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化建设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施第三步战略时不我待

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的设想,第一步是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进入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据权威部门评估,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的小康总体实现度在90%以上,当然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尽管当前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但在新世纪确立起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分步骤推进之也刻不容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确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战略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科学决策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说,在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地区,不失时机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机渐趋成熟。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省、市提出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无疑是适宜而及时的。同时,这对欠发达地区也是一种启迪和激励。

无庸讳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可概括为“五无”。第一是无位置,据调查了解,除了少数省市确实很重视以外,绝大多数地区没有把农业现代化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没有作为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来抓,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第二是无规划,至今全国没有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第三是无标准,农业现代化作为奋斗的目标没有衡量的全国性、权威性标准。第四是无配套的政策。第五是无专项资金支持。总之,就全国来说,只有原则口号,没有具体要求,只有基本方向,没有工作部署,只有专家研究,没有政府运作;亟待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明确思路,制定措施,切实纳入工作议程。关于概念问题:一些地方提出应用农村现代化来代替农业现代化。笔者认为,这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的需要是适当的,但是作为国家的整体提法就有点欠缺之处。因为国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是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果用农村现代化来替代农业现代化,相对而言就应该用城市现代化来代替工业现代化,其他用什么来代替?而且农村不仅包含农业,包含工业,也包含服务业,还有小城镇建设……况且“四个现代化”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目标概念,没有必要再作变动。所以,还是用农业现代化来作为国家的提法更确切一些。

农业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合理开发、配置、使用要素资源,优化市场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及其评价指标具有阶段性和相对性,但是没有终极指标。在不同的时期,应用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就中国而言,如果在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考虑,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步实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基本实现阶段。可将阶段性标准分为起步标准、初步实现标准和基本实现标准。

关于指标问题,现在各地制定的指标一般比较繁琐,而且有些是属于定性的,很难量化。应该从国情出发,确定一个从上到下,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农民,都能够直接理解又便于具体检验的指标体系。换句话说,就是应该设计一个以一层指标为主、不需要再进行复杂运算的有普适性的指标体系。从现实基础和方便指导、便于操作出发,综合各地的经验、做法,本着宜粗不宜细、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宜实不宜虚的原则,可以分为三大类十个指标。第一类是相关综合指标。包括社会人均GDP、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用以体现全社会和农村总体发展水平。第二类是生产条件指标。可以有三个指标,一是人的素质指标,即农业劳力中初中以上比重;二是生产工具指标,即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三是资源条件指标,即旱涝保收面积比重。这三个指标里唯独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需要二层计算,因其包括机耕、机种和机收的比值。这三个指标体现了农业的主要基础状况。第三类是生产效果指标。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即农业劳均国内生产总值;二是资源产出率,具体指标是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三是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四是森林覆盖率,或者叫林木覆盖率,既体现林业发展水平,也是生态性指标。用这样十个既简单又有常规统计的指标,可以比较全面地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详见附件)。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世纪之交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应该明确一个总的提法。具体表述可否用三句话:在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地区,应当用农业现代化建设来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目前,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当中有两种倾向,一是“过冷”倾向,就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还没有这种意识。另一个是“过热”倾向,搞全民运动,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作。这两种倾向都有碍于其健康发展。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既要积极也要稳妥,注意避免出现“过冷”或“过热”的倾向。既要防止发展条件已经成熟但因指导不力而延误了现代化进程,也要切忌用“下任务、定指标”等行政手段推动工作而导致形式主义和运动化的倾向。农业现代化指标是参照性目标,不宜层层分解,作为任务层层下达,实行责任达标或进行政绩考核。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当中,应该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自愿选择的原则,不能靠简单的行政推动、行政命令;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有各地的标准,各地有各地情况,不能一刀切,不要相互攀比;三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大胆实践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创新求实,明确方针,贯彻“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着眼市场需求,实施分类指导,主攻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治理生态环境,确保持续发展”的工作方针;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在新世纪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不能、也不应拖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后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郊区或者已经实现小康目标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农业发展既是良好机遇,也是严重挑战。但目前本国的农业经营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创造有利的政策和体制环境。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严格防止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名,采取行政手段将土地等资源归大堆,侵害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要进一步发育和完善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化经济组织,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体制改革。要创新政府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管理。

首先,作为中央决策部门,应当不失时机地指导各级党政领导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纳入条件具备的地区的重要工作议程,建议国务院组建有关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权威性指导机构。第二,应该尽快组织力量草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明确具体的途径和具体政策。第三,应研究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第四,应择选一批国家级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工作,摸索经验,大胆创新,促使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作在新世纪健康推进。

二、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义不容辞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经济发展,要靠两个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国农业发展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政府主导型、生产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效益主导型转变。农业科技园区(或称农业现代化园区)作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益尝试,从1994年起步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开始发挥效应的已达1000多个。农业部与中财办、中研室、财政部、国家外专局联合对农业科技和引智成果转化模式进行的综合性研究表明,中国目前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大体有四类:一是政府主管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二是社区经济组织和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三是龙头企业,四是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如果运作得好,可以有效发挥前三类载体的长处和效应。

从各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实践探索分析,农业科技园区主要有五大功能:一是试验、示范,在进行科技攻关的同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适应性试验,发挥示范作用;二是辐射、扩散,将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种养模式和优良品种在面上推广;三是培训、教育,既要培训干部、农民,也要开展城乡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既可获得社会效益,也可收到经济效益;四是信息反馈,收集、整理、反馈国内外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民的需求;五是观光旅游,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回归大自然,让城市居民体验田园风光。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打破了传统农业低效封闭的格局,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生长点;搭起了科技与政府、企业、农民相连接的桥梁,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化,推动了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创新了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机制,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换代。

当前,综合各地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一是规划布局不科学,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产业和产品结构趋同;二是发展目的不明确,往往成为各级领导的“形象工程”、“窗口工程”,其建设和运行游离于农民需求和农业经济之外,多数无效益帐可算;三是项目选择不准确,过分强调“高、精、尖”和资金高密度化,相对忽视了对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创新;四是运行机制不灵活,政府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缺乏科学、完善的鼓励机制和管理办法;五是科技连接不紧密,园区发展与相关科研、教育单位的结合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和收益互补性。

各地对促进农业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探索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清晰的发展思路,比如广西梧州市提出的坚持“产业化原则、市场扩张原则、科技优先原则、经济效益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特色原则”就较有代表性。

搞好农业科技园区的主要对策:一是做好规划,确定突破重点,发挥区域特色,强化技术储备,注重合理布局;二是明确思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高效益为管理,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以示范、创新和技术辐射为纽带,开拓市场,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科技办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注重超前性、示范性和导向性;四是制定政策,包括土地流转、信贷税收、人才激励、资金支持等;五是机制创新,多类型建设,多形式开发,多体制经营,多层次兴办;六是技术支撑,与科研、教育单位和个人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依托;七是品牌战略,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以品牌求发展、扩规模、拓市场、创效益;八是宏观调控,建立评价体系,加强审批、监测、评价、管理,重视信息交流反馈,使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附件1:中国农业现代化参考指标体系及其标志值表

指标名称单位 1999年

起步阶 初步实 基本实

 全国平均 段标准 现标准 现标准

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6606

7000

15000  25000

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210

3000

6000

10000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 %

  50.1

40.0

20.0

10.0

4.农业劳力中初中以上比 %

  57.4

60.0

70.0

80.0

5.农业综合机械化率

 %

  35.6

40.0

60.0

80.0

6.旱涝保收面积比重

 %

  29.7

30.0

45.0

60.0

7.农业劳均国民生产总值 元

 4086

5000

10000  20000

8.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 元

 9340

10000  20000  30000

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 %

  80.0

100.0  200.0  300.0

 增加值的比值

10.林木覆盖率  %

 16.6

18.0

20.0

25.0

说明:1~3为相关综合指标;4~6为生产条件指标;7~10为生产效果指标。各项指标均可以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出来。

附件2:指标值计算公式

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数

2.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纯收入÷农村人口

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农业就业人数÷全社会就业人数

4.农业劳力中初中以上比重=初中以上农业劳力数÷农业劳力总数

5.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3

机耕率=机耕面积÷耕地面积

机播率=机播面积÷播种面积

机收率=机收面积÷收获面积

6.旱涝保收面积比重=旱涝保收面积÷耕地面积

7.农业劳均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力数

8.每公顷耕地农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耕地面积

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农产品加工值÷农业增加值

10.林木覆盖率=林木面积÷国土面积

标签:;  ;  ;  ;  ;  ;  ;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