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对理性原则和观念的控制_康德论文

康德对理性原则和观念的控制_康德论文

康德关于理性的统制原理及理念的统制使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理性论文,理念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1999)02-0033-06

康德在探讨“关于—必然的存在者的存在,在一切先验的说明中所有辩证幻相的发现及说明”中,提出了“理性的统制原理”。这条原理具有两条主观的理性原则:“其一是说我们探求某种必然的事物为一切所予的存在者的条件,即探求至完全先天地说明为止;其二是说这种说明不要去期望它会完成,这就是说不要认为经验事物作为无条件的,借此进一步摆脱那种推导(Ableitung)。”(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A616-617,B644-645、A619 B647、A644 B672、A666 B694,第585、587、606、622页;参见蓝公武译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第441、442、457、470页。)康德认为,这两条原则实际上是纯为诱导的和统制的(heuristisch und regulativ,其意还有辅导的、启发的和调节的、调整的、校准的等),它们都与理性的方式的利益相关,所以能并行不悖。

康德理性的统制原理第一原则告诉我们,对于凡是存在的事物都要寻求某一必然的东西作为它的条件,这一推导与探求是无穷进展的,直到先天的说明某种东西是绝对必然的,探求和说明现存事物的最后根据(本体)为止,不要以任何其他的说明为满足。此原理第二原则是说,在现象领域中不存在绝对必然的东西,我们永远不能达到这个“完全”的本体,就是不可将经验世界的任何部分认为是不受条件限制的或是无条件的。统制原理第一原则是使自然哲学化。这就是一切关于自然的思辨似乎有一个第一原因的存在,我们总感到有一个最高的原因的理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样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现象的原因,以果溯因,不停顿地追溯,达到系统的统一,直达到最高的理念、本体为终止。统制原理这条原则的价值是使人类获得现象界的知识达到可能系统化、理论化的最大统一。然而第二条原则却告诫我们,不要以现存事物的任何规定为这种最后根据,它就是绝对必然的存在。既然不能在现象的整个系统中找到绝对无条件的存在,那么它必然在现象界、在可能的经验的界限之外。这种现象世界之外的存在者是理性思维的绝对必然性,这种信念是由统制的原理而来的。这样康德为先验的神学留下了位置。

在康德的统制原理又不允许在经验之外有绝对必然存在者的存在。因为在现象中构成现象实在性的质料,它的一切规定(包括不可入性在内)乃是一种结果。在这里康德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即质料与形式的关系,质料为形式所规定,质料追求形式,形式是质料的原因。当质料达到形式,这一形式再变成质料再追求更高的形式,不断如此,直追到“形式的形式”,也就是最高的存在者“神”,才达其目的。康德借用此这里是说明现象被规定的乃是结果(活动),结果必有其因,因又在现象内本质仍是属于质料的结果活动,再上溯其因,用这种经验的方法达不到最后的统一的根据。无论质料属于世界任何事物,都不合于“必然的本源存在者的理念”,就是把必然的本源存在者看作是最大的经验统一的原理时,也是如此。这里康德的统制原理揭示的是理性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里说的有限和无限的对立性,是说理性的本性是要从有条件的过渡到无条件的,这种过渡只能从可能的经验中过渡,但可能的经验中不存在这种无限性,这是一种矛盾与对立,但理性统制原理要求必须置世界之外有一绝对必然的存在,它给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人们又自由地不断去追求这个“理想”,不断推溯达到完成这个理想,为世界万物寻找到一个必然存在者为其最后的根据和本源,乃是人类的愿望。这样绝对必然存在的统一体作为无限成为世界之源、人生之本,是人类理性的要求,尽管在经验世界找不到它,但可凭人的理性思维它为“无”、“大全”、“无限”、“绝对”、“必然存在者”等,存在于本体界。理性追求不到它就难于完成人类的使命,理性必须追根究底地达到这个“理想”。这表现人类坚信无限本体的存在。

康德一方面把有限与无限、经验与理想、现象与物自体对立起来,支持这一论点的论据主要是:(1)经验中没有普遍必然性,从有限系列中永远寻找不到无限;(2)从有限向无限的过渡理性必须使用知性纯概念(范畴),而范畴只能在可能的经验范围内使用,不能超验运用到可能经验之外,否则必然产生“先验的幻相”。这是康德所不允许的。(3)从经验观点和先验观点都无法解决从有限向无限之间鸿沟的跨越。我们也能看到康德力图把有限和无限统一起来的思想。支持这方面的论据是:(1)理性本性就有追求无限统一体的能力,追求不到无限绝不休止;(2)理性虽不能从经验和先验的途径跨过有限和无限之间的鸿沟,但理性可以思维一个绝对必然存在体(理念)于经验世界之外,把它作为有限的最高原因和根据;(3)理性可以设定理念和理想,把它作为有限者追求的目标与目的,来完善自身的标准。理念作为本体有其自由的因果性,它的结果必然在经验事物中有所表现,而“理想”是有理念的品格(无限性),又具有经验的品格(个体性),理想是联系无限与有限的中介。虽然这种联系不能在认识论中实现,但是可以在实践理性,特别是审美判断中实现与完成。

我们应当看到在有限和无限的关系问题上,康德在认识论范围内把二者对立起来,但又在道德领域和审美领域把二者联系起来。康德指出:“最高存在者的理想,不是其他的那种考察,而是作为理性的统制的原理而已。”(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A616-617,B644-645、A619 B647、A644 B672、A666 B694,第585、587、606、622页;参见蓝公武译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第441、442、457、470页。)在康德那里正是这种理想诱导我们把世界看成是个整体联系的系统的统一体,有限者是由必然的原因无限者所产生。这样理性的理想给人以一个普遍必然性的系统统一的规律,人们根据这个规律来观察世界的联系与统一。这样康德从先验唯心的观点提出一个新的思想,这就是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的系统,它的构成是依照普遍必然的法则,即系统的统一规律,而这一规律是根据人类理性的理想。这表明康德所提出的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科学系统论的思想,可以说是当代科学系统论理论的思想发端。

康德进一步把从理性的理想所得出的理性的统制原理,看成是构成的原理。但这却有一个过程,这就是说这里包含着一个先验的潜行更替过程,这个过程是把理性的统制原理所导出的必然系统的统一存在体作为一种先验的规定,使其实体化,使这个系统的统一规律的存在体成为实在的存在体的理念,而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原因,使此种实在存在体的理念表现为现实的对象,这种对象便成为知识系统化构成的最高条件。这就是理性的统制原理变成理性的构成的原理。这里的最高存在者就是与世界相关的绝对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它的自身存在作为物自体时,那种更替是可以见到的。但康德只承认无条件必然性的概念,只是作为思维方式的条件存在于人的理性中,并不承认它的实体化成为现实存在的实质的条件。这表明康德只承认统制原理的科学知识构成的意义,不承认这一原理的神学本体的构成意义。康德力图把宗教纳入哲学中给予解释与说明,迫使宗教成为人类理性的产物。他的“先验神学”就是力图表现这种思想和观点。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康德竭力反对宗教神学把知识纳入神学体系之中,所以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理论。

康德把理性一切辨证尝试结果,看成是知性概念的超验运用,认为是无根据的。但康德承认人类理性具有逾越经验界限的自然倾向,理念对于理性正如范畴对于知性,但范畴是关于真理的知识,而理念所产生的是一种“先验的幻相”,可这种理性矛盾是不可拒斥的。

在康德看来,设定理念是为着系统的统一,理念在真、善、美中有着构成体系统一的作用。理念自身是先验的,但康德认为它的应用应当具有正当及内在的用途,但当把理念理解为实在事物的概念时,理念在应用中就成为超验的幻相。越过一切可能经验之外为超验的,在经验界限以内的使用为内在的;如把它应用在假定的与之相应的对象是超验的,如仅其知性相应对象仅指所谓的知性的使用而言是内在的。而一切先验的潜行易替的误谬,康德认为是出于判断而不应归结于知性和理性。康德划分理性的超验与内在的使用是为理念的统一制使用作以说明。康德认为,理性不是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仅是通过知性才有自身的经验的作用。这样理性不是创造对象的概念而是对概念加以规范、整理和统一。这正是理性能使知性概念用之于最大可能的应用,在各种系列中获得总体的认识。知性本身并不与这种总体相关,仅与在条件系列中依据概念所由以成立的联结相关,这样理性就把知性及其有效的应用作为唯一的对象。理性统一概念与知性统一杂多是一样的,理性用理念作为统一多样概念之用,设定理念就是设定了一个集合的统一,这个统一是知性活动的目标,没有这个总体目标知性就仅与部分分配的统一有关,而失去总体的最高统一。

康德说:“先验的理念绝不存在构造的使用”。(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A616-617,B644-645、A619 B647、A644 B672、A666 B694,第585、587、606、622页;参见蓝公武译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第441、442、457、470页。)因以这种误谬方法看待理念,先验理念所提供的某种对象的概念,这样的理念是伪辩的,概念是纯然辩证的。尽管康德在客观上揭示出了理性矛盾,可康德在主观上却不愿承认这种矛盾是正常的。但康德承认理念的统制使用,也就是指导知性趋向某种目标,使人类认识由不统一走向必然统一。设把理念想象成一切途径的交切点,凡是知性的规律性的揭示的任何途径,都集中在一个交切点(理念)的目标上,虽说这交切点在可能经验之外,知性概念实际也并非从这一点而进行,但理念的价值,就在以目标诱导知性,让知性概念不断去追求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使知性概念达到最大可能的扩张及相联结的最大可能的统一。康德一再强调此途径是起自经验的可能知识界之外的实在对象,是一个幻想。正与面对镜子看见镜子后面出现观者的情形一样。理念诱导知性越出可能的经验之外虽有幻相发生,但能扩大人类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系统统一。这也是有价值的,必要的。

理性理念确有使知性构成知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功用。理念在知性所得知识中设定一种完全的统一作为基本要求,正是这种统一使知识由偶然性走向必然性,并依据法则联结成体系。理念不能说是对象的概念,而是在知性规律范围内使认识走上彻底统一的概念。康德又把理性概念(理念)作为认识的标准,凡是认识与之比较而不完全的认识都认为是有缺陷的。如纯土、纯水、纯气等在现实中很难见到,但它都作为理性的规定,以此来观察衡量土、水、气的纯度。理念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划分,这样理念的设定使理性影响了自然科学的分支由不完全趋向完全。

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必然的使用和理性的假设的使用。前者,是说理性如何由普遍来演绎特殊的能力,如普遍性是正确的并且是给予的,通过归摄行程,依靠判断力,归摄进程就是以必然的形式来规定特殊的事物。而后者,是说各种特殊事例是正确的并以规律来检验它,看它是否由规律而来。如果一切特殊事例都是从规律而来,以此来说明规律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那么,我们再以这种普遍性去论证一切特殊事例乃至一切可能的特殊事例,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理性假设的使用。根据理念理性的假设使用,是统摄的,它的唯一目的是把“统一”引入所有的细分的知识系列中,使知识的规律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理念的普遍性。假定的使用并不是构成的,它的目的在于使科学知识的系统统一,知性的规律是以这种“统一”为真理的标准。这种系统的统一纯为一个理念,不应当把这种统一当作已给予我们的,而应当看作是要解决的问题。理性使知性正是在追求这种系统的统一中,发现自身的规律,探求尚未发现的事物的规律性。这里表现了理性的假设的使用是有意义的。

这种理性的假设的使用,理性作为规定者设定理念的存在,使知性概念(范畴)在因果追溯中推进,把知性的杂多概念给予系统的统一,康德称为这种规则为“逻辑的原理”。它的功能是借助理念:(1)是诱导知性向一个绝对必然的目标前进,在自身不能确立规律事例中来确立规则性。(2)知性多样的规律性预以统一,在一个原理下成为系统的统一体系,在方法论上保持前后一致。(3)知性所有的可能的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都具有理性的系统性,并从属于一个更高的共同的原理。康德认为,通过这个共同原理的演绎,说明了理性先验的原理的正确性。它使这一原理不仅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必然性,而还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康德的理性的系统统一的原理,康德是先从逻辑上加以论证,首先寻找到经验事例的逻辑规则,通过现象的比较确定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逻辑同一性。再进一步揭示同一性最高的根据是理性的逻辑原理“系统的统一”。它是逻辑同一性的唯一本源,正是这种“系统的统一”输进人类的知识中的。当这一问题由理性使用转到知性的先验运用,就发现“系统的统一”理念是理性的假设使用。这一假定的根据康德认为是特殊的自然法则应归摄于普遍的法则之下,这一统摄原理是一种调节、节约的原理,它是理性的经济要求,也是自然本身的法则之一。自然科学家正是在这种统一中,提出了分类理论。这样康德从理性与自然的观点确定了这一原理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把它看成是一种观察自然的方法原则。康德把这种系统统一的理性法则看成是一种必然的法则,诚然没有这种统一,则人类无理性,这样就不可能有知性的一贯运用,经验也就缺乏真理的标准。要想保持经验的真理标准,我们必须假定自然的系统的统一。这就承认了它的客观有效性。这种普遍有效性,也就是必须承认这条规律原则从普遍能推导特殊。因此,我们必须把系统的统一原理归于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系统的统一,离开这个统一,特殊就无法存在,失去根据和整体联系。人类对世界的观察,根据这一原理,可由普遍、整体、系统来推导个别、部分和杂多。康德所确立的这种哲学系统论思想,既有其方法论意义又有其认识论的意义。

康德进一步对现象间的类似(同一)与纷杂(差别)作了探讨。在他看来,一切杂多现象可以分为类、种、属,由上至下的区分。类的外延有普遍性,一切类下又有种的分别,种下又有属的分别,属包含着杂多。这种从类—种—属—个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无故减削,这就是特殊化法则或原理。这是一种逻辑的法则,在康德看来,逻辑的法则必须根据先验的特殊化法则才能应用。因为先验的特殊化法则是一个理性的原则或原理,它是以理性规则来指导知性活动的。知性如何对待自然的多样繁杂,我们若能预想有一个差别的连续性以此来探求现象的差别点,这样在“自然中有差别”的假定下使知性展开活动。康德认为,理性为知性准备其活动的领域为:一是由于在更高的“类”下所有杂多的同质的原理;二是由于在更下的“种”下所有同质的事物的歧异的原理;三是为要完成系统的统一,须有一个一切概念有亲和性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为人制定现象纷杂的逐渐增进,从某个种进展到一切其它的种。以上的原理或法则,可称为同质性、特殊性、连续性的原理。连续性原理是说对上溯更高的“类”和下推更下的“种”二种进程的联结中,我们便得到“完全的系统的联结”的理念。这样从上面的三种逻辑原理所制定的系统的统一,能使我们由同质性的法则达到这一最高的立场,也就是一切类中最高的“类”为止,由特殊化的法则引导我们达到一切更下的立场,也就是最大可能的差异。这样把这种原理看成是:方式之间没有空隙,而且有连续性。一切杂多的“类”都是由唯一的最高的“类”及普遍的“类”所分化的。

康德对于连续性原理提出三种法则:第一,此法则使我们对于与无数种类不同的本源的“类”,不是以此为止境而满足,我们要注意其同质性。第二,又要阻抑此种趋向统一的倾向,当我们进而应用普遍的概念于个体之前,应先在概念中区分为各种属。第三,在现象的杂多中,我们发现从一“种”逐渐转移至“他种”之间所有同质性,因而认知种与种之间的关系,是否自一个根干发生,以联结以上二种法则。从逻辑而言,这种连续性法则是逻辑的原理。从自然中连续性来看,它是先验的法则。康德强调这个法则必须以先验的根据为基础,而不应当以经验的根据为基础。康德强调法则的先验性,是说自然知识是从先验法则而来,如法则为经验的,表明法则是从自然中发生的。

康德把这种方式的连续性看作为一个理念,但在经验里却找不到与理念相合的对象。这是由于自然中的“种”也为多样性,因而也必然有不连续的区别量。推溯这样“种”的亲和性若无穷进展,种与种之间的分子必为无限,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这种法则我们不能有任何经验的使用。因我们探求亲和性的阶段到何种程度,用何种方法探求它,这种法则没有给我们以任何标准。

康德认为,我们如把这类系统的统一的原理置于经验的使用顺序中,这类原理所占的顺序为杂多、亲和与统一,每一项都可以看作其完全程度已达到最高的理念。理性以由知性所得到的直接与经验相关知识为前提,依据经验外的理念以探求知识的统一。不管杂多如何多样,杂多的亲和性被看作是包摄于一个统一的原理之下,与事物及其性质、力量相关。康德曾举出这样的事例,我们以不完全的经验,最初我们以为行星轨道为圆形,其后发现与圆形差异,我们推溯此等差异,依据一定的法则,经过无数次的中间阶段,终于改变使我们假定行星运行轨道非圆形又多近于圆形的性质。于是我们达到一个椭圆形的理念。

而康德的理性的统制原理,特别是系统的统一的原理,仍是先验的,它是以理念为诱导,以理性追求理念为方式,是以指导知性的经验运用为内容,但理性对理念的追溯类似于一个渐近线,永远向它接近而又永远不能达到它。当这种理念以其为先天综合的命题,也具有客观的而又不定的效力,用作可能经验的规律。这等理念在努力构成经验时,用为诱导的原理而推进知识范围的扩大效应。但康德认为此等理念不能有先验的演绎,否则不可能。

在康德那里,纯粹的理性原理关于经验的概念是不能构成。因它作为理性原理不能看成是构成原理的经验使用,只能统制的使用,才有其客观的效力。理性的职责就是使知性一切可能的经验的统一以系统化,正如知性的职责是以概念联结现象的杂多及使其归摄于经验的法则之下一样。知性的活动要有感性图式(图型),否则不能形成确定的知识,理性活动也要有个图式,否则理性统一中就会失去知性系统联结其概念的条件和所达到的范围,理性自身也成为不确定者。理性的图式不是别的,就是知性在一原理下所有知识的分化及统一中的最大的理念。这两种图式的不同在于,在应用知性概念于理性图式并不产生关于对象本身的知识,也就是说知性图式产生的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而理性图式产生的是一切知性运用所有系统统一的规律或原理。正是这类规律与原理也能间接与对象相关也可间接适用于经验对象。

康德指出,我称为一切主观的原理不是来自对象的性质,而是来自理性关于对象知识的某种可能的完成的所有实际利益,这就是理性的准则(Maximen der Vemunft)。(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迈纳出版社,汉堡1956年,A616-617,B644-645、A619 B647、A644 B672、A666 B694,第585、587、606、622页;参见蓝公武译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第441、442、457、470页。)而思辨的理性准则颇似客观的原理,完全是根据其思辨的利益。而纯然的统制的原理如为构成的原理,用在客观的原理时,这类原理就会产生自相矛盾。这样康德就把理性的统制的原理不是奠定在客观根据的基础上,而是置于理性的实际利益基础上。

在康德那里理性的统制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它既包括特殊化的原理也含有集合的原理。他认为利用统制的原理来探求自然中的秩序的方法,我们应当把这种秩序要根据自然本身的准则,来确定理性的正当的优越的统制原理。这表明康德在运用统制原理中,既重视理性本身的实际利益和准则,也重视自然本身的准则。理性统制原理远越经验,但却指示知性“趋向系统的统一”的途径和方法。这表明康德能结合理性与自然的双重方面运用理性的统制原理。

我们可以看到,康德虽然以先验唯心论观点,所阐述出的人类对世界认识系统化统一的理论,是对科学系统论思想的哲学揭示,正是理念的设定,人类认识永远去追求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系统的统一。这一思想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标签:;  ;  ;  ;  

康德对理性原则和观念的控制_康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