西在播放的,而且,人们不需要为这些播放的图像进行思考,就连很多人都讨厌的广告也是被精心制作出来的,思考无法在电子媒介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观众”没有新的东西可看,这将出现一种令人尴尬的乏味,所以新闻人和媒体制作人也一直在想法设法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避免思考过程在电子媒介中的体现,人们在图像化时代中失去了优先地位。

三、图像时代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途径

图像时代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既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在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应把握图像的两面性,充分发挥图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积极作用,借助图像化符号,构造一种隐性的话语机制,传播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把握图像的适度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口头语言单向的灌输,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图像时代,这种方式略显单一、呆板。图片、声音、影像等超文本的图像更具有视觉冲击性,可以直观的刺激人们的视觉,进而使人们自觉接受图像符号所要传达的信息。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把握图像的适度性,如果过分的依赖图像,就容易陷入“信息堆积”的误区,使人们来不及做出思考和反应,容易形成惰性思想,消极的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接受、不排斥。这就起不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且会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的进一步传播。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的传播的过程中运用图像,绝不意味着图像的堆积,而需要把握图像的适度性,适当的运用图像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若过度,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层次性

在图像形象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时代,我们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图像化方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图像形象内记于人心,外化于人言。用图像化方式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考虑图像形式的具体运用,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人们如今的接受习惯、审美方式和思考方式,用人们喜为乐见的图像,乐于接受的话语进行传播。如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家宝藏》节目,利用图像和表演相结合的形式传播中国历史事件,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这种方式充分考虑了社会群体的层次,这也从侧面证明电视娱乐节目传播传统文化并不会无一例外遭到人们的反感和抵制,关键在于要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层次性和图像的具体运用。

(三)构建图像化话语

在图像时代,构建图像化话语,需要运用图像形式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理论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话语向事实话语转变。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于话语的理论性,更在于话语表达方式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社会群体正在接受和使用的话语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人们能够有效体验、理解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图像的感知性、具体性可以与人们的具体生活形态相一致,这种方式更易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图像时代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利用图像的优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引导人们更加积极的传播、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寇晓燕.网路图像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转换[J].教育评论.2017,04.

[2]伍慷.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9.

[3]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高迪(1994.07-),女,山东人,烟台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高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图像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转换论文_高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