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与可行性分析论文_楚明华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 湖南张家界 427000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81例疑似肠套叠患儿进行彩超和X线检查。结果:81例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确诊肠套叠78例,其中彩超检查诊断75例,X线诊断67例,彩超检查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15%、100.00%、96.30%;X线诊断为85.90%、66.67%、85.19%。超声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X线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灵敏度、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彩超;小儿肠套叠;诊断;可行性

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是指肠管及其邻近的肠系膜套入相邻肠管内的一种机械性梗阻,如不及时处理,套入的肠管可由于血管受压导致肠壁增厚、水肿甚至坏死,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为开展针对性治疗提供关键依据。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凸显。本文对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81例疑似肠套叠患儿,其中男64例,女17例,年龄2.5个月~7岁,平均(16.28±3.01)个月,病程2h~2d,平均(10.44±1.59)d。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79例,腹痛63例,呕吐53例,果酱样大便24例,腹部包块21例。

1.2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西门子 Premier、GE E8),探头频率3~5MHz,患儿取仰卧位,全腹常规检查,观察有无腹腔积液、肠管扩张,发现异常回声,继续作纵、横、斜等不同切面扫查,观察包块的大小、形态、结构、肠壁厚度,观察有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采用多普勒观察包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包括信号、流速、阻力指数等。所有患儿同时行X线检查。

1.3观察指标 统计彩超检查和X线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彩超检查诊断诊断符合率 81例患儿经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确诊肠套叠78例,其中彩超检查诊断75例,灵敏度为96.15%(75/78),特异度为100.00%(3/3),诊断符合率为96.30%(78/81)。见表1。

3讨论

肠套叠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肠痉挛、肠管蠕动紊乱等有关。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男性比女性多2~3倍,本组资料中男患儿较女患儿多2.76倍,与资料报道相似[1]。既往肠套叠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触诊、X线检查。但部分病例发病较早,患儿仅有哭闹表现,腹部常不能扪及包块,而X线检查常有辐射,从而影响其使用。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方便、无辐射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肠套叠的诊断,尤其高频超声的出现,可清晰显示肠管壁细微病变,因此对小儿肠套叠诊断准确率更高[2]。

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为同心圆征或套筒征。其中横切面表现为高回声和较厚低回声,前者为浆膜层和多层压缩的黏膜,后者多为水肿的肠壁和网膜,纵切面表现为高低相间的回声带,可能由于套入部肠壁黏膜、浆膜反折叠引起。若肠腔内仍有气体回声则表现为假肾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低频超声可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扫查,不仅能全面显示脏器毗邻结构,而且深度扫查可发现直径> 3.0cm的包块,能准确测量较大包块套筒长度,对初诊患儿可初步排除急腹症是否为肠道疾病引起。但由于低频超声不能清晰显示肠壁结构、小肠套叠回声,对少量腹腔积液显示也不佳,对小肠套叠容易漏诊。高频超声诊断仪可清晰显示包块细微结构、肠套叠中心部位的淋巴结、近场区域的肠壁结构,并能准确测量及反映同心圆外层低回声环的厚度、肠壁的水肿程度,从而为肠套叠的诊断提供较好的依据。

加用彩色多普勒后,可快速分析局部肠壁的血流情况[4],从而为临床选择复位方式提供依据。如果血流信号增多,复位方式可选择空气灌肠复位;如果血流信号稀少者应注意观察,谨慎选择空气灌肠;如果血流信号消失,且套叠肠管内结构不清、伴有腹腔积液、肠蠕动减弱,应考虑肠穿孔的可能,及时行手术治疗[5,6]。

本组资料中,超声检查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15%、96.30%,与资料报道相似[6],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本组资料中超声检查特异度达到100.00%,提示超声检查可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的较好的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高频探头使图像检查的分辨率较高,可准确、清晰显示扫描部位的具体情况,包括肠壁、包块的细微结构、局部淋巴结等,并能反映局部肠壁的血供情况,通过血流信号的变化为诊断及治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超声检查肠套叠需要用急性阑尾炎、胃肠道肿瘤、闭孔疝相鉴别。

闭孔疝腹部横切面上显示与肠套叠相似的靶环征,但包块距腹壁较远,在腹部的位置较低。可采取超声监视下诊断性水压灌肠,随着水压增加,包块中央圆孔中出现喷水现象,而不是肠套叠水压复位时所见的套头与液性无回声区之间的杯口状影,且水压灌肠时包块不消失。小儿单纯性阑尾炎尽管也出现同心圆征,但直径更小,且纵切面上可见低回声的阑尾结构,呈盲管样。胃肠道肿瘤呈假肾征,但多见于成人,无肠套叠的多层次结构。

总之,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操作方便、灵敏度、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性,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重要方法,并可为该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左汴京,祝黎伟,王 丹,等.高频彩超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 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933-934.

[2]周荣生.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疗中的运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4,20(31):91-92.

[3]闫卫,郝建华,廖新伟,等.彩超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价值及临床 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1):64-65.

[4]王涓,魏奇龙,杨 静,等.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5):653-654.

[5]刘萍萍,田晓先.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及继发 性肠套叠的价值[J].医学信息,2014,(14):37-40.

[6]左汴京,祝黎伟,王丹.高频彩超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3(5):933-934.

论文作者:楚明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彩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与可行性分析论文_楚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