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思想解析论文

邓小平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思想解析

吴 波

摘 要: 1950年党中央做出解放西藏的明确指示,邓小平所主持的西南局,肩负着理论与实践相适应,协调治藏的重任。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定”的签署标志西藏和平解放,完成了驱逐帝国主义出西藏的任务,迈出了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西藏的第一步。1959年西藏地方上层分裂分子叛逃出国,西藏揭开民主改革大幕,破除封建农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是我党西藏工作的“第二步”。尽管当时邓小平同志已有西南局调回中央工作,但他始终高度重视并参与西藏民主改革指导工作,为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奠定基调。

关键词: 邓小平;西藏;民主改革

1959年以十四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上层亲英分子公然撕毁“协定”,掀起全面叛乱,促使进行民主改革。随着西藏全面叛乱的基本肃清,中央果断决定对西藏实行人民民主的改革。邓小平高度关注西藏改革的问题,他立足西藏特殊的社会环境,从改革主体、改革时机和改革路径为西藏民主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一、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实行改革

早在1950年初邓小平就指出了民族地区实行改革的重要性,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以西藏实情为依托,全面细致的考虑每一个问题,是邓小平处理涉藏问题的思想“法宝”。

(一)明确改革主体

邓小平曾谈到少数民族问题时指出“不能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西藏的民主改革主要是进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民主改革,破除农奴制实现民主化。要在充分与寺庙、贵族和地方官员商议后,让他们内部实行改革。邓小平认识到历史以来藏汉隔阂颇深,藏族同胞对我党信任的基石还不够牢靠。《协议》签订后,“伪人民会议”的蓄意破坏和西藏上层分子的恐慌未完全消除,如果在民主改革过程中盲目插手,势必会引起西藏地方内部对我党的不信任,激化矛盾。此前邓小平也十分肯定少数民族在改革事务中的角色,他在欢迎西南民族代表团的讲话中也一再强调少数民族地区所有改革要与少数民族人民商量解决,这为西藏的改革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保证了西藏改革事宜的自主性、自发性和灵活性。

(二)把握时机,不失时机的促成改革

鉴于1956年西藏工委的改革冒进行为,西藏改革的条件问题引起了邓小平的格外重视。1957年邓小平又一次强调:“不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西藏现在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即使实行了改革,经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也跟不上,多用钱也办不了好事。”①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305. 既是改革,就不同于革命采取自下而上诉诸暴力的手段,民主改革意在实行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体制改变,中央制定的是和平改革的方针,“一切通过上层,一切依靠上层”是有效途径;邓小平辩证的看待解决方式的问题,始终以上层为重,上层不赞成、不通过是改革不宜进行的因素之一;其次,长期的封建农奴制度使西藏的经济发展在一个阶段内成停滞状态,1951年进军以来,西藏的经济几乎处于百废待兴状态,无稳定的经济环境,且由于民主改革涉及多个阶级利益的问题,民众思想仍未彻底解放。鉴于此,邓小平要求坚决奉行中央“六年不改”的方针。

1957年底反对改革的局部叛乱此起彼伏,中央在实行大下马,大收缩的基础上,坚持不打第一枪的原则。1958年底局部叛乱出现升级到全面叛乱的苗头,邓小平在接见张国华时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坚持六年不改,但出了问题他们负责”,“ 他们统治者要变是另一回事,与我们无关。他们要变,我们就发动群众,和平改革的方针是不会变的,但完全用和平的方法是不会的,我们要作准备”。② 阴法唐.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邓小平与西藏[J].纵横,2004(8):19-26. 1959年西藏上层分裂分子挑起武装叛乱,6月28日在邓小平的指示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作出“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在全区实行民主改革”的决议。

重点到底是什么?重点绝不是某个很酷、令人目眩神迷的发明,而是能够让人方便生活、满足需求的产品。别忘了,马斯洛的人类五大需求理论,有生理满足、安全感、社交生活、成就感,这些达成了,人类才会觉得自我被实现了。

二、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改革

上述图表清晰的表明了“区别对待”思想在西藏民主改革中的几个特点:首先农、牧、寺庙的划分体现出民主改革在西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因异改革,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评判情况予以相应的改革措施,在农区实行土改的基础上实行所分配的土地“谁种谁收”的政策;牧区特例实行生产资料不分配,以保证牧业稳定发展;在寺庙实行反叛、斗叛以外的保护发展政策,对群众自愿向寺庙献钱献物献劳力的行动,可以不加追问;对改革之后有生活困难的寺庙,可用帮助其组织生产,必要时政府还可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救济。其次,对于农区的改革来讲,最大的特点为不区分富农、中农等阶级,“包括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对他们都采取赎买政策”最大程度上缩小受打击面,保证民主改革的团结与稳定。此外,邓小平要求西藏工委在改革过程中一定严格要把参加叛乱的分子和一般的藏族人民严格区分开来;在叛乱的反动集团中又必须把坚决反动的骨干分子和协从分子区分开来,有利于争取群众以及巩固扩大民族统一战线。

(一)边打边改

民主改革后的西藏社会形态顺应历史发展,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适应使西藏发展成为必然。对于西藏的发展而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要不要“趁热打铁”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论点所在。当时党内出现了急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左”倾思想,1961年全国大范围内掀起“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浪潮,各地纷纷加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行列,著名藏学学者王小彬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错归咎于西藏工委。与其强调工委急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央发现后纠正工委的失误,倒不如说这是全国‘反右倾,鼓干劲’的严重后果。”①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9. 在冒进思想的影响下,西藏地区开始大面积出现公社化运动,民主改革运动中分到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又归集体所有,“一大二公”的现象引起群众的恐慌与不信任。

早在解放西藏初期邓小平就要求要贯彻“稳”的思想,“对少数民族的许多事宜,不盲动,不轻率的跑去进行改革,不要轻率的提出主张。”② 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96. 1960年中央下达西藏停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命令,11月15日对西藏工委做出批复:“西藏地区在近几年内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要试办农业合作社”。次年4月20日,邓小平听取李维汉关于西藏工作的汇报,认为在办合作社这件事上步子迈的大了些。次日在听取杨静仁的报告后与周恩来一同主持召开会议,讨论并制定《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指示》(简称“四·二一”指示),认为今后西藏工作必须采取稳定发展的方针。《指示》围绕“一个中心”、“三个不利于”和“六项工作方针”对今后的西藏工作方向做出了阐释。

1958年邓小平在接见张国华时曾明确指出:“和平的方针是不变的,但完全和平是不会的”,同时告诫邓少东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巩固自己的阵地,维护交通,如威胁交通有把握就打……提高警惕,生产时把枪放在旁边。”④ 阴法唐.铭刻在世界屋脊上的历史功勋一邓小平同志与西藏和平解放[J].中国藏学,1992(1):3-13. 全面武装叛乱的掀起使先前中央理想的民主改革形式破裂,被动采取以军事打击摧毁封建的“政教合一”制度,从根本上彻底废除农奴制,实现广大西藏人民真正的解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讨论西藏叛乱问题会议上,邓小平强调:“当前首先是准备坚决平息叛乱,改组西藏地方政府,改组藏军,实行政教分离,然后实行民主改革。”⑤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496. 为了在方针实施过程中兼顾平叛与改革的关系,1959年5月7日,邓小平在审改中共中央《关于在西藏平息叛乱中实现民主改革的若干政策问题的指示(草案)》时作出批示,指出“西藏的民主改革必须同平息叛乱的斗争结合起来,充分地进行。”⑥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10.

(二)区别对待

1959年5月31日,中央对西藏工委做出批示,指出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必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实行以肃清反叛分子,构建有利的改革环境和破除封建压迫,还原西藏人民人身自由,保证人民生产生活基础为目的“三反双减”运动;第二步才是人民民主领导下的土地革命运动。考虑到西藏与内地的差异,且群众基础相对薄弱,以暴力手段一味地进行生产资料的没收只会加剧事态恶化。加之从1959平叛的情形来看,西藏内部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思想分化,拉萨平叛后邓小平主持讨论了对《当前平叛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决定》的修改,文件采用“区别对待”的思想,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制定了改革政策,力求在争取革命力量的基础上确保改革的开展。(如表1)

表1:“区别对待”的具体政策

1959年3月20日,西藏地方上层叛乱分子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中央西藏军区驻地进攻,露出全面武装叛乱的嘴脸。西藏民主改革的计划被迫提前,按照中央指示,以和平方针为基础,实行有步骤的、彻底的民主改革。

三、稳字当头,全面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西藏发展的重大课题。民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左”倾冒进思想直接影响西藏社会的稳定。如何在务实的道路上寻求西藏稳定的发展状态,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防左防急

“边打边改”并非哪里叛乱,就在哪里镇压,实行改革;而是在全面叛乱的基础上,实行先平先改,后平后改的政策。1958年10月11日《中央关于西藏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指示》对于改革问题作出明确的表述:“如果不是西藏和昌都发生全面性叛乱,我们六年不改的方针是不变的。不可采取零零星星的‘哪里叛乱,就在哪里改革’的办法。否则对于全局是不利的。零碎敲打,决不能解决问题。”③ 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西藏军区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西藏平叛(内部本)[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76. 中央意在全面打击摧毁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促进民主改革。

以下对传统PASTd算法和本文提出的改进PASTd算法进行仿真比较,基于线性阵列,阵元数M=8,工作波长为0.1 m,阵元间距为0.05 m。假定有四路信号到达天线阵列,其中期望信号的方向为20°~30°,3 路干扰信号的角度分别为-40°~-30°,-15°~-10°,50°~60°,快拍数为1 000。

“一个中心”即:“稳”字当头防左防急。指示明确指出“从今年算起,五年以内不搞社会主义改造,不搞合作社连试点也不搞……在这五年我们在西藏的一切……都一定要力求稳妥,都要防左防急。”③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5. 大搞公社运动使得与内地相比本身就发展滞后的西藏在执行上容易出现偏差,许多地方借公社化思想指导互助组的工作,形成了“明组暗社”的情况,在对形式不了解的情况下将先前分配给各农户的土地又归互助组所有。在搞不清互助组与合作社这两个概念的情况下,组内效仿合作社搞起了“搞集体、搞统一、搞协作”的形式,还形成了数量不等的公共财产和公共积累。贯彻执行混乱,引起人民内部矛盾。邓小平在《指示》中指出,西藏经两年的激烈斗争,如果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没有使农民安心的发展生产就不能够在通过实践进行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现实教育有碍于我国国家稳定和西藏后期发展。依据上述思想,邓小平在《指示》中围绕西藏如何改革提出了六点要求,分别从经济上,思想上和社会稳定层面上作出了对人民有利的决议,并对做好统战团结工作,党的队伍建设和西藏民主制度的建立作出了具体指示,巩固了民主改革成果,为西藏向社会主义过渡铺平了道路。

(二)要让农牧民富起来

1961年西藏地区基本实现民主改革。此后西藏经历了第一个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此时,全国上下正火热进行公社化运动,实现西藏由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一时间引起我党西藏工作的热议。面对民主改革后形成的稳定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邓小平针对西藏今后的发展方针、路线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示。

1961年4月邓小平在“四·二一”指示中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以实事求是为依据,让农牧民富起来为根本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西藏在经历过两次大的社会变动之后,人民都迫切希望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今后的工作不仅要防左防急更要稳步发展。从西藏的地形来看,牧业所占面积较大,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和农业在整个西藏经济中所占比例高达2/3,大力发展农业,并同时发展商业和农牧业为主的手工业,是西藏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要通过增收农业、稳定牧业、搞活贸易三条途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硒是仔猪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仔猪缺硒时突然发病,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关节肿大,瘫痪,严重者突然死亡,剖检时可见肝坏死,肌肉苍白、萎缩,心包积水等病变。发病特点是营养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快的仔猪最先发病。仔猪3~5日龄肌注亚硒酸钠0.5 ml,断奶时再注射1 ml。

“我们试着为Carys拍摄了几张她身着gi 的照片(gi 是巴西柔术的传统道服,由短上衣和裤子组成),但我还是觉得她穿日常训练服的样子更有抓拍的感觉。”专家意见

首先在保证农业在西藏经济中的不可动摇,保证粮食增收,农业增产,把农业提到首位,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开展爱国丰产运动。邓小平在《指示》中明确提到:“农业不发展,基础不打好,交通问题不解决,要想发展工业是不可能的”。④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7. 在民主改革中,农区最先实行改革,巩固农业发展,促进西藏粮食增长,实现发展农业,稳定牧业不仅有助于西藏经济建设同时也是巩固工农联盟,巩固祖国边疆问题和民族团结的根本。其次,在牧业上,牧区继续“两利”运动,确保畜牧业兴旺发展。民主改革时期没有对牧区的生产资料进行分配,实行“谁放谁收”政策。邓小平指出“在西藏当前的具体情况下,所谓发展生产,主要的就是发展农牧民的个体经济,农牧民富起来。因此,我们在西藏一切政策的基础,就需要放在使农牧民富裕之上”。①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2.注释:“两利”即牧工,牧主两利,主要是为了维护牧业发展的稳定.
注释:“三不”即不分配生产资料,不划阶级,不搞阶级斗争.
注释:“三反运动”即反叛乱,反封建特权,反剥削. 最后鼓励支持贸易自由,在价格要公平合理,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实行适当补贴的原则,为确保贸易搞活,除了增开贸易点之外,可保留习惯性的交换方式,并放宽贸易条件,防止贸易经济制度限制过多而阻碍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邓小平指出以上方针政策的实行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对办农业合作社一事进行反思,吸取教训,要求西藏工委和各地进藏干部在工作中厉行因地制宜、强化技术、实事求是的原则。1961年西藏工委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先后深入各个地区实地调研,制定出《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和《关于牧区当前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关于边境当前工作的若干指示》,并于1962年初恢复正常稳定的生产工作,到1963年全区扩大耕地面积实行水利灌溉比1961年增长13%以上,196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3亿斤,比1960年增长29.3%,1963年牧区牲畜数比1960年增长30%以上。② 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6. 真正实现了让农牧民富起来,开创了西藏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性起点。邓小平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思想是党在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了邓小平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创新思想,也蕴含了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集中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成果在西藏的成功实践,也是当下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

由于问卷(思维导图)是开放性的,调查对象提交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要素名目繁杂。笔者先将概念相近且属于同一范畴的评价要素进行合并归类,然后按“教师”“学校”两个板块分别统计,并算出分值。确定各评价要素认可度的标准是:分值在90分(含)以上的为高认可度;75-90分(不含)之间的为中等认可度;60-75分(不含)之间的为低认可度,具体见表1和表2。表中存在a、b、c三个选项的人数之和与调查对象总人数不合的现象,原因是有的调查对象没有在相关子项中填写内容,但平均分值的计算仍然以 122人为基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文员会,西藏军区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西藏平叛(内部本)[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国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西藏革命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5]阴法唐.镌刻在雪域高原上的历史丰碑—邓小平与西藏[J].纵横,2004(8).

[6]阴法唐.铭刻在世界屋脊上的历史功勋一邓小平同志与西藏和平解放[J].中国藏学,1992(1).

[7]江村罗布.辉煌的二十一世纪新中国大记录——西藏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8]王小彬.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格桑次仁

标签:;  ;  ;  ;  

邓小平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思想解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