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审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环境是指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境况和条件,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内部、外部条件的集合。我国自1982年宪法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审计制度以来,审计监督作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一直在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积极发挥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审计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化,内部审计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自身在未来的发展定位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也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一、组织结构变革与经济责任审计
任何企业的组织结构总是要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并根据环境变化要求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现代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经营的地理范围、业务范围、产品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集团化经营,使得过去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难以适应动态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向分权制和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分厂制代替总厂制、分层决策制代替集中决策制、产品事业部代替职能事业部、分散的利润中心制代替集中利润制。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保证信息畅通,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证明,在企业中,不受制约的权力最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从权力运行看,当前最需要监督的是“一把手”过分集中的权力。然而,在很多企业中,“一把手”一言九鼎、至高无上的权力,往往使监督很难落实到位。组织结构变革本身就是一种授权经济管理活动,如何利用“权力制约权力”,完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实现对下属机构资产代理人权力的监督,比如,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利用审计模式、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创新,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有机结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风险预警审计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国际新兴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国际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纷纷涌入;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助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想象,这样的推动因素,这样一股力量,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一个环节,是整个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蝴蝶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必然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例如,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2009年经济增长有所减缓,经济运行当中一些问题和矛盾凸显,部分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给许多外向型企业带来了威胁,但是,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预警亦成为众多企业管理当局的共识。IIA将内部审计定位为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开展评估并提出建议,持续支持并参与风险管理过程,实现对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持续关注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并通过积极开展风险预警审计,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性作用。
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责任审计
我国企业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承担过多社会职能和市场经济初期普遍漠视社会责任的两个极端。目前,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已经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偷税漏税、环境污染、黑心食品、劳资冲突、“民工荒”等问题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相悖。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可以归因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而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公众对企业逐利行为外部成本的无意识和容忍,则导致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薄弱。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包括索尼(中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开始发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报告。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道德及会计、审计报告的发展。在荷兰,主要的钢铁生产企业Hoogovens公司于1969年就开始社会(责任)审计,并以此作为与工会达成集体协议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环境审计开始出现并成为公司界和其他领域较好的质量保证程序,这为非财务审计系统、核查程序和报告责任开辟了重要的先例。在欧洲和美国,同样出现了对公司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审核”,以此作为新兴的道德消费主义和投资基金的基础。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存在着积极的关系,企业追求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矛盾。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的长期生存有赖于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承担社会责任增加的并不仅仅是成本,而且是未来的收益。企业作为“社会人”,需要通过审计监督机制解除作为“企业公民”的受托责任。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打造常青基业的战略部署。
四、信息化革命与数据式审计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组织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信息技术正在向数据集中化、交易联网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数据共享和异地远程交易便捷化,为企业管理集中和科学运营奠定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信息化建设也加大了企业的运作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弱化了传统的证据轨迹,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也带来了管理的脆弱性,导致舞弊活动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更加复杂的技术性。仅以银行为例,2001年,中国银行广东开平分行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前后三任行长把大量银行资金转移到海外,总金额将近40亿元,竟然一直没有被人发现,而案发后三名主要嫌疑人先后逃往美国和加拿大2005年,中国银行哈尔滨分行河松街支行原行长高某勾结他人,通过地下钱庄挪用3亿元银行存款,涉案的资金总额超过10亿元;2006年,河北邯郸农业银行的金库盗窃案涉案金额5100万元,是案犯通过电子转账购买了彩票。相似的利用信息系统犯罪的案例在各个行业、企业当中不断出现。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同时,防范舞弊、降低风险的要求也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电算化程度比较高的单位,如银行、企业等通过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传统的手工翻账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需要发展对电子数据的审计技术,另一方面,随着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本身的不完善以及通过修改信息系统程序作弊的情况,将会完全颠覆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信任,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成为必然。在这里,我们将这两方面的审计统称为数据式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数据式审计扩大了审计对象,把审计对象扩大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更加关注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必将对审计技术方法与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