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新发基因突变1例患者病例报告及临床特点回顾论文_耿娜,仲伟斌,王晶

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新发基因突变1例患者病例报告及临床特点回顾论文_耿娜,仲伟斌,王晶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 264200

【摘 要】目的 探讨1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者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SPG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患者为家族首发病例,父母均体健,有一女2岁,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可能为基因突变个体,此患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血液检查可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基因检测显示这1例患者spstin基因c.1173+1G>T /p.杂合,家族中其他成员无临床表现。结论 该例患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单纯性HSP,为spstin基因c.1173+1G>T /p.杂合,为致病点突变所致,既往未见文献报道。

【关键词】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临床特点;基因突变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以双下肢进行性肌张力增高和无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遗传病,病理主要表现为脊髓双侧皮质脊髓束变性和脱髓鞘,患病率为2~9.6/10万[1]。根据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和X-连锁隐性(XR)遗传等多种方式;以AD遗传及SPG4基因型最常见,致病基因为spstin基因[2]。我们对2015年3月入院1例青年男性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发现为新发基因突变,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该患者来自山东省,汉族,家族首发病例。

1.2 临床表现 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年龄为31岁,发病年龄为15岁,病程16年,以双下肢无力起病,最初为体育课长跑耐力差,病情进展缓慢。发病16年仍独立行走,但跑步能力下降,逐渐出现痉挛步态。查体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反射阳性,踝阵挛(++++),剪刀步态,弓形足。双上肢均正常,无深浅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肌肉萎缩及高级智能下降,符合单纯型SPG诊断标准。血液检查可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常规、生化等未见明显异常。

1.3 spstin基因检测结果 此例患者基因检测发现spstin基因c.1173+1G>T /p.杂合,该突变为点突变,可影响mRNA转录和翻译,既往未见文献报道。

2.讨论

HSP具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超过44个致病基因位点,其中21个致病基因位点已被克隆。spstin基因含17个外显子,跨越约110kb。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spstin蛋白由616个氨基酸组成,是AAA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有3个结构域。目前超过300种spstin基因突变已被发现,包括错义、无义、剪切位点、插入、缺失突变。

spstin基因突变主要引起单纯型。该报道患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痉挛性截瘫,无脊髓外受损表现,符合单纯型HSP诊断标准。spstin基因突变引起AD遗传性HSP中,剪接位点突变占所有spstin基因突变的17.4%[3]。此外,有研究对中国22个AD遗传HSP家系和9例散发HSP患者进行spstin基因突变分析,发现了2个错义突变和1个缺失突变,未发现剪接位点突变[4]。目前发现的大多数spstin蛋白突变均位于AAA区,事实上所有的病理性突变均最终影响到AAA区,引起spstin蛋白功能丧失。本例患者存在2号染色体spstin基因c.1173+1G>T 杂合,为点突变,在与HGMD、ESP6500、千人基因组和dbSNP数据库等比较中,未见该突变的报道,此为新发现的突变。

生理状态下,spstin蛋白的N末端与微管结合,通过AAA区ATP酶活性调控ATP分解,从而使微管分解。spstin蛋白突变后不能激活ATP酶,引起微管聚集,使长轴微管细胞骨架受损,产生轴突转运障碍而导致HSP。2009年相关人士通过对spstin基因突变小鼠模拟人类spstin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发现,spstin蛋白突变后可特异性的破坏轴突内线粒体和膜性细胞器的顺向轴桨运输,引起线粒体、微管、神经丝等在轴突内聚集,轴突肿胀而发生转运障碍。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人类spstin基因突变患者中,为spstin基因突变导致轴突转运障碍提供直接证据。

HSP还需与Arnold-Chiari畸形、颈椎病、多发性硬化、脑性瘫痪和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等鉴别。目前这例患者住院期间通过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查体均可排除上述鉴别诊断。从实验室检测方面,并非所有能检测到的基因突变都是致病性的,一个突变如确认为新发突变,是致病性的极强证据,此患者支持诊断。基因诊断有助于患者确诊,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国内于炎冰等[5]对21例HSP患者采用改良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术后随访26.3个月,术后即刻痉挛状态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痉挛状态缓解率为91%,步态功能改善率为71%,可以看出短期疗效甚优,长期趋势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另外,建议积极开展遗传咨询。

参考文献:

[1] 庄俊鸿,徐坚,李小丽. 贵州部分少数民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astin基因突变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05:434-437.

[2] 李东晓,王静敏,李礼,吴晔,姜玉武,吴希如.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型一家系PLP1基因突变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05:353-356.

[3] 张文颖,欧阳志远,卢兴娇,岑志栋,罗巍.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2家系的临床特点与spastin基因突变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05:521-526.

[4] 李小丽,楚兰,徐坚. 贵州少数民族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spastin基因突变的研究[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02:87-89.

[5]于炎冰,张黎,徐晓利,等.改良选择性腰骶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截瘫的初步疗效报告[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7,25:601-603.

论文作者:耿娜,仲伟斌,王晶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8

标签:;  ;  ;  ;  ;  ;  ;  ;  

关于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新发基因突变1例患者病例报告及临床特点回顾论文_耿娜,仲伟斌,王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