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北军[1]2002年在《我国合并报表中若干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企业的联合,或者一个企业通过购买权益性证券、资产、签订协议,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另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合并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可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叁种方式。一般来说,只有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内容不仅包括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控制实体)的合并,还包括合营者对合营企业(共同控制实体)的报表合并。 合并会计报表是当今国际公认的会计叁大难题之一,这既是一个复杂的会计操作性难题,也是一个包容着众多不同理论流派、争议较大的论题。历史地看,合并会计报表的使用始于美国,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企业已经尝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形成了合并会计报表的最初模式。尽管合并会计报表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通过理论与实务界的共同努力,他们在探索、解决复杂的理论课题和操作方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近年来,我国会计界对国外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介绍,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在积极展开。 应该看到,在当今席卷全球的合并浪潮和中国入世的环境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合并,特别是控股合并将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合并报表会计的发展还相当滞后,理论上和实务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尚待澄清和解决。在制定我国的合并会计报表具体准则时,无疑要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我国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与实务。本文在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及研究的基础上,力求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对我国合并报表中若干会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完善合并报表会计理论,指导合并报表会计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共分四部分,其内容简述如下: 一、概述 本章首先分析了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的关系,指出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内容不仅包括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控制实体)的合并,还包括合营者对合营企业(共同控制实体)的报表合并;接着追溯了西方发达国家合并报表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我国合并报表会计的现状,指出制定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具体准则是当务之急;然后对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阐释。通过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以及汇总报表的比较指出了合并会计报表的特点。分析了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目的是为了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分析了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指出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够对外提供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情况的会计信息,还有利于避免企业集团利用内部控股关系,通过内部交易、转移价格等手段,人为粉饰会计报表情况的发生;本章最后指出提供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是国际流行的惯例,但提供的方式上有所差异。我国对上市公司要求同时公布母公司报表和合并报表。 二、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框架 在本章中,笔者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创新,将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 忽框架划分为五个层次,从分析、界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企业集团的经济实体出发,通过对合并方法、创立方式与权益结构之间内在联系的阐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看待子公司少数股东地位的各种理论观点指导下处理非控制性股权的不同方法的剖析和母公司如何反映其与子公司的关系,最终落脚于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实务方法的选择。自上而下的理论结构的建立,力图使其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框架体系,其中每一个层次回答和解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的特定层面的理论问题,分析考察企业集团经济实体的特定经济关系。(如图所示)。一叁、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制定中应予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国际化、集团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己经对合并会计报表理论研究的深化及其操作方法的规范与完善提出了紧迫 11的要求。制定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具体准则是当务之急。最近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对合并会计报表有关问题征求意见的函》,收集各方面对制定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具体准则的意见。结合第二章合并会计报表理论框架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讨论制定我国合并报表具体会计准则时,应格外关注以下问题:应关注联营法,考虑其适用性;应关注实体理论,可考虑采取以实体理论为主的作法:应考虑到企业集团业务的发展趋势,力求对各种具体业务问题作出明确的指南。 四、我国合并纣报表中若干问题研究 本章共分六部分,在前五部分中,笔者本着对《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这一思路对当前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合并范围、合营企业与比例合并法、合并价差、合并报表所得税、合并现金流量表等等这些问题都可借鉴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和完善。本章第六部分对合并报表的局限性及弥补办法进行了?
黄菊珊[2]2004年在《合并会计研究》文中认为合并会计是以企业购并为服务对象的,企业购并的重要性决定了合并会计研究的重要性。合并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一个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专家对其不间断的研究反映了该领域问题的复杂、多变和实务界对这一研究的迫切需求。本文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合并会计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讨,旨在倾全力为这一领域做出点滴贡献。 本文正文共十一个部分。在导论后,分两篇、十章。第一篇为理论篇,第二篇为实务篇,各下辖五章。 导论中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研究范围、研究思路和结构、研究方法,并具体列示了本研究的十条创新内容。 理论篇运用了产权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作为合并会计研究的指导。提出,合并会计在企业购并中应始终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在合并会计所面对的企业行为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被成倍的放大。合并会计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应具有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合并会计制度应是各利益方充分博弈的结果。 理论篇讨论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是如何指导合并会计及合并会计对会计学基本理论有何冲击。(1) 合并会计的目标是为现在和潜在的使用者提供受托经管责任和决策有用信息。合并时会计在完成受托责任方面任务重大,而合并后的合并报表在解释受托责任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由于合并时及合并后企业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导致了完成决策有用目标的艰巨性。(2) 合并会计使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松动。但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大量使用并不是因为持续经营假设松动。(3) 基本会计原则中的相关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充分披露等原则与合并会计关联密切。 理论篇对合并会计报表理论进行了再探讨。提出,在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目标时应坚持母公司理论;在合并报表的具体设计中以改良的母公司理论为指导,改良的宗旨是:程序简化,方法单一。 理论篇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合并会计基础理论:(1) 合并会计的两大特性:进行决策的重大依据;利润操纵的主要工具。(2) 合并会计的目标。包括合并时、合并后,合并会计为谁?提供何信息?(3) 合并会计原则:相关性、可靠性兼备原则;可靠性第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单一性原则;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充分披露原则。乞诊合并会计月开究 理论篇中的一章专门介绍了本文进行的相关问题的问卷和实证分析,该章结论被广泛用于本研究之中。 实务篇是以理论篇为指导的,该篇的研究志力于为实践提供一般性指导。 实务篇研究了企业合并中最重要的两个会计问题。提出在我国应禁止使用权益结合法和在我国目前最恰当的方法是对合并商誉进行系统摊销并增加摊销年限。 实务篇讨论了合并会计报表的改进,认为改进的路径是一方面加大披露,另一方面编制简式合并报表。实务篇还讨论了合并会计报表的一些特殊问题研究,提出:对合并报表中的子公司超亏问题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将超额亏损并入合并利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下推会计;对集团内部债券交易产生的合并差价,建议按照国际惯例作为推定赎回损益处理。 实务篇还对与合并会计相关的税务问题进行了探讨。(l)经比较认为,在购并领域中,我国会计规范与税收法规存在明显的差异;合并方式和支付手段不同,将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合并各方应对其加以考虑;在购并领域中,我国会计政策选择余地很小,会计的灵活性并不比税法大。(2)介绍了资产负债表负债法、其他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等基本概念,并分析了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合并会计涉及大量理论和实务问题,内容错综复杂,本文仅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笔者观点,得出初步结论,不当之处,恳请指正。声关键词:购并合并会计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
王亚丽[3]2007年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确定合并财务报表报表编制的范围,不仅是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影响合并财务报表决策有用性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安然事件”的背后是深层次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但会计准则特别是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缺陷却是安然问题未能被市场及时发现而最终无法挽救的一个制度性原因。可见,合并范围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正确界定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重要前提条件。然而,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范围的确定殊非易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至今都没有制定出最终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因此,对于合并报表范围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合并范围为研究对象,先介绍了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理论,并且通过比较合并理论的优缺点及对合并理论发展趋势的分析,明确了适应于我国的合并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合并范围进行了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有益的启示。接下来,针对我国新准则对合并范围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新准则对“控制”的定义、复杂持股的合并范围确定、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规定、实质控制的判断标准等四个问题,在对问题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试图构筑合并范围规定的完整体系,力求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更加完善尽微薄之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与会计实务的发展。
余熙[4]2007年在《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企业合并浪潮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我国加入WTO后合并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日益突显,企业合并业务的复杂化与合并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完善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澄清和解决。2006年2月,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范了我国合并会计处理和合并财务报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合并会计的相关难题。但是规范是否符合实际,在具体运用中又会出现哪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介绍企业合并的概念、动机及其方式,并回顾国内外合并会计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从合并会计方法、合并商誉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等叁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阐述:在合并会计方法问题中比较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两种方法的运用带来的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的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合并的实务,说明当前两种方法并存的合理性以及未来仅保留购买法的必然性;对于合并商誉,文中比较分析了商誉的叁种确认方法以及各自的理论基础,在其计量方面主要探讨了减值测试这一规定的规范性以及实际运用中的困难;最后在合并会计报表中,主要探讨了合并会计报表编制的合并理论和合并范围问题。在论述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王燕花[5]2013年在《企业合并中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合并产生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美国FASB和IASB相继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且对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法,面对国际准则的趋同,我国新会计准则采用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的格局,同时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由系统摊销法改为了减值测试法,进一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企业合并也带来了一些列的会计问题,如合并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问题、合并会计方法的应用选择问题、自创商誉的确认问题以及在购买法中的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等等,论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会计准则的完善和发展建议。理论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深入研究企业合并会计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企业合并会计实务的处理。论文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研究,从是否取消权益结合法、产生经济后果以及商誉的确认、合并商誉后续计量方法研究等等方面对企业合并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研究企业合并会计的理论框架构建问题,构建合并会计的理论框架包括合并会计的基本理论以及合并会计的理论基础两部分,意图通过探讨企业合并的合并会计理论框架,使得合并在会计方面有理论支撑,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合并。然后比较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区别,并分析了两种方法产生的不同经济后果,分析了我国二元结构存在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针对购买法的重要性以及应用中公允价值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允价值的措施。论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分析购买法下产生的合并商誉问题,辨析了自创商誉、合并商誉以及负商誉之间的关系,分析合并商誉后续计量的减值测试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出了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的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我国合并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以及公允价值评估机制的规范,我国会计准则最终会取消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实现国际趋同。
徐子渊[6]2013年在《协议控制中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协议控制是指某一实体并非以持有股权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合同和协议的签订实现对另一实体经营活动和财务决策的控制。在我国,协议控制被境内投资人采用,为达到在境外上市的目的,首先在境外设立一家可以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再由此境外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设立一家外商独资子公司,此外商独资子公司通过一系列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在实质上控制着境内企业,境内企业再将取得的收入与利润根据协议转移到外商独资子公司,从而实现境外间接上市。目前,协议控制模式仍处于我国法律的盲区,其以“非法令禁止即合法”的名义在我国法律的灰色地带游走了十余年,但其依然存活至今的原因在于它对我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国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采用协议控制模式在海外上市,筹得巨额资金,支撑自身的飞速发展,所以,协议控制模式功不可没。如今,协议控制饱受争议的焦点在于以合同签订,而非股权持有的方式取得的控制效力非常模糊,该种控制怎样确定,力度如何衡量,相关信息怎样披露,业内人士争论不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协议控制模式将面临质疑与反对,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并解决协议控制模式的相关会计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协议控制模式中实体取得控制方式的特殊性,笔者首先从控制的定义下手,不拘泥于传统的以股权持有取得的控制,而扩展到对实质性控制的研究,在对协议控制与控股模式在合并方式、合并过程和合并风险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协议控制的特殊点,分析其是否适用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控制与合并的相关会计处理。然后,笔者在查询资料和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相关会计文献与会计准则对于控制的研究还不能充分地阐释与解决合同签订基础上的控制问题,相比之下,美国会计准则的“变动权益”和“主要受益人”概念突破性地开创了对控制理解的新角度,而且其相关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能解释与解决我国面临的协议控制会计处理问题。除此之外,笔者对一些采用协议控制模式企业的年度报告进行了数据采集与分析,发现在对协议控制相关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方面,我国企业做的还不够充分,笔者挑选阿里巴巴集团作为案例,并做出分析与完善,引出美国会计准则对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协议控制处理缺口的补充。最后,在分析我国协议控制及其会计准则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一方面希望我国法律界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完善协议控制模式、明确合同条款,增加违约成本、提高契约精神,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建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完善对“控制”的定义、明确协议控制的会计处理方法、完善协议控制的相关信息披露。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美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主要受益人”和“变动权益”的概念是未来国际上对于控制定义的主流方向,如今实务的发展对控制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股东的持股比例,特殊目的实体、协议控制模式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对实质性控制的意识与研究,我国应该尽快引入“主要受益人”和“变动权益实体”的概念,完善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即使对于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略显为时尚早,但提前为我国会计人员所了解与接受有很大的正面意义。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加以评价,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具体阐述协议控制及协议控制会计的相关理论,通过介绍协议控制模式的产生发展,来解析其本质内涵;并通过与传统控股合并模式的比较,来挖掘协议控制模式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特殊之处;通过介绍国际上对协议控制模式的会计准则处理规范,来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制度基础。第叁部分侧重案例研究,介绍阿里巴巴协议控制相关情况,具体分析协议控制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并补充阿里巴巴应该进行的会计处理。第四部分在理论与案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协议控制模式在我国会计环境中的应用,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会计准则,提出其对我国协议控制相关会计准则的启示与完善。
李平[7]2002年在《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会计理论中的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全文共分为五章,前叁章主要进行理论探讨,后两章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实务问题研究,各章内容要点如下:第一章主要讨论了权益理论的产生及权益理论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从会计角度看,“权益”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权益含义既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对权益认识的不同,又体现了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下对权益表述的不同,但更主要的是,不同表述体现了会计学中对权益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这种不同的认识也就是不同权益理论的体现。本章在对权益的含义、权益会计的特点以及权益理论的基本含义进行简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权益理论的产生。本文通过考察发现,权益观念的产生与会计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促进其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叁:私有制的出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其中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以及会计本身的发展,前两个因素是权益观念形成的基本前提,而会计复式记账及其对账户分类的发展则直接促进了权益理论的萌芽;其次讨论了权益理论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问题。本文认为,权益理论在会计理论中属于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它在本质上与会计基本假设类似,是一种环境性因素,体现了外界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本章最后就全文的研究目的、范围及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解释。第二章首先介绍和解释了几种主要权益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对不同权益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探讨,其次运用比较的方式对两种主要权益理论—业主权论和主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西方会计中主要出现过六种权益理论,其中业主权论出现最早,它以业主或称终极所有者作为解释相关会计理论并进行相关实务处理的中心;主体论将企业看作是独立于其终极所有者的主体,会计以企业主体本身为中心;基金理论则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区分为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即基金,不同活动领域内具有不同的且各自自我平衡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剩余权益理论则以剩余权益为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这一剩余权益一般就是普通股股东的权益;企业理论则将企业置于整个社会中,会计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指挥者理论则认为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直接控制者的内部决策和反映他们的经营绩效服务的。从本质上看,各种权益理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大致有两条线:一是视企业与业主为一体的,如业主权论、剩余权益理论;另一条是会计服务对象不局限于业主,这方面以主体论为代表,包括基金理论、企业理论,指挥者论也可纳入其中。在对权益理论的有关观点进行总体理解的基础上,本章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探讨了两种最主要的权益理论—业主权论与主体论。研究表明,业主权利与主体论对部分<WP=9>会计理论和实务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两种理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不同影响的比较,可为我们选择更适当的权益理论提供基础。从理论渊源看,两种理论是从不同角度与不同出发点对复式记账有关问题进行的认识;从二者对相关会计理论的影响看,主要体现在会计等式、记账方法、交易观、资产和负债概念、资本保持观、收益观以及收入与成本概念等方面;本部分还比较了两种权益理论各自的不足:业主权论的主要不足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形式的需要,而主体论则比较难以理解;正是由于都存在不足,这两种权益理论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第叁章是试图选择一种相对更适当的权益理论。本章研究的结论是:应以主体论作为居主导地位的权益理论,具体从叁个方面加以说明:现代企业理论中有关财产所有权观、对企业的不同认识及建立更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都要求以企业主体自身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及现代理财学的若干观点也说明债权人权益与股东权益具有共同的本质与相近的作用,而这正是主体论所坚持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本身的发展过程也表明,主体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日益扩大,且实务中也有相关的需求,如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当然,本文所选择的主体论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表述有所不同,如关于权益的性质与剩余权益的归属,关于权益的再分类及负债与权益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会计等式的选择等。第四章主要研究在主体论原理指导下如何对有关权益会计实务问题进行解释。在论述中,本章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对主要权益项目的含义、分类及有关实务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其核心是划分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与企业主体权益;本章还对权益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第五章是第四章内容的继续,主要讨论了权益信息披露中涉及的有关具体问题,包括有关信息的披露范围、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等,如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综合收益的确认与列示、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等。本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主要包括本文研究的逻辑结构、主要观点及本文的局限性两方面。
许绍双[8]2003年在《我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制订我国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准则不仅是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而且还是进一步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现实要求。为了制订出科学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会计准则,有必要将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基础理论进一步引申,形成直接指导合并报表会计规范建立的结构理论。另外,基于FASB与IASB在准则制订模式上的日渐趋同——原则导向,研究我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也有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合并报表会计方法可看作是为了解决取得控股权合并方式下企业合并所带来的会计问题——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涉及的手段、方式或法则,是现代会计应对产权关系变化带来的挑战,对传统的编制会计报表具体核算方法的一种拓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个特殊分支。其内容不仅包括取得控股权日所涉及的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而且还包括取得控股权日后编制合并报表所涉及的方法。 总体说来,合并报表会计方法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其理论依据就是人们对合并报表会计方法这一客观事物的理性化、系统化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借助相关概念和范畴来体现,这些概念和范畴的有机连结则成为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人们观察的视角不同,思维的逻辑路径不同,对同样的概念和范畴,可能组成不同的理论结构。 基于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我们以后者的逻辑路径作为前者的构建思路。本文参照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这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路径时,为了避免其缺陷——对财务会计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的忽视,本文不仅研究了“谁是合并报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合并报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以及“合并报表应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样的问题,而且还要对“合并报表能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样的问题予以关注。 从系统的角度,参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这种逻辑路径,排列组合相关概念和范畴,则将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分为叁个层级:其一是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合并会计报表目标理论、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拓展、合并报表信息质量特征以及合并报表的前提、范围、原则、程序等;其二是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应用理论,是人们对实务中具体的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系统化的归纳、总结,主要包括购买法、权益集合法、新实体法以及母公司法和实体法等;其叁是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技术规范,主要是指由权威部门制定的,对所管范围内的合并报表等工作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着重反映合并报表实务中带有规律性的程序和方法的业务性规范。 由于受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约,一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的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合并报表目标理论”、“合并报表信息质量特征”以及“合并报表的主体方法的选择”这叁个方面,因此在重点探讨这叁个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前一部分的论述,本文构建了我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 本文构建的我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作为深入研究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理论体系的一个尝试,以合并报表目标理论为逻辑起点,体现了“来自会计实践”,最后以直接规范合并报表实务的合并报表技术规范为逻辑终结,又体现了“服务于会计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本文构建的理论结构遵循了人们研究会计理论结构的一般的思维路径,强调了会计理论的根本属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潘皓青[9]2006年在《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的需要,合并财务报表越来越成为集团化企业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财务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合并财务报表作为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手段,从编制目的到具体的编制方法均有别于个别财务报表,因此“在一组公司中,当一家公司直接或者间接地对其他公司在财务上具有控制利益时,合并报表比个别报表就更有意义”(ARB No.51)1。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重点都放在了合并理论、合并范围、合并方法和某些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上,普遍忽略了对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系统研究。本文欲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分析的主体及其信息需求、分析的影响因素和分析的框架等几个方面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问题做比较系统的探讨。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在于:(1)文章从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对象、分析主体、分析框架和分析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从谁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主体、他们需要怎样的财务信息、他们对什么进行分析及如何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作了全面的探讨。(2)文章从叁个方面对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进行论述,即其分析对象包括合并财务报表本身的数据特征、合并财务报表的特殊反映对象——企业集团以及在此基础上其提供的财务信息的价值和局限。(3)文章在借鉴权威机构和专家对合并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定位及其信息需求做了一些思考。(4)文章归纳和总结了对合并财务报表分析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5)本文借鉴一般财务报表的分析框架,建立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分析框架。
程宇童[10]2018年在《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强调优胜劣汰的商品经济时代,必须创新方式方法,使国有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企业破产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随着新《破产法》的出台,我国原有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已无法满足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实务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完善并指导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财政部于2016年12月正式发布了《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破产清算会计不同于企业一般的财务会计,它的目的是反映企业会计的破产清算过程和结果。本文主要通过网络、书籍,并查阅有关学者对破产清算会计处理研究的资料,利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将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研究某国有企业东方公司在破产清算过程中涉及的账务处理、清算报表的编制以及由东方公司破产清算引起的其母公司C公司对应的账务处理及对报表的影响。并对其破产清算会计处理中存在的破产会计主体及会计期间不明确、清算净值估计不准确、破产资产处置非市场化、破产清算会计科目设置不细致、报表附注披露不完整等问题进行分析,从健全破产清算会计制度和提高清算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最后,由东方公司案例推及其他国有企业,为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在新形势下的运转提出建议,从而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实现完善理论与指导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我国合并报表中若干会计问题研究[D]. 王北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2
[2]. 合并会计研究[D]. 黄菊珊. 天津财经学院. 2004
[3].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研究[D]. 王亚丽. 湖南大学. 2007
[4].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会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 余熙.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5]. 企业合并中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D]. 王燕花. 长安大学. 2013
[6]. 协议控制中的若干会计问题研究[D]. 徐子渊.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7]. 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李平. 复旦大学. 2002
[8]. 我国合并报表会计方法的理论结构[D]. 许绍双. 天津财经学院. 2003
[9]. 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分析的若干问题研究[D]. 潘皓青. 厦门大学. 2006
[10]. 国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问题研究[D]. 程宇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标签:会计论文; 合并报表论文; 会计论文; 企业合并论文; 购买法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企业编制论文; 会计准则论文; 会计处理论文; 财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