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研究
刘亦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本文通过使用湖北省两县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验证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行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建立官方信息平台等建议,从多个方面提升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非农转移;Logit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现代化迅猛发展。但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均等问题严重。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农村社会发展缓慢,城乡差距大。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更多地引导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入其他产业。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逐渐升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领域的变革。互联网的使用毫无疑问会加速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降低信息的传播成本[1]。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外界的就业信息,改变依靠亲友、熟人介绍等传统就业模式,从而减少非农转移成本,使得农村劳动力更易进行非农转移[2]。本文依靠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互联网使用是否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影响。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对两组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的数据来自201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暑期调研。调查地包括湖北省蕲春、监利两县范围内的33个行政村,调研的主要形式是派遣调研员深入基层,进到农户家中以访谈的形式填写问卷,共回收问卷575份。根据本研究需要,剔除缺失本研究所需指标的问卷后,得到样本563个。
1.2 模型设定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互联网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将是否存向非农行业转移作为二向性问题,发生转移的概率设为P,其与自变量x1,x2,x3,……,xp之间的Logistics回归模型为:
将3组患者临床各项数据均输入SPSS 13.0软件中,3组患者各项检测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为了确保所有自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在进行Logit回归分析前,首先对所有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本文选用方差膨胀因子(VIF )与容差值(1/VIF )作为评价指标,一般认为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0,容差值大于0.10,可以认定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加强湖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现状研究,是适应当前我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经济互通与繁荣的时代背景的体现,也是促进和实现大学生多元能力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的有力举措,既可以在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中有效推动湖南文化的传播,还能切实的提升湖南高校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谋求良好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应该从利用网络环境构筑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与学习氛围、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建立英语自主学习互评机制与监督体系以及尽可能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培训三 个方面来加强湖南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效率,加快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其中,Y指是否发生转移,βn是估计系数,Xn是自变量,ε是随机扰动项。
由此可知农村劳动力不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概率为:
定义:Logit(P)=ln=[p/1-p],为Logistic变换,即Logit(P)=β0+β1X1+β2X2+……+βnXn
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Logit模型可以表示为:
本文使用了统计分析软件Stata14测算各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首先,将互联网使用作为因变量,其他5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得到的多共线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153,容差值都在0.89以上。显然,互联网使用变量与其他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然后,依次选择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等自变量重复以上操作,综合全部回归结果,方差膨胀因子都低于10.00,而且容差值均高于0.10。因此可以判定,本文所选用的互联网使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6个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经过数学变换得:ln=[p/1-p]=β0+β1X1+β2X2+……+βn Xn
2 变量选取
2.1 因变量
本研究选取的自变量分为核心自变量、控制变量两类。其中,核心自变量为互联网使用情况,控制变量则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政治面貌5项个人特征。
2.2 自变量
因变量为受访者2017年是否发生劳动力转移。若受访者离开第一产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半年以上,则认为发生了非农转移,反之则未发生。
根据调研问卷及数据,本研究选取各项指标定义及赋值如表1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其三,学校应该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所喜欢的学校文化是我能够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我和领导交流工作之内的事情能够比较畅通,学校也能创造一些条件让我工作做得更好,学校能够支持我的发展。”[HDW—ZQY]“希望能够像芬兰、北欧模式一样。学校对教师入职门槛比较高,但是入职后对教师要求比较松,没有直接的考评,而代之以支持和鼓励,使得教师教师能够自我成长,能够进行很多自发性的研究,达到一种自我提高过程。”[HDW—YXQ]
表1 变量定义与赋值
表2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以互联网使用为因变量)
对于学时安排,调查中有78名(21.61%)学生认为理论课授课速度较快,272名(75.35%)学生认为适宜,11名(3.05%)学生认为较慢;调查中有135名(37.40%)学生认为实践课对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很大,210名(58.17%)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16名(4.43%)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或不清楚有无帮助。
3.2.2 评价方法(1)期末操作考试按健康评估实训教学大纲要求,实行评分标准一样、操作项目一样、考试时间一样,两组按学号抽签考试,操作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90分以上为优秀。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成绩以Mean表示,采用t检验;优良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2 二元Logit回归分析
本文通过使用Stata14软件对所有指标进行二元Logit回归分析,研究所选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互联网使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5项指标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其中,年龄为负向影响,其余为正向影响。政治面貌指标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互联网使用指标在模型1中的回归结果表明,其每提高一个等级,发生非农转移的概率增加45.49%。而在模型2中,添加了控制变量后,其每提高一个等级,发生非农转移的概率增加30.22%。这不仅说明互联网的使用确实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而且手机上网相对于宽带上网具有更明显的作用。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便捷地接触到就业信息,大幅降低了获取非农就业信息的成本,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表3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影响Logit回归结果
性别指标在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非农转移与性别有明显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比女性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高125.46%,也就是说农村女性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低于男性。可能的原因是受传统家庭分工的影响,男性外出务工以获取家庭生活来源,女性更多地在家中承担料理家务以及养老抚幼的责任,而且男性由于性别优势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受欢迎,农村女性进行非农转移的路径相对较窄,所以男性进行劳动力转移的比例更高。
“思维可视化”即将隐性的思维方法、思维路径等显示出来。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最有效方式便是用“图”把“思维”呈现出来,使学生经历从知识到思维、从学会到会学、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该策略核心是思维,可视化的图是思维工具。
年龄指标在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非农转移与年龄有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年龄每增加1岁,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降低2.01%。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年龄越大,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越小,而越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则越愿意选择非农就业,离开第一产业。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农村劳动力,年老者有更重的家庭负担,不仅有父母子女需要赡养,身体状况也无法与受市场欢迎的年轻人相比,家庭压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因素阻碍了年老者的非农转移。
受教育程度在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非农转移与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每提高一个等级,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提高30.98%。这说明学历对于非农就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劳动力越倾向于进行非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水平越高,劳动力市场也会越欢迎,同时就业竞争力也越强,收入也越高。因此,高受教育程度的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的概率更大。
婚姻状况在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是否进行非农转移与婚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已婚劳动力相比未婚劳动力发生非农转移的概率增加38.23%,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进行非农转移。可能的原因是结婚带来了新的家庭负担,相对于较低的农业收入,已婚农村劳动力选择通过非农转移来获取更多报酬以提高收入,缓解家庭负担。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基于湖北省两县的调研数据,利用Logit模型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促进作用,并发现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在不同水平上对非农转移存在影响,其中年龄是负向影响,其余三项是正向作用。
4.2 提升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促进作用的建议
4.2.1 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互联网的使用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外地的就业信息,极大地降低信息的传播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有利于增加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降低农村居民接入互联网的成本;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作用,通过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更好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就业信息[3]。
4.2.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除了互联网使用外,受教育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于非农转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强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教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4]。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专业技术,提升人力资本,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5]。
4.2.3 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建立官方信息平台。互联网固然便利了信息的传播,但网络诈骗、信息泛滥愈演愈烈,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不易识别的虚假信息,对于互联网使用者辨别真伪构成了很大的挑战。政府部门应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运用多种手段抑制虚假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减少虚假信息造成的损失;建立官方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提高信息可信度,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力双方匹配效率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张刚.互联网是否促进了农村非农就业:基于CGSS数据的经验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3):106-108.
[2]赵羚雅,向运华.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非农就业[J].软科学,2019(6):49-53.
[3]徐辉,刘玉成,张明如.多元就业条件下农民就业选择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0):108-111.
[4]周冬.互联网覆盖驱动农村就业的效果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6(3):76-90.
[5]马俊龙,宁光杰.互联网与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J].财经科学,2017(7):50-63.
[6]应永胜.新生代农民就业选择与经济收入异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7):32-37.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24-19-3
作者简介: 刘亦农(1996—),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
标签:互联网论文; 非农转移论文; logit模型论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