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调整规划初步研究——一般方法论探讨

旅游地调整规划初步研究——一般方法论探讨

王嘉学[1]2001年在《旅游地调整规划初步研究——一般方法论探讨》文中指出旅游地调整规划是基于旅游规划理论发展以及旅游地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现阶段存在的旅游地开发规划或旅游地发展规划的补充和完善。但应该明确的是,旅游地调整规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原有规划的修编,它是旅游地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的一种新型规划。其作用在于规范和指导旅游调整行为,引导旅游地和谐、健康发展;其根本任务是解决旅游地发展问题,协调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系统与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适应旅游地实际发展需要,如何制订与实施旅游地调整规划已成为旅游调整规划研究的首要任务。 影响旅游地调整规划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规划制订与实施中,如何更有效地消除影响这一过程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结合调整规划的任务和旅游地发展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制订与实施方法,就涉及到旅游地调整规划的一般方法论问题。 旅游地调整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通过旅游调整设计与实施,最终(或在一段时间内)解决旅游地发展问题。因此,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是旅游调整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旅游地调整规划是旅游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进行的,要找出并分析这些“症结”,从旅游地及其与外界环境的作用关系入手实乃正途。这一“诊断”过程可通过包括旅游开发效应分析、旅游系统分析以及旅游竞争分析在内的“旅游地调整规划的基础分析”予以完成。 明确问题和分析问题之后,如何“对症下药”以解决旅游地发展问题就成为旅游调整设计的主要任务。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旅游调整(包括调整过程设计及其实施)?调整什么?对旅游地调整规划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它常常规定了旅游调整的方向。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调整规划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应遵循的原则等等共同构成了旅游地调整规划的“基本问题”。对“基本问题”理解的偏差可能导致旅游调整的失败。 可以认同的是,旅游地调整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规划的制订程序也可大致沿这一思路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牵涉到不同的方法体系,而这些方法仍有待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

王旭科[2]2008年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问题是近年来学者才给予关注的新话题,但目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研究内容零散而不系统、研究方法偏重于定性、研究结果偏重于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等不足。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主导因子、动力模式,动力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系统功能、运行机制、因果关系模型和主要反馈回路等问题,力求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适用的操作方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历程、特征与态势进行简要分析;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样本城市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城市旅游发展关键取决于叁个主要动力——资源动力、经济动力和社会动力的重要结论;第叁,基于叁种主导动力,建立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典型动力模式——资源动力模式、市场动力模式、形象动力模式和社会动力模式,对动力模式的演化机理做了深入剖析,对每一种动力模式的启动条件、运行机制及作用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具有操作性的结论;第四,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结构框架、系统特征及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具体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该系统的因果反馈回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软件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以山东省泰安市为对象,对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对城市旅游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对系统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针对泰安市城市旅游发展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刘琴[3]2006年在《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需求日趋个性化和主题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活动,而是寻求一种有主题的、更深层次的旅游体验,以期得到个性释放,精神超越。如何才能满足旅游者的这种需要?从当前的旅游开发实践来看,相互模仿、重复建设、主题不明、投资效益低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规划,也是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缺少预见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由此,需要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和思路来指导旅游规划的发展。 主题旅游规划的提出正是基于实际的需要以及实践的总结,它是一种旅游规划的新思路。本文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基于实践总结出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其核心理论,明确了主题旅游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后,再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在对主题旅游规划的技术评价时,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进行了主题旅游、主题旅游规划的系统研究,提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理论体系和技术评价体系。 研究得出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如下: 概念: 1、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一种立足于细分旅游市场发展的旅游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主题性的旅游经历,是旅游者个性的体现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旅游者的参与感受层次,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题旅游可分为:知性主题旅游、情性主题旅游和意性主题旅游。知性主题旅游偏重指感知观赏,情性主题旅游偏重指情感体验,意性主题旅游偏重指精神超越。因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将进行具体分析时,剔除了主观因素,将其落实到一定的旅游类型之中。它们分别对应的是:环境旅游、文化旅游和特种旅游。 2、主题旅游规划。主题旅游规划是指以旅游者获得主题性体验为目标,以旅游细分市场为对象,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识别的主题经营型的旅游规划思路。 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旅游主题的确定、旅游主题的物化与深化以及旅游主题的实施与保障。 主题旅游规划的重点:旅游资源的整合评价、旅游市场的识别分析以及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的组织。 主题旅游规划的特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面向未来,注重实践;与时俱进,灵活多变;充实理论,完善体系。 主题旅游规划的目标:从视觉感染力、情绪调动到意境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为旅游者提供主题性的旅游经历,使其成功地实现其旅游目的。同时,塑造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主题旅游形象,保护和发扬地区传统文化,挖掘新型的旅游方式,营造主题性的旅游气氛,开发独具特色的主题景区和形成主题旅游产业集群。 主题旅游规划的原则:主题先行,有的放矢,面向实践,灵活多变。 理论: 1、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①旅游行为与审美心理学②市场供需体系与需求创造理论③体验经济与旅游深度体验④空间组织与区域比较优势理论⑤文化创意与历史文化景观再现⑥规划理论与旅游空间规划⑦资源合理利用与持续旅游。 2、主题旅游规划的核心理论:以RMTP理论为中心的理论。 R.旅游资源,它是主题立意基础,其开发规划必须寻求以差异化(时空异化)的最大化规划理论为指导,寻求市场卖点。 M-旅游市场,它是主题选择方向,必须以边际消费倾向最大化理论为指导,把握游客动机。 T-旅游主题,它是规划的核心,可运用AVC有机组合理论确定旅游主题。 P-旅游产品,它是主题开发的结晶,必须以旅游资源——市场组合规划理论为指导,有效地规划好供需体系,并追求主题产品的组合效益最大化。 此外,还有规划的目标体系,必须运用叁大效益平衡理论与永续经营理论;规划的调控机制理论为:系统论与控制论的政策优化理论。 方法: 主题旅游规划的程序:首先是旅游主题的确定与论证。旅游主题来源于对当地文脉的诊断,旅游资源独特性的分析,旅游市场的把握,此外,要经过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专家学者,旅游社区居民等多方面的意见综合,才能最终确定下来。其次,对主题进行物化与深化,进行主题演绎。主题的物化,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的策划。主题的深化,希望落实在主题景区之中,为此,要策划主题情节、规划主题场景,塑造主题氛围。继而,要实施旅游主题规划。最后,要对旅游主题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所评估的信息。 规划方法有:主题确定的多种途径法、主题开发的要素整合法、主题演绎的情景规划法以及主题评估的综合集成法。

张立明[4]2006年在《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提出游憩活动是一个包括室内游憩、社区游憩、城区游憩、环城游憩以及到国内外旅游度假等在内的连续活动体系,应用理论综述、野外调查和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环城游憩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了相关研究在环城市游憩系统分析与评价、游憩开发理论与方法、游憩地演化、郊野景观保护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构建了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对游憩需求理论、游憩产品理论和游憩空间结构理论等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游憩预测方法,提出了环城市游憩活动谱系和游憩空间组织,对景点、景区、目的地等不同层次的游憩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游憩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包括概念构思、规划与设计、建造和经营管理等4个环节的游憩开发系统流程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对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构建了系统评价定量模型,提出从游客满意度评价和游憩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二个方面来对游憩开发系统进行评价的思想,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游憩地游客满意度(RDVSI)模型,游憩地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水平测度、能力测度和协调度测度方法,将灰色系统预测模型成功应用于环城市游憩需求预测;并应用该模型作了案例研究;同时,以武汉市为例,分析了武汉环城游憩地的类型及空间结构特征、环城游憩带形成机理以及空间演变规律。最后,针对环城市游憩开发中的景观保护尤其是视觉景观保护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内容和措施。本文的创新在于构建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ReDSAM),对ReDSAM系统运行规律和游憩地发展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立了ReDSAM的系统评价的定量模型,从景区、游憩目的地二个层面各提出了四种空间结构模型以及演变规律,提出了环城市游憩地开发的空间决策模型,指出了环城市游憩地从单一景点-初期的游憩目的地-单一市场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性游憩目的地的发展规律。

王一妍[5]2009年在《《资本论》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本论》中的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包括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这叁者是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有其特殊的意义,从最根本的角度上讲,辩证唯物主义在《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作为工具服务于历史唯物主义。为了更加明确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方法论,将《资本论》方法论同西方经济学方法论做一比较是必要的,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的同时,也存在着交叉点。《资本论》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中有充分体现。这一方面表明《资本论》方法论的科学性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表明体现了《资本论》方法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它无疑能够有效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丁晓楠[6]2004年在《主题公园虚拟经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主题公园业存在着重复建设、规模小、绩效差等诸多问题,而国际主题公园的进入,必然会把我国的主题公园引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下,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国内外成功的主题公园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先进的经营模式,提高我国主题公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环球嘉年华在上海、北京的成功,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进入了我们的视线。本文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首先分析了主题公园的内涵、类别与特征,接着对国内外主题公园的发展,国内主题公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第叁章,提出不是所有的主题公园或主题公园的任何阶段都适合虚拟经营,运用虚拟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进一步阐述了虚拟经营的历史背景、内涵、特征及其与实体经营的区别,在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理论和环球嘉年华虚拟经营模式的基础之上,确定了主题公园可以引入虚拟经营,着重分析了主题公园虚拟经营的涵义、方式以及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第四章,提出了建立“主题公园差异化虚拟经营”的模式,并对其相配套的工作进行了阐述。在这一章中重点指出,不可以简单地把环球嘉年华的虚拟经营模式移植到主题公园中,而是要根据主题公园的性质、特点,确定核心竞争优势,建立“虚拟为主、实体为辅”或“实体为主、虚拟为辅”的基本经营模式,这是本文的要旨与创新所在。为了使本文内容更加丰富、可信、具有说服力,最后以“环球嘉年华”及其模仿者作为实际案例,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旅游地调整规划初步研究——一般方法论探讨[D]. 王嘉学. 云南师范大学. 2001

[2].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旭科. 天津大学. 2008

[3]. 主题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琴. 同济大学. 2006

[4]. 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研究[D]. 张立明. 天津大学. 2006

[5]. 《资本论》方法论研究[D]. 王一妍. 吉林大学. 2009

[6]. 主题公园虚拟经营的研究[D]. 丁晓楠.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标签:;  ;  ;  ;  ;  ;  

旅游地调整规划初步研究——一般方法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