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进化论论文,取向论文,择偶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究竟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择偶、恋爱、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它影响着这两个人今后的个人计划、个人奋斗和个人生活任务的实现,因而择偶观便成了人格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许多学者探讨过择偶问题。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最早通过对择偶观和择偶行为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理论和原则,如社会交换理论,婚姻市场理论以及择偶的“邻近性”原则和“同类婚”原则来解释择偶现象[1]。然而,在择偶过程中,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些观念?近30年来,进化心理学家从进化论角度对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具有进化基础。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大型研究是由Buss等人进行的。他们对37个样本(这些样本来自6个洲,5个岛,涉及33个国家)共1000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存在着地理位置、文化、种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所有的男性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较年轻,而女性比男性则更重视未来配偶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2]。这项研究表明,不同地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们在择偶观上存在着一致性。人类择偶中的普遍一致性似很难用社会文化观来加以解释,于是他们提出用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条件下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的普遍一致性现象。本文将着重介绍Buss等人提出的几个理论模型,并对这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评述。
一、进化论取向的理论基础和模型
达尔文的性选择论(sexual selection theory)认为,那些在争取食物、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竞争繁殖后代中比较可能得到胜利的个体具有存活“优势”特征,他们的基因更有可能遗传至后代,因而,那些可增加存活可能性的可遗传的特征会受到选择而成为物种的特征[3]。性选择强调繁殖上的差异,认为那些增强了个体繁殖成功的身体形态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品质会遗传至后代而被保存下来。如雄性孔雀的漂亮的羽毛,由于雌性孔雀偏好具有漂亮羽毛的雄孔雀,那么,羽毛这一优势特征受到雌性的选择而遗传至后代,也因此而进化。
Trivers的亲代投资模型(theory of parental investment)认为,由于雌雄性别的差异导致在繁殖后代过程中出现亲代投资上的差异,投资多的一方往往在更大程度上成为“选择者”。被选择的一方为了获得繁殖机会,常常表现为通过进化更具优势的外显特征以回应“选择”[4]。亲代投资理论强调的投资包含了生理上的投资,如雌性的孕育与哺乳,也包含了后代在发育成熟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和保护。
Buss在亲代投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性策略理论(sexual strategies theory,SST),该理论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男性、女性为了获取资源或配偶而赢得最终的生育成功,他们各自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在解决各自不同的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择偶偏好或行为方式,从理论上讲,男女分别进化了不同的“性策略”,有短期性策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或长期性策略(long-term sexual strategy)[2],如男性更倾向于采用短期策略获得更多伴侣,从而获得更大的生育成功。
好基因模型(good-gene theory)[5]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好基因表现为特定的身体吸引力,从而可以作为一种“生存力指标”,具有这种身体吸引力的个体具有更强的生存力。如果偏好具有这种身体吸引力的个体,他们的后代可能会通过遗传获得更好基因,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性。对身体吸引力的偏好这种心理倾向性也可能伴随基因遗传至后代。
二元模型(dual-model theory)[5]既强调亲代投资,同时也强调基因因素,认为亲代投资和遗传基因这两种因素在男女择偶过程中同时起作用。二元模型是对以上模型的整合。
进化论取向关于择偶的这几个模型都是基于达尔文的性选择论之上的,都从进化论出发,从不同角度对择偶观提出了理论假设。进化论心理学家还结合不同理论,对择偶偏好进行的大量实证研究作出了解释。
二、男女择偶的进化论解释
Buss等人的研究发现,在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存在一致性[5]。男女择偶时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对身体吸引力的关注,对投资资源的关心和一些典型人格特征的偏好。
(一)男性的择偶偏好
男女在择偶时都关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加关注身体吸引力。有研究报告,男性在选择未来配偶时,认为女性的身体吸引力是他们择偶的一个最基本的必要的因素,其他的属性如活跃,幽默感等则居于从属地位[6]。最近的一项元分析揭示了在跨文化背景下,女性的身体吸引力具有高度一致性[7]。男性对女性身体吸引力的偏好主要体现在年龄,长相,身材等方面。
1.对较年轻的女性的偏好
Buss在37种文化中都发现,男性都愿意娶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为妻[2]。对实际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年龄的调查发现,丈夫比妻子年龄平均大3岁,而且,随着男子年龄的增大,他们更愿意娶比他们更年轻的女性为妻[2]。例如,1923年美国20多岁的男性愿意娶比自己小平均约3岁的女性为妻,而60多岁的男性愿意娶比自己小平均约15岁的女性为妻[8]。女性的年龄与生育潜力和可生育后代的数量直接相关,处于育龄期的女性具有更大的生育潜力,从而女性的年龄可以作为生育潜力的一个指标[5]。投资理论认为,具有生育潜力的年轻女性可以对后代进行更多的身体上的(physical),的投资[5]。
2.对女性面容的关注
女性的面容也是男性择偶的一个重要依据。18世纪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法律规定,如果在求爱期间,妻子用化妆品“欺骗和误导”了未来的丈夫,婚姻可以无效[9]。男性偏好具有面部吸引力的女性[5]。女性面部真实的吸引力成为了男性择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面部吸引力通常表现为面部整体的对称性和面部特征。
有研究将同一类型的面孔图片以合成的方式来判断面部吸引力,结果发现,由16张和32张图片合成的面孔的图片比由2张、4张、8张面孔合成的图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5]。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合成图片的面部左右相应点的连线发现,连线的中点几乎都落在与面部垂直的平面上,即左右的对称性高。因为身体的发育发展受到相同的遗传基因的控制,面部对称性好的个体也就反映了遗传基因的品质更好,那么,偏好面部吸引力的个体的后代也就可能获得更好的遗传基因。研究也发现,不良的遗传基因可以表现为面部不对称,偏离一般面容较远[10]。好基因模型可以对此进行完美解释。
女性的面部特征,尤其是如下巴,嘴唇,嘴与下颚的距离,反映了女性的年轻程度和激素水平。有研究发现,瘦下巴,嘴距下颚的距离要短,嘴唇饱满是女性的年轻程度和激素水平的可靠指标[11]。
3.身材是身体吸引力的另一个可靠指标
男性偏好具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的另一个指标是女性的身材。男性更偏好身材苗条的女性,研究采用的具体指标为腰臀比例(waist-hip ratio,WHR)。WHR是指腰围与臀围之比,健康女性的WHR值介于0.67-0.80之间,健康男性的WHR值介于0.85-0.95之间[12][13]。健康女性中,WHR值相对较低的女性(即0.70左右)比WHR值较高的女性更具有身体吸引力[12][13]。对数十年来的美国小姐竞选所提供的身体测量尺寸的数据表明,WHR的平均值约为0.70。有研究认为,女性的WHR可能与女性的生育潜力和多产性(可生育后代的数量)有关[12]。育龄期的女性比育龄前期和育龄后期的女性的WHR值更低,已婚女性中,怀孕困难与WHR呈正相关[5]。
身体形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即体重与身高之比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用以衡量身体发育是否均衡的一个指标。WHO规定,BMI≤18.5的人为体重偏轻,18.5<BMI<24.9的人为正常体重,25<BMI<29.9的人体重超重,BMI≥30的人则患有肥胖症[35]。BMI影响人们对身体吸引力的判断。对于WHR值相同的女性,男性评定体重偏轻的女性身体吸引力较低,而肥胖的人的身体吸引力最低[35]。体重过重直接影响女性的生育潜力。有研究表明,BMI值与人工授精成功率成负相关[14],与受精卵植入子宫成活率成负相关[15]。BMI值高的肥胖症患者具有更高的患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癌症,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风险[35]。最近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的胰岛素水平与内质网网状组织的应力有关[16]。BMI也因此而进一步成为判断健康状况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4.女性的人格也是影响男性择偶的一个因素
虽然男性在择偶时,首先选择具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把身体吸引力当作是必须的最基本的属性,而把女性的一些其他品质当作奢求的属性[6],但是,女性的人格也影响着男性对未来配偶的选择。影响男性选择的主要人格因素有:女性的和善(kindness),善解人意(understandins),和较好的看护技能(good parental skills),孝顺,宽容等[17][18]。
亲代投资模型认为,由于孩子在幼年时期与母亲更亲近,从而女性的这些人格特点有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可以看作是对后代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投资,同时,女性的这些人格特点也有利于家庭稳定和幸福;好基因模型认为,遗传基因不仅表现在身体吸引力上,而且,心理偏好可能也由于进化而具有遗传倾向。如:进化论认为,人对蛇的恐惧是具有进化基础的,那么心理偏好也可能具有同样的进化基础,因此,心理偏好可能具有遗传倾向。男性选择具有这样人格特征的女性为后代遗传这种心理偏好提供了可能性。就像古人说的“取个贤德妻,奠好孝子贤孙基”。性策略模型认为,为了获得女性对后代的最大投资,包括身体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投资,男性会采取长期策略的模式,即以婚姻关系的方式来获得和保障。
(二)女性的择偶偏好
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对未来配偶的选择也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女性偏好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进取心的,勤奋的健康男性为配偶[17][6][19][20],表现为对未来配偶投资资源和身体状况的关心。
1.对投资资源的关心
社会经济地位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女性择偶的一个重要指标。Buss等人对37种文化背景下的人的调查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是女性择偶的一条重要甚至首要的标准[2]。钱铭怡等人通过对1985~2000年间的《中国妇女》杂志中的女性的征婚广告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一直处于择偶标准的第一位[20]。
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而且还存在历时的一致性。钱铭怡等人对征婚广告分析发现,15年间中国女性的择偶标准中,虽然经济地位在择偶中的重要性有变化,但一直处于各指标的首位[20]。早在春秋时期,男女婚配就出现了以门第、国家和社会地位作为主要的择偶标准[21],到了中国唐代,在择偶观上看重攀附世族大姓。
投资理论认为,在人类进化早期,由于女性在生育和哺乳后代的过程中,独自获取食物的能力和保护自己和子女的能力减弱,她们需要未来配偶提供食物和保护,因此,能提供资源和保护的男性更有可能被选择为配偶。女性偏好拥有资源和健壮的男性可以使她们获得更大的生育成功。女性的这种偏好也就有遗传至后代的更大的可能性。女性对于配偶资源的关心能够保障她的生育成功和后代的健康发展,配偶的资源也就成为女性择偶的一个重要标准。
研究也发现,女性择偶时关注配偶的受教育水平[22][20]。女性偏好受教育水平比自己高的(或者高学历的)男性为配偶。社会学家很早就提出了四级理论,即将男女按综合素质(受教育水平是一个决定因素)分为四等,那么就出现了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综合素质好的男性具有控制、获取资源的潜力,寻求这样的男性可以获得更好的资源投资,而且,可以获得社会的、心理的和生育方面的利益[5][6]。
钱铭怡等人的研究发现,女性在择偶时,对未来配偶“婚否”的重视居于第三位[20]。女性更偏好未婚男性或离异无子女的男性。这可能是女性对未来配偶投资资源指向的关心。投资理论认为,女性更偏好具有投资资源的男性,并希望这些资源的投资指向都针对她和她的后代,这样更有利于她的后代的健康和适应性,以此保障她在竞争中的最终生育成功。
2.男性的身体特征影响女性的择偶
女性更偏好健壮英俊的男性,这一观点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支持。研究发现,女性更喜欢体格强壮的,体型健美的,WHR为0.9的男性[13]。男性英俊的面容,包括眼睛大于平均水平,面部笑容区域较大,颧骨和下颚较突出等,都是女性判断是否具有身体吸引力的依据[5]。男性的这些面部特征反映了青春期时的激素水平和患病的风险性,身材矮小体弱的男性与身材较高和强壮的男性相比,更不易受女性青睐[23]。好基因模型指出,男性的这些身体特征从外表表征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基因水平。具有身体吸引力的男性更易通过性内竞争,即与其他男性的竞争来获得配偶。
女性对男性身体吸引力的关心还可能是因为女性本身拥有资源,从而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而不是投资资源。Buss提出结构无能假说(structural powerlessness hypothesis),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如果女性有足够的资源或有能力获得资源,那么,她们对男性资源的要求会随之而降低[2]。Kasser和Sharma的研究也提供了支持,认为,在择偶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关心在男女双方中会有一个平衡,拥有资源的女性在择偶时也更注重男性的身体吸引力[23]。
3.对男性的人格特征的偏好
男性的勤奋和进取心等人格特征在女性择偶时也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女性择偶时偏好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男性[2][20]。研究也发现,在选择未来配偶时,女性偏好热情的可信任的男性为配偶,而身体吸引力相比就处于较低地位[24]。投资理论认为,具有勤奋和进取心的男性可能更有潜力去获得资源,赢得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热情和可信任的这些特征可以暗示这些资源的投资指向是针对自己而非他人。
(三)进化论取向对男女短期择偶行为的解释
男女为了获得最终的生育成功,都倾向于采用长期性策略模式,以保障投资资源最有效地用于后代的发展。然而,进化论同时强调,由于男女面临的适应性不同,获得生育成功的方式也有差异。男性倾向于最小投资和最大配偶数,以增大后代的数量的方式来获得最大生育成功,因而,男性可能进化了短期性策略(short-term Sexual strategy)模式和随意性行为(casual sex)。而女性获得生育成功的方式往往是为了保障后代的品质而不是数量,所以她们倾向于对投资资源的关心,长期性策略(long-term sexual strategy)可以保障未来配偶的投资资源全部用于自己和孩子,所以,女性可能进化了长期性策略模式和忠诚的品质。然而,如果配偶的资源不足以满足自己和后代的需求时,女性可能会采取短期性行为的方式,以从其他男性处获得资源,从而,女性可能也进化了短期性策略。
Buss等人的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性嫉妒”(sex jealousy)[2]。当分别问及男性和女性,如果他们的配偶有性不忠行为时,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愤怒和嫉妒;如果他们的配偶情感不忠时,女性比男性感到更痛苦。Buss认为,由于孩子孕育于母亲体内,母亲身份比父亲身份更容易确定,由于父亲必须保证资源是指向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其他人的,因而他们更看重女性的性的忠贞;而女性为保证资源指向自己和后代,更关注对男性的情感依恋和失去资源的威胁[2]。
三、简评
以上是进化论取向对人类择偶观和择偶行为的解释,这是从人类的生物性角度进行的阐释,但是人类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各种差异,多种因素在影响人类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决定人类择偶观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这里不得不指出人类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7]并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9]。人们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上的差异性显然是由人类的社会性造成的。例如,下面的几则征婚广告[26]:
摘自《印度论坛》
Gujarati Vaishnav家的父母为其29岁、身高5英尺4英寸、容貌姣好、正在攻读注册会计师并持有绿卡的女儿征求具有良好居住条件的未婚Gujarati族青年为友,最好是出身名门的绿卡持有者。
Guiarati Brahmin家族为29岁、身高5英尺8英寸、体重145磅、相貌英俊、具有良好居住条件的儿子征求有教养、美丽的Gujarati族女孩为友。
Patel家的父母为其美国长大的26岁的女儿(计算机专业)和24岁的儿子(土木工程师)征求专业人士,家族自有建筑公司。
摘自《旧金山新闻》
28岁,单身白人男性,6英尺1英寸,160磅,英俊,有艺术修养,志向远大,寻求有魅力、24~29岁的白人女性为朋友、恋人和终身伴侣。
极富魅力、独立的单身白人女性,29岁,5英尺6英寸,110磅,喜欢美食、戏剧、园艺及在家中度过平静的夜晚。寻求英俊、志趣相投的28~34岁单身白人男性为友。
我在哪里吻你?在穿过山间一起滑雪的时候,还是在《阿伊达》的每幕之间一起分享快乐?直率、有趣、热烈、健康、寻求敏感、深邃的终身伴侣。
六则征婚广告中有四则都提到了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要求对方应当是英俊、漂亮或者有魅力的。然而,除开这些相似点之外,征婚广告还有不同文化的显著差异。印度裔美国人在择偶时,注重家庭的社会文化地位,家庭的名望和经济地位,认为理想的伴侣应该是居住条件良好、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的绿卡持有者;而欧裔美国人则突出个人特征,如理想抱负、独立、艺术修养和个人业余爱好等,他们更希望寻求一个志趣相投的人为伴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影响到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当代中国城市女性择偶重视对方的社会经济条件,关注的具体内容受到时代影响而表现不同,关注对方的学历、职业和人品,出现择偶实惠化的倾向[20][28]。男性重视对方是否孝顺、温柔、和顺等品质[20][28]。
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有明显的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关系……。”[25]
总之,人类择偶观和择偶行为的自然属性确实反映了人类作为动物的进化本性,而人类的社会性反映了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在考察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时,综合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方面的因素似乎才能作出较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