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
秦茜,马钰博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摘 要: “青马工程”旨在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启动以来,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培训体制不够科学、覆盖面不够广泛、培训学制受限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青马工程;问题;解决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背景
青年历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一代是时代的主角,是民族的脊梁,更是祖国的未来。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思想交汇,各种信息充斥着青年的头脑,青年人思维活跃,他们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强,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青年群体具有思维敏捷、行为独立、充满热情的特点,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为此,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于2007年共同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并颁布《实施纲要》,其宗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青年学生,不断拓展大学生实践锻炼渠道,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十年来,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积极推进“青马工程”,总体工作成效值得肯定。
二 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青马工程”的实施更是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所在。
第一,加强思想引领。青年是社会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发展走向,但青年人由于年轻,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不足,价值观、人生观还处在发展形成阶段,尤其是大学生们一直身处校园,社会经验积累不足,在当今时代面对各种复杂纷繁的信息,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腐蚀,价值观念乃至政治信仰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这就需要高校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开展“青马工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武装,正确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方向,从而使其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将其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培育高素质人才。“青马工程”实施的过程更是高校实现全面育人的过程。高校在“青马工程”中组织了专业的讲师团队,从不同层面为青年骨干进行理论剖析和实践指引,可以对学生形成深刻的思想启迪,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 当前高校实施“青马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训体制不够科学,培训形式有待改进
目前,尽管高校对“青马工程”培训十分重视,也进行了积极的拓展,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培训体制不够完整,不够科学,培训方式较为枯燥单一,内容无创新,流于表面。当前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然而多数高校只注重在理论素养、社会实践的方面下功夫,在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等其他环节上却显得力度不够。这些环节对于促使大学生骨干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解决难题的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大学生骨干是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群体,他们纪律严明、能力过硬,是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区别于普通学生,因此针对大学生骨干开设的“青马培训”需要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 覆盖面不够广泛,培养结构有待调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然而,在“青马工程”的推进中,纵观各高校参与“青马工程”的人员构成,很多高校培养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部分高校覆盖了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涵盖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的则少之又少。因此,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之前需要更新理念,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培训体系,根据“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确保接受群体的教育效果最大化,使“青马工程”培训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
第一,增强高校中院系层面“青马工程”工作的推广力度,构建校院系三级培育体系,保证规划、领导、实施,落地坚实有力。
(三) 培训学制受限,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在未分组的情况下对所有研究对象作积分评估,发现Selvester QRS积分在术后1周、1个月、 3个月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组评估后进一步发现,前壁心梗组的积分评估随访结果与总研究组结果相似,而下壁心梗组在各个随访时间节点的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四 高校进一步强化“青马工程”的思考与探索
(一) 深化育人目标,强化育人理念
吴文表示: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第二,根据大学生骨干(学生班干部、学生会骨干、社团骨干、文体、科研学术成绩突出的特长生等)、共青团干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三种不同类型培养对象的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不同的合理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培养工作的长期性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其次,建立“青马工程”学生重点人才库,包含学生党团员、班干部,以方便进行跟踪培养,为他们建档立册,既要记录其基本信息,又要动态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培养历程和成长过程,形成集记录和考核功能于一体的学员电子信息档案。
SHT11的初始化时序如下:当时钟SCK高电平时信号DATA翻转为低电平,紧接着 SCK 变为低电平,随后是在SCK时钟高电平时DATA翻转为高电平,如图3所示。后续命令包括3个地址位和5个命令位,主要命令包括温度测量命令(03H),湿度测量命令(05H),读状态寄存器指令(07H),和写状态寄存器指令(06H)。
(二) 优化培训模式,探索长效机制
高校“青马工程”受限于集中培养期较短,缺乏必要的量化考核晋级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再次,以院(系)为基础建立“青马工程”专门档案,将其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方案制度资料、学员档案资料、培养考察记录、实践研究成果、步入社会后的发展情况等整理收录,年终写出培养实效评估报告,为下一年度的工作改进提供可靠的资料支持。
“青马工程”的实施要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力争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然而“青马工程”的实施现状却与之大相径庭。各个高校的培养期限通常为1至2年,有些高校采取一至两周集中培训的模式,也有些高校采取几个月的轮训。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高校为了方便统一安排和管理,通常会利用每周晚上的时间或者双休日开展培训,培训时间很难得到保障,可想而知,培训本应有的持续性和长效性也得不到落实。青马学员完成四年的学业步入社会之后,高校也缺乏相应的跟踪培养考核机制和效果监督体系,也没有构建有效且畅通的途径去了解学员工作后的发展状况,从而使青马学员得不到继续培养。
第三,在培训形式上采取“必修课+选修课”制度,兼具灵活性和针对性,以现有的“模块化”的培训内容为基础,添置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数量,即把政治理论学习的共性需求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把加强文化素养教育培训的共性需求作为培训的选修内容,建立与各级各类学员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培养目标的个性化需求。
首先,建立“青马工程”培养竞争学员制,可以暂定一个学期为预备期,预备期满后,进行考核,优秀者定为青马班正式学员,余者为候补学员,鼓励其努力,再次参加下一批次的考核。
第四,推动培养对象导师制设置,通过自主申报、委任、聘任、招募等形式,按需和特点分层分类建立导师库,聚集校内外思想引领育人资源,导师全面参与和指导各级培训、课程和活动。这样做能够克服“点面俱全”模式带来的弊端,有益于青年大学生个性化成长。
最后,构建高校“青马工程”合力效应,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不分彼此、时间和地域,既有前期专业培训,又有后期跟踪培养,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强大合力。
因为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所以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变成必然。转型中会出现一定的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企业应当及时进行解决。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3)通过比较四种中心锥结构水力旋流器压降及分离效率可以得出,中心锥上锥段底角在40°到50°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佳角度,该角度能够得到较高的分离效率,也为进一步优化中心锥结构提供了参考。
(三) 创新培养模式,校社联动提升
积极挖掘社会资源,突出实践教育环节,力争在志愿服务、课题研究、高端研讨、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对外交流、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学校和社会有效联动的机制。
第一,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针对大学生骨干培养班设立专项基金,预留组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课题,规定学员完成后要提交社会实践成果报告。
第二,加强素质拓展活动。组织所在学团组织间开展交流、学习,举行专题研讨会、辩论赛等大型活动。要求前有活动策划,中有角色模拟训练,后有总结和重点案例分析。
五 结语
“青马工程”自启动以来,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如意的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全局化的共性问题,也有局部在地化的个性问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而要求我们务必与时俱进,积极主动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锻造出一批又一批合格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骨干力量。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必然要求有一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的仍然“克隆”母体高校做法,在师资引进和培养方面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盲目追求高职称、高学历,忽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鉴于此,独立学院应建立一支“双元双优”的师资队伍,即由校内优秀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一线优秀员工组成的师资队伍,两者可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命题,共同评价和考核学生。独立学院还应与企业深度合作,按计划每年安排校内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由企业对挂职锻炼的教师作出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 卢文忠.精英化与大众化:高校“青马工程”定位问题辨析[J].学周刊,2015(21):28-29.
[2] 陈前,张嘉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创新途径研究——基于广东“青马工程”实施现状的调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2):93-94.
[3] 华莉莉.高校“青马工程”十年回顾与反思[J].青年学报,2017(04):74-79.
[4] 赵薇.高校开展青马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43.
[5] 黄映瑜.“青马工程”推进高职院校信仰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05):252-253+258.
本文引用格式: 秦茜 等.高校“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66):186-187+193.
作者简介: 秦茜,女,汉族,山西夏县人,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6.069
标签:高校论文; 青马工程论文; 问题论文; 解决途径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