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行机制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资源配置机制
新形势下农业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单个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传统农业与现代商品农业、市场农业之间碰撞的结果。单靠农户自身发展和市场完善显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农户与市场结合的角度,来构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建立一个新的运行机制,农业产业化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组织创新。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育的实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有着与以往小规模农户和单个专业农户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表现为:(1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信息的把握更加准确,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加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生产经营决策信息则是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或龙头企业传递给农户的。相对于单个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或龙头企业站得高、看得远、力量强,因而对信息的把握比较准;相对于政府,他们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其利益同农户的生产及整个农业资源配置正确与否直接、紧密相关,因而信息收集工作会更加积极主动,决策会更加慎重。(2 )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加注重合同的作用,农业产供销之间衔接更加紧密,资源配置的效益得到了保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户与龙头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往往都签有物资供应、产品销售或技术服务等合同,这种合同是在平等、协商、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签定的,是一种真正的经济合同,通过这种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供产销之间相互脱节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了农户的利益。(3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的服务更加完善,农业资源实现了在更大规模上的配置,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比较健全,服务比较完善,生产容易形成规模,因而产业化组织可以利用内在的资源配置机制上的灵活及可调节等特点与优势,采取一些措施规避风险。比如在物资供应上,在市场不利时可以实行保本销售;在产品后续环节上,可以积极组织加工,壮大销售队伍,扩大外销,拓展销售市场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产业化组织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加工转化、信息技术服务和销售的投入增加了,生产上资源消耗降低了,整体上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规避能力增强了。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素保障机制
(一)技术保障机制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棚架”问题,科技投入农业经济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不仅实现了生产方式替代,即由专业化、规范化、批量化、社会化生产替代了“小而全”生产;而且实现了组织替代,即由按产供销和技术相关原则形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替代了严格按行政和地域原则形成的组织。这两种替代既刺激了科技需求,又疏通了科技转化渠道,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其次,关键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往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成长的发端。严格意义上讲,龙头企业或组织与农户之间如果仅仅是一种买断型的关系,那么它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只有那些与农户既有着购销或供应,又有着服务关系的龙头企业或组织,同农户一起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仅有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还不能称得上是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只有把为农户专业化生产提供的各种各样社会化服务搞好了,满足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农户及龙头组织都获得了应得的利润,那么才达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因而为农户专业化生产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如此,实践中正是由于掌握和应用了某项种养或加工技术,才使得某些大户或组织逐渐发育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组织。
再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发展路线一般都是梯次拓展,循序渐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发展及组织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呈现出明显的梯次拓展之特征,即由龙头企业或大户开始,然后再到一般农户;由典型示范再到大面积推广;由一般技术到先进技术甚至高新技术;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到资金密集型技术;由自然资源消耗低转化率技术到自然资源消耗高转化率技术;由单项技术到综合配套技术;由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到一般地区,再到较为贫困偏远地区等。
再次,由于诸多原因,技术服务的价值目前只能采取间接、迂回的方式实现。技术作为一种商品是有价值的,技术服务应是有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供给的持续性。然而在农村,有偿的农业技术服务难以直接为农民所接受。多年来许多基层农技及科研部门尝试过开展有偿的技术服务,但结果都不太理想。让农民从口袋里拿钱买技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将技术服务同物资供应、产量目标、产品销售等结合起来,那么它的开展就会容易得多,且易被农民所接受。
(二)物资保障机制
物资保障的目的有二,一是保证物资的及时、足量、按质供应,保证农户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运行;二是尽量降低物资供应价格,减少物资消耗费用,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成本。
1.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物资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单靠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统一供应难以满足农户需要,因而物资保障大都是采用“多头保障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的农户数目一般都有十几户、百户、千户甚至万户以上。这些农户往往并非全都集中在一个村,而是分散在方圆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范围以内。每一个农户仅从事简单的种植或养殖生产,所需物资也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那么即使是发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单靠龙头企业供应农户所需的全部物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龙头企业也存在着一个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发展初期往往提供给农户的物资很少,这样农户大多从多个方面获得所需物资,物资来源较为繁杂。结果一方面农民可以增加物资购买上的选择比较余地,而另一方面,对于物资的质量则难以保证,因为许多物资仅靠直观的判断是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再者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讲,物资供应的分散与繁杂相对也增加了物资供应成本和交易费用。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科技含量较高的物资倾向于外购,科技含量较低且能利用本地资源的物资倾向于自我加工。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育程度普遍不高,组织内部没有一套科学的物资分类标准与严格的物资管理制度和办法。一般地,对于科技含量比较高、加工难度比较大、其物理化学性能不易掌握的物资,比如化肥、农药、兽药、各种添加剂和名优稀特新品种等,大多是从市场上购进或引进;而对那些科技含量比较低、加工技术不太复杂且能够利用本地农业资源及农副产品的物资,比如猪饲料、鸡饲料、兔饲料和利用鸡粪加工的复合肥料等,倾向于自己加工生产。这样一则可以解决农户生产所需部分物资的供应问题,相对减少农民购置物资的交易费用,减少产业化组织运行成本,二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主要是农副产品),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解决一些农村富余劳力,增强产业化组织的实力。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物资保障一般是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规律,即农户自己解决所需物资─→产业化组织统一供应─→产业化组织自己加工、供应;供应种类是由少到多,由主要物资供应,再到多数配套物资供应;物资供应往往与当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紧密结合,并且利用的程度是由浅到深,逐步发展。
3.物资统一供应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物资统一供应相对于统一销售来说风险较小,容易办成。同时实施物资统一供应对于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统一的物资供应可以保证农户的生产需要,减少农户物资的采购价格,更重要的还在于统一的物资供应有一种很强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一是贫富之间调节。对于那些无力购买种苗、仔畜或雏鸡、化肥、饲料、农药、兽药和生产器械设备的特困户,往往采用赊销、低价销售等方式供应各种物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二是丰欠之间调节。在市场行情较好、农户生产产销两旺的时候,统一供应的物资执行市场价格;在市场疲软、农户生产与销售受到较大冲击时,统一供应的物资执行保本价。统一供应物资价格的一高一低,实际上起到了一种调节缓冲作用,即调节了丰欠之间的利益分配,缓冲了市场波动对专业农业冲击影响。
(三)资金保障机制
1.启动资金注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保障的主要方式。启动资金注入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靠发展劳动密集型生产积累原始资金;二是靠政府的投入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动资金;三是靠集资入股或实行股份合作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启动资金;四是靠民间借贷筹措创办资金;五是靠政府协调贷款筹集启动资金;六是靠企业的投入筹措发展资金。
2.滚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保障的主要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大多数都是本着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松散到紧密、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进行的。这里除了技术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限制。许多农业产业化经营往往一下子很难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因而其经营与服务项目在开始时都非常有限。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农户和龙头组织都积累了一定资金,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可能增加其经营服务项目,扩大其生产规模。
3.“农村资金难扶农”:农村金融组织在资金供给方面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农村资金难扶农”,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农发行成立不久,每年都为收购资金的落实搞得疲备不堪,专项开发贷款数量有限,杯水车薪。原有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是在县以上且多为较大的项目,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基金组织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制度不严、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其发展也陷入了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金融组织的趋利性会被强调到不应有的程度。二是主观上,农业的风险可能被高估了,而投资利润率却被低估了。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和部分农产品价格的非市场安排所造成的。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原本应成为农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的农村金融信贷失去了其保障作用。
(四)管理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系统的内部管理,二是组织系统的外部管理。组织系统的外部管理主要是指政府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系,所以这里只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部的管理问题。
1.组织系统内部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正快速提高。尽管农业产业化实践在我国农村只有几年的时间,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仅仅是一种雏形,但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管理的现代化程度却正在快速提高,表现为:一是观念在不断创新。管理现代化首先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的创新。在农村,许多人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不能就农业抓农业”、“用产业化的思想指导农业”、“铁饭碗不一定就是好饭碗”、“以质量和信誉为本”等思想已蔚然成风。二是手段日趋现代化。在农村,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往往最先出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靠微机管理、靠互联网了解信息、靠电话和传真联系、靠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运送产品和原料等已相当普遍。三是管理组织机构精简,办事效率较高。过去在农村无论是经济的、技术的,还是社区的,其管理活动都与行政难以分开,而行政管理就需要“上有对口,下有接口”,所以机构总是精简不下来,乡村一级管理干部过多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同时技术的组织和经济的管理一旦同行政掺合在一起,往往会背离技术和经济自身规律,与农户的经济和技术活动形成“两张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克服了组织管理上的这一痼疾,它要求按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组织经济和技术活动,强调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实施组织管理,这就从制度上摈弃了行政干预。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与农户结成的真正利益共同体,所以它的运作,包括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及办事效率都必须考虑成本、费用及经济利益。
2.组织系统内部管理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而一般农户的管理水平则相对较低。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是由一些技术人员或农村能人领办的,他们的思想意识较为开放,素质较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较深,因而他们会推动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需一个过程。尽管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他们意识到效率的重要,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相对较为昂贵的管理费用及较高的风险,使得他们在采用较为先进的管理时往往顾虑重重。二是技术和信息服务提供得较多,而供销及加工服务组织得相对较少。由于技术和信息服务成本较低,所冒风险较小,因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这两项服务开展的比较多。但是如果仅有此两项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管理必然是一种松散型的管理,临时性的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用得较多,管理上容易出现行为短期化问题。提供供销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着紧密型组织迈出的重要一步,尤其是销售,由于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开展起来难度更大。但只有供销服务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将农户的生产活动同龙头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活动紧密地连成一体。加工服务(包括原材料及其它所需物资的加工和农户产品的加工)是供销服务的进一步深入,也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加工就需要办经济实体,需要较大的投资。加工产品或者是供应农户生产的需要,或者是使农户生产的产品进一步增值,这样农户生产经营的兴衰就完全与龙头组织的兴衰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只有到了这一地步,追求更为先进的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一项迫切需要。
3.“好班长”与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许多靠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及以他为首的一个好班子,吃苦耐劳,团结进取,不断拼搏,最终致富了农村千家万户这样的典型。但渴望全国每一个村都出现一个乐于奉献、艰苦奋斗、具有较强开拓进取意识的“好班长”,带领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不太现实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好班长”与科学管理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富民强村强乡的目标,既要有一个“好班长”,更需要有一个“好制度”,即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无论是谁做“班长”,体制都会约束他,使他自觉地成为“好班长”,这才应该是农村改革的真正目的。尽管达到这一目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以及领导方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这一目的应该成为努力的方向。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的核心。广义上,它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外部环境之间利益关系两个方面;狭义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就是指如何保证农户的经济利益,保证农业生产获得社会平均的利润,保证农民收入与其它劳动者收入大体相当。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这样一种利益机制。
(一)价格调节:利益机制的主要实现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通过价格调节方式,实现其对农户利益的保障。
1.要素供应价格调节。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为农户提供各种要素供给服务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尽量降低供给成本,使农户获得比正常供应渠道价格低得多的各种生产经营要素。这包括:(1 )物资供应价格调节。为了保障农户生产不因市场剧烈波动而大起大落,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物资统一供应的优势,在市场不利时,组织物资的保本或微利供应;在市场较好时,则实行稍低于市场价格但仍能保证正常利润的价格供应各种物资。(2)技术和信息服务价格调节。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内,为农户提供的技术、信息服务基本上都是免费的。(3 )资金供应价格调节。这表现为在向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时,往往是采用优惠的办法,尽量减少资金供给费用,降低资金供应价格。具体有两种:一是协调低息贷款,二是争取无偿投资。(4)土地使用价格调节。 许多地方为了促进养殖、种植等专业化生产发展,扩大一些大户或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往往会在土地使用上为其提供优惠条件,使农户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2.产品销售价格调节。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涨落与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紧密相连。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体积大且不易贮存,价格对农产品生产的调节具有滞后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农产品生产者往往会由于价格的上下波动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农业产业化经营由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实现了资源配置规模的扩大,因而它就有了更强的调节与适应能力以及抵御市场的波动,减少生产经营盲目性的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用产品销售价格调节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让利于民,实施保护价收购。 这主要是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下滑,农户生产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自己较大的资金回旋余地和资源配置上的灵活性,对农产品实施保护价收购,尽量减少农民利益的损失。(2)疏通渠道, 帮助农户适时、适地销售。寻找最佳销售地点和时机,避免出现市场拥挤,是农产品营销活动的一种策略。单个农户对此要么不甚了解,要么无能为力,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此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3 )加强管理,防止无序竞争和削价销售。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都有较强的协调功能,能够防止一些从事专业化商品生产农户的过分市场反应,防止农村出现一轰而上、一轰而下现象的发生。
(二)是“非市场安排”,还是既得利益体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再认识
许多人认为龙头企业或社会服务组织给农户供应低价物资、提供无偿技术与信息服务、无偿或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提供低息贷款、按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等,实质上是工业和商业利润对农民的一种让渡,是一种“非市场安排”。因此他们强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反哺意识,强调“非市场安排”,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撇开农业生产投入的劳动量和农产品价值,单就农户生产所承担的风险来看,它就比一般工业或流通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要大。这表现为:农户既要承担技术风险,又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工业和流通企业承担的主要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尤其是流通企业主要是市场风险。农户投资所承担的自然、技术和市场风险基本上是与家庭财产相联的,并且风险的损益值在其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工业和流通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其个人家庭财产一般没有太大关系,并且大多数属国家、集体投资,亏盈都是国家和集体的,与个人利益基本无关,同时风险的损益值往往只是其总资产中的相对一少部分,承担风险有限。风险与利益是一对孪生兄弟,风险大利益就多,风险小利益就少,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所以,按市场的公正“安排”,农户生产投资应获得比商业活动更高的回报,但长期以来这种既得利益被人为地剥夺了。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的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及产品销售价格方面的调节,实质上是对农户所承担风险的一种回报、补偿。把这说成是一种反哺或奉献,倒不如说是农民既得利益的体现。弄清这一点,对于指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正确处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 1999—11—11
标签:农业产业化论文; 农业论文; 互联网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三农论文; 组织保障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