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备PbZr_(1-x)Ti_xO_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论文文献综述)
喻洋[1](2017)在《WO3/TiO2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恶化,TiO2光催化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TiO2光催化材料本身存在着太阳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速率快、粉体材料回收和二次利用困难等不足。因此,如何拓展TiO2光催化剂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光量子效率以及抑制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一直是TiO2光催化材料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从光催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针对TiO2光催化材料的不足进行了改性研究,并分析研究了其光催化性能,重点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将WO3与TiO2复合,一方面可拓展半导体材料的光响应范围,另一方面,还可将光生电子和空穴有效分离于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上,很好地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其次,将复合粉体材料制成薄膜电极,既克服了粉体材料回收和难于二次利用等问题,又可使其同时应用于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最后,采用良好导电性能的乙炔黑修饰薄膜电极,促进电子的传输,减少电子跟空穴的复合率。根据上述思路,本文制备一系列复合薄膜电极,采用SEM、XRD、TEM、EDS、BET和UV-Vis等手段和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晶相组成、微结构、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等进行了表征和光电催化性能测试。主要结论如下:(1)喷雾干燥后的前驱体必须先经过煅烧处理,复合材料才能由非晶态转变为晶态;喷雾干燥过程中物料流速对样品空心球形貌的形成影响不大,煅烧温度对形貌的形成影响较大。(2)高温煅烧使偏钨酸铵(AMT)和硫酸铵分解成水蒸气、氨气等气体,导致样品球壳形成介孔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结晶度增强,晶粒尺寸变大,比表面积减小。(3)乙炔黑修饰WO3/TiO2复合薄膜电极后,并没有引起WO3/TiO2复合材料的晶型变化,但能够显着提高光电流大小和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性能。薄膜由WO3/TiO2介孔空心球和乙炔黑纳米小颗粒堆积组成,薄膜的厚度约为20μm,乙炔黑纳米小颗粒的大小约为50 nm。(4)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薄膜电极进行了光化学性能和光电催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当煅烧温度为500℃,WO3在复合材料中的摩尔比为5%时,薄膜电极的光电流最大,光电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本文针对TiO2材料在光催化降解反应中存在的不足做了改性研究,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光电催化性能,为TiO2材料实现工业化应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陈辉[2](2015)在《介孔TiO2/WO3空心球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TiO2和WO3能级之间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将TiO2和WO3复合不仅可以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还能拓展其光响应范围至可见光,显着提高其光催化性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介孔空心球状结构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独特的纳米反应空腔等优点,使其具有介孔材料高的吸附容量和大孔材料快的传播速度这两个方面的优点。将复合材料制备成介孔空心球状结构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可促使其光催化性能的提高。制备空心球状结构材料的方法有模板法、溶胶-凝胶法等,但这些方法均需要引入大量强酸及有机溶剂,成本高,并污染环境,且形貌不稳定。喷雾干燥法具有连续操作、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其制备的样品具有纯度高、形貌可控等特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制备中。本文将硫酸氧钛和偏钨酸铵水溶液调节至中性,以柠檬酸作为络合剂,采用喷雾干燥-高温煅烧两步法制备了介孔TiO2/WO3空心球复合材料,使用TG-DTA、SEM、XRD、EDS、UV-Vis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讨论了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流速、煅烧温度和Ti/W比例等工艺参数对样品的物相、形貌、表面元素和吸光度等的影响,并考察了喷雾干燥的流速,煅烧温度,Ti/W比例等条件对介孔TiO2/WO3空心球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上述工作,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对制备出空心球结构起着关键作用,优化进口温度为200℃,物料的流速对空心球状结构的影响不大。(2)高温煅烧使AMT和硫酸铵分解成水蒸气、氨气等气体,导致样品球壳形成介孔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结晶度增强,晶粒尺寸变大,煅烧温度为600℃时,出现金红石相TiO2,至650℃时,球体开始粘连在一起,至700℃时,空心球状结构受到破坏。(3)样品的吸收带发生红移,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域。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样品颜色从深褐色到浅褐色再到黄色变化,吸光度变弱,禁带宽度变宽。Ti/W比例对样品的禁带宽度影响不大。(4)采用甲基橙(MO)溶液为模拟污染物测试了介孔TiO2/WO3空心球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的照射下,样品的光催化性能好于其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性能;当煅烧温度为470℃、物料流速为800mL/h、WO3在复合材料中的摩尔比为3%时,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当光催化降解时间达到2.5h后,样品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9%以上,其光催化降解效率为P25的6倍。综上所述,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出的TiO2/WO3复合材料具有介孔空心球状结构,且这种结构能够显着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使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夏荣花[3](2008)在《锡钛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TiO2作为一种用途很广的半导体材料,因其活性高、稳定性好、对人体无毒、成本低且在光催化处理污染水和空气中已广泛应用,而成为最具潜力的光催化剂。然而TiO2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光生电子-空穴对容易复合,这降低了其光催化活性。因此,要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就应减少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其中将TiO2与其它氧化物半导体复合可能是提高其光催化活性途径之一。TiO2和SnO2都是有金红石型的晶体结构,但是性质差别很大,这两种半导体材料能级匹配,光生电子和空穴可以发生有效的分离,使它们复合几率减小,从而可以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nxTi1-xO2复合氧化物,考察了不同退火温度和不同的锡含量对材料晶型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合成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SnxTi1-xO2复合氧化物中锡促进了二氧化钛中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但锡的加入能抑制材料颗粒的生长,TEM表征说明Sn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粒径比纯TiO2的粒径要小。2.利用亚甲基蓝水溶液和中性红水溶液两种偶氮染料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光催化活性测试,测试结构表明,SnxTi1-xO2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活性比纯TiO2的光催化活性要好;并且随着SnxTi1-xO2复合氧化物中锡的量的不同其催化活性不同,优化了具有最佳催化活性材料的制备条件。另外,光催化实验说明,相同的材料催化不同的染料时,其光催化活性不同,这与其被降解的染料的结构有关。3.考察了薄膜的光学帯隙宽度,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对薄膜的吸收进行了分析表征。分析结果说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增高,SnxTi1-xO2混合结构薄膜的帯隙宽度逐渐减小;在相同条件下制备的材料,随着SnxTi1-xO2复合薄膜中锡的量的增加,其帯隙宽度是呈现减小趋势的。
王征[4](2006)在《钛酸锶钡(Ba0.7Sr0.3TiO3)纳米粉体的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钙钛矿结构的钛酸锶钡(Ba1-xSrxTiO3, BST)电子陶瓷,因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能,在多类电子元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BST陶瓷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粉体材料的制备过程。工艺简单成熟的固相合成法,反应温度高,时间长,所得粉体质量较差。作为湿化学合成方法之一的溶胶-凝胶技术能够得到化学组分均匀性好、纯度高、微观结构规整的粉体,已成为许多粉体材料制备的重要方法。本论文探索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Ba0.7Sr0.3TiO3粉体,运用热重(TG)分析、示差扫描量热(DSC)分析、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多种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热处理过程、晶化过程以及微观形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以乙酸钡,乙酸锶,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原料,采用醇盐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Ba0.7Sr0.3TiO3粉体。结果表明:添加PVP的制备体系所得的Ba0.7Sr0.3TiO3干凝胶,经900℃煅烧2 h即可形成结晶度良好的纯净钙钛矿相结构,较传统的溶胶-凝胶制备工艺更易于在较低的煅烧温度得到纯净相。PVP/Ti比例的不同对粉体的微观形貌、粒度及粒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当制备体系中PVP用量为PVP:Ti=2:1时,可得到颗粒完好、形貌基本一致的纳米级四方形晶粒,平均粒径约为90 nm,粒径分布较窄。以硝酸钡,硝酸锶,钛酸丁酯为前驱体原料,柠檬酸为络合试剂,采用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Ba0.7Sr0.3TiO3粉体。结果表明:所得的Ba0.7Sr0.3TiO3干凝胶前驱体经950℃煅烧2 h即可形成结晶度良好、纯净的钙钛矿相结构,粉体具有纳米级晶粒,呈现四方状,平均粒径约为80 nm,有明显的团聚现象。分别研究了制备体系中pH值、柠檬酸用量、前驱体溶液含水量对前驱体溶胶的影响,干燥及煅烧温度对粉体粒径的影响。
何则强[5](2004)在《SnO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详细评述了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SnO2基负极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材料的比容量、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等主要性能指标,采用非水溶剂溶胶-凝胶法、电沉积法、机械化学法、流变相法、均匀沉淀法等方法制备了SnO2基负极材料,运用XRD、SEM、IR、BET、ESR、ICP、激光粒度分析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合成材料的表征、电化学性能以及相关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SnCl4和乙二醇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纳米SnO2粉末。讨论了非水溶剂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nO2的反应原理,研究表明纳米SnO2的制备包括稳定溶胶的形成、溶胶-凝胶的转化和纳米SnO2的形成等三个步骤。由于空间位阻作用,乙二醇阻止了Cl-接近Sn4+,从而保证了溶胶的稳定性。乙二醇不仅是一种络合剂(形成聚合网络结构),而且是一种“隔离剂”(在凝胶干燥过程中保持金属氧化物之间的距离,防止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团聚)。采用XRD和IR光谱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纳米SnO2结构演变和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经500℃热处理4h得到的样品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在15-20 nm之间。 对纳米SnO2粉末的电化学测试发现:热处理温度、充放电截止电压、电流密度以及粉末粒度大小对SnO2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500℃热处理4小时制备的纳米SnO2的电化学性能最好:0.1C放电(放电区间为0-2.0V)时,其充电比容量达到为868mAh/g,经30次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为0.56%;0.5C放电(放电区间为0-1.0V)时,其可逆容量达到498 mAh/g,经30次循环后的容量衰减率只有0.075%。采用交流阻抗法对纳米SnO2电极的界面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荷电状态下SnO2电极交流阻抗谱的等效电路。 首次采用电沉积法直接在铜箔上制备了纳米SnO2薄膜,得到了SnO2薄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对电沉积法制备纳米SnO2薄膜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经400℃热处理2h得到的SnO2薄膜电极0.1C、1.0C和2.0C放电时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798mAh/g、630 mAh/g和550 mAh/g,0.1C放电时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在773mAh/g以上,容量保持率达到为97%。这些数据表明电沉积法制备的纳米SnO2薄膜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 首次采用机械化学法和流变相法制备了SnO2基复合氧化物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机械化学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可逆容
郝俊杰,徐廷献,季惠明[6](2002)在《制备PbZr1-xTixO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文中研究指明以硝酸锆、醋酸铅和钛酸丁酯为原料制备了适用于制备锆钛酸铅(PbZr1-xTixO3,PZT)薄膜的水溶剂溶胶。实验中使用柠檬酰胺为络合剂,首先与钛酸丁酯络合,形成稳定的水溶剂溶液,再与硝酸锆和醋酸铅水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形成前驱体溶液;在此前驱体溶液中加入乙二醇为交联剂,通过酯化反应聚集成溶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了溶胶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该水溶剂溶胶适用于制备PZT铁电薄膜材料。
二、制备PbZr_(1-x)Ti_xO_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备PbZr_(1-x)Ti_xO_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论文提纲范文)
(1)WO3/TiO2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半导体光催化及光电催化的基本原理 |
1.2.1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
1.2.2 半导体光电催化的基本原理 |
1.3 影响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 |
1.3.1 晶型 |
1.3.2 晶粒尺寸 |
1.3.3 表面积 |
1.4 提高TiO_2光催化性能的方法 |
1.4.1 半导体复合 |
1.4.2 外加电压 |
1.4.3 碳材料修饰 |
1.5 WO_3/TiO_2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1 WO_3/TiO_2纳米粉体 |
1.5.2 WO_3/TiO_2纳米棒 |
1.5.3 WO_3/TiO_2微球 |
1.5.4 WO_3/TiO_2复合薄膜 |
1.6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 |
1.6.1 溶胶-凝胶法 |
1.6.2 磁控溅射法 |
1.6.3 电沉积法 |
1.6.4 涂覆法 |
1.7 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7.1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流程及方法介绍 |
2.3.1 喷雾干燥法简介 |
2.3.2 介孔WO_3/TiO_2空心球粉末制备的工艺流程 |
2.3.3 球状WO_3/TiO_2薄膜电极制备的工艺流程 |
2.4 导电玻璃的清洗与处理 |
2.5 研究方法 |
2.5.1 X-射线衍射(XRD) |
2.5.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3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 |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5.5 测试(BET) |
2.5.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DRS) |
2.5.7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2.6 光电催化性能测试 |
第三章 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介孔WO_3/TiO_2空心球粉末的制备 |
3.2.2 球状WO_3/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柠檬酸络合机理 |
3.3.2 XRD分析 |
3.3.3 SEM表征 |
3.3.4 TEM表征 |
3.3.5 EDS分析 |
3.3.6 BET测试 |
3.3.7 UV-Vis DRS测试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乙炔黑修饰WO_3/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和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介孔WO_3/TiO_2空心球粉末的制备 |
4.2.2 乙炔黑的预处理 |
4.2.3 ACET修饰WO_3/TiO_2 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分析 |
4.3.2 SEM表征 |
4.3.3 UV-Vis DRS测试 |
4.3.4 EDS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WO_3/TiO_2复合薄膜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WO_3/TiO_2复合薄膜电极的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5.2.1 线性扫描 |
5.2.2 交流阻抗 |
5.2.3 暂态光电流 |
5.3 WO_3/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降解有机物性能研究 |
5.3.1 亚甲基蓝的标准曲线 |
5.3.2 煅烧温度对WO_3/TiO_2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3 煅烧温度对ACET/WO_3/TiO_2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4 不同WO_3含量对WO_3/TiO_2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5 不同WO_3含量对ACET/WO_3/TiO_2 薄膜电极光电催化性能的影响 |
5.3.6 介孔WO_3/TiO_2粉体材料在太阳光下降解亚甲基蓝 |
5.4 总结与讨论 |
5.4.1 煅烧温度 |
5.4.2 不同WO_3摩尔百分比 |
5.4.3 乙炔黑 |
5.4.4 粉体材料与薄膜电极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介孔TiO2/WO3空心球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
1.3 影响TiO_2光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
1.3.1 内在因素的影响 |
1.3.2 外在因素的影响 |
1.4 光催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1.4.1 量子效率的提高 |
1.4.2 提高太阳光利用率 |
1.4.3 提高比表面积 |
1.4.4 TiO_2催化剂的回收 |
1.5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效率的方法 |
1.5.1 半导体复合 |
1.5.2 离子掺杂 |
1.5.3 贵金属沉积 |
1.5.4 染料敏化 |
1.5.5 形貌控制 |
1.6 TiO_2/WO_3复合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7 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2.2 实验流程及方法介绍 |
2.2.1 喷雾干燥法简介 |
2.2.2 实验流程图 |
2.2.3 实验步骤 |
2.3 材料的物理表征手段 |
2.3.1 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4 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EDS) |
2.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DRS) |
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三章 介孔TiO_2/WO_3空心球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柠檬酸络合机理 |
3.3.2 TG-DTA表征 |
3.3.3 SEM表征 |
3.3.4 XRD表征 |
3.3.5 EDS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O_2/WO_3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结果 |
4.3.1 煅烧温度对样品吸光度的影响 |
4.3.2 Ti/W比例对样品吸光度的影响 |
4.3.3 可见光响应机理分析 |
4.4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4.4.1 煅烧温度对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2 煅烧温度对样品光催化性能影响的原因分析 |
4.4.3 流速对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4 Ti/W比例对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5 Ti/W比例对样品光催化性能影响的原因分析 |
4.5 优化工艺参数 |
4.6 优化样品与P25比较 |
4.7 介孔TiO_2/WO_3空心球光催化性能提高的原因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锡钛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文献综述 |
1.1 TiO_2 简介 |
1.1.1 TiO_2 的结构 |
1.1.2 TiO_2 的应用 |
1.2 光催化反应的主要理论 |
1.2.1 半导体能带理论 |
1.2.2 TiO_2 光催化反应机理图 |
1.2.3 电子、空穴的捕获 |
1.3 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各种因素 |
1.3.1 晶体结构的影响 |
1.3.2 粒径大小的影响 |
1.3.3 表面形态的影响 |
1.3.4 光强度的影响 |
1.3.5 PH 的影响 |
1.4 提高光催化反应的途径 |
1.4.1 金属掺杂 |
1.4.2 贵金属的沉积 |
1.4.3 半导体复合 |
1.4.4 表面光敏化 |
1.4.5 表面螯合和衍生 |
1.5 制备方法 |
1.5.1 溶胶凝胶法 |
1.5.2 水热合成法 |
1.5.3 W/O 微乳液法 |
1.5.4 液相沉淀法 |
1.5.5 醇盐水解沉淀法 |
1.5.6 气体中蒸发 |
1.5.7 钛醇盐气相水解法 |
1.6 选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溶胶-凝胶法合成复合氧化物Sn_xTi_(1-x)O_2 |
2.1 溶胶凝胶法实验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
2.2.2 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 及复合氧化物Sn_xTi_(1-x)O_2 |
2.2.3 分析与表征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退火温度对材料晶型的影响 |
2.3.2 600℃退火时不同含锡量对复合氧化物晶型结构的影响 |
2.3.3 晶粒大小分析 |
2.3.4 透射电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TiO_2和Sn_xTi_(1-x)O_2复合薄膜的光学带隙的研究 |
3.1 半导体复合薄膜的种类及制备 |
3.1.1 半导体复合薄膜的种类 |
3.1.2 溶胶-凝胶法制备 TiO_2和 Sn_xTi_(1-x)O_2复合薄膜 |
3.2 半导体薄膜的表征及分析 |
3.2.1 半导体薄膜的光吸收 |
3.2.2 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3.2.3 混合结构薄膜光学帯隙的讨论 |
3.2.4 薄膜的形貌分析 |
3.3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锡钛复合氧化物样品光催化性能测试 |
4.1 光降解偶氮染料的意义 |
4.1.1 偶氮染料的危害 |
4.1.2 亚甲基蓝和中性红结构式 |
4.2 测试与表征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2 分析方法 |
4.2.3 测试方法 |
4.3 亚甲基蓝光催化活性测试 |
4.3.1 光照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2 热处理温度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3.3 锡含量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 中性红光催化活性测试 |
4.4.1 光照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2 热处理温度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4.3 锡含量对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
4.5 影响染料降解率的因素 |
4.5.1 染料结构的影响 |
4.5.2 PH 对降解率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钛酸锶钡(Ba0.7Sr0.3TiO3)纳米粉体的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钛酸锶钡(Ba_(1-x)Sr_xTiO_3)材料简介 |
1.1 概述 |
1.2 铁电材料 |
1.3 Ba_(1-x)Sr_xTiO_3铁电材料 |
1.4 Ba_(1-x)Sr_xTiO_3粉体制备方法 |
1.5 选题的意义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醇盐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BST 粉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柠檬酸络合溶胶-凝胶法制备BST 粉体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SnO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锂离子电池 |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 |
1.2.3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与电解液体系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1.3.2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体系 |
1.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要求 |
1.4.2 碳负极材料 |
1.4.3 合金类负极材料 |
1.4.4 氧化物负极材料 |
1.4.4.1 锡氧化物 |
1.4.4.2 锂钛氧化物 |
1.4.4.3 钴氧化物 |
1.4.4.4 其它氧化物 |
1.5 锂离子电池中的纳米材料 |
1.5.1 纳米正极材料 |
1.5.2 纳米负极材料 |
1.5.3 纳米材料本征性质与其电化学性质的关系 |
1.6 锂离子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进展 |
1.6.1 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极过程的特点 |
1.6.2 锂离子电池嵌锂过程的一般描述 |
1.6.3 锂离子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纳米SnO_2的非水溶剂溶胶-凝胶法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纳米SnO_2的非水溶胶-凝胶法制备 |
2.2.2 红外光谱测试 |
2.2.3 热分析 |
2.2.4 物相分析 |
2.2.5 扫描电镜分析 |
2.2.6 电子自旋共振分析 |
2.3 反应原理 |
2.3.1 稳定溶胶的形成 |
2.3.2 溶胶-凝胶的转化 |
2.3.3 纳米二氧化锡的生成 |
2.4 干凝胶的热分析曲线 |
2.5 样品的结构分析 |
2.6 BET比表面积分析 |
2.7 表面形貌分析 |
2.8 样品的ESR研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SnO_2粉末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正极制作 |
3.2.2 负极制作 |
3.2.3 电解液与隔膜 |
3.2.4 二电极实验电池的组装 |
3.2.5 三电极实验电池的组装 |
3.2.6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处理温度对纳米SnO_2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2 充放电截止电压对纳米SnO_2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 |
3.3.3 电流密度对纳米SnO_2电极循环性能的影响 |
3.3.4 粉末粒度大小对SnO_2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5 纳米SnO_2电极的循环伏安研究 |
3.3.6 纳米SnO_2电极的微分容量曲线分析 |
3.4 纳米SnO_2电极界面过程的交流阻抗法研究 |
3.4.1 交流阻抗法 |
3.4.2 SnO_2表面经历的物理化学过程 |
3.4.3 不同荷电状态下SnO_2的交流阻抗谱 |
3.4.4 SnO_2交流阻抗谱的等效电路图 |
3.4.5 纳米SnO_2电极等效电路的合理性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SnO_2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纳米SnO_2薄膜的电沉积法制备 |
4.2.2 薄膜的物相和微观结构的测定 |
4.2.3 红外光谱的测定 |
4.2.4 电极的制备 |
4.2.5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
4.3 电沉积SnO_2薄膜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4.3.1 电流密度和电沉积时间对SnO_2薄膜电沉积的影响 |
4.3.2 主盐浓度和游离酸度对SnO_2薄膜电沉积的影响 |
4.4 SnO_2薄膜的表征 |
4.4.1 X-射线衍射分析 |
4.4.2 SnO_2薄膜的形貌分析 |
4.4.3 红外光谱分析 |
4.5 SnO_2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
4.5.1 首次充放电曲线 |
4.5.2 循环伏安曲线 |
4.5.3 SnO_2薄膜电极的循环性能 |
4.5.4 SnO_2薄膜电极的倍率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nO_2基复合氧化物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机械化学法制备 |
5.2.2 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流变相法制备 |
5.2.3 样品的元素分析 |
5.2.4 样品密度的测定 |
5.2.5 物相分析 |
5.2.6 表面形貌分析 |
5.2.7 热分析 |
5.2.8 粒度分析 |
5.2.9 样品电化学性能测试 |
5.3 制备方法的讨论 |
5.3.1 机械化学法 |
5.3.2 流变相法 |
5.4 机械化学法制备的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表征 |
5.4.1 元素分析 |
5.4.2 密度分析 |
5.4.3 物相结构 |
5.4.4 表面形貌分析 |
5.4.5 粒度分析 |
5.5 机械化学法制备的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
5.5.1 首次充放电曲线 |
5.5.2 循环伏安分析 |
5.5.3 循环性能 |
5.5.4 交流阻抗研究 |
5.6 流变相法制备的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表征 |
5.6.1 热分析曲线 |
5.6.2 元素分析 |
5.6.3 结构分析 |
5.6.4 表面形貌分析 |
5.7 流变相法制备的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 |
5.7.1 充放电曲线 |
5.7.2 循环伏安分析 |
5.7.3 循环性能 |
5.7.4 交流阻抗研究 |
5.8 两种方法制备的SnO_2基复合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比较 |
5.9 锡在SnO_2基复合氧化物材料中聚集的模型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nO_2-graphit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均匀沉淀法制备SnO_2-graphite复合材料 |
6.2.2 热分析 |
6.2.3 成分分析 |
6.2.4 物相分析 |
6.2.5 表面形貌分析 |
6.2.6 电极测试体系的组装 |
6.2.7 电化学性能测试 |
6.3 制备方法的讨论 |
6.3.1 均匀沉淀法 |
6.3.2 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超细SnO_2粒子的机理探讨 |
6.3.3 反应物浓度的选择 |
6.3.4 反应温度和干燥温度的选择 |
6.3.5 添加剂的影响 |
6.4 SnO_2-graphite复合材料的表征 |
6.4.1 热分析曲线 |
6.4.2 元素分析 |
6.4.3 X-射线衍射分析 |
6.4.4 扫描电镜分析 |
6.5 SnO_2-graphite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6.5.1 SnO_2含量对复合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6.5.2 SnO_2含量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
6.5.3 热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
6.5.4 热处理时间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
6.5.5 制备方法对复合材料循环性能的影响 |
6.5.6 循环伏安曲线 |
6.5.7 交流阻抗研究 |
6.6 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比较 |
6.7 SnO_2-graphite复合材料的储锂机理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SnO_2基负极材料嵌锂过程动力学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 |
7.2.1 电极的制备与实验电池的装配 |
7.2.2 SnO_2基负极材料交换电流密度的测定 |
7.2.3 锂在SnO_2基负极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的测量 |
7.2.4 SnO_2基电极在不同倍率电流下的电极性能的测定 |
7.3 SnO_2基负极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 |
7.3.1 线性极化法测定电极交换电流密度的基本原理 |
7.3.2 荷电状态对SnO_2基负极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的影响 |
7.3.3 各种SnO_2基负极材料的交换电流密度 |
7.4 锂在SnO_2基负极材料中的扩散系数 |
7.4.1 恒电位阶跃法测定扩散系数的基本原理 |
7.4.2 荷电状态对锂在SnO_2基负极材料中的扩散系数的影响 |
7.4.3 锂离子在不同SnO_2基负极材料中的扩散系数 |
7.5 SnO_2基负极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电极性能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制备PbZr1-xTixO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柠檬酸钛水溶液的形成机理 |
2.2 溶胶的形成 |
2.3 PZT薄膜的制备 |
3 结论 |
四、制备PbZr_(1-x)Ti_xO_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论文参考文献)
- [1]WO3/TiO2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 喻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17
- [2]介孔TiO2/WO3空心球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D]. 陈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6)
- [3]锡钛复合氧化物光催化性能研究[D]. 夏荣花.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4]钛酸锶钡(Ba0.7Sr0.3TiO3)纳米粉体的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研究[D]. 王征.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5]SnO2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 何则强. 中南大学, 2004(11)
- [6]制备PbZr1-xTixO3薄膜用的水溶剂溶胶[J]. 郝俊杰,徐廷献,季惠明. 硅酸盐学报,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