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上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论文_翟淑媛

浅谈数学课上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论文_翟淑媛

安徽省淮北市古城路小学 235000

新课程改革时刻提醒我们,老师要多为学生着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事物,多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他们真正地引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有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增加新的知识,打破旧的平衡,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课时开始师生竞赛,由学生任意提出几个数,看谁最先说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验证后,很是惊讶,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这么快?肯定有窍门,快告诉我们!”师生竞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带着渴求的学习欲望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规律。

2.抓生活情境,有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善于抓生活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的联系,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有意义,通过兴趣的诱导,调动学生逐渐形成乐学、爱学的良好动机。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播放某一个路口机动车通行画面,让学生统计每种车型的数量,并提出用哪种方法最快,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营造了活跃的气氛和数学情境。学生对具体情境表示自己的态度,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收集整理数据的作用。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拿出三角尺、红领巾、小彩旗等三角形物品,再投影出示一些有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找找有什么不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情,去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数学,完成再创造,实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又运用总结和策略的途径及方法解决其他问题,终生受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机会和条件。如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教学给出5根长度不同的小棒,3cm、4cm、5cm、6cm、10cm,让学生任意选出三根摆一摆,想一想,初步感知有时三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有时不能,再进一步探究什么情况能摆成,学生在互探、互补、互纠的过程中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这种动手操作参与性的学习,不但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取数学知识。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中,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学生调整、丰富自己的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通过合作交流,学生知道了不同的方法,也掌握了倍拼、割补、分合等不同的转化推导方法。帮助学生完善逐步形成清晰的概念,并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总之,在数学课上,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熟悉、有兴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翟淑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课上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论文_翟淑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