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物流企业进入对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发展论文,物流企业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2006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发展水平不高,效率偏低,经济发展中的物流含量较小。
虽然近几年我国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管理的软环境、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已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必将对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外资进入我国物流产业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物流全球化
1.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物流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突出表现便是全球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全球化的发展。物流全球化与过去的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全球货物运输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涉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2.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物流全球化的推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球要素成本的地区差异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低的要素组合,物流活动乃至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也随之延伸到了全球,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标国之一,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采购市场。由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全球范围内资源的调配与产品生产、销售,推动了物流全球化的发展。
3.信息技术革命对物流全球化的推动。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动力的信息技术革命实质上也是一种内在的经济活动。全球化物流系统的建立不可或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集成,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和稳定性。信息交换为基础的物流作业安排,为全球物流战略的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信息革命还加快了订货需求的传输速度、生产速度、装运速度、清关速度等,降低了全球物流的时间和成本,极大地促进了物流全球化的发展。
(二)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需要采购平台的支撑
众所周知,仅仅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或者企业自主自营出口很难进入国际生产和市场的交流领域,开拓市场的费用也较高。因此,各地政府积极兴建全球采购出口交易平台,帮助国内制造企业与国外跨国巨头对接。比如,上海市政府已制定“打造全球采购中心城市”的规划,准备通过发挥全球采购中心的辐射能力,依托长三角洲制造能力,与全球供应链实现对接。
二、跨国物流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跨国物流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1984-1996年):1984年4月,FedEx登陆我国,开始与代办商开展速递业务,从此拉开了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的序幕。此阶段多采用合资方式。
2.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2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高速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准时化物流需求的逐渐增多,尤其是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拉开了全面进攻的态势。
从1997年开始,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物流公司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起物流机构和货运网络,纷纷设立办事处、分支机构,以合资、独资的方式设立物流公司。目前,合资或独资跨国物流企业共发展到31家,其中速递公司5家、航运企业10家、综合物流企业16家,并在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设立了309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此6年间,尤其是加入WTO后,外资物流企业与我国物流企业展开了较为激烈的竞争。
3.飞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为有序开放物流市场,我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先期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等8个省市开展外商投资物流业的试点工作。2004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班轮运输、船舶代理和航空货运等方面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我国物流业迎来了国际化的新时代。外资物流企业频频动作,全方位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并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有独资倾向明显、投资增大、服务创新、占据高端市场等特征。
三、跨国物流企业竞争领域发展战略
(一)内外资物流企业在各自领域参与竞争
1.外资物流企业在“外资企业全球供应链中国物流网”中形成主要的核心控制能力和竞争领域。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货物出口1.22万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0.96万亿美元,增长20.8%。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占据了我国57%的出口,58%的进口且持续多年处于高位。这说明活跃的进出口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跨国公司或外资公司的体内循环——内部原材料的进出口,是国际产业链在中国的延伸。
外资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政策,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格局变化。外资的原材料进口,本土加工再出口,形成以港口和机场为中心,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运相连的“外资企业全球供应链中国物流网”。外资物流企业以其在这一领域里的竞争优势,形成其核心控制能力。
2.低端物流市场是本土物流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低端物流市场是我国本土物流企业的主要竞争市场,本土物流企业凭借其与本土货主企业的天然联系和掌控着较为完善的国内物流网络,主要控制着国内初级产品的低端物流服务市场。
3.内外资物流企业的业务特征。外资物流企业主要为外资货主企业服务,与内资物流企业主要为本土货主企业服务有本质的不同,形成业务上的互补。本土物流企业规模小、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低,难以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拥有全球范围网络和在国际物流市场上有较大优势的外资物流企业在进出口物流领域竞争。
(二)外资物流企业的中国战略
1.将我国市场作为外资全球物流市场的战略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和制造业大国地位的逐步确立,原材料、零部件及产成品的国内国际物流需求持续增长,外资企业及部分国内大企业已将其采购纳入全球供应链系统,将我国物流网络与其全球网络进行整合,从而建立全球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成为必然,在这一进程中,外资企业将我国市场作为其全球物流市场的战略组成部分,并抢得先机。如英运物流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FedEx将其亚太快件转运中心设在广州新白云机场。外资企业的这些举动都可以佐证上述的总体判断。
2.外资物流企业在华业务以本国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跟进式”服务。外资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其业务切入的普遍方式是为本国制造及商贸流通企业服务。如德国物流服务企业BLG集团随奔驰来京,为2005年在北京生产的奔驰轿车及在福州生产的面包车分别寻找零部件物流合作伙伴,并将在物流技术、管理、解决方案上给予支持。在外资企业服务于本国企业这种格局已经形成的条件下,我国本土物流企业很难参与这一领域的市场竞争,即便提供服务也只能参与高端客户的低端业务,而控制权被外资物流企业所掌握。
3.独资倾向日益明显,择机调整在华战略。外资在进入我国物流市场的初始阶段,为达到巩固原有客户和开发新市场两大直接目的,往往选择具有本土优势和相关业务经验的中资企业合资,使其能够更迅速、更安全地进入并开拓我国市场。随着外资物流企业承包业务扩张和本土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物流市场的全面放开,外资物流企业独资倾向日益明显,纷纷调整在华投资战略。如UPS与中外运签署协议,出资1亿美元,收购其合作伙伴中外运所有的股份,直接掌控在我国23个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
4.大幅增加投资,主动搭建物流网络,为进一步扩张做准备。入世以来,外资物流企业加快了投资我国物流市场步伐。2003年10月,DHL宣布了其在我国的5年投资计划,通过投资2亿美元以扩充其在我国的服务能力;TNT公司计划在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圈地50亩,投资5000万元,兴建空港物流基地,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快运中心,其中国区总部也迁到上海,并计划在未来的3-5年内对华增加2.5亿欧元的投资。外资物流公司大幅提高在华投资规模,其目的是为了主动搭建物流网络,为进一步扩张作准备,最终实现其中国战略。
5.不断扩展,创新完善服务内容,深化物流服务。美国总统轮船物流服务公司(APLL)在深圳盐田港附近设立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货源地(出口)管理、国际货运管理、目的地(进口)管理、国内货运管理工作和配送中心管理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模式,以响应客户对控制、灵活性和单点接触的需求。外资物流企业不断创新、完善物流服务,为其在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是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外资进入对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规划物流产业
目前,我国国内物流产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和管理。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意见》,成立了“全国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全国十一届人大又通过了我国大部制改革,合并组建新的交通运输部,从宏观角度和政策层面明确了由交通运输部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等,这些都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中长期物流产业科学规划的制定,从而促进优质资源的整合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开发物流需求
当前,需求不足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需求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实现由传统单一功能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的过渡。其次,加强物流营销,贴近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产品,吸引潜在客户,刺激物流需求增长。再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使客户从完善的、优质的、全面的服务中受益,实现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的目的。
(三)重视统一的、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物流信息标准化对企业流程管理非常有效,我国困境在于物流软件方面缺乏标准化,导致信息资源难以顺畅共享,增大了交易费用。因此,国家应借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成立之际,首先,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统一的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物流硬件和软件。其次,在不影响国家安全和行政监管的条件下,逐步开发基础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再次,借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并将物流信息化列为重点建设工程之东风,推进我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积极研究,稳妥利用跨国公司的并购战略
加入WTO后,我国日益开放,跨国并购将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相比较,具有可以降低进入成本、节约时间、获得廉价资产、利于增加税收、可利用原来渠道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筹集资金容易、并购企业间管理、生产和营销技能的移植互补性强等特点,愈来愈成为国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当前,外资物流企业独资倾向明显,并购加剧。我国政府、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一方面应积极研究、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的方法;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并购投资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风险评价体系,以规避风险,避免物流产业受国外跨国公司控制,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五)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我国物流产业起步晚,人才缺乏。现代物流的竞争是物流技术的较量,更是物流人才的较量。现代物流业需要的是精通外贸法规和政策、信息技术、营销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政府应当鼓励相关部门、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协会与有关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开发,使物流企业真正成为物流技术开发的主体。再次,制定物流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的建立,促进中国物流研究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