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一个主题和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潜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全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已正式建立了知识创新基地、启动了“知识创新工程”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难得的改革发展机遇。在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氛围中,中小学教育也在教育观念、管理模式、队伍素质、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罹受着传统教育的裂变与创新教育的洗礼这两种教育的猛烈撞击,面对创新教育“天兵突降”,我们既惊喜、兴奋,又困惑、无策,仅是匆忙应对,缺少自信的投入、冷静而又审慎的思考以及较强自转能力的备战和参与。因而,在实施创新教育的呼声和实践中,中小学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少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阻力,主要是:
(一)在思想观念上,认识模糊,顾虑重重,恐惧畏难。(二)在管理机制上,因循守旧,封闭落后,应试模式统领校园。(三)在师资队伍中,意识落后,素质不高,知识老化,能力偏低。(四)在课堂教学上,目标单一,忽视主体,教法陈旧,事倍功半。(五)在教材编写及课程设置上,难度偏大,内容繁杂,信息滞后,缺乏综合。(六)在教育途径上,线路单一,渠道不畅,缺乏联系,相互脱节。(七)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智育首位,分数中心,以偏概全,缺乏创新。
面对创新教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广泛关注并纷纷采取重大举措的国际大环境,面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以及实施创新工程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特别是面对目前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所呈现的不良势态,我们再也不能消极等待,被动观望,裹足不前,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立即行动,采取措施,大胆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作,共同努力,对此,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作为国家建立教育思想体系的一种走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与观念作支柱。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的领导首先必须学习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全面准确地把握创新教育的内涵,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神秘感,并亲自带头自觉地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实施创新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此基础上,组织发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注重创新教育的探索,消除顾虑,克服畏难心理,并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指导教师从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将以教材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将缺乏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改为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教师真正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将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要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鼓励冒尖,允许学生差异的存在,不求全责备,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冲破樊篱,改革管理,营造创新氛围。
针对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仍沿袭应试型、传统型管理模式的落后状况,必须采取措施,冲破樊篱,改革管理思想、手段,重构符合素质教育,能够体现创新并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新型管理模式,为实施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个新型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方向,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教育体系的结构设计上,逐步体现综合、全面、开放、多元、持久的思想。在具体管理操作过程中,应涵盖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社会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特别应凸现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管理,还应对教师德、能、勤、绩诸方面的管理。同时要注意按科学的管理手段及方法思想体系办事,多一些宽松民主,少一些清规戒律;多一些关心、激励,少一些批评、惩罚;多一些特色特长,少一些千篇一律。当前,应坚决解除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来自学校行政对教师的非理性制约,要让教师在宽松的心理和工作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除此之外,应优化校园环境,尽可能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面向未来,加强建设,培养创新型师资。
未来社会是以信息的拥有为基础,并将伴随着教育功能的国际化、教育内容体系化、教育要求的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的素质有根本性改变,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适应未来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其本身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创造性素质。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创新型教师群体,已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作为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产业观念,立体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念,创造教育观念等;要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具有责任感、成就感和胜利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开创创新教科研领域;要有发现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水平,要求教师既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应是创新教育的艺术家。
(四)优化结构,改革教法,构建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结构就是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有序结合。为打破以静态的结构制约动态的教学活动的局面,创设良好的素质化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开发学生爱好、乐学天地的同时,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必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手段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之从整体上形成最佳的教学组合。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从“应试型”向素质型,从“传统型”向创新型的真正转化。要大胆探索素质型、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废除应试化模式。关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各地的探索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并有不少新型模式开始被认可和推广使用。诸如“目标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诱导式教学模式”等,在教学模式的操作施行中,要以练、思、说为主,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应注意做到①寻找思维闪光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②教师应转变左脑优势观念,改变左脑教育模式,切实重视非语言思维、知识和情感的教育,努力探索和实现左右脑均衡发展的新型模式。③坚持传授知识、培育技能、训练思维三结合的创造教育导向。
(五)突出现代,反映前沿,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及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对课程教材提出的要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应转向学生发展为本,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的基础知识,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实现个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学科教材内容材料的遴选上,应尽可能突出现代特色,反映新的特别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时代信息含量,尽可能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无论从课程设置、教材结构、内容体系、材料编排、习题设计等方面都应体现创意,突出培养创新能力,真正发挥课程、教材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六)完善体系,改革评价,构建创新评估机制。
评价具有导向性、诊断性、激励性和教育性等功能。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对沿袭多年的传统教育评价内容、体系、方法进行大胆改革,以推进创新教育、造就创新师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在评价内容上,一是要体现全面性,既有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评价指标,又有对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评价指标;既有对领导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又有对教师德、能、勤、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二是突出创新性。要加大创新素质、能力、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师生思维创新、教学过程创新、成果创新等多角度思考,使创新成为学校管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三是要体现科学性。即内容指标设置要科学合理,切合实际。在评价原则上,要恪守层次性、开放性、民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评价方法上要坚持动态追踪评价与静态分析评价相结合,以静态分析评价为主;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坚持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他评为主等。
(七)广开途径,占领空间,构建创新网络。
创新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综合系统工程,必须要全社会都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需要构建一个正向合力,纵横交错,反馈迅即的教育网络,发挥教育网络的综合教育功能。目前,广开教育途径,占领教育空间,构建创新教育网络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占领校内空间。学校要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供更广泛的活动空间,采取措施,让学生卸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要及时向学生传递国际国内的新科技、新发明、新信息,通过兴趣小组、三小比赛、举办演讲、故事会、科技教育周等活动,使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学到更多能够孕育创造力的科学知识。其次,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重视开发社区资源,挖掘本地人文教育资源,广泛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工厂、部队,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访问、参观等,用他们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家长的创新意识,如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接待日,实行教师家访制度等,使广大家长了解创新教育知识,配合学校做好工作。第四,文化、文艺、文物、科技场馆也应为学生提供学习锻炼、教育的条件和环境,举办创新教育专题节目,大力弘扬创新教育,齐抓共管,增强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