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道德困境下小学生说谎与说实话的选择_道德论文

假设道德困境下小学生说谎与说实话的选择_道德论文

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假想论文,情境论文,说真话论文,道德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我们已经探讨了儿童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1],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观念对儿童说谎概念的理解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年长儿童更少将为集体说谎判断为说谎。这支持了E.Sweetser(1987)[2] 提出的说谎的民俗模式(folkloristic model)理论,表明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会受到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很大影响。那么,如果不是让儿童对他人作出的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而是要求儿童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条件下在口头上作出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情况又会怎样呢?可以想象此时儿童面临的心理冲突比道德评价时更为尖锐,因此能更本质地折射出儿童的道德观念。因此,本研究试图创设说真话有害集体、说谎有利于集体的道德两难情境条件,探讨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探讨道德行为抉择中折射出的小学儿童的诚实观念和集体观念等道德观念的发展规律;同时再次对有关说谎的民俗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湖州市两个小学的7岁、9岁、11岁的儿童(分别为一、三、五年级的学生)共294人,分别为7岁97人,其中男性48人,女性49人,平均年龄为7.34岁,标准差为0.31岁;9岁96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47人,平均年龄为9.34岁,标准差为0.38岁;11岁101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47人,平均年龄为11.42岁,标准差为0.37岁。

2.2 研究材料和研究设计

研究所用材料为2类道德两难故事,个人谎故事和集体谎故事。数学比赛故事和跑步比赛故事是说谎有利于个人、说真话有利于集体的故事,简称个人谎故事;篮球比赛故事和唱歌比赛故事是说谎有利于集体、说真话有利于个人的故事,简称集体谎故事。每个故事都讲明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想法,想法分先提到集体利益还是先提到个人利益两种情况。问题是如果被试是主人公,会如何回答(抉择)?为什么?儿童回答为什么后进行追问,“还有其他原因吗?”直到儿童回答没有为止。

实验在无人干扰的小房间里,主试先讲述指导语:“小朋友,老师要给你讲几个有关小朋友的故事,你要认真地听,并把有关故事情节记住,如果没听清楚或没记住,请你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再给你讲一遍。听完故事后请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主要是要求说出你的真实想法,你是怎么想的,你就怎么说。”指导语说完后就给儿童讲故事,确保儿童听懂后,让儿童回答问题,并将答案填在答案纸上。为了让儿童不知主试在记录什么,答案的选项全部采用英语。每个被试大约需15分钟。

研究过程中平衡了以下顺序效应。(1)故事顺序,分成顺序和逆序。顺序排列依次为:数学比赛故事、篮球比赛故事、跑步比赛故事和唱歌比赛故事,逆序则倒过来。(2)“主人公想”的提法。叙述故事时,讲到“主人公想”时分两种情况,提法一是先提到集体利益再提到个人利益,提法二反之。(3)问题一问法:问法一是先提到集体利益再提到个人利益,问法二反之。按故事顺序、“主人公想”的提法、问题一问法组合成8种不同的故事讲述和提问顺序,对每个被试随机安排一种顺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儿童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分析

3.1.1 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选择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对每个故事,被试选择说谎的,说谎分数得1分,被试选择说真话的,说真话分数得1分。个人谎故事条件下,被试必须在个人谎和集体真话之间作出行为的抉择,要么为个人说谎,要么为集体说真话;集体谎故事条件下,被试必须在集体谎和个人真话之间作出行为的抉择,要么为集体说谎,要么为个人说真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小学儿童在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个人谎和集体谎)的说谎分数和说真话分数。其中说谎分数见表1。

表1 小学儿童在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的说谎分数

个人谎 集体谎 所有故事

MSDM SDM SD

7岁 0.65 0.52 0.92 0.53 1.57

0.74

9岁 0.32 0.47 1.35 0.65 1.68

0.69

11岁 0.09 0.29 1.41 0.65 1.50

0.73

对说谎分数的3(年龄)×2(性别)×2(故事类型)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故事类型主效应显著,F(1,288)=361.36,p<0.000,故事类型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2,288)=47.02,p<0.000;年龄、性别主效应,性别与故事类型的交互作用,年龄、性别、故事类型三者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表明,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个人谎故事类型条件下,儿童从7岁到11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数越来越低,有关年龄差异的后继检验表明,年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在集体谎故事类型条件下,分数越来越高,后继检验表明7岁与9岁、7岁与11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岁与11岁则差异不显著;而在所有故事类型上的说谎总得分不存在年龄间的差异。显然,如果对说真话分数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个人谎故事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说真话。在集体谎故事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说谎。从对儿童在所有故事上的得分可知,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选择并不存在年龄间的差异,表明没有哪个年龄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说谎或说真话,不同年龄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不同的选择是由故事不同的背景条件造成的,即道德行为抉择导致的结果是为集体还是为个人,是为个人或为集体的不同的情境条件导致了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选择的年龄差异,这说明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的选择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近年来有关说谎的一系列研究[3-5] 结果一样支持Sweetser的民俗模式,也符合Lee(2000)[6] 提出的有关说谎发展的理论。

3.1.2 小学儿童对说谎和说真话选择的故事类型间的差异

相关样本的t检验表明,7岁、9岁、11岁儿童的集体谎和个人谎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t=3.49,df=96,p<0.001;t=11.23,df=95,p<0.000;t=19.13,df=100,p<0.000。与个人谎故事相比,7岁、9岁、11岁儿童在集体谎故事条件下更倾向于选择说谎;与集体谎故事相比,7岁、9岁、11岁儿童在个人谎故事条件下更倾向于选择说真话。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7岁儿童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景条件下对说谎和说真话的抉择也已经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表明7岁儿童已经具有初步的集体意识。但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集体谎和个人谎故事上的得分相差越来越大,表明9岁、11岁儿童比7岁儿童具有更强的集体观念,11岁儿童的集体意识则更为稳定。

3.1.3 小学儿童在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的为集体得分分析

对每个故事,儿童选择为集体的,为集体分数得1分,儿童选择为个人的,为集体分数得0分,我们分别对小学儿童在个人谎、集体谎以及所有故事类型条件下的为集体分数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年龄的小学儿童在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的为集体分数,见表2。

表2 小学儿童在不同故事类型条件下的为集体分数

故事类型

个人谎集体谎 所有故事

M

SDM SDM SD

7岁 1.350.52 0.92 0.53 2.27

0.76

9岁 1.680.47 1.35 0.65 3.03

0.90

11岁 1.910.29 1.41 0.65 3.32

0.69

从被试在所有故事上的为集体总得分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越来越高。单维方差分析表明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F(2,291)=46.77,p<0.000,后继检验表明,两两年龄差异均显著。再次表明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在不断加强。

3.2 小学儿童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分析

我们对小学儿童为在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作出的道德行为抉择提供的原因进行归类,可以分成单纯诚实、单纯为集体、单纯为个人、诚实且为集体理由、诚实且为个人理由、既为集体又为个人理由和既为集体、为个人又诚实七类。并随机抽取26%的样本(76例)让另一个专业人员独立归类,归类一致性Kappa系数为0.97。不同年龄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分类的人数百分比见表3。

表3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抉择原因分类的人数百分比

道德行为抉择原因分类

诚实

为集体 为个人

诚实集体诚实个人 集体个人 诚实集体个人

7岁 20.437.425.0

4.62.1

9.0 1.5

9岁

4.957.6 9.6 14.83.4

7.0 2.6

11岁

1.236.6 2.7 43.63.0

7.2 5.7

对原因分类分年龄进行2(性别)×7(不同原因分类)的独立性检验,检验表明7、9、11岁儿童的原因分类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年龄)×7(原因分类)的独立性检验表明,年龄与行为抉择理由显著相关,X[2]=365.56,df=12,p<0.000。为了进一步了解年龄差异到底存在于何种原因分类之间,我们对原因分类分别进行年龄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首先,我们对考虑两种以上的原因的人数进行合并,得到考虑多种原因(诚实为集体、诚实为个人、既为集体又为个人和既为集体、为个人又诚实合并)和考虑一种原因(诚实、为集体和为个人合并)的人数和百分比,并分别对诚实、为集体、为个人原因分类进行年龄间的两独立样本的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对多种原因分类进行年龄间的2×2X[2]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抉择原因分类的年龄差异检验结果

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分类

诚实

为集体 为个人多种~一种

z值p值 z值 p值z值p值 X[2]值p值

7~9岁 6.55

0.000-5.65

0.000 5.71

0.00012.410.000

9~11岁 2.86

0.0045.730.000 3.83

0.00079.480.000

7~11岁 8.85

0.0000.240.810 9.22

0.000

148.050.000

从表3、表4可知,从诚实单方面提供原因的人数百分比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从诚实单方面考虑行为抉择的原因的人数减少。从为集体的原因分类上看,9岁儿童比7岁、11岁儿童更多地从为集体单方面提供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11岁儿童的集体观念有所减弱。如将原因分类合并成为集体(即表3中所有含集体的类合并)和非为集体两类,那么7岁、9岁、11岁儿童为集体的人数分别占该年龄被试总人数的52.6%、82.0%、93.1%,年龄间两两差异均显著,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提供道德行为抉择的为集体原因的人数百分比明显提高。由于有43.6%的11岁儿童从诚实和为集体两方面考虑原因,从而使从为集体单方面提供原因的人数相对减少。

无论是行为抉择本身,还是抉择的原因分析数据,上述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中,7岁儿童的集体主义已超越个人主义而占上风。但7岁儿童的集体观念是初步的,9岁儿童的集体观念比7岁儿童强,11岁比9岁儿童的集体观念要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越来越强,并日趋稳定。这既与我们对儿童的道德评价研究[1] 的结果相吻合,也与傅根跃、陈昌凯、胡优君[7] 的研究一致。

行为抉择的原因分析也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多方面原因的人数百分比越来越高,儿童从9岁开始就能较多地从诚实、为集体、为个人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道德评价研究结果[1] 相吻合,也符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从道德行为抉择的原因分析中还可以看到,尽管是让儿童在为个人和为集体之间作出抉择,但7岁、9岁、11岁儿童都提到了既为集体又为个人这一类原因,分别占各年龄总人数的10.5%、9.6%、12.9%,虽然比例不高,但占据一定的比例。如,儿童认为,参加比赛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抓紧时间训练为班级争光;既可以为集体争光,也可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等。这表明力求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和谐一致的新型的集体主义思想已开始影响着儿童的集体观念,这可以说是新时期我国儿童集体观念发展中的一个新特点。

4 结论

4.1 在个人谎故事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说真话;在集体谎故事条件下,11岁儿童比7岁、9岁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说谎。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体谎和个人谎的说谎均数相差越来越大。

4.2 7岁儿童已具有初步的集体观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日趋稳定。

4.3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为集体或为个人等多个方面来陈述道德行为抉择的理由。

4.4 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的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不存在性别差异。

标签:;  ;  

假设道德困境下小学生说谎与说实话的选择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