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Ramp;D投入对中国现代企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现代企业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R&D投入的国家之一。美国的企业界是美国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也是R&D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美国企业界R&D的巨额投入不仅带动了全美国,也推动了全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为美国的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分析美国企业界R&D的投入,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政府对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美国企业界R&D的高投入,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为美国企业界取得成功,在科学和技术基础设施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政府对研究开发的巨大投资为美国在二次大战中赢得胜利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这些技术,大量是通过企业实现的。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两大战略贯彻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即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通过政府部门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为保证政府资助和技术转移到企业界,国家宇航局(NASA,1958年成立)每年将其90%左右的R&D经费投放到企业界。进入80年代以来,特别是“经济复苏税法”执行以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企业不断增加对R&D的投入。美国国会也通过一系列法案,进一步挖掘联邦研究开发计划的商业潜力,建立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关系,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1988年通过的商业和竞争混合法案使美国政府与企业界的联合更加紧密。1996年,克林顿政府在R&D问题上与企业界建立了极为融洽的对话和合作关系。稍后出台的《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和《为了国家利益的技术》总统报告,将建立政府与企业的伙伴关系列为报告的三大政策措施之一。这不仅使企业界能对政府制定研究开发的重点产生影响,而且还能在政府的帮助下保持国际竞争力。例如,汽车企业、半导体、卫星、航空、化学和光电企业等都从与政府的密切关系中获得了巨大利益。
2 美国对企业界R&D的投入强度大,70%来自企业界
6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对R&D的资助是整个R&D投入的65%。直至1980年,美国企业界R&D投入开始超过政府,随后几年虽然有小的增长,但变化不大,平均增长率为7.3%。1985-1990年,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2%和3.7%。从1993年开始,美国企业界R&D的投入开始逐年迅速增加。1994、1995年两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1996年,企业界R&D投入为1135亿美元,约占全国R&D总支出的61.6%,比1995年实际增长3.5%。在企业界所承担的R&D工作中,83%以上是由公司支持的,由联邦政府支持的不到17%。1997、1998年,企业界的投入高达1330亿和1437亿美元,这些投入几乎全部用于企业界所承担的R&D工作上。1999年,整个企业界在R&D上投资增长12%,达到1690亿美元,联邦政府仅占27%。2000年,企业界的R&D经费为1760亿美元,比1999年又增长了3.97%,占全国R&D投入的66.6%。据分析家估计,美国企业界R&D经费今后数年仍将保持增长势头,2004年将超过2500亿美元,占全国R&D总额的71.5%(见表1和图1)。国家对企业R&D投入占据主要地位,重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是发达国家R&D的重要特征。美国是这样,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也是如此。1999年,日本企业和民间的R&D投入达到了78%。
美国企业R&D经费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扩张的结果和需要。企业盈利和流动资金的增加使加大R&D投入成为可能,扩展市场规模、面对国内外竞争的压力和高技术、新经济观念的增强促进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企业合并浪潮也为加强产业R&D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低通胀率、平稳的利率和R&D成本始终处于适中的水平也刺激了企业对R&D的投入。
表1 美国企业界90年代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4*
经费 971 1020 1135 1330 1437 1693 1776 2500
*为估计值
资料来源:1995-1999年美国科技发展综述。国家科技部合作司。1996-1999。
图1 美国企业界和90年代R&D经费投入发展趋势图
3 美国企业R&D的投入强度稳步增长,历时40余年
美国经济学家指出,美国过去5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一半应归功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条件,即企业R&D经费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美国R&D投入强度(R&D的投入强度指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的增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见表2和图2)。40多年前,美国企业界就开始加强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其间,美国政府以“研究合同、研究资助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向企业、高等院校或其他部门拨款,因而极大地刺激了企业与高校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美国的国家政策中把高技术培植及产业化发展、完善市场规则及竞争环境等作为其长期目标,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下来,从体制上为众多企业的壮大创造了外部条件。进入80年代后,美国企业界把增加R&D投入看作是应付国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好方法,因此使R&D的投入强度稳步上升。从60年代至今,美国企业界R&D的投入强度在90年代虽一度出现过负增长,总体来说,20世纪后半世纪的40余年,美国企业R&D的投入强度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
表2 美国企业界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
年度 1960 1970 1975 1985 1989 1992 1994 1995 1996
R&D投入强度 2%
2.2% 1.8% 2.8% 3.0% 3.0% 3.5% 3.2% 3.6%
图2 美国企业界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趋势图
资料来源:朱斌、靳晓明等主编,美国科学与技术,专利出版社,1996。
4 超常的R&D投入使美国高技术企业居于世界前列
美国高技术产业中,研究开发的费用占到销售总额的5%—15%,除了企业本身对研究开发进行投资外,企业还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取得政府的经费支持。9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的R&D投入也主要来自公司;1995-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R&D投入占整个企业R&D投入的37%;1998年,信息技术产业对R&D投入是457亿美元,这几乎是那些R&D投入较高的汽车、制药和航空行业R&D投入的一半。美国企业界研究开发经费的高额投入,最终为美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美国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相当突出,除了高清晰度显示技术和高分辨率扫描技术,美国在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每一个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99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又将信息技术开发的焦点放在网络技术上,该技术将为服务商节省25%的成本,并提高16倍的速度,将为网络通讯开创新的时代。
在企业研究开发工作中,现代大型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约有1500家大型企业从事广泛的研究开发工作。例如,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IBM),是一家研究和制造计算机的公司。其从事的科研领域和生产的产品包括芯片、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计算机产业的各个方面。IBM共有7个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中心,厂房和设备都是同行中领先的。其中最大的一个watson研究中心在纽约,有1700多人从事研发工作。IBM公司对研究开发一直很重视,1991年,IBM公司研究开发的投入额为50亿美元,其R&D投资强度为7.7%。1997年,IBM公司仍然保持了这一投入强度,位居美国研究开发投入最多的20家公司的第3名。居管IBM的实验室现在平均每天可以产生10项专利产品,但他们还在不断提高R&D的投资力度,加大对未来新技术的研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Watson研究中心的“深蓝”研制小组创制的电脑于1997年5月战胜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引起了世界轰动。最近IBM公司宣布将启动“蓝色基因”项目,投资1亿美元设计和制造当今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
5 我国企业界R&D的投入情况
一位日本企业家曾经指出:R&D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就难以生存,占2%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我国企业R&D的投入强度近十年来一直徘徊在0.5%左右(见表3),R&D投入强度低,是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几年来企业的R&D经费都有所增长,1998年全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已达21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9%,但与美国大公司每年的研发经费支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1998年,我国整个制造业的R&D投入仅170亿元,占销售额的0.6%。而IBM公司一家的研究开发经费就达到69亿美元,占销售额的8.8%。
表3 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科技统计年鉴
图3 我国企业R&D投资强度的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界不是R&D经费的主要投入机构。在我国,投入的重要部门是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其次是企业,大专院校占据份额很小。从国家统计局1996年度全国科技综合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R&D经费结构按执行部门分类中,政府的研究开发机构占总经费的42.6%,企业占44.8%,高校占10.4%,其他部门占2.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虽然已开始向企业转移,但大部分研发工作由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承担,因而造成科研开发与生产、销售环节的脱节。尽管许多大企业都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由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致使企业只能完成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开发工作,企业对R&D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研发机构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至使研发工作的效率低下。企业研发人员缺乏竞争意识,主要精力没有放在产品的创新上,错过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最佳时机。
6 对我国企业的重要启示
6.1 用10年左右的时间改变我国R&D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R&D资源配置处于长期不合理的状况。尽管已经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大的改变。科研院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最大受益者,而企业则因政府R&D的投入甚少,本身对R&D投入缺乏兴趣,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世界发达国家R&D经费来源和分配结构都是以企业为主(见表4),企业R&D经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表4 部分国家R&D经费的来源和分配结构
资料来源:科学技术部,1998中国科学技术指标。
我国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10年或更长的时间得到切实的改变。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并拉动企业本身的科研投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切忌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中国目前企业的大部分企业不能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
6.2 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美国政府始终重视人才的资源开发。美国政府认为,人力资源的智力水平提高,其关键所在只有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美国是世界上在国民教育与培训商业管理人才和对人民实行再培训方面投入经费最多的国家。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所办的摩托罗拉大学每年培训10万多名学生,其中22%是该公司以外的人,每年用于职工培训开支超过10亿美元。据初步统计,美国每年约有1000亿美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据美国《培训》杂志报道,1996年公司花费在管理层的培训和教育支出达到160亿美元,比1995年高出14%,其中30亿美元流向大学。欧美发达国家的R&D活动人员分布中,企业的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均占50%以上,而我国企业中从事R&D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明显低于在研究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我国企业现在依然存在技术开发人员数量少、科研力量薄弱,高科技人才大量外流等现象。通过工业系统150户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调查,国有企业1982年以后引进的大学以上人员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人员流入外资和合资企业。因此,企业应把对职工的培训放在重要地位。投入教育资金,紧密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把大学作为职工接受再教育的基地。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应使出各种高招,例如重金聘请、高位吸引、以及提供更进一步的学习机会等。此外,政府应为企业的科技人才提供优惠政策,使企业有能力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努力改变企业中的R&D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低于政府研究机构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例这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并且逐步改变优秀科技人才就职不合理流向,使他们更多的流向现代企业。
6.3 建立我国企业R&D的评估体系
对科技投入多,其产出未必成正比。如何有效地使用R&D经费,使国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决策者能够有效地分配和使用经费,企业能够有效地选择和管理科研活动和项目,对R&D的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国外对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评估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则刚刚开始。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评估方法和经验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R&D的评估,可采用几种方法:①同行评议法,即请该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评价原则、目标进行评议。②文献计量分析法,即通过出版物、专利、引文等研发绩效指标进行评估。此外,还有其它评估方法,如案例研究法、回顾分析法、前景分析法等。对企业R&D的评估,可根据评估对象、评估的状态(事前、事后、状态中)及应用的准则(内部或外部)的不同,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此外,R&D指标是评价国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主要参数之一。为了便于为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作者建议应在全国性科技统计中加入R&D的统计指标。OECD于1964年发表的《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已成为各国进行R&D调查统计的依据。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也已经建立了R&D的统计方法和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对R&D的统计方法,特别是对企业R&D的统计是以技术开发来代替。
6.4 加强企业R&D的投入,从多元化过度到以企业为主
90年代末,海尔集团的销售收入为406亿元,研究与开发支出为15.68亿元,其R&D投入强度为3.86%。联想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84亿元,方正集团近100亿元,四通公司60亿元,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在R&D的投入,以美国高技术企业R&D低限5%计算,在2000年,R&D的投入强度,联想应为12.5亿元,方正应为5亿元,四通为3亿元,海尔为20.3亿元。请向各大公司的诸位老总们,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因此,加大企业的R&D的投入,是使企业走向效益良性循环的关键措施。研究与开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它需要精心的构造和持续的积累。政府应把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鼓励社会各界向R&D投入资金,企业本身责无旁贷。
标签:美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