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研讨会综述特色文化资源新城建设_新型城镇化论文

“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研讨会综述特色文化资源新城建设_新型城镇化论文

“文化资源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观点摘要——用特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化”新型城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文化论文,资源论文,研讨会论文,城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没有文化特色和个性的城镇就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也缺乏城镇发展的驱动力。特色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城镇化建设应当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第一,以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的独特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观念日益兴起的今天,城镇化建设必须突出和强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传统。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建立在自身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基础之上,运用集聚和扩散的战略思维经营与规划城镇化建设。特色文化资源本身,既有社会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城镇化建设就是把城镇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经营,将城镇所有的资源从文化上进行新的整合,通过一定的策划与创意将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形态的文化产品。因为,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从产业层面上讲,特色文化资源都具有形成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尽管特色文化资源本身不是一种产业的形态,但它经过一定的开发,可以转化为产业形态的东西。

一定区域内城镇化建设的鲜明地域文化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密切相关。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等不同,形成不同的区位经济特色;所谓特色就是指“比较优势”,也就是差异化竞争优势,有了这样的特色就有了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条件。一个地区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便天然地具有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具有了打造特色城镇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色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城镇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避免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产业空心化”现象。特定区域内的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积累与存量,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无形资产,能够创造出有效的经济价值。

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发展成为特色文化产品,需要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没有一定的资本作为基础,就很难使特色文化资源变为特色文化产业。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一定要有市场意识和市场眼光,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把那些有消费需求的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来,使它们成为特色文化产品。如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文化遗产、节庆风俗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对于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市场机制是一切经济活动最突出的要素。比如,少数民族歌舞是一种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进入市场之前不过是一些分散的、存在于田间地头的原生态的东西,一旦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的作用把这种生活中原生态的东西发掘出来,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就具有了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通过特色文化资源来积聚资本,吸引社会对文化的投融资,借助于资本来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成为城镇的特色产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

第二,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打造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的产生与形成是一定区域要素集聚的结果,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此,人们提出了打造都市经济文化圈的概念,希望借助这一形式,能够带动中小城镇、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所谓都市经济文化圈就是指以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有经济内在联系的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共同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借助于圈内便捷的交通、统一的市场、丰富的合作机会,城镇逐渐发展成为区域内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中心;作为物质空间载体,城镇能够提供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元素,对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主体内容所形成的产业将发展成为新型城镇未来经济的核心,以创意为基础的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成为新型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引擎。都市经济文化圈所带来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提升城镇化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增强城镇的外在影响力,而且对城镇之间的空间布局的调整也会产生巨大的牵引力,使得拥有不同类型特色文化资源的城镇逐渐形成不同城镇发展形态,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譬如,借助于京津冀都市经济文化圈的打造,逐渐形成了河北张家口蔚县剪纸、天津杨柳青年画等富有文化特色的城镇;都市经济文化圈内发达快速的交通网络、成熟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充满着希望的众多商机,为区域内的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而这种有利的条件不仅会使每一个城市都可能给圈内的其他城市及城镇带来外部经济,而且不同城市之间也都会给周边的城市或城镇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外部经济。

第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城镇的形成是一个在一定区域内生产要素不断地迁移与集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建设应当顺其自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应当让市场力量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城镇化建设不能异化成为一种在当地政府主导下的非理性的造城运动,诱导某些决策者追求短期的、表面的政绩,从而以牺牲文化资源为代价来赢取所谓的GDP。如:素有贵州“苗疆”之称的黔东南苗族地区,被划为经济开发区后,短短几年时间,经济收入增加了,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但这个地方的苗族文化却陷入危机:苗乡侗寨被拆迁,苗族村落逐渐消失、苗族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危机还在城镇化中蔓延:方言萎缩、地方戏后继乏人、民间音乐濒临失传。

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城镇,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文化资源的优势实行在地城镇化,建设“一镇一品”、“一城一产业”;以特色文化资源带动区域城镇经济发展,为其城镇的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比如:福建莆田的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湖南的湘绣、东阳的木雕、青海的唐卡等等;相反,缺少相关特色产业作支撑的城镇化,后续发展乏力;而没有文化资源特色和个性的城镇,也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将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产业空心化”困境,最终使城镇化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城镇化建设不应当忽视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城镇或城市之所以形成,并在这个地理空间上产生,人口密度的提高、空间物理距离的缩短和开放度的增加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城际公交、城际铁路、城际客运、支线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将城市与郊区、中心与外围之间联成一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内陆中心城市与沿海中心城市联成一体,比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带、京津冀都市文化产业圈。空间集中化,不但进一步提升城市密度,缩短距离,而且还实现人口、土地和资金在不同城市之间的重新配置。近年来,这些城市圈都在打造城市(都市)文化产业圈,这将在带动地区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促进周边村镇的城镇化建设。

标签:;  ;  ;  ;  ;  ;  

“文化资源与新城市化建设”研讨会综述特色文化资源新城建设_新型城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