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鸥[1]2000年在《论山东民歌演唱的传统特色之继承与创新——兼谈我演唱山东民歌时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着悠远历史的山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支体,也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它如一部《百科全书》,不仅囊括了音乐知识而且反映了时代的节奏,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料。 山东人对于音乐文化的审美与判断,受到几千年前儒家学派较为完整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现实主义的音乐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山东民间歌曲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全省流行着许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而且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从事民歌研究的音乐工作者,在继承我省民间音乐优良传统的同时,应该想到对于山东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有所发扬与创新。本文从全面了解山东民歌的地理、历史及种类、风格着手,结合笔者在演唱山东民歌时的深刻体会,提出了现代山东民歌怎样在不失原有优秀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论点,并从创作、演唱、宣传等方面作了全面论证,为使山东民歌成为一种高品味的声乐艺术,更广泛地被现代人接受,被世界民族音乐文化所融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性的认识。
李艳丽[2]2010年在《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崔世光,钢琴家、作曲家。1948年生于中国丹东。1962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曾担任中国交响乐团钢琴独奏家兼创作组成员。1984年赴美在锡拉丘兹大学取得钢琴作曲双硕士后留校任教6年。现居香港①。崔世光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并为建立中国钢琴乐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努力探索中国传统作曲手法与西方古典、现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的民族化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他的作品贯穿了“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原则,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不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近现代音乐手法兼容并包。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而且个性鲜明、风格迥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选择了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系列《崔世光钢琴作品选集》中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山东风俗组曲》(分为六首《乡土小调》、《对花》、《南飞雁》、《诙谐曲》、《细雨》、《花鼓》)为研究对象,用三个章节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崔世光先生的经历,及其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把崔世光的创作过程大致分了三个时期: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以改编曲为主,民族色彩浓厚,代表作品为《山东风俗组曲》;八十年代,这个时期主要是运用近现代音乐手法创作的具有美国音乐风格的作品,如《钢琴上的福斯特》;九十年代回国后,又回到了民族性题材的音乐创作中,代表作有《刘天华即兴曲三首》。第二章《山东风俗组曲》与齐鲁文化之间的联系。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山东风俗组曲》与山东方言的联系,简要的讲解了山东方言的一些特点,在作品中找出一些模仿山东方言讲话语气语调的具体例子。山东民歌与《山东风俗组曲》的联系,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了山东所特有的民歌小调,比如第四首《诙谐曲》,其中就插入了山东民歌《包楞调》的音乐元素。第三部分写与山东民间器乐的联系,将《山东风俗组曲》中的某些特色音效与山东民间传统乐器鼓、古筝等的演奏进行对比。第四部分写与山东民间歌舞的联系,主要以第六首《花鼓》为例。第三章从和声曲式、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山东风俗组曲》的音乐本体进行分析并对六首作品逐一做了演奏分析。
参考文献:
[1]. 论山东民歌演唱的传统特色之继承与创新——兼谈我演唱山东民歌时的体会[D]. 李海鸥.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崔世光《山东风俗组曲》研究[D]. 李艳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