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是对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的扬弃和发展,将人的生存放在历史之上考察人及其实践活动,马克思具体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个人。这对于扬弃以往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和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 实践活动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是唯物史观,实践是人的本质内涵,他在批判传统哲学中所认为的抽象的人或者把人理解为一种脱离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之上,形成自己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全新理论,力求构建个人、历史、社会相统一,也表现了人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理想。
一、“现实的个人”思想来源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从萌芽到完善是很多扬弃理论的结晶,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理解,彻底地实现了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转变,“现实的个人”思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阶段的演变,首先,是人的自我意识;其次,马克思提出人的劳动的本质;最后,马克思才认识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明“现实的个人”的概念。
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看,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同时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消费增长;参照发达国家的改革进程,从长远上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源优化,形成更稳定的银行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1.自我意识的个人概念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差别》中,赞同伊壁鸠鲁的原子可以进行偏斜运动的思维方式,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假设的原子运动理论中原子的规矩运动丧失了其独立性和自由性,相反伊壁鸠鲁突破了“直线运动”这一必然性的束缚,使得物体有了独特性的运动方式,真正实现了自我独立的自由存在。因为这项实验使得马克思重新反思原子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原子做偏斜运动就类似于自身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一种自主的精神状态,也是人最基本的规定性。
在哲学研究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国家和市民的关系,意识到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指的公民中的人与市民中所涉及的个人是有共性和个性之间的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区别的。因此,要想促进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的经济的发展,个人在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存在形态是其研究的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个人”并没有绝对的自由,他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下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且是要在现有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律等固有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2.人的类本质
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了解到马克思考虑方向由原来的自我意识的个人转化为人的存在和本质间的关系。费尔巴哈表明人有自我意识的本质,才使人与动物一样是自然存在之外,还是一种本质上不同的类存在。但“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1]”。在这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人的类本质真正的意义就是人作为有生命的个体,通过自己的意识和实践活动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自由劳动,使个体的类本质得到实现;但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下异化劳动的出现,使劳动和类本质之间的联系变得扭曲,人们所有的悲惨局面都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通过异化理论分析了人和社会的基础是劳动,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人能够从事一种“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只有劳动才使人的这种“类存在”得以实现,而要想真正实现“人”的存在,实现自由的活动,就必须要废除私有制,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3.现实的个人
在现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下,粤东西北地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产业共建成效初显、一批优质项目落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扎实推进,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二、“现实的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高校建设和发展中,为了拓展高校教育建设资源,对于图书馆职能的建设和优化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图书馆建设中的管理系统开发设计,能够更好地管理图书资源,实现对图书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部署能力提升。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将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了研究:一是数据库的开发与设计;二是功能模块设计和优化;三是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借助这种系统优化设计分析,能够将整体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好,便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的科学化发展。
1.有生命存在的人
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主体能动性的体现。整个社会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体,使自己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新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生产成品。此外,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从单纯的自然界中得到升华,为了满足社会中多方面的需要,也要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精神活动,将自己的意识活动和实践形成统一,武装头脑,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从事交往活动的人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所强调的重点是现实,人除了自然属性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有社会性,人类在最初“人的依赖关系”下,生产能力低下,人单靠自己无法生存,注定无法摆脱他人的束缚,到后来的“物的依赖性基础上人的独立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虽然摆脱了人身依附,但开始沦为物的附属,这个“物”就是资本,但这时的人也渐渐展现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呈现多层次性。最后出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三种形态,人们更广泛地追求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利益的最大化,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个人素质全面提高。
3.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个人”的形成自然基础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他们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肉体组织与个人及其他自然、社会都有着联系,个人的存在都有社会历史性,离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人是不存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都是现实的人所不能逾越的,而且思想观念、阶级关系、社会形态也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直观抽象的自然与个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参与的自然与社会是建立在有生命活动的人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劳动,生产才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断进步,在人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社会财富。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在本质上理解人的本性,人必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间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结成相互关系,通过生产、交换等关系表现出的社会性才是人的根本规定性,才能将个人从“类本质”中分离出来。
矿区范围内未见到岩浆岩出露。矿区内发现的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叶腊石化、炭化及高岭石化等。其中,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和炭化与矿化关系较密切。
此外,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人的生活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由于分工的存在,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才能进行不同的工作,追求不同的利益,谋划不同的生产,这也就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三、“现实的个人”的当代价值
1.对于批判抽象的人道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神权至上,大力宣扬人道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表面上是实行民主,实质上依旧是为少数资产阶级利益实行特权。马克思认为,有意识有目的的个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马克思唯物史观始终坚持“现实的个人”为切入点,认为只有人能创造社会存在的物质资料,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通过发明创造推动社会的发展,包括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也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完成。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3]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力度落实共享,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收入,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水平,针对人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人民的高质量的生活需求,社会还要统筹兼顾,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使社会因为自己的实践而更加多彩,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与幸福指数,提升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32-02
[作者简介]丁凯旋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