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扩大东西部互补关系_中国东部论文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扩大东西部互补关系_中国东部论文

西部开发应注重拓展东西部市场互补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开发论文,应注重论文,东西论文,关系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00)08-0014-03

一、东西部的商品流转状况及其对两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开发是中央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要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在西部开发中必须注重建立和拓展东西部市场互补关系,扭转不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的商品和收入流转状况,求得西部经济加速增长。

地区间市场互补关系是基于地区分工形成的地区间相互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关系。目前在东西部之间的商品流转额不平衡,导致了收入流转额不平衡。在西部市场上,东部的家电、高档服装、化妆品、通讯设备、计算机、轿车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东部市场上,除西部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总体上获得东部市场份额的西部产品不多,比重不大。由此形成了商品大量流入西部、收入大量流往东部的格局。长期的商品大量自东向西流动、收入自西向东流动,使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这种状况对两地经济发展都不利。

首先对西部经济的不利影响十分明显。80年代后期出现了由商品流转引起的收入自西向东持续大量转移格局后,西部的加速效应缩减,同时西部又没有多少可以把东部的投资乘数吸引过来的设备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东部的投资乘数流向海外。这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收入和投资乘数转移格局使西部经济增长较为迟缓,“八五”和“九五”期间西部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比东部低5个百分点,东西部的人均GDP 差额也由“九五”初期的3035元扩大到了1998年的5431元,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特别是“九五”以来,西部企业获得的市场份额日益缩小,亏损面增大,失业和下岗问题较为严重,陷入了较深的困境。

西部的收入流往东部,短期对东部经济增长有利,但长期不利。东部经济的长期发展有赖于区内外市场的稳定和扩大,然而,西部发生收入净流出会导致经济增长迟缓,收入增幅偏小,消费需求在质和量上受到现有收入水平制约,难以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再加上下岗职工的购买力减弱,购买非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会缩减,东部在西部的部分轻工和家电商品市场必然萎缩。西部的市场萎缩会殃及东部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旦东部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东部的经济发展也会陷入困境。

东部要发展需拓展西部市场,而西部市场的扩大必须以西部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前提。当西部经济增长受到西部收入流出的约束时,只能靠拓展区外市场来改善西部收入状况。因此,在西部开发中应特别注重建立和拓展东西部的市场互补关系,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双向商品流转规模,力争使东西部的商品流转差额缩小,使东西部的收入流转趋于平衡。只有这样,西部的投资才能随市场扩大、技术创新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量才能不断增大,由此带来居民的收入增加和消费扩大后,西部的发展才能加速,东部要想进一步拓展西部市场也才有可能。这一切又将带动第三产业突破地区需求的约束快速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通讯等各种围绕商品流转开展的服务会大规模增加,相关地区的GDP会随之增大。

应当指出,中央投向西部的开发资金含有自东向西转移的国民收入部分,不过这种性质的收入流动与商品交易引起的收入流动对两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流入西部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可以改善西部的发展条件,但不能直接增强西部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经济技术实力。相反,流往东部的收入是东部企业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的,由收入的性质决定,这些收入可以直接注入企业,进一步增强其经济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这说明中央的财政支持并不是西部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中,关键还是要基于西部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增强,建立和拓展东西部的市场互补关系,扩大双向的商品流转规模,改善收入流转状况,才能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

二、建立和拓展东西部市场互补关系的思路

地区之间能否建立市场互补关系,商品双向流转能达到多大的规模,要受地区间分工、资源结构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目前少数西部地区拥有东部没有而又必需的自然资源,基于资源禀赋,能与东部建立市场互补关系。多数西部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又与东部趋同,不可能形成地区分工,不可能建立地区间产业结构关联关系和市场互补关系,结果只会形成商品从经济技术实力强的地区流往经济技术实力弱的地区。

传统的按照比较优势或资源条件进行地区分工的思路,忽略了地区间经济技术水平差异程度的约束,已不能满足当今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国家在西部地区实行多年的资源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也没有多大效用。只有在提高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地区分工,使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转换为地区间投入产出关系,建立和扩大东西部之间的市场互补关系,才有助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求得东西部共同发展。为此东西部都应作出努力,西部开发更应将其作为重心。

西部拿什么商品去吸引东部的货币选票,或者说与东部建立市场互补关系需着重发展哪些行业,只能根据市场机会和可能形成的产业优势作出抉择。

目前主要的市场机会:一是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已经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水平发生变化,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二是国内产业升级对更先进设备技术和新材料形成的市场需求。通讯、电力、交通运输、轻工、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都需要进行系统改造以增强市场竞争力,由于国内技术创新跟不上产业升级的要求,这类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外商分取了一大块。一些产品长期存在国际贸易逆差,1991—1998年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累计逆差额达到2057.46亿美元,年均293.92亿美元,按当前汇价折合人民币2410.17亿元,相当于1998 年西部地区GDP的21%,这块蛋糕及其所能带来的乘数效应相当可观。 尽管在设备技术市场上存在外商的有力竞争,国内厂商还是很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因为国际融资受偿债能力、引资环境和技术封锁制约,引资不论从规模还是从技术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这就为国产设备技术留出了一块市场。东部基于引进技术与外商建立的产业结构关联关系,很容易被外商的技术进步打破,从长远考虑,在国内寻求市场和技术支撑应当是东部发展的基点,在此存在国产设备技术和新材料切入市场的机会。多数企业缺少进口设备技术所需外汇,也为国产设备技术保留了一大块市场。面对这两个主要的市场机会,西部应当根据可能形成的产业优势作出选择。

轻纺、家电、化妆品、通讯设备、计算机、轿车行业,东部已从技术、品牌、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西部若是以一种固守的姿态在这些行业与东部展开竞争,其悲壮结果可想而知。目前一些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轻工产品生产,西部还具有工资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某些低档商品还可以获得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部分市场份额,但这种比较优势和低档商品市场不会长久存在。此外某些相对落后的轻工技术可能发生自东向西的梯度转移,其产品在西部还有立足之地,在东部已失去吸引货币的能力,对建立市场互补关系不会有太大帮助。

在机电、运输设备、原材料等重工业产品生产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方面,目前各地技术水平相当,谁也不占绝对优势。正因为各地旗鼓相当,西部就有跃升优势地位并切入东部市场的可能。应该看到,在国内机电、运输设备和原材料产品市场上,西部有一定竞争实力。特别是四川、重庆、陕西,技术人材和科技成果数量多,水平较高。在航天航空、汽车、内河船舶、电力设备、仪器仪表、电子技术、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有一批设备技术较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企业,其中一些甚至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并且高新技术产业已初露锋芒,只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这些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西部不仅有条件有机会拓展国内机电、运输设备和原材料市场,也需要通过拓展这块市场与东部建立产业结构关联关系,扩大东西部之间双向的商品和收入流转,改变由商品流转引起的西部收入净流出状况,避免西部的加速效应缩减和市场萎缩。

西部要赢得更大的机电、运输设备、原材料等重工业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必须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西部具有重工业比重大的产业结构特点,但比重大不等于具有获得市场份额的优势。技术发展水平不平衡,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系统成套设备技术水平低,使西部重工业不仅在区外市场难与外商抗衡,连本地市场也守不住,这些年西部的进口总值中成套设备和轻工机械占了较大比重。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之际,西部的重工业要成为优势产业, 必须把总体技术水平提升到能满足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并且可与外商抗衡的高度。而要提高总体技术水平,关键是要加速技术创新,要特别注重现有产业的技术改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化。再加上国家实行适度的民族工业保护政策,才可望获得国内产业升级的市场份额,形成新的地区分工格局,进而与东部建立市场互补关系。

东西部之间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和扩大市场互补关系,对此,企业必须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的意识,政府应为西部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解决体制羁绊,创造有助于技术创新的宏、微观经济技术条件;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积极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发挥综合实力以赢得市场。中央还应对西部实行一定的产业倾斜政策,否则两个水平技术层面上的产业结构趋同状态将难以消除,最终可能形成对两地经济发展都不利的地区割据局面。

收稿日期:2000-06-09

标签:;  ;  

在西部大开发中应注意扩大东西部互补关系_中国东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