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错觉及错觉管理论文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错觉及错觉管理论文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错觉及错觉管理

徐俊文

(湖北警官学院 警察心理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34)

摘 要: 在校园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由于受锚定效应、证实偏见、刻板印象等认知偏见的影响,导致管理错觉,使得管理思想与管理行为发生偏差,诱发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要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危害,必须加强错觉管理。在加强依法管理的同时,一是加强诱发管理错觉的心理管理,通过启动“证伪”思维和逻辑训练,实现偏差盲点管理;二是加强乐观管理,避免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最终,从根本上消除校园突发事件带来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 突发事件;管理错觉;偏差盲点管理;情绪管理

近年来,突发事件不时光顾校园,影响堪称恶劣。2017年,以湖南某中学弑师案、北京某幼儿园虐童案最为典型。2018年,则以陕西米脂一男子报复社会,杀死、杀伤米脂某中学19名初中学生(其中9人死亡),广州市某大学电脑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院长谢某某杀害科技处副处长夫妇二人最为骇人听闻。校园突发应急事件突然发生,危害极其严重,影响特别深远,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校园无小事,责任重于山,加强校园突发应急事件的管理迫在眉捷。

建立健全医保规章制度、投诉管理制度、监督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层层把关,严格落实,实现投诉渠道多元化[8],确保患者投诉的医保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和处理。对投诉属实涉及的科室及个人,加大考核力度,与绩效、年度考核、晋职晋级、岗位聘用等挂钩考核。奖惩分明,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标明姓名、职务和所在科室等,实行窗口服务评价制,选取窗口服务标兵给予表扬和奖励。

一、校园突发事件与管理错觉

(一)校园突发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校园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校园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校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安全事件等。在校园突发事件中,以校园事故灾难和安全事件最为引人注目。

1.校园事故灾难

校园事故灾难,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生命安全重大危害的车祸、溺水、坍塌、踩踏、火灾、中毒、自杀等事故。校园安全事故多发于农村,多发于低年级学生,多发于节假日,多发于校外以及上学放学途中。安全意识淡漠,安全习惯缺乏,避险能力不足是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图6可知,当浸取时间由30 min增加到60 min时,[OH-]和[Ba2+]均显著增加,当浸取时间大于60 min时均有略微减小;图7(a)中BaS的浸取率的变化与图6中[Ba2+]的变化一致,图7(b)中BaS的残留率随着浸取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0~60 min时变化显著,当浸取温度大于120 min时基本不变,图7(c)中BaSiO3的生成率随浸取时间增加而增加,图7(d)中BaCO3的生成率同样随着浸取时间增加而增加。

教育部、公安部、团中央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年约有1.6万名〔1〕。其中,溺水和交通事故占比50%以上,是中学生意外死亡第一杀手。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调查表明,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训练避险能力,加强应急救助,大约有80%的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校园安全事件

校园安全事件,是指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财物安全、生命安全重大危害的盗窃、斗殴、伤害、杀人等治安、刑事事件。2016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校园暴力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2〕表达了总理对校园治安安全的满怀期待。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其中,连绵不绝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举世闻名。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1-5月,40起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中,75.0%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高中生占比32.5%,初中生比高中生高出10个百分点。中学生一般是处于13岁至16岁的未成年人,冲动叛逆,缺乏理智,“该出手时就出手”。校内外不良少年、失意人员、精神病患者是危害校园治安安全的重大隐患〔3〕

校园是培养接班人的专门场所,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校园突发事件严重地危害接班人的培养,无论是校园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安全事件,都必须严阵以待。

(二)管理错觉

1.错觉

在成虫盛发期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用高梁秆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长,吸足药液制成药棒,亩播40~50棒熏蒸成虫,注意敌敌畏对高梁有药害。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4〕。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人们有时不能完全准确地感知外部事物,会产生各种知觉错误。

2.管理错觉

错觉是经常发生的心理现象,其中视错觉最为普遍,最经典的视错觉是铁轨错觉和黑林错觉。错觉的危害也相当严重,速度错觉、光线错觉和距离错觉等能够引发交通事故,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理解性错觉容易导致战争失败,项羽受韩信“明修栈道”的迷惑,发生理解性错觉,结果韩信“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管理错觉,是管理者因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导致的一系列的认知和行为偏差,认为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就能取得管理成绩的心理行为。校园管理错觉的概念来源于美国人赫什·舍夫林的著作《管理错觉——情绪和直觉如何影响企业决策》。“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是将认知偏差作为错觉研究的先驱。实际上,有些行为偏差已经以错觉来命名了。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和过度自信就是‘行为偏差’。基本上,行为偏差是一种倾向于犯错误的性情。如‘控制性错觉’和‘有效性错觉’就是例子。我将这一系列偏差统称为‘管理错觉’。”〔5〕

认知偏差诱发管理错觉,引起行为偏差,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败,产生危害。管理错觉是校园突发事件危害发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不正视校园管理错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很难避免校园突发事件的灾难性后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治理学校突发事件,要从治理管理错觉入手;治理管理错觉,则要从治理认知偏差着手。

二、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错觉

(一)锚定效应

1.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就像固定船舶的沉锚一样,固定人们的思想,支配人们对人、物和事的判断。锚定效应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自觉不自觉地受其影响。

基于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充放电的特点,为平衡锂电池的充电效率,消除其极化关系,研究了基于田口法的锂电池快速充电的方法。通过试验优化得到电流最优值、去极化脉冲的幅值以及正负脉冲的间隔时长,最终消除极化负脉冲产生的宽度以及时机,从而实现锂电池的快速充电,并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基于田口法的锂电池快速充电的方法有效,相比传统方法速度提升8.89%,效率提升0.6%,发热量降低17.6%。

“锚定效应生成的核心机制是一种语义启动机制。在锚定过程中,对锚信息的加工,会激活与锚的语义一致的判断相关信息;这种在判断形成过程中通达的语义信息,成为了判断所依据的主要信息,发挥了启动效应,从而导致了判断的偏差。”〔6〕

语义启动机制在营销中的锚定效应表现明显。如,一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销自己刚出版的一部著作,他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的这部著作很好,对大学提高专业能力很有帮助,请‘不需要’这本书的同学举手”。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完成了一次十分成功的营销。这里的语义“不需要”非常关键,锚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们知道不应该得罪老师,不敢“不需要”,当然也不敢举手,结果全体学生都“需要”。如果换成“需要”书的同学举手,结果可能不妙。

现实颠覆了人们对女性的刻板认知,沉重地提醒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女生管理,加强女教师管理。“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加速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失衡与重组的过程,女性犯罪日益突出,特别是女性暴力犯罪的增长率和增长速度都远高于同时期的男性。”〔9〕“性别”不应刻板,印象往往失真。

在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容易受“汇报”“数字”等锚定的影响,出现锚定效应,产生管理错觉。

2.3.2 释放数量。王虎诚等开展的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在徐州选取了美国白蛾幼虫总量9~18万头/hm2的5个地点放蜂,并设置了5个不同的释放量,即孕蜂蛹分别为0、15、30、60、120枚/hm2,统计后得到周氏啮小蜂寄生率对应为18.5%、21.0%、26.0%、52.5%、60.5%。该试验证实了1头周氏啮小蜂雌蜂可以消灭1头美国白蛾蛹的研究结果[19]。徐艳梅在鞍山主导进行的试验选择在有虫株率15%以下、虫口密度20头/株的林地进行,依靠在放蜂地适当补充露水和花蜜可显著提高寄生率,试验中1 hm2林地放置蜂蛹45~75个[6]。

综上,“do/does/did+v.”构式核心构式义是强调人的意识,如情感、感知、认知和观点;其次是强调所属,而且是蕴含转折关系的所属;接着是强调转移和变化,目的是凸显作用力的效果;最后较为延伸的意义是强调竞技、接触、创造、消耗、状态等动作,通过凸显动作引起注意力,进而关注动作产生的事件。可见目标构式的构式义丰富多样,实用性和能产性都较高。

CFR:南美国家应着重与邻国合作发展。5月23日,美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发文称,由于南美国家难以进入亚洲、欧洲和北美制造业生产链,其应着重与邻国互助,培育产业,并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将当前贸易协定延伸至较棘手领域,并有效合并不同贸易协定,简化规则。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调整税收和投资条款、减少繁文缛节、加强法制等举措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汇报”有一种异化形式叫做“报喜不报忧”。“报喜者”往往获得好评,“报忧者”往往受到批评。一些汇报者,深谙此道,为了迎合领导,为了突出成绩,汇报时尽挑好的说,回避、隐瞒问题。“报喜者”汇报的都是“喜事”,领导听了心花怒放,沾沾自喜,结果忘乎所以,导致判断失误。

(2)“数字”锚定。数字是一种书写符号,可运用于管理。数字管理,即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数字具有简单、直观、权威等特点。学校数字管理有两个主要管理指标:一是成绩数字。如,获奖数字、升学率、扩大招生人数、校园基础建设完成面积数、出版著作数、发表科研论文篇数等,成绩数字是越大越好;二是问题数字。如,违纪数、事故数、意外死亡数等,问题数字是越小越好,最好是“零”。

1.刻板印象

(二)证实偏见

1.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又称证真偏见,当人们在主观上持某种观点时,往往倾向于重视那些能够支持其观点的信息,而忽视那些可能否定其观点的信息。证实偏见普遍存在于生活中,刑讯逼供、上帝崇拜、跟着感觉走等都是证实偏见的典型存在。“疑邻盗斧”是中国古人对证实偏见最经典、最生动的记载。

1.偏差盲点

2.证实偏见与管理错觉

在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容易受“标签”“形式”等偏见的影响,发生证实偏见,产生管理错觉。

(1)“标签”偏见。“标签”本来用于标识商品信息,后被广泛引申,在社会生活中,“标签”成为人、事和现象的区分特征。“标签”还是人们一种常见的简单化、绝对化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学校管理活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标签”,最常见的标签莫过于:“好班”“好学生”;“差班”“差生”。一旦帖上标签,“偏见”的种子就在观念里生根发芽。《大学》中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好学生”在标签的光环下,教师对其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好”,很难看到其“差”;“差生”在标签的笼罩下,教师对其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差”,很难发现其“好”。

社会学家莱默特(Edwin M.lement)和贝克尔(Howard Becker)创立标签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初级偏差行为”,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偏差行为者才有可能“越轨”。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标签”,使那些“偏差行为”人恢复为“正常人”。〔7〕

“差生”与标签有关。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差”的时候,但只有被贴上“差”的标签,“差生”才更会真实“诞生”。如果学校管理者端正认知,既看到“好学生”的“差”,又能看到“差学生”的“好”,因“人”施“管”,“差生”当不复存在,因“标签”偏见诱发的突发事件当能避免。

(2)“形式”偏见。形式重要,内容更重要,二者统一起来尤其重要!有些学校管理者似乎更重视“形式”,表现在:校园美化,制度“上墙”。美化的校园,上墙的制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宣传效果立竿见影,“形式”的好处显而易见,这深刻影响着管理者的思想、行为, 并且诱发产生了一种主义——形式主义。美化校园、制度上墙是必要的,这仅仅是形式而已,更重要的则是落实管理内容,落实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监督检查、排查整改、教育训练等。

发生在校园的踩踏、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引发重大伤亡。据调查,这些发生安全事故的学校,其管理制度是相当“完善”的,在校园、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显著位置都张贴有相关防事故的严密规章,如,《楼道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规定》《食品卫生管理规定》等,这些制度、规定相当严密,并且是可操作的,包括责任人、责任内容、责任时间、责任地点、责任方法、责任形式等,可惜只是形式上的完备,根本就防不住安全事故,因为没有人真正在乎这贴上墙的制度,没有人真正去严格执行制度。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

高挂墙上的制度很周密很美观,但实属“虚置”,只是糊弄人的形式而已,根本没人在乎,没人执行。毛主席说:“形式主义害死人”,一语中的。

(1)“汇报”锚定。汇报是一种间接调查。在学校日常管理中,领导经常定期、不定期听取各部门的汇报,了解相关信息,掌握相关进展,布置相关任务,决策相关事宜。汇报在管理工作是必要的,但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先入为主的汇报,就是一个锁定领导思想的锚。

(三)刻板印象

一旦某个数字成为人们思考某个问题的可能答案时,这个数字就会成为决策的锚定,扭曲认知,影响决策判断。数字只说明过去,不能代替当下,更不能决定未来。如果一味地沉浸过去数字的荣耀中,很可能损害当下,遗恨未来。如果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从未受到过歹徒袭击,即“零”被害,那么“零”极易成为控制管理者思想的锚定,发生管理错觉,导致疏于防范,不想危险却正在临近。某学校曾经连续好多年保持学生“零”事故、“零”自杀、“零”死亡记录,这成为该校某些领导炫耀的资本,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看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压根儿就不会采取加强相应的管理措施,随着一个女生雨夜里纵身一跳,两男生意外死亡,“零”终于被打破了,神话破灭,损失惨重。

刻板印象,是对个别人、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固执地认为这类人、事、物的全部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特殊性的一种认知心理偏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渐渐开始展露锋芒。互联网金融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交易,促进资金流通的经济业务。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金融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将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找出能够有效监管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策略。

刻板印象的主要错误在于过度概括化。如,“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用一本书的封面判断一本书的好坏”。 在个别有限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刻板印象,妨碍对人、事、物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妨害管理决策。

2.刻板印象与管理错觉

在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容易受“性别”“年龄”等刻板印象的影响,产生管理错觉。

12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再将新一批23项改革举措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其中,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包括:一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二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中小科技企业包括轻资产、未盈利企业开拓融资渠道。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三是完善科研管理。推动国有科研仪器设备以市场化方式运营,实现开放共享。建立创新决策容错机制。

(1)性别刻板。性别是人最重要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一般认为:女生温顺,遵纪守规;女教师善良、心细,爱护学生。总之,女生、女教师与暴力无缘。一般来说,女性的确有许多优点,但不能推而广之,不善良、不细心,甚至暴力的也大有人在。

近年来,校园女性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女生成为血案的制造者,虐待、殴打、脱衣录相,甚至杀人分尸等不一而足。女教师也是暴力的制造者,北京朝阳区红黄蓝新天地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轰动一时。虐童事件的主角正是一名22岁的女教师,该女教师对幼儿存在扎针、喂药片等虐童行为〔8〕。综合近期幼儿园虐童事件,幼儿园女教师虐童方式五花八门,殴打、掌掴、踢打、针扎、扇耳光、揪头发、扯耳朵、胶带封嘴等无所不用其极,触目惊心,让人震惊。

2.锚定效应与管理错觉

朱家山路与长江大堤平行,月亮湾路则起于长江大堤下,从几乎与江堤成垂直的角度向腹地延伸,两条路相交的地方就是月半湾的位置。

(2)年龄刻板。年龄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自然标志,是生命存续时间长度的记录。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年龄刻板印象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低估了年幼学生的破坏力,二是高估了年长教师的约束力。一般认为,学生年幼,一般都会循规蹈矩,不会有什么出格的行为,更不至于疯狂;教师年长,自制力强,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根本不会成为嗜血的恶魔。有了这样的认知,自然就会丧失警惕,疏于防范。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时发生。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欺凌、勒索屡禁不止,甚至抢劫杀害教师。教师杀死学生的恶性事件,也不时见之于媒体。恶作剧也是校园安全事故的隐患。恶作剧,是以娱乐和哔众取宠为目的、存在安全隐患的造谣、煽动、捉弄等行为。“恶作剧”会刺激群体恐慌心理,引发安全事故。中小学生安全意识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性缺乏认识。恶作剧是引发校园公共安全突发踩踏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恶作剧教育十分迫切。2011年10月25日晚,四川通江县广纳镇小学学生晚自习刚走出教室,灯突然熄灭,一声“鬼来了”,引发学生恐慌,酿成踩踏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5人重伤〔10〕

频繁发生的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提醒学校管理者,尽快摆脱“年龄”刻板印象的认知羁绊,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特别注意学生在集群场合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杜绝恶作剧。“年龄不是问题”,“一切皆有可能”。

三、校园突发事件中的错觉管理

(一)“偏差盲点”管理

证实偏见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证实只是认实事物的一个角度。如果仅限于证实,就难免偏颇,很容易出错。如果证实的同时去证伪,去质疑,认识则会比较全面准确深刻。

偏差盲点,是指人们不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知觉偏差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很容易发现他人表现出的偏差,而往往认为自己的知觉过程和知觉结论是客观公正的,形成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研究者将这一偏差知觉的不对称性命名为‘偏差盲点’。”〔11〕

宋·苏洵在《管仲论》中说: “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每一次重大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前,总会有隐患预兆不时显现,但隐患预兆通常被忽视,这种忽视就是偏差盲点惹的祸。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12〕

2.“偏差盲点”管理

汽车驾驶,后视镜盲点影响交通安全,只有小心谨慎,或者设置盲点镜,才能避免交通事故。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活动中的偏差盲点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同样需要小心谨慎,同样需要设置“盲点镜”。

(1)树立证伪思想。证伪思想,是指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证伪思想的创始人卡尔·波普尔认为,用传统的逻辑归纳方法得出来的一个判断结论如果要获得逻辑上的证实,必须收集穷尽所有的事实或个案,这就需要无限长的时间和不可胜数的事实,这是完全不可能达到的。他举例说:“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白天鹅,都不能确立‘所有天鹅皆为白色’的,只要看见一只黑天鹅就可以驳倒它”。数量极大的个别经验不能证实普遍性原则,而数量极小甚至一个个别经验就能否定普遍理论。所以,波普尔说:“科学研究采用证伪原则而非证实原则。”〔13〕

树立证伪思想必须坚决抛弃个别经验。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失误,主要是管理者从个别经验归纳出普遍性结论所致。个别经验导致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并不严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中,过去不能证明未来,有限也不能证明无限。

(2)善于自我批判。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接受批判,才能克服偏差盲点带来的管理错觉,才能打破在学校突发事件管理时的盲目乐观和过度自信,促进管理思想的理性发展。李四光说:“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14〕

(二)乐观管理

1.乐观偏见

用于扩增18S rDNA的引物序列为:18s-F:5’-GTA GTCATATGCTTGTCTC-3’;18s-R:5’-TCCGCAGGTT CACCTACGGA-3’。PCR产物测序由广州艾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

乐观偏见,是指因乐观、特别是盲目乐观产生的认知偏差。乐观,是一种积极、阳光、自信的态度,是一种持久愉悦的心境。乐观是把双刃剑。乐观可能成为阻挡我们正确认知、决策的障碍,盲目乐观形成的偏见阻挡更加严重。研究和调查显示,人类其实更倾向于乐观看待未来,如,期待事情会变得更好。人们倾向于高估生活中发生好事的几率,低估坏事发生的几率。神经系统科学家、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塔利·沙罗特把这种思维定式称为“乐观偏见”。她说,“乐观偏见”可以保护和激励人类进步,她同时提醒,人类大脑更善于处理与未来相关的积极信息,但如果在意识层面盲目乐观,可能导致危机意识缺失〔15〕

2.乐观偏见管理

乐观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引发校园突发事件管理失误。乐观偏见管理,一要头脑清醒,二要居安思危。

(1)头脑清醒。乐观虽好,但不能过头,乐极生悲。“大喜易失言,大乐易失察。”头脑清醒的管理者,客观理性,自信不自满。古人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保持清醒头脑,不盲目乐观。昨天的平安,不等于明天的安全。

学校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优化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探索问题本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集思广益,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工作环境,发展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3]78-79。

(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左传》中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乐观偏见是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心理原因。本来应该加强某方面的安全预防,防范可能突发的安全事故,但因过于乐观,自信可以避免危害,在以往安全惯性的推动下,疏于防范,危害却发生了。在校园突发事件管理中,既要防范“黑天鹅”,更要防范“灰犀牛”。

对发电机整体在安装弹性支撑为12 kN/mm的弹性支撑时进行模态仿真分析,弹性支撑主要参数如表7和表8所示,前9阶振动频率如表9所示,其中前9阶静态刚度时振型如图4所示(由于前9阶振型一致只是频率不一致,动态刚度振型图在此省略)。

当然,除了“偏差盲点”管理,乐观管理之外,校园突发事件的错觉管理,还必须依法管理。古人非常重视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墨子、法仪》中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校园突发事件的错觉管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强校园突发事件预案建设,落实责任、监督、检查、整改,加强突发事件的教育、演练。依法管理和心理管理相结合,校园突发事件将不再兴风作浪。

总之,管理错觉是诱发校园突发事件最重要的心理原因。加强管理错觉的错觉管理,加强诱发管理错觉的偏差盲点管理、乐观管理,严格依法管理校园突发事件,方能从根本上避免校园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欧伟.溺水和交通事故已成学生意外死亡“第一杀手”〔N〕.南方都市报, 2016-08-20.

〔2〕汪俞佳.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EB/OL〕. (2017-03-05)http://www.gus.www.rmzxb. com.cn/c/2017-03-05/1387314. shtml.

〔3〕王媛,车智良,等. 以法治思维推动平安校园建设〔J〕.政法舆情,2015(20):4-6.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7.

〔5〕(美)赫什·舍夫林.管理错觉〔M〕.贺学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

〔6〕李典典.管理判断中锚定效应的生成机制——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1.

〔7〕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68.

〔8〕朱健勇,李东,等.红黄蓝涉虐童女教师被刑拘〔N〕.法制晚报,2017-11-26(05).

〔9〕揭萍,巫勇群.女性暴力犯罪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38-41.

〔10〕苗志勇, 路明.一声“鬼来了”引发踩踏事故 四川7名学生被踩死〔N〕.华西都市报, 2005-10-26(02).

〔11〕唐莉.内省错觉对偏差盲点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1.

〔12〕汪平.“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N〕,解放军报,2007-12-18(10) .

〔13〕(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

〔14〕刘第墉.创新素质历史——几篇有关儒学和创新论文的读后〔J〕.科学新闻,2003(1):27.

〔15〕(英)塔利·沙罗特.乐观的偏见〔M〕.孙成昊,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8.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7-0055-06

作者简介: 徐俊文(1962-),湖北鄂州人,湖北警官学院警察心理研究所所长,基础课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警务心理学。

(责任编辑:洪淑媛)

标签:;  ;  ;  ;  ;  

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管理错觉及错觉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