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世界史教学与全球历史的兴起_世界历史论文

美国的世界史教学与全球历史的兴起_世界历史论文

美国的世界历史教学与全球史的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历史教学论文,全球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史(global history)是一种新的世界历史研究视角和世界通史编纂方法。它注重比较跨社会边界的历史过程,考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分析跨社会的总体历史发展模式和过程。全球史不以民族、政治、地理和文化区域为单位考察历史过程,而是把那些对跨地区、某块大陆、大洋、半球甚至全球有影响的事件作为考察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界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学术交流日益紧密等,全球史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1995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把“全球史是否可能”列为大会主题之一,全球史的研究和教学成为当今国际史坛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主要从世界历史教学的历程看全球史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美国世界历史教学的影响。

一、美国传统的世界史课程

美国大中院校传统的世界史课程主要是世界通史和西方文明史。这两门课程的兴衰起伏折射出全球史兴起前美国的世界历史教育演进过程。

通史教学与美国大中院校的人文教育发展紧密相关。19世纪是美国公立高中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学历史课程相应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创办于1821年的波斯顿英语高中是美国第一所有记载的开设被称为“通史”的世界历史课程的学校,它是为拉丁学校教师提供古典语言学习背景所开设的。19世纪后期,美国大学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1880-1925年,美国大学生人数增长了4.7倍。①与此同时,一些研究型大学诞生了。到19世纪90年代,大学里以研究为基础的历史教学已经形成,通史和美国史成为大学历史系的两门必修课。学习历史课程的学生人数剧增。1896年,美国历史学会的一份报告说,“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学习历史(包括美国史)的学生在过去10年里增加了152%,其增长率只低于代数学。”②

这些“通史”课程的内容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论”、宗教和种族主义色彩。高中的“通史”主要讲授包括《圣经》历史和古典神话在内的古代欧洲历史,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它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历史只是基督教作为“真正宗教”的故事。随着19世纪宗教思想的衰落,这门课程的教材编者开始转向种族主义和“进步”等世俗主题,逐渐增加了现代史的内容,但仍然集中于西欧历史。例如1889年大学和中学使用的“通史”教材只在第一章古代史中包含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最后一章则主要描述19世纪后期欧洲历史,这是当时常见的进步史观的典型例子。③当时的所谓通史教材以鼓吹种族优越论为能事。如威廉·斯温顿在19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世界史纲要》中解释说,“我们完全有权利说雅利安人是‘进步’的独有种族;大部分世界历史必须叙述雅利安人各个国家对共同文明所做的贡献。”④1889年,菲利普·迈尔斯继续以种族主义为通史主题,为欧洲历史的优先地位提供论证。他解释说,“在所有种族中,只有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显示为更为完美的种类,无论从体质、智力还是从道德水平看。”⑤有的历史学家甚至公开声称,“欧洲各民族的历史能够在档案中发现,海外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只能在田野中发现。”⑥

到20世纪初,通史课程的内容枯燥,教学方法生硬,以死记硬背一些欧洲历史事实为主要手段。一名教育家事后回忆说,“仅仅把王朝的和教会发生的事情串联在一起……主要内容是政治,还有少量对文化发展和宗教冲突的评论。它强调战争和分裂;描述国王、王后、封建领主、主教、教皇和皇帝;强调时间和人名……使历史研究变成了记忆力训练。从地理上看,它局限于地中海盆地、西欧,简单地涉及新大陆、亚洲和非洲。”⑦美国大中院校通史课程教学走向衰落。

西方文明史是迄今为止美国大中院校历史教学最成功的课程。1917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美国“国防部特训教育委员会”号召教育机构为战争动员做贡献,用他们的知识和资源为国防服务。于是许多大专院校设立“特别军事训练营”(Special Army Training Camps,简称“SATC”),培训新兵。1918年7月,国防部教育特训委员会还要求一些大学开设一门新的必修课“战争问题”,让学生了解一战的原因和目标,同时还作为战时人文教育课程。这门讲授一年的课程内容包括两部分:首先是战争的历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原因,其中特别强调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如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第二部分关注交战各国的政府形式和国民特性。到1919年10月,54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为SATC培训了12.5万名新兵。⑧战后,将近一半参与该计划的学校决定继续开设并完善这门课程,增加一战后巴黎和会和欧洲新秩序的内容,用它取代以前的通史课程。其中最成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它把这门课程改造成“当代文明导论”,分析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核心内容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新地位。到1926年,美国已有34所大专院校采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⑨西方文明史课程的成功是一战后美国国际地位、国内形势等因素共同促成的。

第一,国际关系的变化、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一战后西方文明史课程在美国盛行的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人对“进步的”价值观和制度的普遍信仰开始削弱了,美国意识到自己作为“西方文明”捍卫者的道义角色,而美国的教育机构也参与到这种捍卫的活动之中。美国一些欧洲史学家竟然把讲授西方文明史课程当作一项新使命:提供西方不断进步的历史证据,并追溯这个被假设为世界上最美好、最持久的文明的特点。编写西方文明史教材、讲授西方文明史课程被他们认为是“保持西方文明生命力”的最佳方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强调西方历史的优越性来消除西欧现实中的消极阴暗面。为此,有的西方文明史教材甚至不涉及20世纪历史。

第二,从学术知识积累角度看,欧洲历史教学与研究是西方文明史课程开设的前提。19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以德国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专业历史学。美国许多早期专业历史学家都是在欧洲学习或在德国接受专业训练,与此相应地,欧洲历史就变成了美国历史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内容。如1900年左右,堪萨斯州立大学(当时叫作堪萨斯农学院)除了开设一些美国历史课程外,标准的课程目录还包括英国史、法国史、欧洲古代史、欧洲中世纪史、欧洲现代史。1909年该校的课程目录说:“为了真正地理解美国历史,学生必须了解欧洲历史。这是我们研究古代和现代欧洲历史的主要原因之一……”1910年,在美国大学的历史学课程中,45%是欧洲历史,16%为英国史,37%为美国史,有关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课程只占2%。⑩

第三,“新史学”创始人詹姆斯·哈维·鲁滨逊为美国大学开设西方文明史课程奠定了基础。鲁滨逊曾经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学习历史,后来转到德国弗莱堡大学,并在那里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1900-1910年,鲁滨逊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给研究生讲授“西方文明史概论”课程,按照时间顺序讲授西方理性思想的兴起历程。1926年,西方文明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标准课程。为了配合教学,大量西方文明史教材被出版了。这些教材把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历史融合为一本书,供一学年教学使用。鲁滨逊在哥伦比亚大学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这些人毕业后分散到美国各大专院校任教,使该课程在美国很多高校被采用。例如,30年代中叶,哈佛大学每年选修西方文明史课程的学生达750多人。(11)

第四,20世纪初,美国高中教育得到普及,高中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升入大学的高中生比例也在扩大,这是促进西方文明史课程迅速传播的直接因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强调通识教育课程,在历史教学方面,除了美国史之外,西方文明史也变成了全体大学新生的必修课程,而且受到欢迎。

第五,使外来移民美国化。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大量移民涌入美国,特别是来自南欧和东欧的移民。仅1880-1920年,来到美国的移民累计达到2350万。(12)按照当时种族主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标准,这些移民是低等民族。有些人希望这些移民能够接受特定的职业培训。无论种族主义氛围多么浓厚,美国当局在不能剥夺这些移民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同时,决定尽可能地使他们美国化。美国化的内容之一就是向他们灌输美国历史,但美国历史毕竟比较短暂,于是西方文明史又可以大显身手。有些新移民,如意大利人,他们在西方文明的早期历史中发挥了作用,因此通过诉诸共同的西方文明源泉,不仅有助于他们的美国化,而且把美国的组织制度和价值观与西方文明的核心和光荣传统联系起来了。

第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五十年代,西方文明史课程在美国大学盛行。随着美国在二战后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许多美国人认为西方文明的大本营已经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了。西方文明史教学不仅把美国的价值观与源远流长的欧洲文明联系起来了,而且使美国人产生了“美国特殊论”的世界观——惟有美国不会重蹈欧洲的覆辙,能够保持西方文明的繁盛。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爆发,西方文明史教学变成了讲授“自由的历史”,因此它几乎成了美国大专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

二、全球史兴起的教学背景

全球史教学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全球化浪潮导致美国增强了对全球史课程的需求,而长期的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成果为全球史课程的设置铺平了道路。

第一,地区史教学和研究为全球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大学只有少数教师从事非西方世界的历史教学研究,美国之外的地区研究实际上不存在。受到战争的刺激,美国“空前地关注整个世界”。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随即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由它起草了一份美国高中和大学教授亚洲历史的备忘录。该委员会认为,一个受过教育、希望积极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应该知道世界的发展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3)美国知识阶层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意识从此不断增强。随着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出现,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为了美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人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民族、文化和组织。换句话说,美国希望在战后世界舞台上扮演新角色,这需要历史知识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从40年代后期开始,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都倾力支持“地区史研究”。地区史研究成为美国史学家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拉美、非洲、中东、东南亚研究学会相继成立。卡耐基基金会则资助一些大学开设地区史课程,如“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对亚非拉地区历史和语言的广泛研究,不仅极大丰富了美国史学界对这些地区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了解,而且提供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和全球视野,这是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

第二,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文明史课程不断遭到批评。这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西方社会史家开始怀疑西方文明史课程对西方文明统一性和进步性的假设。西方文明史课程的内容以理性和进步作为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并未得到检验,至多是一些历史假设。许多青年教师和学生都反对把西方文明史作为必修课。其次,到70年代,美国大学生的民族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非西方裔的学生人数增多,大学校园里也反映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现实。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许多大学的亚非拉裔美国学生团体常常要求西方文明史课程必须有助于对其他文明的关注。斯坦福大学从此开设历史比较法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比较西方与非洲、拉美文明史。再次,从20世纪8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美国的史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反对历史研究中的任何绝对标准或固定模式,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人们不可能确定并捍卫一套固定的西方价值,因此被当作标准的西方文明史课程自然就成为批评对象。

第三,美国全球史先驱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长期的教学实践。40年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就认为西方文明史课程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他看来,美国大中院校的世界历史课程从来就不是关于世界的历史:它一直是关于欧洲的历史。这个学科一直是西方和其他大陆的西方化,欧洲人一直居于中心,美国在旁边,世界上其他的人都处于边缘。(14)朝鲜战争是促使他极力主张全球史教学的直接原因。他回忆第一次思考世界历史的情景,“朝鲜战争期间,当我们众多学生离开校园前往远东,而对将要面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或没什么理解时,我感到需要另一门全球视野的课程。”(15)1952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西北大学开设了一门世界历史课程。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次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大学、教育领域的私人基金会都认识到,外语教学、国外的地区历史和文化研究都能为加强美国国防服务。斯塔夫里阿诺斯设计了一门全新的世界历史课程,选课对象从本科新生到研究生。1962年,他编写了高中教材《人类全球史》。虽然受到批评,但是这部教材仍然被高中广泛地使用。(16)1963年,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出版了《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1967年,他出版了《世界历史》教材。一位美国全球史专家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授世界历史就是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或者麦克尼尔(的教材)。”(17)

第四,“世界历史学会”的成立和《世界历史杂志》的创办促进了美国的全球史教学。1982年,自70年代以来就开设世界历史课程的美国“空军学术研究院”承办了一次世界历史教学会议,150名大中院校世界历史教师与会。麦克尼尔发表了主题演讲,告诫年轻历史教师,“如果你试图教授世界历史,你将发现它是能够被教学的。”(18)这次会议推动一群历史学家创立了“世界历史学会”。世界历史学会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大中院校的世界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学的世界历史教学,它的章程里有一个保障中学老师担任学会领导的特别条款。自成立伊始,该学会每年都召开学术年会,学术活动十分活跃。1990年,美国世界历史学会创办了学术期刊《世界历史杂志》,使之成为世界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论坛。该期刊主编杰瑞·H.本特利说,《世界历史杂志》的使命是为用全球视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提供一个论坛,为那些采用比较方法和跨文化交流主题的论文服务。

三、全球史课程对美国世界历史教学的影响

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节奏加快,美国的全球史研究和教学得到迅速发展。全球史教学对美国世界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冠以“全球史”或“世界历史”名称的课程迅速进入美国许多大学的课堂,包括常春藤名校。2000-2001年,美国大专院校开设世界历史课程的占59%,公立大学更高达69%;而开设西方文明史课程的下降为46%。(19)有些大学甚至用全球史课程取代了传统的西方文明史。

第二,美国的中学世界历史教学也取得长足进展。1990年,美国全体高中毕业生中,学过世界历史的人数占59.59%,1994年为66.72%,1998年为66.41%。(20)为了应对高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的需要,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从2002年开始提供世界历史大学预科考试,当年考生就达到20800人。(21)到2003年,28个州立法要求公立高中开设世界历史课程。(22)2003年,来自1474所高中的考生达到34268人,增长65%。(23)2007年,参加世界历史大学预科考试的学生人数达到101975人;2008年,上升到124638人。(24)

第三,1994年,美国政府委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为全国高中制定的世界历史教学标准颁布,各州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自愿采用。这个标准引起美国朝野关于世界历史标准的大论战。1995年,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对论战进行了调查,1996年1月发表调查报告,认为世界历史标准在加强中学生世界历史知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历史标准专门调查小组还注意到,世界历史标准使跨地区和时间的比较历史、变化和互动方式的教学成为可能。(25)实际上,为了高中生参加全国统一的世界历史大学预科考试,大多数州还是在略加修订的基础上采用了这个标准。

第四,全球史对西方文明史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西方文明史的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包括与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关系的其他文明。与此相应的是,教材篇幅也扩大了。最初的西方文明史教材为400—700页(只有鲁滨逊编写的达到700页)。到2002年,许多西方文明史教材都分为两卷,每卷达到900页左右。而一本经典的、以欧洲为基础的、由帕尔默等编写的《现代世界史》就超过了1100页。(26)其次,西方文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传统西方文明史教学注重罗列历史事实,灌输所谓西方文明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观念”等,把“西方”与“世界”对立起来。在全球史的冲击下,西方文明史教学开始把西方与世界横向联系起来,考虑其他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或者把西方文明置于全球历史视野中予以考察,而不是把世界其他地区当作解释“西方兴起”的背景。如坚决捍卫西方文明史教学的迈克·多伊勒就提出,在西方传统的基础上,该课程应该更多地考虑“其他民族作出的全部贡献”,对于现代的几个世纪,要强调“西方与世界的互动”。(27)

第五,全球史给世界通史的编写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首先,持全球史观的世界通史教材强调跨文化交流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麦克尼尔认为跨文化互动是世界历史的“主要推动力量”,他的杰作《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就是贯彻这种历史观而撰写的。“跨文化交流”不仅成为诸多持全球史观的世界通史的编纂指导思想,而且作为世界历史分期的标准。其次,全球史力图摆脱“欧洲中心论”对世界通史编纂的束缚。19世纪后期美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几乎不涉及非欧洲世界,例如威廉·斯温顿1874年出版的《世界史纲要》连索引里也没有列出印度和中国。(28)全球史观力图打破“欧洲中心论”,在编纂中表现为欧洲历史篇幅有所减少,非西方国家和地区史的内容相应增加了。相较以前欧洲历史占据绝大多数篇幅的世界通史,在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1963年第一版)中,1900年前的欧洲历史占总篇幅的32%;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8年第七版)中,1900年前的欧洲史只占总篇幅的23%。(29)而皮特·斯特恩斯2001年《世界文明史》(第三版)中,全部欧洲史的内容也只占37%。(30)世纪之交,在美国出版的几部世界通史著作中,非欧洲世界都占有越来越多的篇幅。

纵览美国的世界史教学历程,我们发现,美国国内外形势变迁、对外政策导向和需要是促使美国从所谓“世界通史”向西方文明史、全球史教学演变的根本因素。这或许也是美国世界史教学演变历程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之一。

注释:

①Katja Naumann,Teaching the World:Globalization,Geopolitics,and History Education at U.S.Universities,GHI Bulletin Supplement 5,2008,pp.1-22.

②Lauren McArthur Harris,Building Coherence in World History: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ools and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8,p.25.

③Lauren McArthur Harris,Building Coherence in World History: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ools and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8,p.23.

④转引自Gilbert 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i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Spring,1990,pp.23-76。

⑤转引自Gilbert 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i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Spring,1990,pp.23-76。

⑥Bernard S.Cohn,"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in the 1980s",in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Vol.12,1981,p.231.Edwin J.Van Kley,"Europe’s 'Discovery' of China and the Writing of World History",in American History Review,Vol.76,1971,p.385.

⑦Alexander C.Flick,Content of World History Courses in Schools and Colleges,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of History Teachers of the Middle States and Maryland,No.25,1927,pp.60-61.Albert Bushnell Hart,History in High and Preparatory Schools,Syracuse,1887,pp.5-6.转引自Gilbert 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i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Spring,1990,pp.23-76。

⑧Katja Naumann,Teaching the World:Globalization,Geopolitics,and History Education at U.S.Universities,GHI Bulletin Supplement 5,2008,pp.1-22.

⑨Katja Naumann,Teaching the World:Globalization,Geopolitics,and History Education at U.S.Universities,GHI Bulletin Supplement 5,2008,pp.1-22.

⑩Peter N.Steans,Western Civilization in World History,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er,2003,pp.10-11.

(11)William H.McNeill,Lewis W.Spitz,Giles Constable,Frederic L Cheyette,John Anthony Scott,Paul H.Tedesco,Richard E.Sullivan,"Beyond Western Civilization:Rebuilding the Survey",in The History Teacher,Vol.10,No.4,1977,p.525.

(12)Zane L Miller,The Urbanization of Modern American:A Brief History,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7,p.73.

(13)Katja Naumann,Teaching the World:Globalization,Geopolitics,and History Education at U.S.Universities,GHI Bulletin Supplement 5,2008,pp.1-22.

(14)L.S.Stavrianos,"A 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 History",in Shirley H.Engle ed.,New Perspectives in World History:3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Washington,D.C.,1964,p.616.

(15)Gilbert Allardyce,"Toward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i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Spring,1990,pp.23-76.

(16)John P.Mueller ed.,Proceedings:The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Greeley,Colo.,1986,pp.1-6.

(17)Kevin Reilly,"Remembering Leften Stavrianos,1913-2004",in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1,No.2,2004.

(18)William H.McNeill," The World History Survey Course",in Joe C.Dixon and Neil D.Martin eds.,1982 World History Teaching Conference,Colorado Springs,1983,p.5; Warren I.Susman,Annapolis Conference on the Introductory Course,AHA Perspectives 20,1982,p.23.

(19)Ane Lintvedt," The Demogra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1,No.1,2003.

(20)http://www.nces.ed.gov/.

(21)Ane Lintvedt,"The Demogra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1,No.1,2003.

(22)http://www.ecs.org/clearinghouse/39/02/3902.htm.

(23)Ane Lintvedt," The Demogra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1,No.1,2003.

(24)http://en.wikipedia.org/wiki/Advanced_Placement_World_History.

(25)Lauren McArthur Harris,Building Coherence in World History:A Study of Instructional Tools and Teachers’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8,p.70.

(26)Ane Lintvedt," The Demography of Worl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World History Connected,Vol.1,No.1,2003.

(27)Michael F.Doyle,"'Hisperanto':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Glolbal Curriculum",May 1998 Perspectives,http://www.historians.org/perspectives/issues/1998/9805/9805TEC.CFM.

(28)Gilbert Allardyec,"Toward World History:American Historians and the Coming of the World History Course",in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No.1,1990,pp.23-76.

(29)William H.Mcneill,The Rise of the West: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Leften Stavrianos,A Global History: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the 7th Edition,Prentice Hall,1998.

(30)Peter stearns,World Civilization,the Third Edition,New York:Allyn and Bacon,2001.

标签:;  ;  ;  ;  ;  ;  ;  

美国的世界史教学与全球历史的兴起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