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狮市第三中学 362700
一、作文的本质是什么
讨论、探究写作教学,尤其是中小作文教学人们往往忽略写作的本质和意义,往往对写作做平面滑行地解释,美其名曰:写作是课程标准安排的,更有甚者说是为了升学考试。因此对写作的认识模糊与偏见,导致作文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陈旧与落后,这不能不说当下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的瓶颈。
我们知道,写作行为是人的一种自发自觉的精神活动,写作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自我人生认识的体悟和思考,并运用语言这个外壳去思维、去表达生命意识的自我言说的艺术。更本质的说,写作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一种说话方式—“对话”,它可以是和自我的对话、和人的对话和天地万物的对话,这只是说话的角度不同而已,但都是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传递信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无论对话的声音大小,都是一种表现出内心真实的感觉,所以它是心灵的延伸,是建构精神家园的桥梁。事实上,对话也好,写作也罢,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状态,我存在着,所以要与人交流对话;并在对话中思考:自己以什么样的生命活动方式去表现自然与人生、现实和历史以及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等命题。这些通过自我地表述,体现一种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展现人自身的最佳生命状态,从而让聆听者从生命群体当中发现作者,只有这样作者才能通过写作(对话)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生命。这种生命的言说或对话的结果是作者写下的作品,因此只有通过读者参与对话,让读者充分了解与认识作者的内心情感需求了,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然而真正的写作也不可能单纯为了表达而表达,即使是文字游戏也有一定的交互功能,因此读者的接受活动或对话应是整个写作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否则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经过装帧的纸张。可见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表达和交流,是一种公众的言说。
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写作的对象,忽视和读者的交流与对话,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于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指导而忽视了写作动机和对象意识,这样使得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表情达意和进行有效地交流已被架空,面对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和写作能力低下的状况,我们常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喟叹。
二、现实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和情感体验的心智行为。在千年的写作史上,伴随着人类文化地变迁,写作教学发展到今天,其发展模式虽然臻于成熟与完善,但是任何事物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同时,也必然见出其不足之处。从过程上看,中小学作文教学形成相对固定的作文教学流程,这一相约成章的流程可概括为: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读者)→教师讲评(反馈)
从上述过程看,作文教学流程好像很严密,操作性很强。从教师命题到教师反馈,学生的写作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稍微想一想,其实违背了写作规律,显出了其非写作的本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一教学程序从命题到讲评教师都是单方面地注入,在当今的新课程下仍然未能有多大的改观,而采用这一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或流程的教师还占大多数。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发展和深入,其局限性和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因为每一阶段都立足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样的封闭训练中学生获得了一些作文能力,而真正根本性的问题却未触及到: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动力并没有获得实际性地解决,学生几乎很少获得广泛的读者和真正写作的快乐以及体验什么叫作者和读者的对话交流。虽然也有些教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准备,写中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写后指导-学生总结”的写作三阶段范式,体现了教师自始至终的主导和学生训练的主体地位,但学生仍然是在教师的系统控制下写作,并没有突破作文教学的封闭格局,自然学生很难获得一种更为自觉和持久的写作动力。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作文只是一种老师布置、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而已。既然是一种作业,语文教师就得批改,除语文教师之外的人就很少能看见学生的作文。毫无疑问,教师俨然成了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这样教师既是读者又是评判者的双重身份。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师工作繁重,有的班级人数多达到六七十人,两个班就达120多人,每两周一篇大作文,其中还有练习、周记、摘抄和大小测验考试等,教师面对大小作文、作业,简直“望文兴叹”,很难做到精批细改,更难做到面批,只能粗粗看个大概。所以教师的很多评语无关痛痒、甚至隔靴搔痒,对学生没什么启发性。而教师往往又以自己的阅读欣赏喜好和水准去衡量、评判学生的习作;又由于教师是学生的唯一读者和反馈源,不论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这样学生往往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按照教师批改的结论去修改。我们知道,文章的读者越多,反馈的信息就越多,这样作者就可以拓宽写作思路,有效地汲取读者好的建议,为我所用,规范优化自己的写作行为。同时作者看到自己的文章,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反应,引起别人的重视,自然就有了对话和交流的念头。然而在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实现对话交流的愿望可能性很小,因为教师作为反馈者,在一般意义上更多承担地是一个评判者或裁定者的角色,这样教师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有效的反馈者(读者)。同时在这种写作环境下老师很难给学生带来写作上更多的价值和获得写作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从上述写作流程来看,写作成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可以说是一种异己性的写作,走入了仅仅是师生之间的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又建立在应试基础上的交流。而这种作文教学程式和惯性所造成的严重弊端就是:写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为了考试,是一种与生命成长无多大关系的纯粹的写作技能训练;情感和思维活动也随着这种写作的程序而湮灭、呆板,这样的写作不是为了表达,也失去了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同时在这种框架下,无法实现写作更多意义上的多重对话,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可能会消解写作的动力和兴趣,进而使学生疏远甚至畏惧写作,使他们排斥在写作的门外,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和写作的快乐,助长了学生认为写作只是一种技巧和文字地拼凑的想法。
因此,这种唯一读者的作文教学模式对培养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用非常有限,尤其是对学生的创造性写作和写作动力的激发更是极端不利的。要使学生愿意写作,有写作和对话交流的欲望,就必须改变当前这种程式化教学方式和读者缺席的写作状况。
总之,写作必须是写作。我们的作文教学所追求是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进行表达,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思,学会用文字和读者进行有效地交流。在忽视读者意识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写作的目的。然而无休止的谴责和沉重地反思并不能解决问题,探求对策才是目前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走“借鉴与创新”之路,是我们理性地选择。笔者力图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角度来探究读者理论在高中写作中地应用,尝试性构建“基于读者意识的培养”的作文教学模式,让它成为帮助学生学会写作、热爱写作、感悟人生的通道,并走向自我实现的人生。
论文作者:谢奎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读者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是一种论文; 自己的论文; 很难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