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思想性_科学论文

意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思想性_科学论文

意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科学性论文,意识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关于意识形态和科学的统一在今天受到种种质疑,然而毫无疑义,意识形态区别于宗教的显著之处,就在于它依托的是‘科学’,而不是‘心灵’。”①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始终是人们研究意识形态理论不可逾越的门槛。“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家们”②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在宣扬一切意识形态的没落,实际上完全是意识形态使然或出于“意识形态家们”的意识形态考虑,这正是马克思批判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所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样都不能予以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一、意识意识形态——马克思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批判

意识形态是由19世纪法国思想家德·特拉西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作为“观念的科学”或观念体系,后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在还没有附加任何价值判断的初始阶段,意识形态还只是一个中性的称谓。

无疑,马克思恩格斯确实都在否定意义上使用过意识形态概念,这与当时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不无关系,即贬义上的意识形态说法非常盛行。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贬义性实际代表着落后的剥削阶级的阶级意识,并进一步指出,这种贬义意识形态也不是天生固有的,最初是由肯定的意识形态逐渐演变而来的。如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进程中,是处于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进步阶级的利益。在夺取政权之后,继而实行了资产阶级专政,那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把自己的思想也必然说成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因而这是“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③。

这是马克思对虚假的意识形态的真正的描述,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而一切看起来赋予了某种理论中立性的抽象哲学理论都有为其辩护的阶级基础,从这一意义而言,马克思显然要揭开的是意识形态的真理幻想,马克思着实是从否定的意义上看待意识形态概念的,实际上就引导人们从意识形态批判向实践批判的转向,即“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④。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把那种没有根基的、倒现着的、纯粹思辨着的、仅仅局限于意识领域的批判,同样看作虚假的意识。无独有偶,在此之后,恩格斯在致梅林的信中,也着重批判了虚假的意识形态完成的过程:“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如果仅仅“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而这种思维仿佛顺利地消化了甚至最顽强的事实”⑤。这个“事实”,即“经济事实”。如不把经济事实当作思维的起点,相反却把“这种事实又被默默地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那么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意识形态还能不是“虚假的”的吗?

至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一个清楚明白的结论——意识形态有虚假性。所谓虚假的意识形态,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了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另一方面由于虚幻性的意识形态积极迎合,实际上帮助了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或多或少有意识地从理论上把它们变成某种独立自在的东西,在统治阶级的个人的意识中把它们设想为使命等等;统治阶级为了反对被压迫阶级的个人,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⑥值得注意的是,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也不一定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普遍性形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条件。“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自己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⑦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如果是越来越抽象化,那是空洞的抽象;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如果是越来越具有形式上的普遍性,也只能是没有内容的形式罢了。

这样,那些看起来带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体系,也不能不予以重新审视和质疑。如当前恐怖组织的恐怖活动已是世界性话题,世界各国对于恐怖组织的恐怖行动都给予了谴责。问题的症结是当前作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能否统一和实现。换言之,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能否超越利益的狭隘性。如果不能超越利益的狭隘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借“反恐”之名,行让其他国家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实,无疑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表现为虚假性。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反恐”是否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时下的“反恐”如果已演变成某种意识形态宣传,那么,就连什么叫恐怖、什么是恐怖组织恐怕也难以界定了。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还在肯定意义上使用过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抽象的、唯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得出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二个清楚明白的结论——把意识形态视为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1859年,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进一步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从肯定意义上所理解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有科学性的方面。从意识形态的功能意义上来说,作为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体系,能够起到促进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识形态即科学的意识形态,反之即视为虚假的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

“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家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意识形态有没有科学性,或有没有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已证明,这倒不是有没有科学意识形态的问题,即科学意识形态不是有无问题,而是什么是的问题。诚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揭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也不能由此成为判定意识形态与科学对立的根据,事实上也并非任何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非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虚假的意识,指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在本意上并非等同于虚假的观念,只有当其维护一种已经过时的社会制度时,它才表现为虚假的、虚幻的意识。如果一讲意识形态性就视为虚假的和非科学的,岂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完全对立起来,其后果不仅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辩护功能,也妨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就是在批判虚假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形成的。列宁则是明确提出过科学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既指实践意识,也指一般思想体系,亦指“科学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概念。

社会科学泛指研究社会现象的各种理论学说,对社会科学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严格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理论有着科学和不科学之分,学界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中将引文分析应用于评价学术成果及其影响力,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然而,要正确区分社会科学理论的科学度则无疑要借助于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探索,如果说理论的批判是社会科学理论走向科学的必由之路,那么实践的探索才是对理论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有效检验手段;如果说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指的是一种具有社会凝聚力的理想、价值、需求和利益的观念体系,同时为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那么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也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那种遮蔽意识形态性的“虚假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公开声称自己的理论是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斗争提供的思想武器。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但这是在与“虚假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由此而有了与“虚假的意识形态”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指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⑧今天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迈向这一未来美好社会的第一步。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它是在什么基础和什么条件下成为“科学的”?从理性的高度认识清楚这一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求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转化为变革中国社会的物质力量。

1.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显然是通过批判来揭示虚假意识形态的现实原因,通过批判来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颠倒”的现实原因

这里合理的批判性是尤为重要的。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⑨但作为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⑩。值得注意的是,全面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非完全表现在全面的对抗性上,因此,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除批判之外,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1)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主旨还不仅仅在于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对抗性),它还终结了虚幻的意识形态,并超越了一切旧有的思想观念(前导性)

“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12)马克思恩格斯至此不仅实现了认识的维度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且是在基于现实的把握和理想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意识形态一定是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力求按自己的理想去克服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就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我们开辟了唯一能够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3.马克思主义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又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样都不能否定

根据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经验教训,怎样才能把握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尺度呢?笔者认为,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要加强或强化,这里要分清加强和强化不等于“过分倚重”,“过分倚重”意识形态我们曾经吃过苦头。主流意识形态亦不能弱化,在当代世界发展史上,因弱化乃至主动放弃意识形态,直接导致执政党倒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而亡党亡国的事例倒不鲜见。20世纪末苏东剧变仍历历在目:一个有着70多年党龄的苏维埃政权瞬间解体;二战后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犹如秋风扫落叶一个不剩。沉痛的教训,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可以说,在中国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弱化意识形态之路是走不通的。

事实上,弱化意识形态同“过分倚重”意识形态一样,都是非科学的,其结果都会危及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是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必将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分裂”。

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具有崇高的无与伦比的人文价值,正是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前提。有学者概括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表现为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人本精神;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维护和实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精神;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政治形式,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人道主义精神;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自由精神,投身人类解放事业以实现生命的不朽价值的修身精神等。(13)真正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群众以至每一个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真正扎根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之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

质言之,应该说意识形态有虚假和科学之分。那么意识意识形态,剖析意识形态,实践意识形态,弘扬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否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越是对意识形态虚假性成分的剔除或降低就越是对意识形态科学性成分的增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了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最科学、最严密、最先进的思想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自身状况也发生了不少改变,但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它的基本原理依然是正确的,特别是它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它对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的深刻揭示,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的清晰阐明,都是颠扑不破的。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巨大成就。

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像苏东那样出了问题,自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或教条式地执行虚假的意识形态,墨守成规、闭关自守,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为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确立的。所谓社会核心价值,即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或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决定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意识形态科学性的弘扬和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合理思想的借鉴、改造和吸取。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新的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特征和作用上体现了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全面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了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的要求。指导地位首先是把握方向、指明出路,从思想方法上破解难题。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就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舍此即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不能取得改革开放以来为世人瞩目的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反映和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核心理念,俨然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价值理论体系所不可克服的阶级的狭隘性。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一与多、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反映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批判吸收。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已被吸收和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合理部分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渐被世人接受和容纳。社会主义作为后发国家,也离不开吸收世界文明的共同成果,当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毫不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整合吸收,也要把其精华看作人类共同精神遗产加以发扬光大。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现实的理论因素与理想的理论因素基础之上的,是现实与理想结合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科学性不仅包括现实的因素,而且包含理想的因素,这两个因素是意识形态中必不可少、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不能把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作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遥远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根据,就存在于当前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通向共产主义的每一阶段,既不等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却也包含着共产主义的若干因素。否认前者,必然夸大现实的共产主义成分,导致空想冒进;而否定后者,则又必然将共产主义架空,导致理想失落。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次次地困扰着人们,我们愈是夸大现实中的理想成分,理想离我们就愈加遥远。物质基础不牢固,社会主义大厦不稳固;精神动力缺失,就没有了追求,我们将会失去方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实现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

因此,当前意识形态工作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形态的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晰了其社会价值观念是以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为根基的(不是虚幻出来的大多数和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抽象概念)。作为普世的社会价值观念,既涵盖了现实主义的情怀,又内蕴着对未来对理想的憧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立足于本国文化土壤的社会主义实践,又是从战略高度考虑,因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反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14)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行动,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广阔。

注释:

①侯惠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第二次战略性飞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7期。

②这里所讲的“西方现代意识形态家们”,是指现代西方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而又极力鼓吹“非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理论家们。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6、72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9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13)参见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文精神》,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9/29/content_10133078.html

标签:;  ;  ;  ;  ;  ;  ;  ;  ;  ;  

意识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思想性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