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大危机原因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危机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如霍布森提出过消费不足论,(注: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61页)施皮特沃夫认为是投资过度, (注: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61 页)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注:艾蒂安:《1929—1938年大萧条》斯坦福,1984年版.第44页)与此同时, 罗宾斯认为危机之发生是由于工人的工资过高而使产业家无利可图所致。(注: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61 页)加尔布雷斯认为生产力的提高与消费水准的提高太不相称是大危机的主要原因。(注:参见《时代周刊》1982年第2期.第14页)斯文尼尔森认为大危机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结果。(注: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 年世界经济萧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 页)汉森较为明智地看到大危机是经济长期停滞的结果。(注:埃德蒙·惠特克《经济思想流派》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1页)罗斯巴德则别出心裁地指出, 大危机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引起。(注:默里·罗斯巴德《美国的大萧条》,堪萨斯,1975年版,第32—33页.295页)弗雷德曼认定政府货币政策的失误导致了大危机。(注:艾蒂安:《1929— 1938 年大萧条》斯坦福,1984年版.第45页)萨缪尔森则指出, 大危机不过是一系列历史的偶然事件的结果。(注: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1929—1939 年世界经济萧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2页)尽管如此,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所指出:“事实上,这场萧条乃至认同其他萧条的基本原因至今仍然困惑着专家们。”(注:莱维·巴特拉《1990年大萧条》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从根本上讲, 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一战后经过战争和革命,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破坏,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崩溃而造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世界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是酿成30年代大危机的重要动因之一。
一
“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注:《马恩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 页)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资本生产的动机和决定目的——资本积累、竞争、利润最大化——驱使资本家奔走全球,促进了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西欧各国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进入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创造了便捷的交通、通讯手段,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工业品,造就了先进工业国和落后农业国的国际分工,到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已告形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地位的确立,资本和生产日益国际化,世界经济体系有了新发展:资本在国际间流动日益濒繁,在商品交换之外,世界金融市场、世界资本在世界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形成了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囊括全球统一体系,它是“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3页)
在19世纪工业民族中,英国曾长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乐队指挥”的角色。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在19世纪70年代,它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贸易政策方面,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是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金本位制建立起来,多边贸易迅速发展,英国在国际金融中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多边支付体系和统一的世界价格。
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发韧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在19世纪中叶后推向全球。50年代后,英国迫使法国等主要欧洲国家签订商约,推动自由贸易;法与荷、比、意等国大幅降低甚至取消了双方货物进口税。奥、匈之间(1850年),瑞士内部各州间(1848—1874年)、意大利内部、俄波之间(1851年)等都取消了关税或缔结了关税同盟(1834年北德关税同盟不断扩大)。虽然70年代末欧洲又开始掀起了保护关税的新狂热,但占欧洲向海外出口1/2和进口1/3的英国和占世界人口1/4的英国大部分地区依然坚持自由贸易原则。
尽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资本主义世界分工,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在质上更多地体现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对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实质,但从客观效果看,它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从1870—191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了3.2倍,1913年世界出口值达到195亿美元。国际贸易发展大大推动了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从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4 倍。(注:钱俊瑞《世界经济概论》上,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56 页)1870—1900年世界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3.24%,同期世界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3.7%;到1900—1913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75%, 而世界工业年增长率达到4.2%。(注:W·W ·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得克萨斯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二
一战的爆发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而且战争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给战前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以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引起了革命,苏俄的建立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使帝国主义失去了它在东方最大的后备军和广阔的市场,在20世纪世界经济日益趋向要求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前提下,苏俄的建立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
一战和十月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运动的发展。战争期间和2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注:《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37卷,第322页)它进一步冲击了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世界体系。
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冲击还来源于战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巨大变化。战后欧洲诞生了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 欧洲边界线从1913 年的6000英里扩大为12500英里,独立的关税单位从20个增加至27个。 由于奥匈帝国的瓦解,原来国家经济体系被粉碎,造成了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经济困难与欧洲贸易体制的紊乱,猛烈冲击了“那已被战争弄得摇摇欲坠和支离破碎的、脆弱的复杂的经济组织。”(注:齐世荣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页)
一战加速了欧洲的衰落。纯粹从经济角度估计:战争使欧洲工业发展倒退了8年。大战使英国元气大伤, 它已由战前的大债权国沦落为美国的债务国,伦敦已失去了战前国际金融唯一中心的地位。与欧洲日益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一跃为世界头号经济巨人,成为新的财政金融中心;日本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加强。欧洲的没落动摇了19世纪中后期以欧洲为基础,以英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以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和国际金铸币本位制为支柱的世界经济体系。战后英国为建立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25年恢复战前英磅金平价),但已力不从心,正如英国财政部官员休伯特·亨德森无可奈何指出:“旧的国际秩序已被永远毁掉了,要重建这个旧秩序,结果只是徒劳无益和灰心失望”。(注:休伯特·D·亨德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及其论文》牛津1955年版,第236.290页)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遭到削弱和破坏的情况下,席卷世界各地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关税的汹涌浪潮猛烈吞噬战前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1921年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对6000余种工业品的进口加征33.3%的从价税。法、比、德、奥、意、匈、波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也分别提高了工业品或农产品的进口税率。美国于1922年实行所谓“竞争性的关税”,平均税率超过了30%。为抵制他国加强出口的措施,许多国家还征收反倾销关税。美、英、新西兰在1921年、澳大利亚在1922年、南非联邦在1923年、比利时在1924年都曾实现过。
在此期间,各大国曾不止一次召开国际会议,试图消除妨碍国际贸易扩大的各种限制,缔结恢复自由贸易的协定。1920年战胜国美、英、法等曾在布鲁塞尔召开财政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如何恢复自由贸易和取消外汇限制和问题;1922年热那亚国际会议,192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会议,多次讨论降低关税,取消对苏禁运,消除对外贸易限制方面的问题,以期扩大国际贸易。但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等矛盾分歧太大,未能达成协议。战前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终于在一战的枪炮声中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
一战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沉重打击以及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生产恢复和发展与国际市场萎缩、世界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愈来愈显得突出起来。
首先:苏俄(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关系削弱,贸易额大大缩减。战前俄国是“世界的粮仓、渔场、木材场、煤场、金矿区、银矿区和白金矿区。 ”(注:迈克尔·塞耶斯《反苏大阴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页)1913年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为3.9%, 同年在俄国出口中,欧洲国家占89%,在其进口中欧洲国家占78%,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对苏俄采取极不明智的政策,苏俄被迫进入“极不甘愿的孤立状态”, 实现对外贸易垄断, 苏俄与西方世界贸易额急剧减少。1919年和1920年苏俄进出口贸易总值分别是1913年的0.1%和1%;1920年苏俄只向7个国家半合法地输出自己的商品,从16 个国家输入为数不多的商品。经济恢复时期,苏联对外贸易得到一定发展,苏联同20多个国家签订40多个条约协定,1924/1925年苏联向33个国家出口商品,从38个国家进口。(注: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8—99页)但苏联对外贸易绝对数值并不大,1925/1926年度苏对外贸易总额(11.45亿卢布)只有1913年(22.70亿卢布)的50.4%到1929年苏对外贸易总值只有14.15亿卢布。 (注:陆南泉等《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七十年》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651 页)“甚至在1929年,它(苏联)和所有从它分割出来的小国,连同……波兰从联合王国的出口中所吸取的份额远远不及旧俄罗斯帝国在1913年所吸取之数”。(注: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下,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42—643页)
其次:附属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的依赖,他们愈来愈多参加世界经济贸易,加深了帝国主义国际市场有限的矛盾。
大战期间和20年代,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引人注目。澳大利亚战争期间首次投入生产的工业产品多达400余种; (注:郑寅达、费佩君《澳大利亚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 年版, 第191页)1919年加拿大制造业产值达322150加元,超过1890年的7倍,其中大部分是一战后增加的。(注: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9页)在拉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化的进展是拉丁美洲生活中最显著的倾向。”(注: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1 页)(注: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9 页)在印度民族工业进入了大创业时期,以钢铁工业为例,仅塔塔钢铁公司1916/1917年生铁和钢产量分别为147000吨和139000吨,到1927/1928年又分别增至644000吨和600000吨。印度甚至出现了如“塔塔康采恩”等一批印资家族康采恩。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纺织、面粉、卷烟、丝织等轻工业持续发展,一直延续至1930年左右。(注: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290.301.303.484.487页)
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20年代经济民族主义的兴起,使它们减少了对宗主国部分商品进口的依赖。在印度,战前进口棉布曾占国内机织棉布消费量70%,战后印度棉纺织业飞速发展,外国(尤其是英国)布匹进口量显著减少,1921/1922年度外国棉织品丧失了在印度的统治地位,这给英国兰开夏以沉重打击。据米尔沃德估计:1913—1923年英国对印度出口棉织品下降了52%,其中1/4是由于战后印度棉纺工业发展造成的。(注:米尔沃德《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麦克米伦公司,1977年版,第50页)再如阿根廷1913年仅生产水泥2900吨,而国内消费量为45.61吨,一战期间阿水泥工业蓬勃发展,1929年阿水泥厂达10家,生产水泥达40万吨,占全国消费量的50%。(注:叶尔莫拉耶夫主编《阿根廷史纲》下,三联书店,1972 年版, 第431.502页)总的来看, 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有所降低,1913年美、英、德、法、意、日在世界工业制成口比额为87.5%,1929年下降为81.8%(注: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
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一些国家愈来愈成为国际市场上重要贸易伙伴,如1928年加拿大、印度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3.79亿美元和38.60亿美元。(注:范慕韩《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另一方面又使愈来愈多末踏进交换经济大门的国家参与了国际贸易的行列,国际贸易主体大为增加。与此同时,1913—1928年,非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出现飞跃,在世界贸易中总额所占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末国际贸易的近2/5是由粮食和农产品构成的,原料也许另占1/5,结果国际贸易的36%是由不发达国家构成的。(注:德里克·H ·阿尔德克罗夫特《从凡尔赛到华尔街1919—1929》加里福利亚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19页)
这里同时需要指出:战后非欧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农业大发展及其更多进入国际市场,不仅恶化了战后遍布世界的农业危机,而且世界性农产品价格暴跌也限制了农产品出口国向欧洲和美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能力。如20年代英国棉纺织品国外市场萎缩与落后国家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更多购买日本、印度及本国价廉质次的产品有关,它延缓了世界贸易的复苏。
第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大国为争夺日益缩小的国际商品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进一步毒化了国际贸易秩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相对稳定时期的到来,法、德、英等国经济走出战后长期停滞的阴影,在1924、1924、1927年分别超过一战前水平。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一方面奉行经济民族主义,高筑关税堡垒,保护本国市场。据国际联盟估计:1925—1929年德国关税水平提高了29%、法国38%、比利时50%,(注:杜德《世界政治》上海生活书店,1937 年版, 第127页)另一方面, 它们在日益缩小的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英美经济竞争遍及全球,英、日在东南亚、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市场展开了白刃战;复兴后的德国力图在拉美、中东欧市场卷土重来。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对外贸易有较大增长,1929年美国第一次夺占了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首座,德国对外输出1926 年超过战前水平, 1929年超过1/3,(注:苏联科学院《世界通史》第九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仍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与美、德境遇不同,英、日等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出现了停滞不前和衰退。以英国海外领地为例,1913—1929年英国在其海外领地商品输入中所占比重由44%减至34%,而美国由22%上升至26%。英国占世界出口的比重由1913年的13.9%下降至1929年的10.8%。
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战后20年代由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经济民族主义猖獗及其它种种复杂因素,欧美双边贸易长期停滞不前(见下表)。
美国对欧贸易 (单位:百万美元)(注:转引
自干杏娣《经济增长与汇率变动百年美元汇率史》上海社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77页)
项目向欧洲
出口 进口
19195188
751
19204466 1228
19212364
765
19222083
991
19232093 1157
19242445 1096
19252604 1239
19262310 1278
19272314 1265
19282375 1249
19292341 1334
19301888
911
2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日益落后于世界生产的增长。1913—1929年世界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2.7%,而世界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7%。(注: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49页)1925—1929年全世界制成品增加26%, 食物和原料生产增加11%,而国际贸易额只增长了将近29%(由于价格下跌,实际价值仅增加5.5%)。(注:C·L·英瓦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资本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与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曾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方式本身的产物,”(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4页)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有助于社会产品的实现,帮助取得国外市场,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带动与对外贸易部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187页)一战后,由于战争和革命, 以英国为中心建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被打破,自由贸易体制崩溃,经济民族主义与贸易保护风行,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迅速超过资本主义对外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世界市场相对缩小,贸易增长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本的特征“是生产物发展为商品的事情,这种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世界市场的创造,外国贸易,是联系着的。”(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资本主义生产了新的恶性循环。”(注:《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5页)30年代大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结语
从国际贸易角度探寻30年代大危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在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迫使苏俄进入“极不甘愿的孤立状态”,苏联与西方国家经贸关系锐减,严重影响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成为30年代大危机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各国经济、科技竞争日益激化情况下,我们只有参与世界经济,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加积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和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都直接受惠于50—70年代遍及世界的贸易自由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期日益临近,它对中国经济提供前所未有挑战的同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三,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它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注:参见刘子龙《东南亚金融危机研究述要》,见1998.8.22人民日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东南亚国家向外国资本开放金融市场大门时,准备极不充分,未建立严格监管制度,长期实行缺乏足够灵活性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国际游资投机与国际货币炒家的兴风作浪,则提供了危机爆发的外部条件。实践证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应取决于它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而不是开放步伐越快越好。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强化金融监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针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资金流动和危机传播加快,国际投机危害增大特点,大力加强国际和地区性金融合作,建立灵敏高效危机预警和援救机制,共同防范对付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收稿日期]1999—04—12
标签:自由贸易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世界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