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文明冲突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论文

冲破“文明冲突论”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演讲中,提出的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四点建议,可谓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文明交流实践的路线图。

当今世界需要怎样的文明观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积极的角度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都在不断深化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转型时期,充满了新的机遇。而从消极的角度看,人们也无法忽视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某些大国滥用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使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单边主义三股思潮汇流,全球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国际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亟需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可见,语法隐喻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语义并非所谓的“同样的所指”。它们源自同一情景或经验内容,最多可以说是语义相似;由于反映的是不同的识解和编码方式,因此具体语义存在差异。

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表明,要应对共同挑战,迈向更为美好的未来,仅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或政治上的协作是不够的,还需要文明与文化的力量加以支撑。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人类需要优先回答的一道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人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文明观?历史经验表明,一种可取的文明观,应与全人类的期待相适应和匹配。进入21世纪后,各国人民依然在孜孜不断地追求和平安定、共同繁荣与开放融通。

首先,和平是一切理想的基石,为其他所有美好的目标提供保障。如果没有了和平,就会使冲突和战乱不断发生,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则无从谈起。因此,只有持一种积极正确的文明观,珍视比金子还要宝贵的和平,通过理性的方式解决各种分歧以维护普遍安全,方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成为可能。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说过:“不同文化类型应当超越各自传统的生活形式的不同价值局限,作为平等的对话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中消除误解,摒弃成见。”同样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提出:“我们相遇和交流的意义重大,它会孕育千万美好成果,千万发明创造。”

[2]汪敏刚.支气管哮喘.见: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33-840.

其次,经济发展与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支撑。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远离贫困和饥馑,拥有富足和安康。为推动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特征的新一轮全球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尤其是让那些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面临战乱威胁的儿童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人们必须选择一种坚持普惠包容发展、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进步的文明观,这样人类社会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太习惯于根据创造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区分强弱甚至高低贵贱,而文明则不应以这种标准加以衡量。实际上,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独特的生存土壤,都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非凡智慧,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大的障碍,如果有人自认为其文明高人一等,要执意改造甚至强行取代其他文明,这将极大威胁全球文明的多样性,是十分危险和愚蠢的行为。陈旧迂腐的“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背后所反映的零和思维,与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主轴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相背离。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各种文明本不存在冲突,只是人们缺少欣赏不同文明差异之美的眼睛。人类社会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和谐共生。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也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绝对不能是强制的、强迫的,更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

为什么“文明冲突论”不可取

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教授狄伯杰认为,文明对话是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本土主义的“解毒剂”。“当和平与和谐被拒之门外,保护主义和排外主义盛行时,我们可以从文明对话中获取线索。”这番话一语中的地点出了两种不同文明观之间的相互斗争,及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学者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有关“文明的冲突”的学术观点。不幸的是,“文明的冲突”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其被用来指导某些西方大国针对伊斯兰国家的政策,继而在中东地区制造了延续几十年的战乱与冲突,恐怖主义滋生蔓延并威胁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可以说,“文明冲突论”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给全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北京街头,蓝天白云下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花坛

正所谓“殷鉴不远”,历史已经证明“文明冲突论”是一种不可取的文明观。然而,近期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斯金纳老调重弹,甚至宣称美国正在基于“文明冲突论”看待美国同中国的关系,美国有可能以此为框架设计对华政策,研判中美关系的发展。此言论一出,举世哗然。这不仅背离了中美长期以来达成的不冲突、不对抗的共识,也将整个世界推到危险的境地。按照斯金纳的言论,长达半世纪的美苏冷战都称不上“文明的冲突”,那么中美若走向冲突,则无人能预知这一冲突的形态、规模和影响范围。

对于这种荒谬的论调,来华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认为,当前,国际上有些人鼓噪所谓“文明冲突论”,这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真正的文明之间不应该也不会发生冲突对抗。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应该相互尊重,通过对话交流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才是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和谐共处之道。他还意味深长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

采用美国PoreMaster33型自动压汞仪测定多孔C/C复合材料的孔径分布,其微分曲线峰值对应的孔径即为多孔C/C复合材料的最可几孔径,即分布最多孔径的尺寸。

再有,开放融通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手段,更是亚洲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地区众多民族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后走向独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耕耘,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以及人员交流都异常活跃,可以说发展与开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因为相对封闭导致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落伍,社会发展迟滞,人民生活水平甚至出现了倒退。因此,人类必须坚持一种倡导开放融通、相互交流借鉴的文明观,促进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等各方面的相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用体的道路上扎实前进。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令人忧心的是,在全人类应持什么样的文明观这一问题上,某些西方大国近来出现的一些言论,与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见相背离,尤其是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又重新开始活跃起来,甚至有可能成为某些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和框架。

中国倡导以“多彩、平等和包容”为特征的文明观,强调要实现“三个超越”,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早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曾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自己访问过世界上非常多的国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在对外交流访问中,用相当多的精力在亲身从事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良好互动。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也着重强调,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

火烧油层又称火驱或层内燃烧法,即在一口或数口注气井(又称中点燃油层后,通过不断向油层注入适量氧化剂(空气或富氧气体)助燃,形成径向移动的燃烧前缘(又称火线)。

本文某特定构件的局部成组方案是指设计人员所关注的构件与其他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集合,该集合从属于最终模块划分方案中的某个模块。系统中构件的局部成组方案可以表示为

回眸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激发创造了无数的文明成果。历史上,中国从亚洲其他地方引入了许多的农作物,如小麦、苜蓿、胡椒、黄瓜、核桃、葡萄等,而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也经过中亚、中东传至欧洲,推动了人类文明不断前进。从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印度,人们看到了文明薪火相传的一个个生动事例;从中国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人们看到了亚洲文明的智慧符号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早在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而今天,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同样在搭建一条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道路,力求实现共建国家民心相通,推动一系列涵盖各领域人文交流的合作机制与平台落到实处,形成多元互动、百花齐放的人文交往新局面。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写道:“我们相信‘一带一路’合作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新加坡总统哈莉玛表示,文明互鉴能够推动和谐、和平与繁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交流从亚洲内部扩展到世界各地,创造了更多让人们交流经验、分享知识的契机,从而促进全球发展与创新,这些交流让人们在科学、科技和思想等方面互相启发,并带动了国际贸易与投资,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

亚洲有着全世界2/3的人口,共1000多个民族,47个国家。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可谓正逢其时。不能否认,在很多亚洲国家之间,尚有诸多的历史隔阂需要消除,也有诸多的现实误解需要澄清,还有诸多的认识与偏见应被摒弃。“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形成亚洲文明观,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将有助于亚洲各国在实现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开放融通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踏实、坚定。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演讲中,提出了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四点建议,包括: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点主张可谓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文明交流实践的路线图。作为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始终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形成开放体系。未来的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标签:;  ;  ;  

冲破“文明冲突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