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盈利能力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方法的发展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大多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进行分析。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侧重于财务指标,主要以事后评价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有可能会使公司过份地重视取得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从而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忽视追求长期战略目标,因此,对于今天和明天为提升盈利能力而采取的行动,单纯依靠财务分析方法不能提供充分的指导。
但是如果仅仅用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也存在较严重的缺陷。过份注重非财务指标,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
事实上,财务业绩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业绩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对企业整体长远的盛衰成败关系很大,是本质的东西。信息时代的高科技环境,使得非财务分析框架的建立成为可能。因此,理想的选择应是财务分析与非财务分析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对企业进行整体角度评价,易于分清责任,使控制更为有效,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框架的确定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对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
从商业银行的定义和功能看,商业银行是属于企业范畴的一种经济组织,是处于社会再生产分配领域的金融经济组织。因此,商业银行同其他产业或行业中的企业一样,具有盈利能力分析的一般性。
然而,与一般生产经营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又具有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而且其运用资金中的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负债。因此,商业银行所经营的“产品”的来源及经营的特殊性使其发展对于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及国民收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所具有的扩大性和传染性特征使商业银行必须满足安全性要求,即要求商业银行经营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抵御风险的能力,而盈利能力则是满足安全性最基本的底线,所以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特殊性。因此,设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框架要符合以下原则:
1.简单明确原则。每项目标的具体目标或目的、控制点或程度,都应当是明确的、清楚的。
2.有效性原则。应摒除“指标越多越客观”、“定量指标比定性指标更客观”等偏见,提倡用最少的指标控制最大的绩效结果的成本——效益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也是枉然。这里的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以及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如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等。
4.预测性原则。指标的设置应具有预测性,可作为发现问题并适时改正的基础,可评判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5.科学性原则。即指标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应客观与主观相结合。
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框架的基本要素
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分析应围绕盈利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2)分析的内容应考虑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3)分析结果不仅可对分析对象排序,更要强调对分析对象盈利能力现状的诊断以及对盈利能力提升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借鉴杜邦模型、安尔伯茨模型以及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评价和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框架,该理论框架从制度安排、组织架构、内部经营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分析。
一般而言,如果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层次划分的话,那么,制度安排是保障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条件,是基础要素,它对组织要素和内部经营管理起着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组织架构则是商业银行的载体或媒介,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度要素的制约,是决定盈利能力的中间层次的因素,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得以提升的依托要素,它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起着关键的转化作用;而内部的经营管理则是影响盈利能力的核心要素,它寓于组织架构之中,在其协调及有效配置之下,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上述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水平。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以此来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框架
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下文将具体阐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基础
在新制度学派经济学家看来,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的行为规则。概括起来,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契约形式,或称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依靠一定的规则来维持。对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离不开制度安排的深入分析。竞争的全球化使处于不同制度环境中的商业银行在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下进行竞争,制度安排的比较价值差异使其在盈利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得以凸现。完善的产权构成和以之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内部治理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潜在优越性。
制度安排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转及稳定发展。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产权构成、委托——代理关系和内部治理结构,解决的是商业银行的决策、激励与约束、监控、企业家选择机制等基础性的问题。一般而言,制度安排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产权构成,其次是委托——代理关系,最后是内部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商业银行制度安排分析
(二)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依托
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赖以存在的载体,不同的组织运营模式代表了不同的资源配置偏好,组织职能的划分使得资源在不同的转化效率下,形成了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基本能力。同时,组织架构还是商业银行运行和管理实施的组织方式。组织架构不仅反映和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和经营范围,而且直接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和管理框架,总行对分支机构管理的体系、全行的市场营销体系、S风险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以及技术运行管理体系等。形象地说组织架构犹如商业银行的“经脉”是事关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极为重要的依托因素。组织架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基于盈利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一是外部的扁平化程度,二是内部的矩阵式结构的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析
(三)内部经营管理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升的核心
内部的经营管理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对业务与技术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产品的管理,对客户的管理,最终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这一部分盈利能力的分析在整个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而言,又可从短期、长期、战略三个角度来考察(如图4所示)。
图4 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分析
图5 商业银行盈利持久性分析
首先,要对商业银行短期盈利的绝对水平即盈利的现状进行分析,它反映了现实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盈利的一部分是各种资产协调整体运转的结果,因此,以资产运用为基础的盈利能力分析,实际上就是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这方面,衡量银行盈利的最普遍的指标莫过于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利润率ROE。为了真实反映银行核心业务的实际盈利能力,以下以“未记特别交易的净回报率”为口径,即银行的经常性经营收入所形成的利润率,包括贷款收益、投资收益和收费收益等,不包括银行出售不动产、动产和设备等掩盖实际盈利状况的特别交易收益。
资产利润率ROA,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通用的综合性指标,它是指银行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净收益的比率,反映银行每1元资产所获取的收益,该指标数值越大,则银行资产盈利水平就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利润率ROE,是指银行净收益与银行普通股票价值(银行资本)之商,它代表了银行每一单位的股票在分红前的净收益。这一数值越大,说明银行资本的盈利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其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不能仅仅以ROA或ROE的高低来衡量。虽然ROA、ROE可以揭示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并不能表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以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表达盈利的内在品质——潜在的盈利能力。所以,从长期来看,在分析商业银行ROA、ROE的基础上,还需把握商业银行盈利的持久性与增长性。
盈利的持久性分析可以从净利息收入、营业费用、呆账准备金三个角度去考察,这里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净利息收益率、营业收入费用率及呆账准备金系数三个指标来具体衡量。净利息收益率可直接判断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从而间接判断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其他业务的利润各自所占的比重。营业收入费用率可以评价银行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这一比例越高,说明银行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越大,银行的获利能力越弱。呆账准备金系数可以反映呆账准备金的充足程度,也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判断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上三个指标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盈利的增长性分析可以从产品的盈利能力、客户的盈利能力、组织架构与管理效率三个角度去考察,由于在这部分分析中,涉及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因此,对增长性的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银行产品是拓展市场份额、维护客户关系、取得效益的主要载体,产品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产品计划,并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推广、维护和改进的全过程。产品管理的目标是推出和销售市场需要的可盈利金融产品,从而更好地巩固现有的客户关系,建立新的客户关系并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在考察产品的盈利能力时,可对每一种产品,具体分析产品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用成本收益来衡量每一种产品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对银行盈利贡献的大小,即客户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盈利能力的不同进行细分,分析商业银行服务不同类型客户的成本和收益,具体做法是建立与完善客户数据库。建立客户数据库是进行客户盈利能力评估的基础。商业银行通过收集每个客户(包括个人和企业)的个人信息以及他们与银行往来的历史信息,建立起完整的客户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参考客户终身价值(LV)这一指标来衡量客户的盈利能力。所谓客户终身价值是指顾客作为商业银行客户的时间周期内为该银行贡献利润的折现值。一般地,可根据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客户的终身价值。
其中,LV表示客户i的终身价值,t表示时间周期,T是计划周期的时间长度,d是折现因子,Fit是每个时间周期t内客户i购买该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期望次数,Sit是时间t内客户i对某品牌的期望支出份额,πit是客户i在时间t内每笔购买的平均贡献。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深层次因素是银行的管理效率。事实上,将组织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高效地管理这种能力,是对其他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既难以获得又难以仿制的知识形式,可通过降低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增强激励效用等,实现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效率可通过两个指标来定量计算——人均利润、人均费用,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管理效率很难完全用指标的形式加以量化,因此定性分析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可具体分析商业银行能否有效激发员工对团队的忠诚度,分析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有效反馈的时间段等等。
图6 商业银行盈利增长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判断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今后的盈利模式做出选择。关于盈利模式,理论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和通用的模型。西方学者试图运用管理学工具,通过具体的案例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统计性的描述,如美国美智(Mercer)管理咨询公司的副总裁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和大卫·J·莫里森等人在1999年合著的《利润模式》,提供了30多种改变各行各业竞争态势的模式。之后,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又在2002年写作了《赢利艺术》一书,总结了最近若干年的主要商业案例,并列出实现赢利的23种模式。虽然以上并非针对商业银行的探讨,但对于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构建和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可借鉴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的以下三种盈利模式以及它们分别对应的解决方案。
1.“无利润”模式。即一度盈利的业务变得没有利润,就连领先者也不过意味着他们的损失少一些。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利润复归”模型。通过技术、管理等等重新提高利润率。在行业内至少先有一位竞争者开始转移行业标准,改变游戏规则,产生行业内以前不曾存在的新价值。
2.“趋同”模式。商业银行产品结构的高度一致和单一,而大家又都在同一客户群内开发客户,导致招揽客户的激烈竞争却没扩大客户群体。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反趋同”模型,首先,要正确定义产品和服务的范围——根据建立在不同基础上的客户划分。其次,是在规模经营的“高地”活动中,辨别并占据一个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相区分的位置。再次,是在规模消费的其他方面不仅要提供、同时还要改进“低地”活动的产品和服务。
3.“中间陷落”模式。即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都从平均转移到两极,企业价值也从中间转移到两极。原先商业银行都根植于传统盈利业务,但在市场的剧烈变化中,成本控制和问题解决方案成为市场赢家(如图7所示)。进一步提高利润、完善盈利模式的办法是“价值链”模型。因为原先存在的价值链相当稳定,但环境变数突变后,这些价值链开始被压缩、断裂和重新整合。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产业价值链跃迁中开始使用新的、非传统的标准,而这些产业价值链跃迁源于提高资本收益率、加强战略控制能力、加强创新设计和强化客户关。
图7 中间陷落示意图
五、结束语
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之一,盈利能力的提升将是解决中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问题的重要一环。只有盈利能力提升了,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盈利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商业银行对自身盈利能力的准确、真实分析与评价,只有综合了解自身盈利能力形成及控制过程中各因素的变化情况,才能从战略角度出发,稳定、持久地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标签:商业银行论文; 赢利模式论文; 盈利能力分析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客户分析论文; 企业组织架构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银行论文; 盈利能力指标论文; 客户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