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强镇壮村富民经论文

念好强镇壮村富民经

□ 彭 雷 吴国玖 于珺建 章燕璐

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有淮安西大门之称,自秦朝建置以来,已有2300多年历史。全镇区域面积155.48平方公里,下辖2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9.3万,常住人口8万。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民为本,提前谋划,多措并举,“强富美高”新渔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全镇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开票销售12.75亿元、财政公共预算收入9100万元、外贸进出口3300万美元。全镇省口径列统企业达20家,年开票超亿元企业4家,年纳税超百万企业7家,位列淮安市乡镇排名第一方阵。

时间尺度上一类Leslie-Gower捕食模型持久性及概周期解的存在性 李 玲 李建祥 (6) (5)

一、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产业旺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发展宜农产业带动。 坚持产业兴村,因村因地找准发展路子,打造“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新增董巷村和裘庄村400亩葡萄园、何庄村200亩枣园以及淮河鸡场、何庄猪场、韩圩鹿场等一批现代高效种养殖项目,以杨庙、新民、卢华、陶营等村为主体的润农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面积达2400亩。新增日光能温室400亩、钢架大棚3000亩,高效种植比重达42%。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全镇已实现540名低收入人口、4个经济薄弱村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二是深化农村改革促动。 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接二连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村推进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经营,向土地“刨金子”。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让农业全产业链整体增值,农村集体经营有收益、农民财产有收入。2017年以来,以江苏农垦东辛农场为龙头,累计流转土地4万亩,发展现代农业,新培育优质稻米、马铃薯、浅水藕等57个本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了农民创业就业。三是招引工业项目拉动。 2015年,渔沟工业园区被列为淮安市“一区六园”平台之一,成为淮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2016年,渔沟镇被确定为市级经济园区。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入驻规模企业28家,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产业集群。浩海工贸、扬子江光伏板、新型耐火材料、渔沟电子科创园、中交建渔沟港口产业园、陶粒生产线、汇智风力发电等16个亿元项目签约落户,招商总投资超过50亿元。注册外资到账1000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努力改善人居条件,实现环境美

新年伊始,渔沟镇农房改善工程开工建设,成为淮安市今年第一个正式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工程。一是加快农房改善进程。 实施过程中,舆论宣传早引导,做好前景规划,让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像化。发挥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在农房改善中的主体作用,摸清搬迁底数。公共设施早配套,引导“人往哪里去”。按照“区域副中心、特色小城市”目标定位,坚持规划先行,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增强镇区吸引力。运行机制早探索,解决“钱从哪里来”。采用EPC模式,通过和社会资本合作,缓解资金压力,项目完工后逐年付款,让工程建设资金有了着落。规划设计早着手,解决“房子怎么建”。在借鉴总结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通过多次走访、座谈,按照“尊重民意、适当超前”的原则,形成集中居住点建设方案。二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制定《渔沟镇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针对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先后关停畜禽养殖场7家、改造26家,完成淮沭河堤危废铝粉清运24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去年以来共开展专项整治行动8次,清运生活垃圾12万吨,疏浚河道沟塘30多公里,清理整顿路边非法加油点6个,整治村内公共空间0.8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7万平方米。三是加强服务配套建设。 整合省、市涉农资金21项,聚焦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三年来,铺设供水管网100多公里,在淮安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展“厕所革命”,全镇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率达90%,新建冲水式厕所40多座,80%的行政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配套管网。

表1给出二2煤层顶底板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测试结果,弹性模量是指单轴压缩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直线段的斜率,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给出是3个试样结果平均值,二2煤层顶底板不同岩性弹性模量分布特征如图5所示。

三、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实现民风淳

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但少部分村民的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渔沟镇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软硬”兼施,由内而外,重振淳朴乡风。一是加强阵地“硬”件建设。 推进乡村文化广场、综合文化中心全覆盖。公共文化广场渔子湖公园建成使用,开展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运动等文化活动20余场,吸引群众2万余人次,成为镇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异址新建600平方米的文化站,集图书、阅览、文体活动等多种功能,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完成西河、卢华、新民等6个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内部设施提档升级工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打造精品农家书屋。及时更新各村体育器材设施,新建村民文化广场3片,新增篮球架5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在淮安市率先实施镇级《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建设乡村文化展示馆、设计乡村标识、制订村规民约作为乡风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加大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沟花鼓会、市非遗节目淮海琴书的扶持力度,传承农耕文化,描绘浓浓乡愁。组织开展花鼓会非遗展演和公益演出,全年组织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十多次,“唱支红歌给党听—庆祝建党红歌大赛”“象棋争霸赛”“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等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三是内外兼修“正”民风。 用“人品”换“人心”。镇村党政负责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导班子成员和村组干部外树形象、内炼人品,以党员先进性和良好品德换取民心,赢得了群众拥护和支持,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杨庙村被省民政厅评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村支书单业高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实现辖区稳

启示一:产业兴旺是重点,要让农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抓好农村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在产业选择上要结合地域特点,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优势产业,招引接地气的项目。其次,理顺产品供销体系。 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搭好“农超对接”的销售平台,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可靠的产业链,只有让大家利益共享,农村的一二三产业才能真正融合发展。再次,引导要素流向农村。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使沉睡的资源醒过来、把外面的资源迎进来。

渔沟镇的探索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针对地广人多特点,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体系,重心下沉夯实基础,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良性治理格局。一是民主管理形成自治。 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制定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第三方代账,公示村级财务明细。建立党员包干制度,每名党员干部结对两户群众。创新矛盾调解机制,发挥老书记单业高的“品牌”优势,成立“单业高调解工作室”,利用“四频一网”跨村、跨镇调解,累计调解各类矛盾130余起。积极推进村级“人民调解室”队伍建设,由1名公益律师、1名挂钩镇干部、1名老党员、1名村治调主任组成。发动老党员成立调解分队,协调矛盾、化解纠纷、消除隐患。全镇已组建专业调解组织20余个,每年化解各类复杂矛盾纠纷近千件,成功率达99%。二是综合治理树立法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为主题,加强宣传引导,倡导文明新风。成立“法治宣讲团”,走进中小学、社区和车间班组,开展“让榜样在身边,以故事说法律”法治宣讲,将学法、懂法、守法的理念融入群众心中。加强重点人员教育管控,实行三级包案制度,建立重点人员数据库,实现动态管理、分级预警。三是建立机制促进德治。 广泛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两委”及老年协会的作用,引导村民提倡精简办事,反对铺张浪费,革新陈规陋习,远离赌博和封建迷信,匡正社会风气。

㉝万远新:《世界的显现与显现的世界——试析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的整体性世界观》,《江汉学术》2017年第1期。

启示二:生态宜居是关键,要让美丽家园憧憬变成现实。 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但必须清醒看到,苏北地区仍是江苏的短板。首先,要形成良性机制。 摘下农村环境的“达摩克利斯剑”需要形成良性机制,将软环境建设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同频共振。其次,要开展厕所革命。 在区(县)和乡(镇)层面,要尽可能选择一批具有建设条件的乡村,重点做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民生工程,打造样板,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再次,坚持常抓不懈。 一方面要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倡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要鼓励农户对庭院绿化美化,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点点滴滴改善环境。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标本兼治,才能让农民在田园牧歌中实现“诗意栖居”。

启示三:乡风文明是保障,要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共同的信仰和行为规范,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首先,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硬”兼施,由内而外,解决好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欠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等问题。其次,弘扬传统与时俱进。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那些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优秀乡风,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让乡风既有传统的风绪余韵,也有新时代的崭新面貌。再次,吸引人才繁荣乡村。 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文化引领的合力。注重培育挖掘本土“能人”,开展好乡村文体活动,不断满足乡民们对现代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监管,抵制粗俗文化蔓延。策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包咏菲

标签:;  ;  ;  ;  ;  ;  ;  ;  ;  ;  

念好强镇壮村富民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