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信息时代论文,趋势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78(2007)01-088-05

信息时代的提法,首见于1982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论著《电讯化社会》[1]。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预言正迅速的成为现实。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11年前美国率先提出兴建“信息高速公路”。此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也竞相提出本国或本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全球化迅速改变着城市的各个方面,并进而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如何演变已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规划领域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下,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进行研究将为未来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地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方法,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

1.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规律

城市的空间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更新与变化的过程中。正因为这种变化的存在,才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于我们面前各种不同的景观。究竟什么机制在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只有对这一问题给出清晰的解释,才能对城市空间结构在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如何演变给予相应的预测。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是结构不断适应变化的功能要求,即功能——结构的矛盾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功能发生变化,而城市功能的变化主要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破坏原有的功能——结构的适应性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城市旧的空间结构当与新的城市功能发生矛盾时,为适应新功能,城市旧的空间结构逐步瓦解,大量新的结构组成要素从原有结构中游离出来,随着新的结构组成要素不断的向外游离与重组,逐步形成一种新的、适应性的城市空间结构。譬如在工业化时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受到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城市新功能的不断出现。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业区、商业区、新型铁路枢纽、火车站等,这些地区成为人流、物流的主要集聚点,这些新型功能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原本封建城市中那种功能单一的状态,使城市原有的结构框架无法容纳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功能的要求,最终使得原有的封建城市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促使一种新型的、与当前功能相协调、相适应的空间结构的形成[2]。

1.2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新型驱动因素

1.2.1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其将取代传统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产业自身的高速发展。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以通信、软件等为主的信息产业已超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规模,1997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达2060亿美元,占美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5.7%,而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7%归功于高技术通信和信息产业,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促使美国经济保持近10年的超长周期增长。另一方面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由于信息技术强大的扩散力与渗透力,使传统产业在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及生产组织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3]。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带来城市各功能区的扩展与更新,使得城市产生新型的集聚与扩散模式,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2.2 高度发达的通讯、运输网络

发达的通讯网和运输网的结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形成了发达的通讯网络,由此带来运输网的现代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都市的集聚性,相应得在另一层面上则加强了城市功能扩散与分化的趋势。通讯网络在更大范围内可达,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被重新定义。高度发达的通讯网络缩短了郊区与城市中心区的空间距离感,消除了远离城市的闭塞感,使人们的活动范围摆脱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导致新的居住模式与工作方式的出现。此外,通讯网络的高度发达使得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以及一些传统产业的布局摆脱了传统的产业区位理论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发展范式,企业分布更趋分散化、小型化,从而使得城市发展分散化、中小型化,形成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开放式、网络化的发展将突破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各种限制门槛,促成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生。总之,在信息时代,发达的通讯与运输网络使得居住、工作、生产等种种城市功能在区位选择、地域布局上更具有弹性与可选择性,各种城市功能的布局形式以及功能间的组合模式将更加灵活与多样。发达的通讯与运输网络所带来的各种城市功能在地域布局形式以及功能间组合模式方面的转变,必将引起城市新的发展模式的形成,由此也必将导致全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的产生。

2.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城市功能及其变化的反映。信息时代的到来,必然如同工业化时代到来一样,传统的城市功能将发生深刻的转型,功能的变迁必然通过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活动的分散与重新组合使得城市空间呈现出一种新型的集聚与分散的状态;城市—区域在外在表现形式以及组织方式上也将一改传统的“核心—边缘”的结构模式;此外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以及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城市中的居住、交通、工业等显著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城市空间集聚与分散状态的改变、城市—区域组织方式的转变、城市中各种显著功能的转型以及它们在组织方式、空间布局上的转变使得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

2.1 信息时代空间新型的集聚与扩散——整体分散、优势集中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灵活性,使得信息时代具有了一些新型特征,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随之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在信息时代,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分散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两大动力因素:集聚与扩散是相互作用、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作用的程度会有所差异。信息时代分散的现象固然更为普遍与明显,但高速进行的科技革命与信息革命在加强空间扩散能力的同时,也蕴含着集聚的要求,导致经济、社会等要素向一定的地域空间集聚,其中拥有大量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邻近全球信息网络重要节点位置的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地带[3]。诸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以及北京中关村等高新产业区内的信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不是各自分散的发展,而是依托高校密集区、人才密集区而发展。此外像商贸活动也呈现出新的集聚与扩散趋势。那些富有竞争性与专门化的商务功能,如大公司的总部、金融、信息、广告、咨询、保险等,仍会向市中心集聚;而普通的商务办公职能则会向外继续延展,形成更为分散的布局,在郊外形成一定规模的办公小区。在信息时代这一新的背景下,城市的各项功能都将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类型的集聚与扩散。它们的外在表现可以用“整体分散、优势集中”来概括,所谓的整体分散,是指从整体上看城市的绝大部分功能向城市郊区或者更远的城市影响区扩展,它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与外在表现;所谓的优势集中,是指从宏观上讲能够体现时代优势的产业向城市或者区域内几个战略地区或优势地区聚集。

2.2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向网络化发展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代的演变,区域空间结构也随着产生相应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更加活跃,逐渐超越行政管辖范围的约束,走向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城市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经济割据与同构性显著的特点,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与信息交流。原有的“核心—边缘”结构模式(图1)已被群体间高度发达的、复杂的、功能上一体化的区域关系网络所代替,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组团型发展模式(图2)。城市与区域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动态弹性空间[2]。以往区域发展中具有指导作用的传统规模等级规律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减弱,水平联系取代垂直联系而具有主导地位。时空距离对各种功能活动的空间位置的约束作用极大程度的缩小,信息时代便捷的通信网络取代可达性因素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素,它使得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以及区域间的界限淡化与模糊。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仅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区域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网络节点的规模与功能,还取决于网络节点间的联系类型以及联系的复杂性。

图1 核心—边缘结构模式[4]

Fig.1 The model of corn-edge structure

图2 多中心、多层次、组团型发展模式

Fig.2 The structure of multi-center、multi-level and multi-groups

2.3 物质交通网络依然是塑造城市生活空间的主要轴线[5]

城市的交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人们利用交通设施外出工作、购物、休闲娱乐等;其二,作为货物运输的通道以及载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人认为物质交通网络将被信息网络所替代,这种观点初听具有一定道理,但细想交通与信息网络间复杂的关系,与其说成替代,不如定为互补或者促进的关系。信息网络的替代作用体现的非常有限,对交通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新产生的交通量相对于替代作用所减少的交通量要远远大的多。具体表现如下,第一:虽然许多以前需要在外完成的工作可以在家中完成,人们可以在家中办公、进行网上购物,上班旅途被通讯所取代,电视会议取代了商业旅行等,使得人们出于上述目的的出行频率降低,城市道路上的“上班族”、“购物族”大大减少,但是由于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享有更加充足的个人时间,此外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促使人们产生巨大的休闲需求,此时人们更倾向于进行户外旅游以及其它休闲娱乐活动,这样虽然减少了工作、购物的出行频率,但增加了外出旅游、休闲的频率,城市道路上增加了更多的“旅游族”与“休闲族”,并且较之现在,活动的范围将更加宽泛,出游距离将更加远。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可以通过网上购物实现网上轻松消费,但是具体的物质产品并不是通过网络予以传输,货物的运输传送需要有交通设施作为其工具与载体,因而货运交通的功能将有所加强。第三:在一个强调及时性,强调柔性生产的信息社会,对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支持灵活、快速的经济系统,交通系统的任务将更加繁重[5]。

在信息时代,信息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信息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交通网络的发展将是非常巨大与明显的。城市的交通功能在程度上将有所加强,城市交通将更加发达与繁密,这一点不仅在城市内部有所体现,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更外围地区也能很好的予以体现。因此,在信息时代,密集的信息网络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繁密的信息流通固然重要,但物质实体的流通仍然是最基础的,物质交通网络仍然是塑造城市空间的主要轴线。此外,从城市交通结构的外在形态上来看,信息时代的交通结构与工业时代相比将产生很大的变化,其将由松散的扩展形态(图3)向环形的网状结构发展(图4),城市交通的延伸方向更着重于郊区以及更远离城市的地区。

图3 工业时代城市交通结构松散的扩展形态[3]

Fig.3 The incompact form of extending of traffic structure in industrial era

图4 信息时代城市交通结构的环形网状形态[3]

Fig.4 The circled and netted form of traffic structure in information era

2.4 居住由城内转向城外,由邻里单位转向复合功能社区

居住空间是城市最主要的空间结构单元。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均呈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即大量人口源源不断地从城市外围向城市中心汇集,人们希望在城市中心工作,进而定居。这主要由于城市中心相对于城市郊区以及其它外围地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舒适的条件,这包括便捷的交通设施,良好、方便的购物环境以及其它顺畅、优质的服务。此外,人们为满足自身交往的需求,也源源不断的向城市中聚集。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资讯科技向光纤和数字化方向发展,可大大增加信息传递的容量和清晰度。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fy)和遥作(Telescience)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交往方式,很大一部分工作可以在家中完成,原来由社会所承担的许多服务功能可以回到家中完成,如在家读书、就医、开会、学习以及接受护理,远程娱乐等。这样使得人们不必为这些而聚于城市中心,聚于交通便捷、购物方便、休闲娱乐方便的地段。信息高速网络的“同时化”效应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人们对于住区选择的余地更大,此时人们会更加倾向于远离市区,而居住于城市郊区或者更远一点的地方,以远离城市的嘈杂,充分享受城市外围新鲜、清馨的空气。伴随着人口的大量外迁,城市空间景观也向外迁移与延伸,形成城市的郊区化现象。此时在城市中心将看不到连片的、大面积的住宅区,居住空间大都集中于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乡村地区。

信息化与分散化的城市产业与人们的居住环境灵活的融合在一起。随着社会生产趋向清洁化、软件化与非物质化,相当一部分生产场所将实现家庭化或通过设立分散的分支机构使生产场所与生活场所再次相互混合、相互临近[2]。处于郊区的居住社区不再仅仅局限于承担居住功能,其它诸如生产、教育、交通、游憩等城市功能被纷纷赋予郊区的社区。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仅是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办公场所、教育场所、娱乐场所等,形成居住环境在功能上的整合。信息时代住宅的吸引力不再是卧室的大小,户型的样式,而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带度(网络速度)[6]。这一居住发展模式对外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和快速交通干线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对内注重营造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人居环境,将商业、公园、公共设施等布局于适宜的步行距离之内,增强社区的活力与多样性[3]。

2.5 工业布局更趋向于分散化与网络化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工业功能布局完全遵循集聚效益、规模效益的原则以及以可达性作为区位选址的原则,因而在空间上由于区位因素而产生的城市土地成本的差异以及内外联系的交通成本差异等因素影响着工业功能区的布局,影响着工业企业的发展。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重工业将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产业发生转变,大工厂逐步向现代化的中小企业转变,这些使得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制约等因素在约束功能布局诸多“门槛”中的作用在明显下降,自由配置在增加,此外信息产业在功能和空间上生产运作呈现的分散化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于区位选择所表现出的高弹性特征,使得产业布局对于市中心区的需要大大减小,工业经济时代的集聚效益、规模效益、区位效益已不再处于决定性地位。随着城市中心集聚成本的提高,信息网络的发展,工业生产的空间组合形式在地域上不再以传统大规模工业区的方式存在,企业的组合形式更趋于小型化、分散化;在生产组织与管理上,纵向树形结构将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此外企业在区位上的选择更倾向于城市边缘以及更远的城市影响区,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由紧凑型向松散型演化的趋势。

收稿日期:2005-06-07。

标签:;  ;  ;  

论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