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3/11”事件后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9·183/11”事件后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9#183;11”事件后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事件论文,关系论文,后俄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9月1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布什政府为了在阿富汗实施报复性的军事打击 ,决定以实用主义态度及时调整对外政策,组建国际反恐“联盟”,突出了打恐压倒一 切的迫切性。俄以此为契机,积极向美靠近,加大了与美在反恐合作上的力度,使一 度冷淡甚至有些紧张的俄美关系大大改善。表示美国和俄罗斯不再互为敌人。大有顷刻 之间俄美两国即成为盟友之势,从而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 俄美关系骤然升温的原因

(一)俄美关系的背景

普京执政以来,大力推行对内振兴经济、富民强国;对外不搞对抗,寻求对话,力求 尽快融入欧洲、跻身强国之列,进而发挥其大国作用的政策。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俄 一直急欲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始终 不信任俄罗斯。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对俄的政策更是强硬有加。先是在美联邦调查局内 抓出与俄有联系的间谍,又是驱逐俄驻美使馆大批外交官,从而使俄美关系一度呈紧张 状态,几乎降至冰点。紧接着,美又在北约续扩、导弹防御系统和《反弹道导弹条约》 等问题上与俄争执不休。至此,俄美关系真可谓是阴云密布,“雪上加霜”。尽管如此 ,俄外交部部委会在去年4月的扩大会议上仍然强调与美国的关系依然是俄外交优先方 向之一。后虽经俄再三努力修补与美关系,实现了卢布尔雅那和热纳亚两国首脑会晤, 但由于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始终坚持强硬立场,致使两国关系并无大的改善。

(二)美急于打恐,不得不及时调整对俄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急于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主要动因是:

1.需要进入中亚俄势力范围打恐。为了拼凑“国际反恐联盟”,特别是在锁定打击对 象为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势力后,美国迫切需要在与阿富汗毗邻的国家中寻找实施 军事行动的“落脚点”。在首选巴基斯坦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美国自然而然地把目光 投向了拥有原苏联军事基地和机场的中亚独联体国家。

2.需要得到进驻中亚俄势力范围的“准入证”。中亚历来被称作俄罗斯的“后院”, 俄对其拥有无可争议的传统影响。美国要把军队开进这一敏感地区,可以说,没有俄的 同意,是不会那么容易的。美不能忽视俄在独联体中亚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需要 通过改善与俄的关系,得到俄的支持与合作。事发后第二天,布什在与普京的通话中就 明确表示,“在美国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后,两国有必要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注 :俄罗斯塔斯社莫斯科2001年9月12日电。)2001年9月30日美国防部在一份评估报告中 也称,俄已不再构成对北约常规军力的威胁,与美有一些“重要的共同安全关切”,“ 出现合作机会”。在美准备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的一至一个半小时之前,布什又破天 荒地向普京通报了打击的具体时间,以示美对与俄合作打恐的诚意。

(三)俄真心实意与美改善关系,营造于己有利的环境

“9·11”事件后,俄以迎合美反恐合作需求为契机,加大向西方靠拢的步伐,在改善 与美关系上做了具有突破性的努力,其主要目的是:

1.加速推进向西方靠拢的进程,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俄罗斯只有实现经济复兴,成 为经济大国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国地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惟一的途径就是,首先要扩 大与美国的合作与协调,进而突破目前俄美关系的僵持局面,从而带动俄外部环境的全 面改善。俄罗斯把与美国“建立新的——全新的长远伙伴关系”作为首要的对外政策和 战略目标。“9·11”事件改变了以往俄罗斯在与美国改善关系互动中“一厢情愿”的 被动局面。美在反恐行动中有求于俄,使俄美关系有了转机。“9·11”事件发生后, 美军随即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如在以往,俄也会相应进入同等级戒备。然而,此次普 京却立即打电话告诉布什,“我们没有命令军队进入戒备状态。不仅如此,还撤销了战 备状态”(注:美联社华盛顿2001年9月29日电。)。以此让美排除对俄的“担忧”,专 心打恐。布什及美高官也立即作出回应,表示同意普京关于美国与俄罗斯已不再互为敌 人的说法。在美危难之时,俄抓住契机主动向美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促进了俄美关系的 大幅度改善,减缓了长期以来的外部压力,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解决车臣问题。近年来,俄虽加大了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打击力度,但迫于西方大国 的压力,军事行动受到很大限制,并没有彻底制止车臣非法武装继续破坏和分裂俄的活 动。车臣问题的久拖不决消耗了俄国家的大量物资财富。所以,这次俄在对美作出积极 改善关系、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姿态的同时,始终把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同车臣叛 军在俄国内制造爆炸等恐怖事件联系在一起。2001年9月21日,普京在访问德国前接受 媒体采访时称,“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是争取自由的战士,只 有在其他国家搞这种活动的人才是恐怖分子。他们全都是犯罪分子”(注:俄通社—塔 斯社莫斯科2001年9月21日俄文电。)。迫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对俄解决车臣问题上的态 度有所改变,“搭车”解决车臣问题。

3.获得经济利益。目前,虽然俄罗斯连续两年经济有所好转,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 经济的增长还远没有完全摆脱对石油价格的依赖。尤其是俄欠外债1600亿美元,面临巨 大的还债压力。俄急需通过与美改善关系来延缓偿还或减免所欠西方的沉重债务,取消 对俄的歧视、挤压政策,进而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给予俄最惠国待遇,支 持其早日加入世贸组织。

4.消除塔利班和本·拉登势力对俄及独联体的威胁,在阿富汗培植亲俄势力。近年来 ,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登势力已威胁到俄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独联体南部边界和俄 车臣等南部地区也频频告急,危机不断。早在2001年3月,普京就颁布命令,规定坚决 执行联合国安理会2000年12月19日第1333号决议,加强对塔利班的制裁。此次美国出面 对俄“外患”的打击无疑正合俄的心愿。俄可利用与美改善关系之机,借美之手除掉塔 利班及本·拉登这一心腹大患,并乘机促使亲俄的阿富汗“北方联盟”坐大,以确保自 己在中亚、南亚的战略利益,获“渔人之利”。

二 俄美改善关系的影响

俄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世界政局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冷战时期的两个“死 对头”、冷战后又互为“潜在威胁对手”的俄罗斯和美国,为了反恐走到了一块,从而 使两国的关系也随之由冷变热,这无疑会给当今国际形势、地区格局带来重大影响。

(一)对俄罗斯的影响。俄罗斯以积极支持美国反恐为切入点的合作带动了俄美关系的 迅速改善,进而改变了以往俄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受排挤或边缘化的被动局面。减轻了俄 的外部压力,拓展了外交空间,营造了与西方大国改善关系、加强合作的良好外部环境 。达到了维护其大国地位的目的。同时,也为解决俄国内车臣问题和巩固国家安全创造 有利条件。经济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回报也应该不菲。然而,俄罗斯也会面 临一些挑战。

1.普京居高不下的威信和支持率面临考验。对普京与美发展关系的一系列“突破性” 举动,俄罗斯国内舆论界、军方和杜马中已经出现一些批评和指责,有人甚至担心普京 会像戈尔巴乔夫当年断送苏联那样断送俄罗斯。有的媒体还谴责普京在“出卖国家利益 ”,是比叶利钦还坏一千倍的敌人。尤其是去年12月布什正式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 约》及美国有迹象在中亚长期驻军后,普京所面临的压力增大。

2.俄在中亚的主导地位和能源战略利益受到挑战。俄罗斯迫不得已允许美军进入自己 的“后院”打恐,以增加与美国改善关系的诚意和力度,难免不有“引狼入室”之忧。 但形势所迫,俄罗斯又不得不走这一步棋,赌上一把。美国以打击塔利班势力和本·拉 登恐怖分子为由,既然把军队开进了早就对其垂涎三尺的中亚,那么,就完全可能借以 保持中亚的安全和稳定及中亚有些国家“要求保护”为由,就势长驻中亚。由于美国的 介入,势必会削弱俄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打破中亚地区原有的力量平衡。俄美在该 地区战略和能源利益上的碰撞和摩擦将难以避免。

3.与美的对抗和僵持将更多地让位于妥协与合作。目前,美为了打恐需要,对俄作出 了有限的姿态,但从长远看,美决不会对已无力与之抗衡的俄罗斯做出更多的让步。对 此,普京十分清楚。因为,根据俄目前的国力,如果与美继续硬抗,只会加剧俄国力的 进一步衰退,国外安全环境也会恶化。因此,在不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俄已经 在《反弹道导弹条约》、北约续扩等与美争执的问题上不得不采取务实策略,做出一些 妥协,以利与美关系的改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俄罗斯与美国的妥协与合作会多于僵 持和对抗。

(二)对美国的影响。与俄罗斯改善关系,既满足了美国要俄罗斯提供打恐支持与合作 的迫切需要,又可乘机打入“渴望已久”的中亚“敏感”地区,加大了美国对该地区的 影响,从而给美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利益带来益处。前不久,俄又宣布将关闭在古巴的 电子情报站和越南金兰湾的海军基地,以示俄支持美打恐的“诚意”。由于昔日的主要 对手俄罗斯在反恐合作上向美积极靠拢,使俄美关系在短时间里得到了大幅度改善。美 国没了俄罗斯从旁掣肘之忧,进而使美的“一超”和“霸主”地位进一步增强。“9·1 1”事件后,美国防部战略评估报告强调,美全球兵力不减,在加强本土防卫时要扩大 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重点放在东北亚和西南亚。可见,美主导亚太安全,维护“一 超”地位之心并没有因俄的退让而有所收敛。眼下,美自身还不愿深究恐怖分子这样大 规模袭击美国的深层背景和原因。所以,在美打恐压倒一切的威慑下,各国反霸的呼声 会被“反恐”的声势暂时所压制和削弱。但是,美寻求俄在反恐上的合作,与俄改善关 系,同样也要付出代价。

1.在车臣和“人权”问题上不得不软化立场,压低批评调门。美国在与俄罗斯改善关 系的同时,已要求车臣当局断绝同国际恐怖组织的联系,接受和平谈判(注:《美国展 开对恐怖主义外交的成果与代价》,日本《产经新闻》2001年9月30日。)。在软化以“ 人权”理由干涉俄罗斯内政立场的同时,对其他与美合作国家的所谓人权问题的批评也 在减少。尤其是对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一改以往的批评态 度,开始“视而不见”。

2.弱俄、遏俄、防范俄的总体战略进程不得不放慢。由于美将打恐第一阶段战场锁定 在了阿富汗,迫使美不得不马上调整对俄政策,改善双边关系,这必然会影响美对俄遏 制政策的进程。如果美不及时与俄改善关系,而是继续向俄施压、发难、制造事端,势 必会把俄推向对立面,不利于美集中力量全力打恐。为此,“9·11”事件后,美国先 后三次推迟了俄罗斯反对的NMD试验(注:美联社华盛顿2001年10月25日电。),向俄作 出了一个姿态。在美俄首脑华盛顿会晤时布什又响应普京的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 建议,在今后10年内美将把核弹头数量减少到1700枚到2200枚的范围。接着,在俄的一 再努力下,于今年年初,美国又承诺同意俄的要求,对有关削减战略武器的承诺,在双 方协商后,于今年春季在俄圣彼得堡举行的俄美首脑会晤时将其变成协议(注:美联社 华盛顿2001年1月16日电。)。所以,虽然美弱俄、遏俄的总体战略不会根本改变,但在 手法和形式上则不得不更加隐蔽、放缓。以往的强硬立场会有所变化,正面碰撞也会减 少。与俄的合作与妥协将多于对立和僵持。

(三)对中亚地区的影响。俄美两大国同时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合作,必然会使中亚各国 的合作与互动空间进一步扩大,给这些国家发展与美等西方国家关系带来机遇。但是, 中亚地区是俄地缘政治的支柱,如果美军在该地区长期存在下去,俄在这一地区的主导 地位就会受到挑战。俄美为维护各自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利益,冲突和矛盾则在所难免 。这不但会制约俄美合作打恐,而且还必将导致中亚利益的重新划分,使原有的地区秩 序和格局发生变化,各种力量重新组合,使本来就不安定的中亚地区的形势变得更加复 杂,进而加剧这一地区的动荡和不安。目前,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束缚着中亚国家发展 与美关系,不能排除其中个别国家效仿乌兹别克斯坦退出该条约的可能性。

三 俄美关系发展前景

反恐怖主义是俄美关系改善的结合点,决定了这种改善会因打恐形势的变化、双方利 益的不断交织和碰撞而变化。由于双方在打恐问题上各有利益考虑,互有所求,致使许 多矛盾和分歧不得不暂时被淡化、搁置。

1.俄美根本利益难以调和,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关系困难重重。冷战后,随着两极世界 的消失,原有的安全制约机制不复存在。美开始以霸主身份主导全球,寻求建立美国利 益至上的“单极”世界。政治上推行西方式的价值观,强化“一超”地位、经济上推行 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军事上追求单方面战略绝对优势。这必然会对在政治上倡 导多极化、经济上寻求独立自主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军事上不搞对抗、实行战略收缩的 俄基本对外方针和战略构成威胁和挑战。

2.在对恐怖主义的界定上标准各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反恐问题上一直坚持双 重标准,称车臣非法武装为“争取独立的自由战士”。出于打恐的实用主义需要,暂时 降低了对俄车臣政策的批评调门,但实际上对车臣的人权问题一直耿耿于怀。2001年10 月4日,美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在美俄商会上称,虽然俄在“9·11”事件后与美进行 了密切的合作,但美俄双方的一些严重分歧依旧存在。特别是在武器扩散和人权问题上 的分歧。赖还警告说,“简单地掩盖我们仍存在一些分歧的事实,对我们任何一方都是 不好的”。“我们将继续关注车臣的人权问题,继续就此问题进行会谈”(注:路透社 华盛顿2001年10月4日电。)。而俄趁美立场稍微软化时,乘机加大对车臣非法武装的打 击力度,使之遭到重创。美国“如鲠在喉”,内心不爽。今年年初,美高官竟再次会见 所谓的“车臣外长”,此举遭到俄的抗议(注:俄塔社莫斯科2002年1月24日电。)。可 见,美不根本改变其双重标准,俄美反恐合作变数则在所难免,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进 一步发展。

3.在对打击对象上立场不同。美欲将打击对象范围扩大到阿富汗以外。俄坚决反对。 今年1月29日,布什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在国情咨文中向阿富汗以外的“邪恶轴心 ”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宣战。此前,俄外长曾表示过,俄不能同意将反恐行动扩大到包 括伊拉克在内的其他国家。稍后,又在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俄会在伊美对峙时向伊提供 “重要支持”。俄与上述美提到的国家关系非同一般,美要对这些国家实施打击,不能 说不是对俄美关系的一次严峻考验。

4.在打恐方式和程序上意见不一。俄强调不参与美国的军事行动。呼吁打恐要防止伤 害无辜,要通过联合国以政治方式解决,应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条款(注:新 华社莫斯科2001年10月10日电。)。而美国则从一开始就我行我素,自行“招兵买马” ,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想用时则用,不想用时则抛在一边。美国防部副部长沃 尔福威茨强调,美国就其遭受恐怖袭击作出反应时,“无须联合国授权”,如需要,美 将自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注:美联社德国慕尼黑2002年2月3日电。)。

5.在阿富汗政府组成和重建问题上各有打算。美不愿看到战后阿出现有利于俄的政治 格局。而俄也难以接受战后阿政权向美“一边倒”的现实。双方都还会竭力对阿政权施 加影响,给进一步合作和深化关系投入阴影。

6.在中亚的利益上不可调和。美为确保在中亚的战略、能源需求,正筹做在此长期存 在的准备。据称,五角大楼高官已表示,美军在比什凯克附近的存在将是长期的(注:[ 俄]《美国及其盟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不断增强》,《红星报》2002年1月9日。)。这必 然触及俄在中亚的利益。俄美间战略利益上的碰撞和摩擦将难以避免。俄借美打恐之便 ,早在去年就向中亚增调了兵力。与此同时,还不顾美国的反对,与伊朗成功地签署了 3亿美元的军售协议。

7.俄美国内都有制约因素,决策层面临巨大压力。对普京在与美改善关系上“倾其所 能”的举动,俄国内意见并非一致。军方从一开始就出现一些不满,杜马对此也有微词 。特别是在对允许美军进入中亚、为其提供机场和基地、撤销设在古巴和越南的基地等 问题上,俄上层也一直存有分歧。俄境内2000万穆斯林对俄与美开展反恐合作也会有牵 制。而美国内对与俄改善关系合作打恐的得失,也意见不一。美在车臣和导弹防御问题 上采取一时取悦于俄的立场,国内就有非议。对俄助美打恐的真实意图更是表示怀疑。 俄美关系在反恐合作基础上的改善不能不受到国内因素的制约。

8.在北约东扩等重大问题上分歧不减。2001年10月5日,俄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 在表示反恐立场与北约相近的同时,再次表示,俄继续“强烈呼吁北约不要东扩”。然 而,即使是在俄积极支持美打恐行动、两国关系极大改善的时候,布什也仍向世人保证 全力支持北约继续扩大。布什曾再次重复强调,2002年11月布拉格北约首脑会议上,对 北约扩大问题,“美国准备与我们的盟友作出确实的、历史性的决定”(注:法新社索 非亚2001年10月5日电。)。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问题上,俄已向美提出,如美政 府改变对该条约的拒绝态度,俄愿意接受“远远超出”其国际义务的新核查措施。然而 ,美对此却不屑一顾,甚至拒绝参加去年联合国召开的讨论执行该条约的会议。去年12 月,布什不顾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正式宣布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以便推行其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普京当即表示,美国的做法是错误的。俄美 在削减战略核武器问题上虽有“进展”,但美仍不顾俄的强烈反对,拒绝销毁其减下来 的核弹头,而是将其转入储备状态,以便在今后需要时重新部署。俄则坚持,对战略核 武器的任何削减,都应该是永久性的。再有,俄美在不扩散核武器等问题上要真正达成 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由于“9·11”事件带有明显“反美”色彩,俄美关系的改善又是建立在俄积极 支持美“反恐”的基础之上,因此,俄美关系必然会受到广大穆斯林世界及国际反美力 量的牵制。

“9·11”事件后,俄罗斯大造声势,积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意在从政治上根本消除 与美“传统对立意识”;在经济上促美取消对俄歧视,获得经济利益;在安全上减少美 对俄的威胁和压力。为此,2001年11月11日,普京在对美国首次正式访问前接受美国记 者采访时作了进一步阐述,俄罗斯与美国的合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为了自己国家 的利益。他希望能够把美国看作是“可靠和稳定的伙伴”。然而,由于美国的决策层冷 战思维和“霸主”心态短期内难以消除,其主流社会从思想深处仍把俄看成是原苏联的 全方位继承体,因此,对俄仍然是戒备有加。虽然冷战在形式上早已结束10多年,但在 美国民众心中,“冷战”却一刻也没停止。从美国家安全顾问赖斯评价俄对美在反恐上 的支持是“终结冷战的具体时刻”的心态也不难看出,冷战结束10年来,美上层人物心 理上的冷战也没有停止过,对俄传统政治的敌对猜疑更是从未消失。美国绝不会对世界 上这个惟一有能力摧毁美国的核大国完全放心。事实反复证明,俄美关系改善的钥匙掌 握在美国的手中,而美决策层中对俄的深层次的不信任难以从思想上彻底抹去,以及俄 美各自在一些地区中的利益的不可调和性而言,俄美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俄美关 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标签:;  ;  

“9·183/11”事件后俄美关系的发展趋势_乔治·沃克·布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