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结构的趋同与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摩擦论文,贸易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1—0095—05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以及当今世界重大而迅速的技术变化,打破了原来的由比较优势决定的单一分工结果,从而出现了国际分工模式的多重均衡,导致了国家间产业结构的重构,于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必然表现出你的所得就是我的所失,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得不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产业,结果是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纺织品、农产品、汽车、半导体……贸易摩擦此起彼伏并已蔓延到众多领域、遍及世界各国。
一、产业的高收益性、战略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趋同
经济学家们广泛应用的李嘉图古典贸易模型反映的是200多年以前的世界经济。在李嘉图时代,工商业、制造业和科学技术都不发达,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李嘉图用一个我们现在极为熟知的例子来阐释国与国之间分工:如果英国和葡萄牙都生产葡萄酒和布匹,那么他们将根据各自的自然优势(比较优势),葡萄牙最终生产葡萄酒,而英国则生产布匹。这种单一均衡的分工结果往往使各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和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
而今天的国际分工不再是自然资源决定的单一结果,它更有可能源自于规模经济和后天获得的技术知识、制造技能的差异,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动态技术差异,无论是两个国家一种产品还是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国际分工结果都是多重均衡。多重均衡的结果对各贸易国的经济利益有不同的影响。其中的一些结果对某一国有利,而另一些结果对另一个国家有利,还有一些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但是,实际情况通常是对某一个国家极为有利的结果往往对另一个国家极为不利,由此引发国际贸易利益的冲突[1]。
我们以美国、日本的产业为例来说明产业的高收益性与国际分工的多重均衡结果。我们假定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它们的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投资发展两个产业中的一个,不妨设为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并且假定电子信息产业利润较高,纺织品产业利润相对较低。同时假设A、B两国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产量也相同,但是由于技术、成本不同,A、B两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和纺织品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每个国家知道自己发展某产业的成本、收益以及如何选择。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他国家的准确特征。于是,A、B两国的博弈过程表现为如图1所示的标准形式(表格内的符号分别表示A、B两地在不同策略组合下可能的投资收益)。
图1 国与国之间产业博弈模型图
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电子信息产业纺织品产业)和(纺织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但在各自不知对方如何选择时,局中人国家A和国家B都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对方选择利润较低的纺织品产业,自己选择利润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策略选择出现的机会很大。证明过程如下:
设国家A以α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α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B以β的概率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以1-β的概率选择纺织品产业。国家A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以上分析表明,对高利润产业,国家间进行重构的概率是最大的,如上面模型中策略组合(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出现的概率为0.79,远远大于A、B两国的其他策略组合。这也就解释了国家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原因。
高利润产业由于它的重要经济意义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产业,而有些产业尽管经济利润不高,但它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安全、战略意义,因而也成为各国都关注的焦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农业的战略性表现在:首先,农业是基础产业,它是工业原料和食品来源,关系到国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一国产业的基础。农业的发达程度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生活质量的高低,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也从未放弃农业。因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次,农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波动必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因此农产品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的安全与战略意义,任何国家都不愿做一个农业对外依赖程度过大的国家,每个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农业就会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种保护和支持政策,从而加剧了农产品贸易的同构性。
二、国际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实证考察
衡量国际产业结构趋同的指标很多,较常用的有出口RCA指数、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霍夫曼系数等。本文主要运用相似系数、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测算有关国家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方面的结构趋同程度。
(一)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国际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结构的趋同,可以用出口相似性指数,该指数用公式可表述如下:
由于计算整个世界的产品相似性指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此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产品来进行分析。下面我们运用产品相似性指数对美国与欧盟、日本、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水平进行量化分析。量化情况见表1和表2。
表1 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
国家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2001 20022003
欧盟55.98
58.49
61.69
62.88
69.47
70.05
69.7271.2168.18
71.59
日本54.94
62.16
60.30
58.55
64.23
60.11
63.5364.1265.15
65.90
加拿大 38.01
41.93
40.73
46.14
46.94
38.01
48.6549.1550.11
51.80
中国8.128.9811.25
12.26
12.54
14.35
16.5217.9320.56
22.36
韩国17.93
18.62
15.38
16.07
21.42
24.99
26.0026.5927.16
28.28
东盟6.297.638.2211.33
10.67
12.04
13.1712.9713.64
15.42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un.org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2 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
国家199419951996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欧盟64.23
60.20
71.6769.51
69.72
70.12
69.86
68.26
65.27
66.23
日本33.13
30.59
43.8341.08
42.49
43.90
46.11
45.06
48.46
46.35
加拿大 57.47
57.78
61.8862.98
61.78
57.07
60.64
62.45
63.53
62.13
中国30.58
32.80
37.1233.34
33.30
42.63
35.22
43.14
44.37
42.68
韩国23.86
24.45
24.3426.71
28.26
25.61
29.63
32.16
38.10
36.21
东盟32.45
35.88
41.0342.13
43.20
39.62
41.87
38.24
40.56
43.16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un.org的数据整理而成。
从表1可知,从总体上看,美国与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普遍较高,美国与欧盟、日本达到了71.59和65.9的高水平,与加拿大也达到了51.8的水平,并且表现出很高的趋同速度,这说明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上,发达国家之间在世界上的竞争比较激烈。美国与中国、韩国、东盟高新技术产品相似性指数较弱,均低于50,但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意味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趋同程度正在增强。
从表2可知,美国不仅与发达国家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相似性指数都较高,这说明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产品贸易,以至于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高度相似,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二)美、欧、日制造业发展进程中结构趋同的测度
测度制造业结构趋同,可以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相似系数法,该方法把相似系数定义为:
利用上面给出的计算相似系数的方法,以制造业所含28个行业(不包括武器弹药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的产值指标为基本数据,计算美、欧、日三个国家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从1993年到2002年,美国与日本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9~1.0之间波动,美国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8~0.9之间波动,日本与欧盟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则在0.7~0.8之间波动。而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从1995年到2002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美国、日本和欧盟制造业结构的确存在着高度的趋同。
表3 美国、日本和欧盟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
年份美国—日本美国—欧盟欧盟—日本
1993 0.901 0.835 0.702
1994 0.912 0.841 0.717
1995 0.920 0.847 0.732
1996 0.927 0.849 0.741
1997 0.931 0.852 0.736
1998 0.936 0.861 0.738
1999 0.942 0.864 0.774
2000 0.945 0.868 0.786
2001 0.952 0.871 0.785
2002 0.956 0.883 0.788
2003 0.960 0.884 0.792
资料来源:根据http://unstats.un.org的数据整理而成。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都存在着高度的结构趋同,这种趋同的严重后果就是造成产业的过度竞争,从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导致国际贸易摩擦的博弈模型
从理论上说,一旦国际间产业实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结构性互补,贸易往来中和则共赢;反之,国际间产业结构出现了静态上的部分同构和动态上的不相匹配,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产业结构的同构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是贸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可以推断,即生产水平、产品结构越接近,生产的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强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越激烈,贸易摩擦就会越多;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差异越大,产品相互替代性越弱、互补性越强,国家间贸易摩擦就会相对较少。
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4],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博弈模型,以此说明国际产业结构的同构是如何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的。
这样,高新技术产业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有四个局中人,即n=4,该对策问题可描述为:
假设国家1和国家2的决策只考虑世界的总需求量,国家3和4将依次根据国家1和2的出口量进行决策,各国的效益函数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偏离以上纳什均衡,其结果是一方受益必然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也就是说,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冲突必然引发了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这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系指发达国家为争夺世界市场而采取的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以区别于发展中国家为扶持本国幼稚工业而采取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它的主旨是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其主要表现:(1)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削弱对方国家的竞争力;(2)通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数量和提高进口成本;(3)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4)通过设置劳工标准使发展中国家丧失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力[5]。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阻碍了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风起云涌,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大规模的、广泛的零和博弈之战。其广泛性表现为:贸易摩擦的数量不断上升;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拓宽;贸易摩擦的范围日益全球化;贸易摩擦的手段多种多样。
四、结论
文章从结构的角度提示了当今世界国际贸易摩擦产生并呈现出广泛性的原因:国际部分产业结构的趋同。
国际贸易理论无论是古典还是非古典都阐释了在完全分工的条件下贸易互利性的双赢理念。现实的国际贸易实践却是:在关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农业以及能带来高额利润的高科技产业和其它产业,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同构的现象。出口相似性指数和产品相似系数都显示了这种同构日趋严重,文中的博弈模型论证了产业结构的同构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阻碍了国际贸易正和博弈的实现。因此,要避免国际贸易摩擦,实现各贸易方的共赢,必须构建结构互补、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交织并存的国际分工网络体系,与此同时,还得进行国际产业政策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