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主动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理论、观点的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吸纳的接受活动的联结与统一。在这两种活动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能作为引发受教育者觉悟的前提和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得到最终的落实,关键还是要看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效率的高低。因此,本文拟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作一分析,以期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我们这里所谈的“接受”一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接受,如作认可、接纳、验收等解释,而是一个学术术语或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它是受教育者(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加以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以及外化和践行的连续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由此可见,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反映和择取。接受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以其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感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发射整合机制将教育信息中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与之相关或对应的形象和观念。这就是接受主体的反映活动,它是后继一系列活动发生和运行的前提条件。当然,反映活动不是无原则、无目的的反映,它是有一定选择性的。因此,反映过程的同时也是择取的过程。所谓择取是接受主体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依据主观的或客观的评价标准,对进入认知领域的各种教育信息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确立对其取舍态度的过程。

(二)整合和内化。对于经过反映和择取进入认知场的思想信息,大脑还要对其进行整合。当外来信息与接受主体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中的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新的思想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中;而当新的思想信息与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品德结构,使其适应思想信息客体的性质和要求。因此,在本质上讲,整合包含着建构和重构两个方面。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和社会规范为标准,也就是说主体获得的观念必须投放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才能使之深化。这个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后,形成的用以指导主体社会行为的主体意识的积淀过程,我们称之为内化。

(三)外化和践行。所谓外化和践行是指接受主体将自身由内化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1)接受主体将其由内化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信念转化为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行为动机。(2)在行为动机的制约下,接受主体依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3)行为主体按照正确的行为方式,经过长期的练习与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王建华:《思想行为 教育 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外化的结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一般都遵循上述步骤,当然有些也可能会在相邻或相间的认识环节上反复运行之后才能继续向前推进。但就宏观过程而言,人们对外来教育必须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实践最终意义上的接受、内化和提高。

既然人们对外来教育信息的接受都必须经历从反映、择取到整合、内化,再到外化、践行的过程,那么,同一种教育方式和同一种教育内容为什么在不同的受教育者面前会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接受结果呢?笔者认为,接受效果的不同本质上取决于主体的接受图式及其运行状态。可以说一切社会存在都必须通过主体接受图式的运行才能反映到人的大脑中去。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存在于受教育者头脑之中的接受图式加以分析。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接受图式,它包含着以下四个功能性的子系统。

一、动力系统: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

无论是马克思的宏观需要理论,还是马斯洛的微观需要理论都折射出一种理论凝结——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所谓需要,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依赖和摄取状态,是指人们对某种东西缺乏时产生的主观意向。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接受活动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主体总是自我对象化,主体的我将客体的我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客观环境之中进行多维度的自我观察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将作为一种驱动力调节主体自身的状态,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接受动机,并激活思维边界,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主体进行接受活动的自觉性就越高,积极性就越大;反之,主体的需要比较弱,则其进行接受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就比较差,甚至有时会出现拒绝接受、反向接受的局面。因此接受活动的动力来源于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

二、目标系统:以世界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作为系统的运行,无论接受主体是否意识到,这一接受活动的发展总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一切接受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这是因此目标系统起导向作用的结果。接受活动中的目标系统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思想的高层次结构,是接受活动的核心部分。世界观,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构成、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世界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在其统摄之下存在着价值观、人生观、历史观、自然观等一系列具体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61页。)它们是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又反过来参与和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在观念体系中,价值观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因为无论是人生观、道德观,还是政治观或历史观,每一种具体观念的形成都必须以主体的价值观参与为前提,它从属和反映世界观,而对人的具体活动的定向作用要比世界观来的更为直接和经常。接受主体的价值观体现了他对社会认识、理解的基本态度,决定着他的人生追求目标和方向,它是接受主体思想意识的整体性和一贯性的集中体现,是接受主体思想认识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联结着其思想认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知、情、意、信等,从而保证接受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坚定的方向性。

三、加工系统:接受主体的认识框架结构。

主体认识框架结构包括作为思维工具的思维方式、方法结构和作为思维原材料的知识、经验结构两部分。思维方式乃指主体思维系统中的思维方法、反映形式(逻辑的与非逻辑的)等诸要素相结合和运用的方式。整体化、系统化、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便构成思维方式。在接受活动中,信息客体的加工水平主要取决于思维方式的性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不仅是缩短接受过程、提高接受效率的前提,也是保证主体选择的正确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必备条件。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和在认识、实践、交往活动中获得的理性经验构成了人们思想结构的原材料,它不仅是形成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物质基础,而且同两者一并形成主体的思维定式,并以自身容量的多寡和结构优势形成主体特有的接受视界,限定主体的认识空间和接受能力。

四、调节系统:非理性的心态要素。

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在认识活动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以及非逻辑思维活动所呈现的状态,诸如情感、情绪、意志、信念、兴趣、直觉、灵感等。在思想转变过程中对主体影响最经常、最明显的非理性要素是情感和意志。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而产生的指向性心理体验,通常以肯定或否定、满意或不满意、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等两极性心理状态表现出来,并转化为一定的情绪,对主体的认识活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意志则是主体在理性因素支配下自觉确定活动目标,并以此有意识地持续控制、调节其行为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作为接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功能是强化或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构成推动或终止主体某一接受活动的动因和动力。马克思曾经提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9页。)虽然情感和意志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所要接受的内容,但它们通过影响主体的接受意向、选择标准和接受各个环节中信息流通的令行禁止而对客体发挥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接受主体往往因对某一教育者、某些教育形式或某一教育内容持有否定性情感和意志而产生拒绝接受行为,或对教育信息进行歪曲的反映,抑制接受效率,也可能在正常的接受活动中因个人情感或主观意志受挫而中断接受。反之,如果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持肯定性情感和态度,则会把积极的意志转化为接受动力,使自己努力地去接受所学的内容,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

以上四个系统在接受过程的不同环节上既有各自发挥独立作用的一面,又有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一面,特别是各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都存在着内在的横向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些要素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作用构成了接受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

通过上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一)要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做什么也不能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6页。)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自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因此,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以他们(指接受主体,下同,作者加注)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但仅仅如此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根据接受主体自身需要的不同、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去设法适应和满足他们合理的、正确的需要;同时也要注意及时扭转接受主体错误的或不切实际的需要和动机。

(二)要陶冶接受主体的情感。作为调节系统中的情感因素,它既是接受主体的思想意识转化为思想信念的催化剂,又是其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推进器。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注:《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情景中的教育因素,特别是自己能自觉地创设教育情境,对人们进行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品德水平的目的。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陶冶接受主体的情感:(1)形象感染法,即用生动、直观的事物的具体形态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来感染接受主体的情感。(2)艺术感染法,即通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的欣赏活动、评论活动和创作活动来感染接受主体的情感。(3)群体感染法,即借助受感染的各个个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感染群体中所有成员的情感。(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3-254页。)

(三)要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恩格斯说过:“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能实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页。)这句话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斗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但它的精神实质(即强调实践在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巩固中的地位和作用)仍适应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顾上面我们对接受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作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实践既是接受主体内化思想意识、形成思想信念的基础,又是接受主体外化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重要保证。因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不可缺乏的重要方法。在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能激发接受主体的实践愿望;其次,要注意检查监督,积极引导;再次,要及时总结、巩固和扩大实践锻炼的成果;最后,要使接受主体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王建华:《思想行为 教育 管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标签:;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