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稿件中意义变形及其预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稿件论文,意义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意义变形是指编辑在编审稿件过程中相对于作者原稿而产生的意义误解、意义衍生和意义理解不足现象。这是伴随编辑对稿件进行文字或内容的修改而必然发生的结果。因为文字是表达思想的符号,而且自然语词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改动了语词就可能改变意义,以至刊出的文字仍主要是作者原稿中的,而思想却已大相径庭,甚或因此而引起诉讼。意义变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刊物质量及编者与作者的关系。因而分析研究编辑工作中的意义变形现象,探讨其根源及预防措施,对于编辑人员树立正确的读者观、编者与作者的关系观,提高编校质量,进而提高刊物水平与档次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意义变形的基本表现类型
1.误解。误解是编辑在意义选择与认定上正好与作者相反或者将作者本来正确的思想解读错了的意义变形。符号学研究表明,一个符号的意义往往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有些符号的意义系统中甚至包含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的因素;而且符号的不同组合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再有,在意义传达过程中,作者使用一个符号或一个系统时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应是编辑选择和认定意义时必须注意的重要媒介。然而,由于编辑自身利益、偏见或者知识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忽视或者故意无视这些媒介物的作用,便会出现意义的误解。如某作者关于学生教育的文章中有“必须对学生加强人生教育”的文字,编辑以为应是“人生观教育”,而在“人生”后加一“观”字。其实作者是在广泛的意义上、针对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优裕而缺乏吃若、拼搏及协作精神说的,而并非带有政治色彩的“人生观教育”。
由于编辑误解,可能使得一些学术精品失之交臂,使得本刊失却“伯乐”声誉。如维特根斯坦的名篇《逻辑哲学论》遍投多刊不能发表,就与编辑的误解不无关系。
编辑中的误解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故意误解,一类是无意误解。
故意误解导源于编辑的误解动机。由于受到利益原则支配,编辑在意义的选择与认定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从作者的稿件中获得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而不是原原本本地对作者所传达的意义作出响应。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就可能对稿件大幅度删改,甚至断章取义。
无意误解产生于编辑认识能力的局限和意义编码的特殊规则。在一个实际发生的意义传达过程中,如果编辑和作者所使用的符号系统系统意义各有自己的规则,那么虽然表面上的符号系统没有任何障碍,但意义效应却根本没有发生。这就是意义传达中的自然误解现象。也就是说,在符号读解过程中,无论是解释者还是理解者,实际上都有自己的“意义辞典”。这些“辞典”构成了解释与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在意义的传达中,无论是解释还是理解,实际上都是查找“辞典”的活动。要使解释和理解之间产生对应的响应,查找“辞典”和“辞典的编纂规则”必须相同。否则,虽然双方使用的符号相同,但意义约定却相去甚远,自然误解便很容易发生。
2.理解不足。理解不足是编辑的理解获得的意义小于作者所传达的意义。理解不足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编辑所拥有的意义域小于作者解释的意义域,因而对作者解释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只能接受较小一部分。如某作者写了一篇“论自组织与思想工作”的文章,内容是关于系统自组织演化原理与思想工作关系的。因编辑不了解自组织理论而望文生义地将文章编排在“组工研究”栏目下。另一作者写了一篇“逻辑中关于概念的正确定义及其意义”的文章,其中有一小标题专门论述概念定义与语义悖论(一个重要的逻辑问题)的关系。因编辑对语义悖论不甚了了,而将这整节内容删去,使文章成了断尾巴蜻蜓。
造成理解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编辑要受到自己专业知识范围的局限。目前我国的编辑人员一般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尽管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他们所学过的也只能是一个专业,至多是几个相近专业。而现在每一门科技知识都是一个庞大的科学群,一个人很难全面透彻地掌握之,更不要说由众多门类构成的科技知识总体。现代没有、也不可能有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编辑所面对的作者却是一个活动的、未知的、庞大的群体,编辑所处理的文稿是多学科的。一旦作者的稿件超出编辑的知识范围,编辑解读起来就有一定困难,便会出现理解不足现象。特别是对一些综合性刊物的编辑来说更是如此。二是编辑处理稿件要受到文字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文字水平和思维能力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一般说来这些基本素质编辑是具备的。但就某篇文章而言,作者的写作背景可能不同、行文造句、结构布局、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可能各有风格特点。这就往往使编辑在解读过程中感到不顺畅,甚至出现解读困难。此时编辑所拥有的意义域可能小于作者解释的意义域或者风格、习惯不相吻合,理解不足现象也就随之发生。
3.衍生。衍生是传达过程中编辑理解的意义超过作者所传达的意义。比如,一个具有朴素辩证思想的作者写了一篇关于物质分化、转化的文章,其中说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而编辑恰好是一位通晓量子物理及质能转化的学者,看了作者的文章,以为立意颇佳,给以修改润色发表。其实作者的思想是朴素直观的,而编辑的思想是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的。这就是一种意义衍生。
意义衍生的原因,从纯粹传达的角度看,主要是编辑所拥有的意义域比作者的广阔,因而常常将自己的理解附加上去。意义衍生现象常常出现在人们对古文的解释中。古文作为一个先在的符号系统,是后人理解的对象和起点。人们解释古文自然应以向古文的回归为最高目标。要到达这一目标,就必须排除先入为主的一己之见,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背景尽量向作者的背景靠拢,这样才会体察出古文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如果不是这样,编辑硬要以自己的成见理解古文,用自己的成见作注、作证,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古文意义的回归。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同时代人的文稿的解读有与解读古文同样的问题。
二、意义变形的根源
以上对各种意义变形原因做了粗略分析。这里是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加以考察。
人从出生,在特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的作用下,通过自学或从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系统与思维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特有的“眼”看事物的,而且在看的过程中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系统与思维方式。但是到了一定阶段,这种调整就会减慢甚至停滞。用这种固定了的“眼”看事物,就是所谓的僵化或固执。
人的观念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大致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个人处世准则等。其中每一点都会影响编辑对文稿的解读。如,尽管爱因斯坦科学上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但由于他从牛顿那里接受了决定论的世界观并牢牢地确立在自己的头脑里,所以一直到逝世也不承认、不接受有大量实验证据支持且理论上完备的量子物理学。试想,如果他作为一个编辑,他会刊发有关量子理论的文章吗?
另外,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会形成自己的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风格和习惯。阅读别人的文章也会形成自己的“口味”。对适合自己口味的可能就觉得顺畅易懂,反之就觉得晦涩。这也会影响编辑对文稿的解读。
再有,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生理素质的人其心态、性情可能不同。有的可能豁达豪放,有的可能心胸偏狭。这同样会影响编辑对文稿的解读。
人的观念系统、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就是人解读文稿意义的参照系与媒介物。编辑编审稿件,首要的就是把文稿符号的感官刺激内化为意义。其实质也就是把作者在其观念系统与思维方式下形成的思想纳入到编辑的思维框架中,或者说是可以在编辑的思维框架中被解读接受的东西。但由于根本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观念系统,而且不带任何个人认识背景的理解与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只要编辑对文稿进行修改,意义变形就是必然要发生的,不可能毫无偏差地与作者文稿所表达的意义相一致。
另一方面,虽然编审稿件中必然要发生意义变形,但对此并不能一概否定。如意义衍生就可能拓展或深化作者文稿的内容。而编辑所追求的是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最佳意义传达。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减小或消除意义变形的不良作用,而大力发挥其正面作用。
三、意义变形的预防
从上述可知,编审稿件中的意义变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减小或消除意义变形的努力也应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我认为:
1.编辑要不断加强思维修养,使自己的思维总是处在流动中,保持一种蓬勃的活力。即使自认为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也要不断学习与吸收新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使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完善、成熟。只有如此才能防止由于以自己停滞的观念看待作者活的文章而造成意义变形。
2.编辑要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广博自己的胸怀。编辑所面对的是一个广大的作者群,各色人等均有。虽然编辑与作者未必都能见面,但作者的一些个性特点却可以在文稿或所附信函中反映出来。编辑只有具有广博的胸怀,以实现作者与读者间的最佳意义传达、以提高刊物质量为己任,才能不计较小节,刊发出高质量的文章。
3.编辑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现代科技群浩瀚庞大且发展日新月异,无人能成为通才,但由于编辑的特殊职责,需要编辑尽可能地扩大与本刊物相关的各类知识,并尽可能地追踪各门科技的最新成果。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对一些文稿的不解和误解。
4.编辑要不断提高文字修养,并注意涉猎不同风格、习惯的文章,使自己的眼界更宽、解读域更广。只有如此才能减小或消除因文字解读而造成的意义变形。
5.对修改过的、尤其是改动大的文章,应将清样寄回给作者,让作者重新加以认定或修改。因为这涉及文责和著作权问题。
收稿日期:1999—03—18
标签:古文论文;