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实践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实践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实践

钟 玲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 广东深圳 518172)

摘 要: 与传统观摩课不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依托教师自身资源的人文属性和生态属性,有效调动并提升教师的自我意识、反思能力、合作和信任关系。同伴观摩具体实施包含:商定合约、确定时长、出席课堂以及总结归纳;通过分析教师实践同伴观摩的案例,得出同伴观摩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 同伴观摩;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发展难点和瓶颈也大多源于此,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微观问题,却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各级学校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但这类活动较多属于行政主导的管理行为,内容和形式上较为宏观。有学者研究提出,教师可以依托自身资源追求专业化发展(Bailey, Curtis, Nunan)〔1〕,旨在从微观视角探讨教师如何立足自身、自主承担并实现专业发展,自身资源不仅指教师个人资源,更多是指教师合作资源,同伴观摩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传统的教学观摩活动,即“听课”,是基于教学管理的视角,而同伴观摩是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开展的。

针对消费市场,目前,海尔厨电已拥有烟、灶、消、烤、蒸、微波炉、咖啡机、厨净宝、冰箱、洗碗机、酒柜11大品类,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烹饪需求,为其定制多样化的厨房烹饪场景,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采购、一站式设计、一站式服务的高端应用体验。比如,卡萨帝天韵套系的全嵌入式设计、天悦套系的中西双厨烹饪解决方案,均已经成为了高端套系厨电的代表,深受高端用户青睐。

一、 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出

Dale Lange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以及专业态度上持续成长的过程〔2〕,他强调了专业化发展的长期性特征。Julian Edge进一步解释:“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试图发现自我、探究教学并找出这两者之间关联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经常自问‘应该如何运用我的发现来引领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我如何能成为一位力所能及的最好的老师?’”〔3〕,其突出了“自身”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教师自主性的重要特点。据此,Curtis, Nunan等学者提出教师以自身为资源追求专业发展的理念。

(二)教师自身资源的属性归类

教师自身资源是指教师的个人信念、态度等,以及各方面能力,同时也包含教师之间的社会交际、精神层面的互动,根据属性可归类为:

1.人文属性的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主义取向认为,教师发展不仅是知识的增长和行为的变化,而且是教师作为具有独立特性的人,对其生命和职业的自我理解的变化,这些理解由个体学习者或实践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而构建起来〔4〕。教师自身资源中归于人文主义属性的有:

(1)教师的个人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能够积极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境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教师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等〔5〕。职业理想指教师对职业充满美好的愿景,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感,直接影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职业态度指教师对职业的工作方法、发展前景、价值取向等内容的看法,良好的职业态度有利于教师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具有较强职业责任感的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行动力和积极性。概而言之,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是指引教师实现长期发展的总方针。

(2)教师的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

○ 可以适当参与课堂活动,但是要尊重学生的观点。

瑞丰生态(集团)营销中心总监胡学敏表示,瑞丰生态将会以土壤修护研究院为核心,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基层土壤修护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建设、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的方式,凭借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体系解决土壤和种植问题,帮助传统经销企业转型成为经销服务商,实现企业、经销商和农民等多方的融合共赢。

β2-MG是由淋巴细胞或者其他有核细胞分泌一种内源性低分子量血清蛋白质。血清中的99.9%的β2-MG会被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向血液中反流,以此保持β2-MG在体内的恒定。但当近曲小管轻度受损时,尿液中β2-MG会显著增加[7],可见人体肾脏的损伤程度与β2-MG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3)教师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于情景需求与个人本身执行能力关系的一种评估和判断〔10〕。对于教师而言,则指教师对于自身能否利用所具备的技能去完成教学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较高的教师更坚定地相信自己能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动力。反之,则对教学能力的提高表现出较消极的态度。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有成就经验、替代性经验和情绪状态等。成就经验指个人在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成功的体验会提升自我效能的预期;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成功地执行某项工作,得以提升效能的自我感知;情绪状态良好的个体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能力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应对压力、情绪事件时表现出积极心态。通过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观摩他人的教学,掌握教学应变能力,教师自我效能感能够得到提升,有助于激发教学智慧,丰富教学经验。

2.生态属性的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认为,建立一种合作的教学文化对教师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生态取向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认知主体不是单个个体,而是由个体组成的共同体,知识是通过个体间协作而建构的,强调社会文化的生态制约着个体的意义建构〔11〕。生态属性的教师自身资源有:

(1)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

DanLorti把课堂教学比喻为“蛋盘形职业”(the egg carton profession)〔12〕,意指每一间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独立的,但是教师的独立自主不意味着只照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仅凭自己个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教学,会造成主观片面、故步自封的局面。

合作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观察和思考。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公开、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分享,才能取得进步(Curtis,2004)〔13〕。在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无论资历或年龄,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特点和优点值得同伴学习。但合作是原则性的,教师不能失去其独立自主性,而是在求同存异基础上保留个性,形成风格各异、百花齐放的教学生态。

(2)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

当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与同伴开展合作交流时,难免会将他的弱点展示出来或者带来观念上的冲突,只有充分的信任才能消除顾虑,给教师带来安全感,使其专注于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间建立信任后,更愿意发表观点、分享课堂故事、反馈意见并提供协助。和谐互信的氛围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和归属感,从而在精神层面和知识技能层面实现同步发展。

合作和信任是教师发展的生态条件,离开它们,教师对教学的反思程度会受到极大限制(Zeichner and Liston,1996)〔14〕。信任来自教师平等互利的共识和发展的共同愿景,需要培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识,防止出现自上而下、管理主导的合作文化。建立互信合作关系是一个需用心培育的渐进过程,本着平等互利的合作才能维持稳定,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从小范围的同伴互助做起,逐渐营造开放包容的职业生态。

上述各属性的自身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沃土”,教师可在此精耕细作,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同伴观摩集中体现了自身资源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教师首先要区分传统课堂教学观摩与同伴观摩的不同。

二、传统课堂教学观摩

课堂观察专家瑞格(E.C.Wragg)提出,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常听课〔15〕。新教师可以通过观摩指导教师如何授课、管理课堂以及跟学生互动,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但是调查发现,不少教师抵触上传统的观摩课,即“公开课”〔16〕,观摩课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主要归结以下问题:

(一)传统观摩课主要以评判教师为目的,缺乏教师的自主性

传统观摩课常见的形式是教师为接受督导而公开自己的教学,或者是优秀教师展现教学最出色卓越的一面,以期获得领导和同事的表扬和称赞。上课教师处于被评价或被审视的位置,听课教师在评分表上逐项打分,最后得出这堂课“好”或“差”的评价。Marion Williams认为,带有评判目的的观摩课往往造成上课教师紧张焦虑,谨小慎微,担心出错,对其教学能力和水平造成较大的压力考验〔17〕。长此以往,教师失去开展观摩课的内在驱动力,不愿公开自己的课堂。

(二)传统观摩课的组织偏于行政化,缺乏针对性

开展观摩课多数是为了配合开展学校定期的教研活动或者校际间的交流,又或是教师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例行公事,因此观摩的随机性较大,听课犹如散点打井,走马观花,缺乏对实际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上课教师而言,一堂观摩课犹如一场表演秀,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准备,有的采用非常规化的形式来渲染课堂气氛,甚至提前让学生演练。这种失真的观摩课往往对系统教学没有切实的借鉴意义,观摩者仅仅是欣赏了一堂“精彩”的课,由于没有明确的观察点,他难以做出有针对性的总结或反馈,对实际教学的收获是有限的。

(三)传统观摩课后的讨论流于形式,缺乏教师的合作信任

传统观摩课上,教师讲,观摩者听;课后,观摩者讲,教师听。讲课者和听课者之间只是单向联系,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由于相互没有建立合作信任的关系,课后的讨论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听课教师根据总体印象泛泛而谈,甚至碍于情面,以溢美之词为主;又或者是上课教师“谦虚地”接受几位听课者“不客气”的主观评价和建议,而不是平等的互动交流,给上课教师带来不太愉悦的体验。这些结果都不利于发挥观摩课对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

综上,传统观摩的组织开展仍停留在形而上,没有切实调动起教师自身资源,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并不显著。

三、教师专业发展导向的同伴观摩

与传统观摩课不同,指向专业化发展的同伴观摩是指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解决教学难题,而非为了监督或评价目的,自发地出席另一位教师的课堂,认真观察和聆听课堂互动的行为。与同伴交流切磋能帮助教师从一种由感性、直觉或常规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层次提升到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层次。如Fanselow(1988)所说,“通过观察你,我看到另一个我,而后探究我们使用的变量因素”〔18〕,同伴观摩可以帮助教师收集到第一手的教学数据,作为“教师进行批判性反思的依据,是决策、计划和行动的源泉”〔19〕

同伴观摩的双方不存在相互监督和指导的关系,由教师自发地组织开展,观摩双方共商观察的重点和形式。据Donald Freeman的观点,实施同伴观摩除了出席课堂听课外,还应包含三个方面:商定合约、确定时长以及总结归纳〔20〕,有助于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得到精准定位。

同伴观摩建立在教师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同伴互换角色,相互观摩,充分尊重各自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自行拟定适用于自己的观摩条例,充分保证教师的自主权。为了给讲课教师营造安全放松的氛围,有学者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观摩的礼节和措辞,例如:用描述性话语代替评价性话语、呈现事实而非观点,以免给讲课教师带来紧张焦虑(John Murphy,1992)〔21〕

在观摩课后讨论的环节,平等、信任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Edge(1992,11)建议,讨论时说话者和倾听者要进行“非评判”的交流,即倾听者全然接纳说话者的观点、决定或意图〔22〕,以帮助说话者在安全的氛围中打开思路,发现问题,寻求变革。平等对话使教师能够开诚布公地探讨“犀利”问题,从而激发更多启发。

3)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的连接力并不一样,籽粒与粒柄和枝梗与粒柄之间连接力相差不大,主茎秆与枝梗之间连接力差异明显。垦糯2号穗头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力之差最小;其次垦粳1号;长香粘穗头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力之差最大。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急性肾衰伤是围手术期一种常见并发症,通过对急性肾衰伤进行早期诊断,急性肾衰伤分级越低患者预后越好。

四、教师同伴观摩的实践和分析

(一)同伴观摩的实践过程

笔者就职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英语教师开展了同伴观摩的实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小组筹建、实施观摩、讨论观摩。

2.实施观摩

(1)组建同伴观摩合作小组。由教师自发组建2-4人小组,不涉及行政要求,与教师考核评价无关,这是保障成员形成互信互助的前提。

(2)成员制定各自的观摩指引。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独立自主和平等互信,每位成员参照Bailey(2004:163)提出的“十诫”〔23〕制定自己作为观摩者和被观摩者时希望同伴注意的事项。以其中一位教师所写为例:

当我在观摩你的课堂时,希望你:

○ 告诉我:需要我做些什么,以及要注意哪些事项。

○ 向学生介绍我,并告诉学生他们的表现不会被评价。

○ 如平常一样讲课,不要因为有人听课而紧张。

○ 可以适当让我参与你的课堂活动。

○ 不要一下课后就询问我的反馈和看法。

当你在观摩我的课堂时,我希望你:

○ 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

模糊PID控制器以角度偏差e和角度偏差变化率ec作为输入,变量kp,ki,kd作为输出,将e,ec,kp,ki,kd的模糊子集设为{负大、负中、负小、零、正小、正中、正大}={NB、NM、NS、ZO、PS、PM、PB},角度偏差e、角度偏差变化率ec和kp的论域均为{-6,-4,-2,0,2,4,6},ki和kd的论域均为{-3,-2,-1,0,1,2,3}。NB、PB为S型函数,其它为trimf函数。根据已有PID控制系统的设计经验,得模糊控制参数调节器对PID参数的调整规律[1]:

○ 不要提前告诉我你想重点观察哪些方面。

徐云天终于有了“良策”:网钓吴丽藻,搅黄父亲的婚外情。他申请了昵称“英雄”的QQ号,加吴丽藻为好友。闲来无事的吴丽藻几乎整天挂在网上,徐云天假借好友李劲的身份,与她交往起来。徐云天和李劲当兵时是战友。帅气的李劲家境贫寒,徐云天没少在物质上帮助他,所以李劲对他言听计从。

○ 在教室后部就座,以免干扰学生视线。

杜威曾说,“成长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知识能力的生长,但这种生长大部分都与本能愿望和意识相反,所以不能仅靠本能发展,还需要自觉的努力”〔6〕。较强的自我意识可帮助教师注意到自己行为方面的某个问题,而后客观地看待、分析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Diane Larsen-Freeman),教师无法做出一个适当的选择,除非他意识到该选择的存在〔7〕。从个体角度看,专业发展掌握在每个教师自己手里,教师最清楚自己在教学上想要做什么、哪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每一堂课师生的互动情况等。外在强制性的要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Curtis)〔8〕,教师不断地自我发现和提升成就感才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 以开放的心态观察,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错误。

○ 只反馈我请你观察的问题,而不要提示我应该或不应该怎么做。

经过前期的筹备工作,同伴之间基本消除了隔阂,打开了平等交流的通道。

1.小组筹建

(1)约定观摩。教师就某个教学难点提出观摩同伴课堂的请求;或者教师就某个教学疑点,邀请同伴观摩自己的课堂,并告知希望他们重点观察哪个方面,这两种方式都有明确的观摩重点。“合约”还可确定进行观摩的时长,如一节课或一周等。

(2)观摩过程。提出观摩请求或被邀请观摩的教师如约进入课堂,遵循被观摩同伴的行为指引,重点观察“合约”商定的内容,并做好观察记录。

3.总结观摩

教学反思是教师用批判性的态度检验自己认同和采用的一些教学理念。Richard & Nunan认为,个人经验本身不足以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推动发展。反思“能帮助教师从一种主要由直觉或常规指导自己教学的层次提高到一种由反思和批判性思考指导自己教学的层次”〔9〕。反思和研究不仅通过听一个讲座或读一本书习得,而更多是经过实践,对实践进一步反思并最终成为专业习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进行简短的效果反思,也可以针对某个教学方法的执行情况做反思性探究。只有通过问题性反思,才能更好地将解决策略付诸行动;再经过对行动的反思性总结,最终将反思转化为变革。即便是点滴的反思,通过周而复始的循环也能实现可观的变化。

一旁的密林中,传出一阵穿林过叶的杂乱响动,他循声望去,见几条棕黄色的影子快速消失在了林子的深处。那是埋伏着的土狼,见到首领丧命,全都逃散了。

此环节可以由观摩教师在观摩后独立完成,结合自己的记录和观察,对预设的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由观摩双方在课后进行交流反馈。后者形式居多,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方案》强调,坚决纠正小学一年级“非零起点”的违规教育教学行为,缓解广大家长“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从源头上去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内在动因”。要求各小学严格落实山东省“零起点”教学等方面的规定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严禁超前教学,向社会公示教学计划,接受社会监督。

(二)同伴观摩的案例分析

以下是笔者和同事陈老师针对本校大二年级的“综合英语”课程实践同伴观摩的一个案例:

1.确定“合约”内容:笔者苦恼于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小组讨论,邀请同伴陈老师走进课堂、观察一节课,共同探讨教师应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帮助更多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2.陈老师的观摩笔记摘录:

其一,很多学者建立了不同的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框架,但是各维度划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仍需大规模检验,并且导致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待深入的探究.因此,构建系统的发展水平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在构建发展水平框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维度划分应结合数据分析观念的内隐特点和外显行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平划分标准.二是测评内容应以现实背景展开,更多关注内涵和体现思维的过程.三是测评方式应转向纸笔、计算机测试等多种混合形式,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小组讨论主题:Would you agree that not many people know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Why or why not?

小组形式:以抽签形式分成10个4人小组

小组讨论时长:20分钟

利用WordCloud 制作词云时,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使用wordcloud.WorldCloud 函数来设置词云对象的有关属性(或者说是参数);二是利用wordcloud.generate(text)函数或wordcloud.generate_from_frequencies(frequencies[,…])函数生成词云,前者是根据文本生成词云,后者是根据词频生成词云;三是利用wordcloud.to_file(file_name)函数将词云输出到文件进行保存。

讨论进行情况:4个组持续讨论至结束;4个组讨论持续十分钟以内;2个组基本没有讨论。

教师的角色:参与了讨论积极的几组,学生的主动询问较多;简略地询问了几组的讨论情况,学生反馈较少;对于没有讨论的小组,老师没有进一步询问,由于时间到了。最后做了简单小结。

久病虚损及年老体弱的人,尤其需要平调阴阳、流畅气血,不宜急补、峻补,只能平补、缓补。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且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物。

3.课后讨论摘录:

同伴观摩基于合作发展理念,具有自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采用教师自主管理的模式,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提升其反思能力和自我效能,促进教师之间形成互助互信的学习共同体,其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要显著于传统观摩课。

以下对话“钟”是讲课者:笔者,“陈”是观摩者:陈老师

钟:我一直希望看到热烈讨论的小组活动,如果冷场,有种挫败感。但是不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练习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更少。有什么办法能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呢?

陈:是的,我也有同样感受。热烈的讨论让老师学生都有成就感,可是不容易实现。我看到还是有3、4组的讨论挺充分的,一直持续到结束。

论证区地下热水中锶、锂及偏硅酸含量达到《饮用水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中的界限指标。5组温泉水水样中S01、S02、S18三个泉点水质中锶、锂及偏硅酸均达标,#01及S05仅锶达标。其中#01和S18砷含量分别为0.018 mg/l、0.037 mg/l,超过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0.01 mg/l,不能直接作为天然矿泉水饮用。关键元素对比见表1。

钟:是的,我都忍不住参与进去了。但是对于其他不积极参与的我该怎么改善呢?

陈:他们不参与讨论是表象,我们要分析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会不会是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有畏难情绪?

钟:的确有部分学生自信不足,尤其对于口语能力,我其实也鼓励他们大胆说,可能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具体指导吧,我下次应该兼顾他们的讨论。

陈:有老师带动,效果应该会不一样。我觉得讨论的话题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吧?

钟:设计出有趣又难易适度的话题是一个考验,真不容易!

陈:我也很困惑。通常还要能联系课文的主题。

钟:我们不仅要备好课本的知识内容,了解学生同样重要啊,看来我得多和学生聊天,才能从他们的视角来寻找更合适的讨论主题。

从摘录内容可知,同伴观摩由讲课教师(笔者)主动发起,源自一线教学的困惑,而非出自行政要求;在课后交流过程中,观摩者(陈老师)没有出现评价性的字眼,如:“很好”“不太好”等,而主要使用了描述性语言,如:看到了什么。双方的交流不是A指导B的单向联系,而是互述心得、共同提出更多可能性的过程,比如:在陈老师的共情下,笔者得出“我得多和学生聊天,才能从他们的视角确定更合适的讨论主题”作为解决困惑的方向之一。而如果在讨论环节,笔者只能虚心听取陈老师建议“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心理或多或少会出现抵触情绪或者怀疑其建议的合理性,不自觉地屏蔽掉那些“不悦耳的声音”。只有消除了上下级或者同伴关系的压力,教师才能专注在问题的本身。同时,陈老师表示对笔者采用抽签分组的做法感兴趣,认为变换组员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并打算在她的教学上进行尝试。此次观摩建立在双方合作信任、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虽未最终明确解决教学疑点的具体决策,但是观摩双方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联系实际的探讨,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其他方面的启示,给教师带来轻松愉悦的观摩体验,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互信。在开展同伴观摩的整个学期,两位教师不定期地就各自的教学疑惑互通有无,保持交流畅通。

五、结语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其自身资源可视为教师发展的“电源”,为教师持续发展不断充电,也能较大程度降低学校师资培育成本。具体而言,同伴观摩作为教师发挥自身资源的方式之一,能够提升教师自我效能和反思能力,营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和谐生态,从内外构建专业发展支撑,利于教师发挥匠人精神,培育更多“金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创新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Bailey K M,Curtis A, Nunan D.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57-179.

〔2〕Lange, Dale E.A blueprint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Jack C. Richards,David Nunan (eds.),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45-268.

〔3〕Edge, Julia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self-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colleagues 〔M〕. Burnt Mill, Harlow: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1-4.

〔4〕Hargreaves A, Fullan M G. Introduction 〔A〕. ∥Andy H, Michael G F.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M〕.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1992: 1-19.

〔5〕杜静,常海洋.教师专业发展模型建构与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8(10):50

〔6〕杜威.杜威五大演讲(修订2版)〔M〕.胡适, 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267.

〔7〕Larsen-Freeman, Diane. Expanding roles of learners and teachers in learner-centered.∥Willy A. Renandya, George M. Jacobs(eds.). Learn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Anthology Series 39). Singapore: SEA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998: 207-226.

〔8〕Curtis Andy. Changing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in language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the past, lessons for the future 〔J〕. PASSA, A Journal of Thai TESOL,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99c, 75-88.

〔9〕Richard, Jack C, 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0〕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2,39(2):122-147.

〔11〕刘保,肖峰.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1: 105-110.

〔12〕Lortis Dan.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5.

〔13〕Bailey K M, Curtis A, Nunan D.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4.

〔14〕Zeichner, Knneth M., and Daniel P. Liston. Reflectiv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996:19.

〔15〕E.C.Wragg.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9: 160.

〔16〕付咏梅.同伴结对观摩与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 2005 (6):73.

〔17〕Williams, Marion. A developmental view of classroom observation〔J〕.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89, 43(2): 85-91.

〔18〕Fanselow, John. “Let’s see”: Contrasting conversations about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88, 22 (1): 113-130.

〔19〕Richard, Jack C.Beyond Trai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144.

〔20〕Freeman Donald. Workshop on observation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C〕. Baltimore ,MD,1998b.

〔21〕Murphy, John M. An etiquette for the nonsupervisory observation of L2 classroom〔J〕.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 1992, 25(3): 215-225.

〔22〕Edge, Julia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self-development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colleagues 〔M〕. Burnt Mill, Harlow: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2:11.

〔23〕Bailey, K. M., Curtis, A. and Nunan D. 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elf as sour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163.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9-0067-06

作者简介: 钟玲(1975-),女,广东韶关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  ;  ;  ;  

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同伴观摩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