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心脏病术后的患者早期需要在重症监护室留观,使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辅助治疗,机械通气对于大手术后危重患者的治疗极其重要,但这种辅助治疗往往会影响护患、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为达到有效沟通、对症处理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几种对机械通气患者可行的交流方式,阐述了非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心脏术后;机械通气
心脏病手术是创伤较大,风险很高的一类手术,心脏手术患者,特别是术后当日、术后早期的患者,大多经口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与治疗;还有少数患者因心肺功能不全不能及时脱机或经气管切开予呼吸机支持呼吸,患者初醒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全身各种引流管、动静脉置管等[1],会产生烦躁、焦虑、恐惧的心理,而由于机械通气,患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与需求,更是加重了这种恐惧心理,做出一些不利于病情恢复的不当举措,比如:自行拔管脱机,拒绝治疗等,导致治疗护理的困难[2],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适时有效地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治疗的特殊性,沟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需要制定一套针对此类特殊患者切实可行的交流方式,以确保医患、护患能及时有效地沟通,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缩短带管的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1非语言交流的定义、重要性及必要性
1.1定义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人体动作学)姿势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人际交往及护患关系中,非语言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据调查显示,非语言交流占所有沟通形式的65%,因此它能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表达个人很多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情绪及感觉等。非语言沟通具有多渠道、多功能、真实性、多种涵义、文化的差异性等特点[3]。
1.2重要性及必要性
心脏病手术是属于高风险的一类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返监护室留观待病情平稳后才会转入普通病房,术后早期患者均会借助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或治疗。患者往往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或感受,借助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基本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治疗护理的需求就显得极为重要,熟练运用还能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今后的护理发展中更是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发展的需要。
2临床资料及分析
2.1临床资料
我科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共收治心脏术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共1627例(收治对象均≥18岁),其中搭桥术者487例,换瓣术者811例,搭桥+瓣膜术者94例,大血管125例,其它类型者110例;50岁以上者1123例,50岁以下者504例。
2.2资料分析
通过对上述患者的护理、接触,同事的护理反馈及患者转出之前的反馈意见,我们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年龄大、手术术式复杂、家庭关系紧张、心脏术后因气管切开或心肺功能不全需长时间带气管插管的患者,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恐惧、焦虑的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脏术后患者初醒时,气管插管导致的失语再加上离开家人的陪伴来到陌生的病室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和各种仪器的警报声等会加大他们内心的恐惧,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比如摇头、吐管、扭动身体、想拔管等,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率、血压,甚至出现一些恶性心率失常、血压过低或过高,导致治疗护理等方面的困难,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
3非语言交流的应用
3.1术前非语言交流的训练
聘请专职教师定期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非语言交流的培训,尤其是监护室、手术室等重症科室,针对心脏术后患者由于气管插管不能使用言语交流的特点,制定简单统一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比如摇头表示想拔管、握拳头表示疼痛、闭眼表示想睡觉、揉肚子表示想大小便、咽口水表示口渴等。培训结束后由专职教师统一考核,考核成绩列入工作考核中。患者方面则由监护室术前随访人员进行培训,随访人员除了要详细告知术后气管插管期间的注意事项还要对患者进行非语言交流的培训,培训进行考核,考核以护患双方不产生歧义为原则。
3.2为患者建立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环境
众所周知监护室是收治急危重症,各种大手术后的患者科室,监护室的环境相对密闭,患者对监护室的各种监护仪器相对陌生,吸引器的声响等都会给病人带来压迫感、紧张感,而出现一些病情的恶性变化。因此,我们应该为患者建立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病房墙面尽量避免纯白色,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分段选择的淡蓝色或者淡粉色的墙面,营造温馨的感觉;病房床位之间,间距合理,床帘拉至合适位置,保护患者隐私;避免强光的刺激,晚夜间关掉患者床头的顶灯,只留床尾灯,尽量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护理操作集中操作,尽可能减少噪音的产生,使噪音减到最少;做到不在患者床前讨论病情和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为了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情绪,可以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为患者传递家属的问候和祝福,收听新闻等方法使患者与外界保持联系,使患者心中的积郁得到缓解,情绪变得轻松乐观,使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
3.3细心观察,适时运用眼神交流安抚患者,增加安全感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表达着人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目光接触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它能反映双方的内心意向。当机械通气的患者初醒发现自己张口说话没有声音时,患者询问的目光中往往透漏着紧张、恐惧和无助,此时护士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表达自己的同情、关注与安慰,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与安全感;可以用手轻抚患者额头,稳定患者的情绪;也可以给患者拉拉被子,与其握握手,告诉患者失语只是暂时的,待病情稳定后会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就可以正常讲话了,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接受暂时无法讲话的事实。
3.4运用得体的面部表情,增加患者的信任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该运用得体的面部表情来增加患者的信任。监护室病人病情危重,抢救可能随时进行,工作强度大,工作中应该时刻警惕但不能在患者面前表露出来,护士在工作中过于紧张会不自觉地暗示影响患者,而患者紧张的情绪又反馈性的影响护士,导致护患双方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影响治疗护理的效果。所以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仪表整齐庄重,表情自然愉快,态度和蔼,会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信任感。此外适当的微笑可以使患者心情愉悦,减轻其心理压力,面带亲切、真诚微笑的护士容易得到患者的好感与信任,从而有利于治疗、护理的开展。
通过以上非语言交流技巧与方法的实施,在心脏术后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当中,97%及以上的患者对监护室的护理服务是非常满意的。灵活运用以上方法解决了机械通气期间暂时失语所形成的障碍,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利条件。患者普遍情绪稳定,未发生拔管和拒绝治疗的现象。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语言沟通障碍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侯明君,叶江洪,顾晖.非语言交流在心脏术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7(4).
[2]贾青.非语言交流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
[3]陈小红.非语言交流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2,9:167—168.
[4]王夫花. 非语言交流对机械通气患者的情感支持[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9):264—265.
论文作者:曹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语言论文; 机械论文; 心脏论文; 气管论文; 监护室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